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何过人能力,为何能打败实力更强的陈友谅?
▍➨朱元璋有何过人能力,为何能打败实力更强的陈友谅?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朱元璋有何过人能力,为何能打败实力更强的陈友谅?
如果你知道两个人是如何上位的,你基本就明白陈友谅为何打不过朱元璋了。
客观来说,朱元璋有两项重要能力,陈友谅是完全比不上的,这也就决定了陈友谅最后的归宿。
1、朱元璋的组织能力、凝聚人心的能力,陈友谅比不上
朱元璋,是个放牛娃出身。陈友谅,是个渔民的后代。
都不是什么好出身,但两人的发迹完全不同。
(1)朱元璋的发迹史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其家庭是个赤贫的家庭。
朱元璋自懂事后就开始放牛,好不容易到了16岁,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了,但因为天灾人祸,家里无法度日,几个月内,父母、大哥都死了。
为了活命,朱元璋去了皇觉寺。
谁知道,以为能安稳度日的寺庙也靠不住,也开始缺吃少穿了。
他只好出去要饭了,这一要就是三年。
后来,因为发小汤和的邀请,朱元璋成了郭子兴手下的一名亲兵。
从这一刻开始,朱元璋的人生开始发生变化。因为朱元璋文武双全,被郭子兴欣赏,后来还成了郭子兴的干女婿。
但是,人有才遭嫉妒,朱元璋在一次完美地救了郭子兴后,却被郭子兴恩将仇报。
最后,在各种因素下,朱元璋没有死,但他明白了,郭子兴也不是个好领导,胸怀也不大。
领导不行,累死下面人,也出不了好成绩。
朱元璋申请出去打仗,郭子兴批了,给了少部分兵,让他去攻打重兵防守的定远。谁能想到,朱元璋会成功呢?
在外打仗的时候,朱元璋经过老家,招了一些人,加上之前的一些兵,整个人数达到了700人左右。
意外的是,朱元璋牛刀小试,旗开得胜后,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带人回到郭子兴那里,并且辞职了。
最疯狂的是,从700人中选出了24人自己留着,其他人都给了郭子兴。
这样的胸襟,实在太让人惊叹了,特别是那24人,更是死心塌地,毕竟,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士为知己者死”。
但是,不得不说这24人太牛,靠这些人,朱元璋竟然打下了江山。
几百年后,中国大地上,一位叫马云的小伙子带了18个人,开始了创建阿里帝国之路。如果这两人能穿越时空相见,一定会互相欣赏的。
辞了职,带了24人出走,仅仅一年多后,朱元璋发展成为了3万人的领导。
这能力,也就很多年后井冈山那一位能媲美了。
让人惊叹的是,郭子兴混得不好,到了朱元璋所在的滁州。
二话不说,朱元璋把三万人的领导权交给了自己的便宜老丈人郭子兴。
或许那一刻,那些心腹们无人能理解朱元璋的举动。
有时候就是这样,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没人理解就对了,都理解了,都是大英雄了,这怎么可能?
郭子兴很欣慰。
1355年郭子兴病逝了,年53岁。队伍的领导权该交给谁?
那些好汉们,自然是希望朱元璋接任的,但是,朱元璋服从上面安排,推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上位了。
这骚操作,再一次震撼了大家,这人胸怀得有多大啊!
但谁都无法否认,朱元璋是军中灵魂,是真正的统帅。
(网友制作的朱元璋身份证)
接下来,在1355年的8月、9月,在起义军两次攻打集庆(南京)时,朱元璋所在这支部队失败了。
但是,郭天旭和他的副元帅死在了战争中,于是,军中统帅只剩下了朱元璋。
有人说了,会不会是朱元璋的人杀的?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没有证据证明此事。
从此以后,这支部队只有一个统帅,还有朱元璋亲自从老家招来的那一帮兄弟。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明白了,朱元璋这支队伍,是朱元璋"手工打造",很有凝聚力,而且两次让出队伍的管理权给郭家父子,收买了一大推人心。
再看看朱元璋那些骨干,徐达、汤和、周德兴、常遇春、李善长.....这些人将来会成为一等一的汉子,独挡一面的英雄.....
