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湖南人广西人地域之战,安徽人只想做生意
▍┴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持续3年,围攻天京,战斗异常残酷,曾国荃面临多少艰难险阻?苍天知道,曾国荃自己知道。
担当重任、围攻天京、曾国荃渴望建功立业
湘军消灭了安庆的太平军之后,曾国藩部署:曾国荃率部沿着长江向东进攻金陵(天平天国的天京);李鸿章率领淮军进攻上海及其周边的太平军,完成任务后,再向西部进攻。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进占雨花台。曾国荃率领湘军围攻天京正式开始。
洪秀全命令杨辅清、洪仁玕支援天京,二位将领趁着夜晚,突然袭击湘军。
洪秀全多次命令李秀成回援天京。李秀成率领20多万大军,号称60万,与天京城内守军相互配合,对曾国荃湘军发起猛烈进攻。
曾国荃设在雨花台的军营营墙,好几处都被太平军大炮轰塌了。但是,曾国荃率领湘军拼死抵抗。
太平军又用其他多种办法攻击曾国荃的湘军。
这时的曾国荃满怀雄心壮志,一心渴望建功立业。
曾国荃率领湘军顽强抗击太平军,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但坚决不解除对天京的围攻。曾国荃的湘军损失确实不小。
可是,曾国荃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建功立业的决心更大。
太平军将士继续拼命抵抗,没有一人投降。
眼看着已经快到三年时间,曾国荃围攻天京,还是没有突破太平军的防守。
与此同时,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取得的胜利一个接着一个。
1864年5月,淮军攻占常州,逮捕并杀死了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淮军基本上消灭了上海、江苏等地的太平军,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因为曾国荃的湘军还是没有攻破天京,清朝皇廷多次下旨,催促李鸿章率领淮军尽快与湘军会师,联合进攻天京。
十分清楚清廷慈禧太后的用意,又非常了解曾氏兄弟的李鸿章,到底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破解自己的难局呢?
了解国藩、看透其人、李鸿章不想得罪恩师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并且曾在老师身边担任了很长时间的贴身文书。李鸿章当然对曾国藩十分了解,师生之间也是有过严重分歧的。
1860年秋天,李鸿章反对曾国藩将军队迁移到安徽祁门驻扎;李鸿章认为李元度不是大将的材料、不适合领兵防守徽州。
曾国藩不采纳李鸿章的主张。结果,在安徽南部,湘军溃败。失败后,曾国藩就用严厉的措辞举发弹劾李元度。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做法极度不满,愤怒离开了曾国藩的军营。后来,经过多人从中调解,以及曾国藩本人的招延聘请,李鸿章才再度回到湘军大营。
至于兄弟曾国荃进攻天京,久攻不下,曾国藩非常着急。同时,天京之战的成败对于湘军在清朝的政治地位至关重要。
现在慈禧太后下旨命令李鸿章增援曾国荃,曾国藩也有自己的应对之策。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督促他尽快支援曾国荃,试探李鸿章有没有想法。
接到信件,李鸿章判断这是曾国藩的表面应付之举。他是不想得罪老师的,他在思考如何虚以逶迤。
清楚慈禧、老谋深算、李鸿章施展政治手腕
曾国藩的湘军乘着消灭太平天国的东风,快速发展壮大起来。清政府一方面希望利用湘军剿灭洪秀全,另一方面又担心湘军实力强大,构成自己政权的威胁。
精于权术的慈禧太后当然不会眼看着湘军独自攻破天京、从而居功独大。
慈禧太后在太平天国败局已经确定、只剩下天京被围的时候,下旨命令李鸿章前去援助,其意图很明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快绞杀洪秀全,另一方面利用后起之秀李鸿章去分得一部分战功,从而尽快成长、形成可以与湘军抗衡的一支武装力量。
因为必须有两支忠心耿耿的军队、相互制衡,才有利于清朝中央把控全局。
李鸿章何等聪明,对于慈禧太后的心思判若观火。他非常渴望自己的实力强大起来,但是也不愿成为对抗湘军的武装力量。
李鸿章还有一点看法,那就是:如果自己实力发展过快、功劳太大,慈禧太后也是不能容忍的。
李鸿章思考着:如何在清廷与曾氏兄弟之间寻求平衡?
