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么?
▍✠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么?
如果说文人多悲秋,那肯定是旧时代大气候造成的。文人比较敏感,往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得六十年前上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讲到,鲁迅先生的侄儿问他说,伯父啊,为什么你的鼻子是扁平的呢?鲁迅先生回答说,四周到处黑洞洞的,我经常碰壁,就把鼻子碰扁了呀!
因此说,文人悲秋是旧社会大气候造成的。
▍┰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么?
一是读书人比较敏感,对四季交替比普通人感受更鲜明;
二是很多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治国安邦的大抱负,但奋斗毕生却不得伸展,直到中老年仍壮志难酬,会感觉在世时日不多,理想抱负恐难实现,未免伤感;
三是秋天草木凋落,象征着人生失意,文人们心绪和自然环境相契合,就会触景伤情,格外伤心。
实际上凡事只要奋斗了,努力了,也就问心无愧了。至于成败,很多时候,不仅需要努力,也需要机缘。所以内心应该放的坦荡一些。
▍♔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么?
何为“秋”?秋天之氛围如何?
秋,一年四季节气轮回中其一,即夏逝冬临期间的一段时间内,其季节特点是“一场秋雨一场凉”。
《说文》解释:“秋,禾谷熟也。”所谓“春花秋实”即便如此而已,此时的农民兄弟望着这遍地金黄的硕果稻浪,就开心地笑了。
秋,虽有谷物成熟收获之喜,但也有满目苍茫之感,这又不得不令人心生感慨:时不待我,唯枫叶红了给了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这就是“自古文人多悲秋”的由来,原因何在?
其实,秋夭到,夏炎余威了,到处凉爽,本该高兴才对。然“自古文人多悲秋”始于美男子宋玉,他在《楚辞.九辩》中却言:
“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他一生中怀才不遇,郁闷之中遂将秋物秋景、秋色秋声借来抒怀自己的伤心情怀。
俗话说:一人唱,众人和。于是,多数文人皆将“悲秋”作为创作的一大主题。这样一来,杜甫也应《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文人多悲秋,还源自于“秋老虎”的曝燥,致使文心不安,挥笔哀秋。好像秋风扫尽树叶,也无法带走自己的疲软和困意。
不止是文人悲秋,普通人也如此,那该如何理解与应对?
悲从何来?秋至胜景。刘禹锡《秋词》就很好地陈述了不再“悲秋”的观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多么大气、豪迈,将秋之悲念抛之脑后,代而取之的是放眼碧空,如云鹤般的逍遥自在。
领袖毛泽东曾说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说明什么?秋风萧萧、落叶飘飘,这是自然现象,不必引起感情的波折,而更应该欣赏的是秋之美色。
总之,自古文人多悲秋,是借秋而泄失意。但凡皆众人等,可提倡《岳阳楼记》中之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顺自然就好!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么?
西风渐烈秋渐深,林叶纷落大地金,山谷斑斓献彩景,天地荣枯又一轮。入秋后随着渐紧的秋风,天候寒凉,叶落枝枯,大自然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萧条枯萎而肃穆的世界。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苒苒物华休。白蘋吹尽楚江愁,淅沥秋声度。深秋之瘦石寒泉,幽处冷云使人初感寒意,萧萧送雁群,帘卷西风,寒沙带浅流。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离乡行外的游子,被那叶落雁归的凄凉秋声触发,平添了许多悲凉,真是秋不可闻。秋,是一个引人多感多思多伤怀的季节,自古以来的历代文人墨客之诗词佳作,多以伤秋悲秋叹秋为主色调,而独唐代刘禹锡之一首秋词,一反文人们往常哀伤之格调而独放豪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雲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乐观高旷之胸怀和风格迥异之手法,如一花独放而令人耳目一新。但毕竟大自然运作之变换,和不可抗拒的夏去秋来的季节更替,及秋令所带来的万物萧条之肃清,和萧杀枯萎的悲凉,自然引发文人墨客之联翩浮想,故而历代之文人墨客们,伤秋叹秋悲秋咏秋之佳作叠献,世人喜读又喜咏,故历代之写秋咏秋,似成文人对秋之咏叹调,则作品之丰富也是腑拾皆是。
而这其中的上品佳作,则非宋代欧阳修写秋之名篇‘秋声赋’莫属。这是一篇历代文人墨客们竟相传阅,和倾心敬慕的历代赞美的佳作词赋,也是古代词赋中之名篇极品。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词人这寥寥几语就将秋之自然声音,刻画的呼之欲出而跃然纸上。词人笔下的秋容则是;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以天地一气之余烈,草拂色变而木遭叶脱。秋又是天地之刑官,对春生秋实之万物,充当着大自然的收割机。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而词人这篇‘秋声赋’之最精彩处,在于其篇尾的点睛之处,词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感悟,又联系到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至,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词人论述了人的生命与春生秋实之自然草木相比,同样均有着生荣衰枯,万物则是顺应着自然天候之规律,而我们人生之过快衰老朽萎,则主因是人们的不切实际的欲望思虑,和叹伤忧虑的自我精神之过度耗损。是谁使我们从青春红润变成朽木疏发,这不是大自然的窃耗,也更不是秋风摧吹,而是我们自己过度的形劳,及不切实际的欲望思虑忧伤之耗精所致。借着这篇赋的文章,大词人欧阳修帮我们树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学的更高价值,也在于充满着高超的认知思想,从而让人们面对自然荣枯的秋之感悟和联想,树起我们正确的天地观和人生观。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之豁达和爽朗。
▍↯自古文人多悲秋,这是为什么?
文人读书人不惑,不惑之人思想活,统治阶级反对活,伤经动骨不得活,因此文人悲秋多。
学浅识薄共商榷,集思广益进步多!谢谢!
------------------
推荐阅读: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谈及区块链的解读方法,你是怎么看待区块链的?
在与别人的相处过程中,你凡事重情重义,但有的人却不懂人情世故,你会怎么办?
我公公因车祸去世,已经25天对方迟迟不来处理,我具备起诉对方条件吗?该如何维权?
在农村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大智慧?说说自己被教育深刻的一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