(2)陈友谅的发迹史
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比朱元璋大八岁,渔民出身,做过县里的小吏。
请允许叫这个人为天才。
1355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豪杰了。可是,这一年,陈友谅带着人在黄蓬起义,并加入了红巾军。
这样说吧,都是红巾军系统的,只不过,陈友谅属于南派的红巾军,发起人最早是彭萤玉,彭莹玉死了后,能撑起大旗的就是徐寿辉了,陈友谅就是徐寿辉旗下的悍将。
徐寿辉按捺不住,建立了天完政权。
皇帝谁不愿意当啊!丞相倪文俊非常不服气徐寿辉,因为徐寿辉就是长得帅,能力实在一般。于是,倪文俊有了篡夺帝位的意思。
没想到,消息走漏了,这预示着倪文俊的小命不保。
倪文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去找了陈友谅,希望一起合作,把徐寿辉干翻,再对陈友谅一顿承诺。
陈友谅表面答应倪文俊,稳住他。当天晚上,就把倪文俊的人头割了,送到了徐寿辉那里。
如此一来,陈友谅就成为了天完政权第二号人物了。
没想到,两年多之后,陈友谅把徐寿辉的脑袋击碎了,就此上了位。
所以说,陈友谅的上位纯粹就是暴力上位,而且是踩在上司的尸体上去的。
对于陈友谅这个人,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心狠手辣,胆大包天!
从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人的发家史看,朱元璋的班底,是自己一手打造的,而且,对上司看起来不错,这样的人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容易吸引人才跟随;陈友谅的大军,并不是他一手建立的,只是他干死两个大人物后,接的盘。
两相比较,在凝聚人心上,在组织能力上,陈友谅无法和朱元璋相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2、朱元璋的战略能力,陈友谅远远不及
陈友谅在1360年,把老上级徐寿辉和其铁杆心腹全灭了后,建立了所谓的“陈汉”,自称“汉王”。
这相当于昭告天下,我老陈当王了,你们得尊重三分。
同时,陈友谅此举也将自己竖成了靶子。和陈友谅一样操作的,还有张士诚。
朱元璋不一样,他从1356年起就开始采用谋士朱升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就这一招,让朱元璋的风险小了很多,至少,元朝不会把他第一个当做靶子。
当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形成三足鼎立的时候(元朝内部问题重重 ,也有内战,顾不上这三家玩三国),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先和谁对打?
大多数谋士建议:先打张士诚,因为实力弱。
只有极少数人和朱元璋保持同一观点。
朱元璋当时说出了著名的一句话:张士诚器小,缺乏远见,如果和陈友谅开战,张一定会旁观,坐山观虎斗;陈友谅志骄,志骄好生事,如果进攻张士诚,陈友谅一定会来相救。如此两线作战,我们一定会失败。
这个选择太正确了,后来的结果说明了一切。
就这一选择,决定了朱元璋战略远高于另外两个对手。
还没完。
很快,龙湾大战来临了,那是1360年6月,陈友谅的大军来了,他们从水路进攻应天(南京),很多人都慌了,毕竟陈友谅带着10万大军前来,朱元璋只有一万。
再一次的多数人建议撤离,不要硬瞌。
这一次,朱元璋坚持不走,他不想像个老鼠似的东躲西藏,他要和陈友谅直接对战。
一万对十万,看起来,实在没胜算。
可是,有一个人保持了和朱元璋一样的观点:可以一战!
此人名字叫刘基,这就是那个神奇的刘伯温。
朱元璋很开心,有一个人和他看得一样远。
接下来制定计划,巧妙安排了:口袋战术,还有双面间谍康茂才……
最后,陈友谅大败!
陈友谅太不甘心了,自己十万对一万,都没战胜,实在憋屈。
从决定在龙湾开战,到布局,使用各种策略,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
我们继续。
陈友谅失败在龙湾,但没有气馁,发展很快,到1363年,携带60万大军再一次前来,朱元璋的人马只有20万。
这一次,朱元璋还是没有退缩。
为了胜利,陈友谅将大船链接在了一起,而朱元璋来了一个“赤壁之战” 的重现。
终于,陈友谅失败了,并被围困追杀至死。
战争不是打架,谋略用正确了,往往能化腐朽为奇迹。
朱元璋和陈友谅比起来,军事天赋高了一级,谋略完全碾压,如此,陈友谅焉能不败?