看穿国荃、急功好利、李鸿章致信投石问路
凭着李鸿章的眼光,看穿曾国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早在几年前,上海方面请求曾国藩派兵保护。曾国藩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首选自己弟弟曾国荃领兵东下、保护上海。
但是,曾国荃坚决不去,他一心一意要亲自攻取天京、建立奇功伟绩,他希望利用攻占天京的大好机会,获取政治上极高的地位。
正是曾国荃的拒绝,才给了李鸿章招募与组建淮军的机会。
通过这件事,李鸿章看穿了曾国荃的秉性。曾国荃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怕别人抢了自己的功劳、从而错失升官发财的机会。
正如李鸿章的判断,此时的曾国荃为了攻破天京、想方设法、殚精竭虑,40岁不到的人,竟然在短短时间中、头发熬白了一大半。
一头不能得罪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朝廷,另一头要恰当处理自己与曾氏兄弟的关系、不至于为了抢功而翻脸。李鸿章做的极其巧妙、十分成功。
李鸿章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苏州、常州一带,时刻观望天京方面的局势。
在清廷多次紧急催逼之下,李鸿章应付朝廷,派出小股部队前往天京会攻。这支部队不紧不慢地向天京靠近。
就在曾国荃对天京发动总攻之前,李鸿章派人极速送信给曾国荃、投石问路。一方面咨询是否需要增兵;另一方面告诉曾国荃朝廷多次命令增兵支援。
1864年7月18日,曾国荃的得力干将在天京城墙下方挖好地道、埋好炸药。等待第二天发火点药。
为了激发湘军将士们的斗志与豪情,曾国荃把李鸿章发来的咨询公文当众展示,并且说:人家军队已经到了,我们辛辛苦苦战斗了两年的功劳就这样拱手让给别人吗?
众将士齐声回答:不惜生命,争取胜利!
1864年7月19日,湘军将天京城炸开一个缺口,通过20多米的城墙缺口,湘军像潮水一样涌进天京城。
急于表功的曾国荃,还没有完全占领天京城,就迫不及待地向北京汇报自己的战功。
湘军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拉着李鸿章的手,激动不已,一再表达感激之情。曾国藩对李鸿章说:我们兄弟微博的情面,全部依靠巡抚(此时李鸿章是江苏巡抚)保护才安然存在的。
后来,李鸿章在清朝政坛上的影响确确实实超凡卓尔。连慈禧太后都说: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逝世的消息传到慈禧太后处,慈禧太后当场泪流满面,对身边的人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豁达处事,常常胜利到最后。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这是慈禧太后(同治皇帝未亲政,慈禧垂帘听政)、曾国藩(曾国荃的哥哥)、李鸿章三方对待即将覆灭的太平天国战功的博弈。李鸿章选择了多次抗旨,不增兵援助曾国荃,这三方博弈中,李鸿章笑到了最后。(曾国荃像,曾国藩九弟)
慈禧太后对曾国荃独立进攻天京(南京)的想法?
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的湘军异军突起,成为清政府的主力。随着时局的发展,湘军势力越来越大,慈禧太后老谋深算,在即将攻克天京的时候,想让李鸿章的淮军增援曾国荃,真实的意图是分曾国荃湘军的战功,让李鸿章的淮军和湘军对立,这样清朝中央政府好控制局面。万一曾国藩反了,大清同样朝不保夕的。(慈禧像)
慈禧的政治手腕还是比较厉害的,大局把控有一手的。
李鸿章的想法。
李鸿章同样是明眼人,看出了慈禧太后的意图,怎么办?曾国藩是李鸿章的恩师,有提拔之恩,为了组建淮军,曾国藩还将自己两营精锐拨给李鸿章,淮军才得以迅速组建。两边都不好得罪,李鸿章施展了著名的“拖”字诀,用各种理由推脱不去增援。曾国藩曾经写信给李鸿章让他增援曾国荃,估计慈禧也给曾国藩下了旨意,一定要求李鸿章增援天京,分曾国荃的战功。(李鸿章像)
李鸿章写信说他要增援浙江的左宗棠,这事后来左宗棠知道了,心里气的够呛。因为浙江在左宗棠大军的攻击下,太平天国的军事势力几乎要消灭干净了,用着你李鸿章增援吗?两个人的嫌隙也因此而生。
在曾国荃总攻天京前,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荃,说他要增援合击天京。所有这些都是李鸿章的“拖”字诀的施展,早就注意各地局势发展并进行分析,就是等待曾国荃尽快攻克天京。曾国藩的湘军当时势头正劲,得罪恩师和湘军对淮军和李鸿章本人的发展很不利。
曾国藩的想法。
1862-1864年,湘军曾国荃部全力进攻天京,久攻不克,曾国藩心里也是着急。攻克天京对湘军来说是定鼎之战,要奠定湘军在清朝政府的地位。对待慈禧要求李鸿章增援曾国荃的事情也是心知肚明,不过没有办法。表面上要写信督促李鸿章赶快增援曾国荃,内心的想法也只有李鸿章清楚了,李鸿章曾经是他的“首席幕僚”,能不知道攻克天京意味着什么吗!(曾国藩像)
李鸿章了解曾国藩的想法,拖着不去增援,曾国藩心里应该是非常高兴的。
曾国荃攻克天京,清政府大功而不赏!
