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签订前,打胜的日军在三天时间内,莫名其妙的把二万多军队迅速撤出战场,这是为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前,打胜的日军在三天时间内,莫名其妙的把二万多军队迅速撤出战场,这是为什么?
《马关条约》签订前,日军胜战却退兵,这是何道理?难道日军自信于战利,很多人不敢相信如此做法会有什么好处对日军呢?多方看法不尽相同。
个人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甲午海战无后补给不足,甲午海战中日军未料到清朝北洋军阀如此不堪一击,日本战军后方补给不足,长此以往,战线太长,对以后入侵华中内腹不利,最有可能顺水推舟借机退兵,为以后做打算。
其二是日本大本营为“直隶平原决战计划”做准备。
由于甲午战争的发展完全符合日本大本营的战争预期,在占领澎湖列岛后,日本大本营认为进军山海关,在直隶平原与清朝主力作战已经成熟。为此,1895年3月16日,日本在旅顺成立“征清大总督府”,小松宫彰仁亲王任“征清大总督”,全面指挥侵略中国的军事行动。
因此,虽然马关和谈开始,但日本并没有停止战争脚步,反而加紧军事调动,为了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的战争资本。但是,历时8个月的甲午战争,日本“国内海陆军备殆已空虚”,社会危机不断。最终,《马关条约》签订后,战争结束。
▍▕《马关条约》签订前,打胜的日军在三天时间内,莫名其妙的把二万多军队迅速撤出战场,这是为什么?
如果真要是跟《马关条约》的谈判和签订有关系,日军把两万多军队回撤,稳固一下战场形势,根据谈判结果再决定未来走向,倒也情有可原。
可关键是,日军撤离田台庄战场时,李鸿章还在中国,没有上路呢!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宣战(1894年8月1日)后第五天,日本大本营制定的作战方案被天皇通过。
第一阶段,与后来真实的甲午海战和朝鲜陆战的时间和过程相一致,日军实现了战略目的,打垮了北洋海军主力,从朝鲜半岛把清军赶回国内。
日本的第二阶段方案本来是有三个变种。
因为在第一阶段的激战后,对于日本来说,有可能面对三个结果。
一个自然是胜利,后来的战争走向无限趋近这个方案。
第二个是僵持,这对国力尚且孱弱的日本来说,是不愿看到的,但仍求固守朝鲜半岛。
第三个则是预计清军会乘胜追击,进攻日本本土,方案目的在于做好本土防御工作。
真实的第一阶段作战后,最后的结果,日本完胜,与日本的想象一致,清政府并没有屈膝投降。因为清政府还有底气,底气一是在于北洋舰队虽然遭受重创,但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仍然有不少北洋舰只躲入军港,日本只是取得了海面控制权。第二是战争没有在中国土地上打响,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清政府投降是不现实的。
于是日军大本营开启了第二阶段战役,他们的对手清军也在源源不断的完成陆地上的增援准备,准备抗击进犯领土的日军。
按照日军大本营制定的第二阶段“甲”方案(因为第一阶段获胜,所以进入甲方案),日军第二阶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海军舰队,把大规模兵力经过渤海湾运输到直隶海滨,与清军主力在京津周围的直隶一带进行大决战,对赌国运。
但在第二阶段战役开始后,日军跨越国境后,清军的表现让日本也不得不及时修正执行方案,总体来说,清军的表现很出乎意外,战力低迷。
很快,日军完成了第二阶段的上半场工作,清军三万人防御的鸭绿江江防一战,日军进攻很多阵地时几乎都没放一枪一弹,甚至九连城的百姓还出来“箪食壶浆”,热烈欢迎,日军喜出望外,误以为他们战前的舆论宣传太成功,获得了很扎实的群众基础,对即将到来的路上战斗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后的金旅之战,日军进展也比较顺利,很快拿下了辽东半岛。
海上的战斗,日军也顺利在山东半岛的荣成登陆,攻下威海卫,刘公岛军港陷入日本海陆包围,已成困兽。
拿下金旅后,日军继续从陆上挺进。
钦差大臣刘坤一部署清军宋庆、吴大澄、依克唐阿、长顺等部,先后五次攻打海城,日军却除了布置固守海城之外,又开辟了其他战场,打乱了清军的战术安排。
在牛庄、田庄台等战斗中,日军虽然都攻下了阵地,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伤亡率,表现英勇的清军(以湘军为主力)给了日军迎头痛击,他们不畏牺牲,有时候宁肯巷战到底也决不投降,尤以宋庆部、依克唐阿部、和聂士成部为甚。日军对这帮顽强的对手也颇为忌惮。
田庄台一战,日军出动了两万余人,携带有大炮六七十门,清军在辽东战场有六万余人,真正投入战斗的人数与日军数量仿佛,但大炮数量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在巷战中,日军使用了火攻战法,退入巷中的清军士兵多有死伤,战斗结果是,日军伤亡一百六十余人,清军伤亡两千余人。日军占领了田庄台,包括辽河以东,尽落敌手。
3月10日,也就是田庄台一战后的第二天,日军开始分批后撤,到3月13日,参战的三个师团全部撤回辽河(浑河)东岸的盖平、牛圈子、牛庄三地。
日军为什么要撤出田庄台?