一个组织能力强、凝聚人心能力强的人,加上出众的军事天赋,想打败仗太难了。
陈友谅也是一代枭雄,为人心狠手辣,做事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但是,比起朱元璋,还是落了下风。
当了朱元璋的背景布,陈友谅败得不丢人。
很多年后,伟大的教员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深深认同!
▍⇕朱元璋有何过人能力,为何能打败实力更强的陈友谅?
人在乱世,“自存”很重要,朱元璋出身低微,知道本钱的重要性。
事实上,军队就是军阀们的本钱,有本钱就可以做买卖,没有本钱,那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
如果说朱元璋有什么过人能力,感觉他的生存能力很强,乱世足以自存,立于不败之地,还能“不失敌之败”。
咱们来看看朱元璋是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说白了就是不当出头鸟呀!
朱元璋对自己的军队非常珍惜,总是能够保存实力,用很小的兵力拖住敌人的主力,然后不断的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朱元璋和陈友谅,一个是穷苦人出身,一个是地方豪族出身,陈友谅没有过苦日子,对自己的军队没有太多的考虑,总是想着军队是可以“抢来的”,是可以不断的招兵买马,所以他不太注意训练士兵,也不太珍惜自己士兵的生命。
陈友谅的目的是攻取城池,为了攻占一座城市,他舍得几万个士兵的生命,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雄才伟略”,居然搞出一个“首战即决战”的策略。
陈友谅把主力部队用于攻城略地,把他们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手里没有足够的预备队,主力军队过于疲劳。
恰恰相反,朱元璋非常珍惜士兵的生命,不会用主力部队去攻城,他喜欢野战,等敌人的士兵伤亡惨重,消耗得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朱元璋才把主力部队调出来决战。
他这样做就是避实击虚,先消耗敌人,最后才用主力部队来歼灭敌人。
咱们举两个例子,朱元璋之所以可以占领南京,就是用避实就虚的办法
想当年,郭子兴的儿子想占领南京,结果遇到元军的主力,不久就被重重包围,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只有5000兵马,他趁元军主力部队与郭天叙大战的时候,没有马上去援助郭天叙的红巾军,却发现南京真正成为了一座空城。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真正做到了避实击虚,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南京。
从朱元璋占领南京的过程和战略,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绝非等闲之辈,而是有战略头脑的人。
咱们来看看陈友谅,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避实击虚,只知道“硬刚”,只知道自己兵力雄厚,动不动就倾巢出动,去进攻朱元璋的城池,而朱元璋的城池却是固若金汤的地方,有坚城和壁垒。
据说,朱元璋为了消耗和疲惫陈友谅,曾经在南京的外围建立了一个防御体系,他依托洪都这个战略突出部位,把洪都建设成为一个有两万人坚守的铜墙铁壁,而且准备足够的粮草,可以守一两年。
后来,陈友谅不知深浅,以为攻下洪都城就是小菜一碟,可惜他把所有的部队都调上去,也没有占领洪都。
经过3个月的攻坚战,本来有兵力优势的陈友谅,变成了一匹“瘦马”,他真的是非常鲁莽的一个人。
可见,陈友谅还没有找到朱元璋的主力部队,他自己的主力部队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当真正遇到朱元璋的主力部队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可见,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保存实力真的很重要,朱元璋成功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非常重视有生力量。
而陈友谅则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喜欢攻城略地,不计代价,不重视有生力量,没有保存实力的长期战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所以,尽管陈友谅开始的时候实力更强,到最后还是朱元璋打赢了,可见朱元璋在战略上确实有他过人的能力。
▍▨朱元璋有何过人能力,为何能打败实力更强的陈友谅?
陈友谅胸无大志,陈友谅只是兵马多点,可没有干大事的人才,人多只是乌黑之众,打家劫舍可以,依靠这些人打天下就不行了。朱元璋胸怀大志有远大理想,朱元璋身边人才多,军师刘伯温一个人能够顶千军万马,朱元璋做事稳重,知道轻重缓急,干大事身边没有人才,人多只能够多消耗钱财。陈友谅知道猛冲猛打,不知道保存实力,朱元璋知道先让鹤蚌相争,最后他来一个渔翁得利,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陈友谅只能够当一个山代王,陈友谅没有当皇帝的智慧,陈友谅不知道重视人才,喜欢以山代王那一套作事情。反观朱元璋特别重视人才,没当皇帝就知道用皇帝那一套办事,这种人得天下那是迟早的事情,朱元璋和陈友谅不在一个档次上。
▍Ⓗ朱元璋有何过人能力,为何能打败实力更强的陈友谅?