外围的压力都给了围攻天京的曾国荃,如果仍然久攻不克,李鸿章还是要增援的,拖久了慈禧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曾国荃拿着李鸿章即将增援的信,给自己的部下做总攻动员,再打不下天京,人家真要来分功劳了。
1864年6月16日,曾国荃部终于将天京城炸开一个缺口,天京陷落。尚未完全攻克天京的曾国荃赶紧汇报天京已被攻克的消息。
曾国荃满心喜欢的等着朝廷的表彰,1864年6月26日,朝廷的上谕来了,不但不表扬他而且训斥了他。上谕是这样说的:
该逆死党尚有万余,曾国荃于攻克外城时,即应一鼓作气,将伪城尽力攻拔,生擒首逆。乃因大势粗定,遽回老营,恐将士等贪取财物,因而懈弛万一。
原来天京还有天王府内城没有攻克,曾国荃就跑回老营报功劳,那些太平天国的聚敛的财物怎么办?曾国荃的部队有两大特色:第一,贪财好抢;第二,残酷好杀。
1864年7月11日,清廷又发了廷寄,追问太平天国的财宝去了哪儿。并且借题发挥了一番,是这样说的:
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旁敲侧击曾国藩以及曾国荃等将领们,大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意味。咸丰皇帝有遗命,攻克天京着封王,事情成功了,曾国藩只封了个侯。
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慈禧此后大力削弱湘军,转而扶持李鸿章及其淮军,从这一方面看,李鸿章笑到了最后。
▍︴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曾国藩手下的湘军,已经围攻南京城两年有余。这个时候的南京几乎已经陷入了他们的包围圈,只要等时间足够了,便可以一举拿下。而此刻的李鸿章,作为江淮地区本土崛起的新势力,他所率领的淮军早就成为江苏境内最大的一股力量。他本人也被封为江苏巡抚,掌握着江苏的军政大权。此刻的李鸿章为何没有听从清政府的命令,攻打南京呢?
第一,曾国藩的军队完全有实力打下南京。
此刻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已经带着湘军,围困南京城两年多。这两年的时间,几乎消耗光了太平军所有的战斗力。洪秀全本人也奄奄一息,能够有能力前来驰援的部队,都被李鸿章在外围给打掉了。所以南京城就是一座孤城。这座孤城内部就算有再多的物资,也有消耗完的一天,所以李鸿章明白,就算自己不出手,曾国荃也一定可以打下南京城。况且当时的太平军本身在外围的力量依旧还存在,李鸿章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就是清除外围的太平军,这也是必须要有人来做的。他扫荡完常州地区所有太平军的时候,慈禧太后这才没有了耐心,逼着他攻打南京。
第二,李鸿章不能抢恩师的风头。
李鸿章是曾国藩一手调教出来的好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用说了,那是相当好。李鸿章本来又是在湘军中做谋士的,所以算是从湘军这里毕业的学生。现在打下南京城,那就等于是消灭了太平天国。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满清王朝内部,那都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这不仅仅是用功劳可以评价的了,如此大的功绩,李鸿章会去抢吗?他知道曾国藩也在担心自己去抢这个功劳,所以他不可能去抢。就算抢到手了,难道他还能像过去那样面对自己的恩师吗?显然是不能的,他在官场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向曾国藩请教,所以没有必要跟他把关系搞僵了。
第三,李鸿章手握淮军,明白官场,已经没有必要再抢头功了。