最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做好大规模深入辽河西岸的准备,经过牛庄、田庄台等战斗,虽然取得了各处攻坚战的胜利,但这三个师团也有不同程度伤亡,需要弹药补充。
第二,清军某些部队的顽强抗击和牺牲精神也使得他们不敢大意,需要重新考虑论证下一步的进攻配置,凭借现有的三个师团区区两万余人,日军不想妄自托大,毕竟清军未伤筋骨,刘坤一能够调动的军队规模达到了十余万。
第三、田庄台一地孤悬辽河西岸,从军事上来讲,并无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和工事,万一清军不计后果组织类似海城那样的连续反击战,日军没有把握能够固守。
第四,随着田庄台战役的结束,日军全线战场已经取得预料中的胜利,“以战促和”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
日本为什么要“以战促和”?
因为他们也没有做好侵略并占领中国腹地的准备,实际上也并不具备这个能力,他们战前唯一的胜利构想就是“割地”!“赔款”!说白了就是强盗。
1895年1月,本来清政府已经派出了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谈判,但日本考虑到当时没有消灭北洋舰队残军,没有打疼清朝陆军,没有达到“以战促和”的效益最大化,没搭理这茬。
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基本达成战略目的后,终于抛出了谈判条件,指定李鸿章为谈判对手,指定了谈判方向,那就是割地赔款。
田庄台战役后的第三天,参战日军全部退回辽河东岸,也就是在那一天,李鸿章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大清朝被打得已经很痛很痛了,日本的直隶决战计划可以被修正掉了,日本避免了扩大战争导致军费高企,政府破产;而慈禧太后也发自肺腑地不想再逃亡热河或其它地方北狩西狩,双方具备了谈判的真正“诚意”。
伊藤博文在日本与李鸿章发生了如下对话:
“中堂唯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难道不准分辩?”
“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本文配图全部为甲午战争清朝宣传画)
▍﹩《马关条约》签订前,打胜的日军在三天时间内,莫名其妙的把二万多军队迅速撤出战场,这是为什么?
日军胜战却退兵,这是何道理?难道日军自信于战利,很多人不敢相信如此做法会有什么好处对日军呢?多方看法不尽相同,在各家争谈之中,我想主要还是先提及一下《马关条约》,其为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清朝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根据条约规定:1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4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开矿办厂。 至于退兵之时日皇如何定夺,请听分析。
一、日本浪人刺鸿章,甲午海战无后补。
我认为这是日本退兵主要原因之一,在甲午海战清朝战败之时,日本浪人为得到更高利益,才冒进刺杀李鸿章,未果,日本为安抚李鸿章,讲原本打算清朝赔款3亿两白银,结果降至2亿两白银,并且承诺只要李鸿章及其子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就2万大军撤退,必须双方时时刻刻遵守条约;但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甲午海战中日军未料到清朝北洋军阀如此不堪,日本战军后方补给不足,长此以往,战线太长,对以后入侵华中内腹不利,最有可能顺水推舟借机退兵,为以后做打算。
二、列强欺日分杯羹,意图瓜分助野心。
4月17日,在签订《马关条约》的同一天,见到小小的日本竟然一战成名,见利眼红的沙皇俄国发出了一道声明似乎为不满日本侵日,强调日本必须放弃辽东半岛。如果不放弃的话,将会遭到俄、法、德三国的海上攻击。三国武力介入,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但条件是清政府增加三千万两的“赎辽费”。而英国当时未见到利益,美国“中立”,但甲午海战已经勾起各列强瓜分中华的野心。无奈之下日军也有可能退兵,以让各大国满意,将各国敌意战火引向腐败落后的清朝。
三、调整战局聚强兵,鼓舞人心后灭清。
日本天皇在甲午海战胜利后,的确未料到能够胜利,,原本打算通过海军舰队将军队经渤海湾运输到直隶海滨,与清军在京津周围的直隶一带生死一局,但北洋海军未被全清,对以后台湾交接管理未能做好准备,不如借风打火,将兵撤回,为以后能够拿下台湾助力。但未料刘永福带领号称杀神黑旗军敌日3万大军虽败犹荣。日本天皇入台恶梦虽得逞,但也损失惨重,于其想其未撤兵2万,它又如何?我想台湾保卫战一定会胜利。
▍┡《马关条约》签订前,打胜的日军在三天时间内,莫名其妙的把二万多军队迅速撤出战场,这是为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是日本的战略意图已经实现,况且日本自身也没有做好全面占领中国的准备;其次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虽然战败,但实力犹存,日本要想全面占领中国,它还做不到;再次中国这么一大块蛋糕,西方国家不可能让日本独吞。所以日本在达到既定战略目的之后,为了能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主动将军队撤出战场。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中日政治体制对比