朱元璋和陈友谅本质上是同一种人:都出身自社会底层,都寄希望于在乱世中逆天改命,都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但两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一个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的不同归宿。
从出身来看,陈友谅、朱元璋两人可谓惺惺相惜。老朱的乞讨和尚身份无须赘述,陈友谅则是沔阳渔家之子,祖父还曾入赘,这样的出身可谓低贱。
元末的乱局,让这两个可怜的人得到了通过努力改变人生的巨大契机,他们纷纷加入红巾军,陈友谅属于西系列,朱元璋属于东系。不过,经由相似的起点,二人却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待人处事方式。
陈友谅精明能干,精通权谋,而且完全不介意充分展露自己的这些特点。究其发家史可以看出,他热衷于权术、行事不择手段,压根不把传统的道义、仁德放在眼里,以高度的、纯粹的理性,孜孜不倦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比如,最初,他追随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两年后就寻找机会将其杀害、取而代之;又过了三年,随着自己羽翼渐丰,陈友谅干脆直接残杀了在各路起义军中拥有很高声望的徐寿辉,其后自立为帝、国号大汉。
除了粗暴的弑主自立,陈友谅对部下也极为冷血,史书称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即根本不相信部下、纯粹以权术驾驭他们。
此外,虽然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但掌权后的陈友谅并不体恤民情,为了攫取最大化的战争资源,他横征暴敛、疯狂搜刮,被他统治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以上表现,充分体现了陈友谅的极端精明与现实。但身为政治家,这种人生态度可谓短视,看似获得了短期利益,但长期损失却不可估量。
如,徐寿辉不仅是陈友谅的大佬,而且在各路义军中极具号召力,陈友谅弑主夺位,引来了内外各股势力的不满;后来刘伯温在分析各股力量时就曾指出:“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为了巩固自己权位的正当性,狡猾的陈友谅在杀害徐寿辉之后就不断征战、穷兵黩武,试图用高强度的外部压力、逼迫自己的部众保持团结。
对部下的不信任,也让陈友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曾中了朱元璋的离间计,杀害了得力干将赵普胜之;后来在鄱阳湖之战败给朱元璋后,对于左、右金吾将军提出的两种完全相反的建议,性格多疑的陈友谅却两不采取,导致他们都投降了朱元璋。
得位不正,又失去了部下、老百姓的信任,陈友谅的地位完全依靠权术与武力强行维持,这种方式怎能长久?
与赤裸裸的陈友谅相比,朱元璋走的是安全相反的路子。
比如,对待曾经的大佬,朱元璋让人找不到话柄。当初的带头大哥郭子兴虽然对朱元璋既拉拢、又防备,但朱元璋从未跟其撕破脸,起码在面子上保持了尊重。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几乎全面继承了其势力;当韩林儿被刘福通立为帝(小明王)后,朱元璋也奉其为主。
对待人才,创业期间的朱元璋可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不断网罗各种文武人才,甚至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负责接待知识分子。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让朱元璋大受脾益,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总能获得部属们最为聪慧的建议,事业发展事半功倍。
对于老百姓,出身社会底层、饱尝民间疾苦的朱元璋有着充分的认识。他把义军比作鱼儿,而把老百姓比作水,而水则是鱼儿健康成长、发展壮大的最基本要素。因此,他与陈友谅反其道而行之,约束队伍、体恤百姓,以仁义收得民心,为日后平定天下、治国安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与注重眼前利益、吃相难看的陈友谅相比,朱元璋更能隐忍、懂得包装、更有长远眼光。由于这一关键差异,身处元末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犬牙交错的军事态势,目光长远的朱元璋战胜短视的陈友谅,可谓历史与人性的必然。
------------------
推荐阅读:
1871年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为什么却不趁机吞并法国?
上一篇:肌酐高有哪些症状?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