打下南京城,确实是旷世奇功。但是这种旷世奇功只能由一个人去立,李鸿章显然不想做这样的人。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因为他必须要顾虑到老师的情面。其实他心里也十分清楚一点,他的功劳已经够大的了,这一次的平叛他也捞够本了。从名不经传的小人物,到现在的江苏巡抚,他的进步已经是飞速的了。现在手里又掌握着当时满清政府最强大的洋枪队,这无疑就是他未来政治资本上的一种利器。
第四,他可不想做出头鸟,谁的功劳大,慈禧对谁的忌惮也就大。
李鸿章早就清楚地认为,当年咸丰皇帝所说的话,是不可能当真的。就算曾国藩真的消灭了太平天国,也绝对不可能被封为王爵。不仅不会被册封,反而会被慈禧太后排挤怀疑,甚至会丢了性命。这是对帝王心术的一种解读,为了避免这种命运,这头功李鸿章是万万都不能去碰的。他还有很长远的政治前途,现在的步子不能迈的太大,他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必须要慢慢来,结果证明他是对的,曾国藩被架空,曾国荃被调来调去,只有李鸿章是平步青云。
▍✷曾国荃天京一战损失惨重,李鸿章为何抗旨不愿带兵前去相助?
1862年4月22日,李鸿章的淮军水陆协同,对常州西南的陈渡桥发动总攻。于当天,清陆军借着炮兵绝对优势的炮火支援迅速攻占陈渡桥。彻底切断了太平军通往金坛、丹阳之路,并于第二天扫清了常州外围所有太平军阵地,常州俨然如同一座孤城。4月27日,淮军炮兵对常州实施猛烈炮击,太平军残部借防御工事负隅顽抗。随后,淮军炮兵借步兵掩护,将炮兵阵地向前推进,并于5月10日,对常州的太平军发起炮击。常州城内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城墙被炸塌十几个口子,随后清军步兵如洪水一般对常州发起了冲锋。5月11日,李鸿章的淮军彻底攻占常州全境。
打下常州后,苏南大局已定,太平军余孽节节败退。此时李鸿章作为江苏巡抚,军政财权在握,他踌躇满志,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迅速解散了戈登的洋枪队,并将洋枪队的精华步兵、炮兵收入淮军囊中,对于能够如此顺利的解散洋枪队,李鸿章的解释是“这是大清的中兴运气使然。”。
而此时,曾国藩的湘军正在围攻太平军的都城南京,但战事并不顺利,清廷下令李鸿章率淮军会同曾国藩的湘军攻打南京。
这时候曾国藩跟曾国荃非常紧张,而李鸿章本人也是顾虑重重。
当时的南京一直都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领兵主攻,南京已经是湘军的囊中之物,最后关头,淮军想来抢功劳,曾家兄弟显然不会坐视不理。而曾在湘军中做过幕僚的李鸿章也深谙此道,深知自己攻打南京意味着什么。
李鸿章一方面以各种理由推脱朝廷,另一方面迟迟不肯出兵。
湘军围攻南京已有两年多,李鸿章本人也不想跟曾家兄弟抢功,得罪自己的恩师曾国藩。但是朝廷似乎没有体谅他的意思,仍然催促李鸿章率军迅速向金陵集结。淮军如同一道无形的五指山,压得湘军官兵喘不上气。
当时的曾国荃简直要疯了,他把李鸿章的发兵公文拿给他手下的将领们看,说:“我们湘军官兵苦打了两年,眼看就要破城了,现在,他李鸿章带着淮军来了,我们该怎么办?”结果曾国荃的将士们异口同声的说:“愿效死力。”
湘军在淮军的实力催逼之下,终于攻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李鸿章则始终把淮军部署在南京外围,按兵不动,主动放弃了与老师争夺头功的机会。但是曾家兄弟以及湘军将领都很清楚,论战斗力、战斗意志、武器装备,李鸿章的淮军已远在湘军之上,昔日的学生和幕僚如今已经羽翼丰满,淮军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全面超越了湘军,成为大清帝国热兵器武装下,帝国保卫者的新式陆军典范。
------------------
推荐阅读:
上一篇:鲁迅的为人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