19世纪60、70年代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国家政体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阶级内部腐化严重,政府运转效率低下,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采用君主立宪制等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正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88年,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由自由资本主义像帝国主义过渡。日本开始讲眼光瞄准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中日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变法改革,中国采用的方式比较保守,基本没有动摇社会发展的根基,日本则是采用激进 “壮士断腕”的方式,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的改造,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中日两国在政治体制上比拼,日本有巨大的优势。
二、中日两国军事实力的对比
清朝:1888年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有军舰25艘,2000吨以上的军舰7艘,总吨位27000多吨,但是之后,清朝再也没有购置过新的军舰,1891年之后连弹药都停止购买,海军日常训练都面临弹药不足的困境,更何况如果遇到实战,后果不堪设想!
反观日本:自1890年开始,日本拿全国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军队,日本海军军舰由1890年时,2000吨以上军舰5艘,总吨位17000多吨,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军舰剧增至32 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远远超过了北洋海军。
单拿海军军舰一项来说,日本不仅军舰吨位数是清朝军舰的接近3倍,而且日本海军军舰均为最新型号,无论是舰载武器装备的火力还是射速等,都远超北洋海军,说全面碾压都不为过。
三、日本想要独吞中国,那是“以蛇吞象”
虽然日本海军全面碾压北洋水师,但是清朝还有陆军可以与之抗衡,加上中国幅员辽阔,极大的战略纵深,日本想要全面占领中国,还是不太现实(参考中国八年抗日战争)。清政府高层腐败无能,现在一味的希望通过割地赔款来快速结束战争,以维持自己能够继续统治中国。加上外国势力也不希望日本独吞中国,以日本目前的实力还是无法同西方国家抗衡,迫于压力,日本也不得不退兵。
综合以上因素,日本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在自己战前制定的战略意图已经达到的情况下,主动撤兵,与清政府修好。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日本一跃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虽然国家战败了,但那些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们,值得我们一生铭记!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战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马关条约》签订前,打胜的日军在三天时间内,莫名其妙的把二万多军队迅速撤出战场,这是为什么?
由于在辽东战场上轻松击败清军,日本军方没有因为和谈而降低对直隶决战的野心。大本营开始加速在辽东半岛部署兵力。3月7日,大本营任命参谋总长小松宫为征清大总督,组成征清大总督府。4月13日,小松宫率征清大总督府从宇品港渡海前往旅顺口。
按照计划日军将为直隶大决战投入步兵80个大队,骑兵14个中队,野战炮兵40个众多,工兵13个中队的巨大兵力。
这需要集中7个师团的兵力,所以总督府除了紧急从日本国内抽调70余艘船舶调运近卫师团和第四师团开往旅顺外,同时下令辽东战场的日军也开始集结。
总督府计划在日军集结以后编成第一军、第二军两个作战部队,从旅顺口登船,在洋河口登陆以后攻占山海关,以近卫师团防守山海关,第一军为左翼,第二军为右翼,进攻北京。所以在停战前夕,辽东前线的日军开始后撤,向旅顺集中。
但是4月18日征清大总督府在旅顺登陆以后,收到消息,得知前一天已经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军方蓄谋的直隶大决战不得不停止。
所以停战前日军的撤退是为了继续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真的要撤退。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