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是政委接替指挥吗?政委有能力指挥作战吗?
▍﹀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是政委接替指挥吗?政委有能力指挥作战吗?
不要瞧不起政委,毛主席周总理都当过总政委
▍◥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是政委接替指挥吗?政委有能力指挥作战吗?
1938年4月17日,八路军第129师以主力三个团,将日军第117联队1500余人包围于浊漳河河谷,分割成为数段后加以围歼,这就是著名的“长乐村战斗”。战斗临近尾声时,增援而来的日军第105联队已经接近战场,为避免陷入被动,刘伯承师长下令各部迅速打扫战场,然后撤出战斗,实施转移和休整。
第772团团长叶成焕指挥战士们扛着战利品撤出战场后,自己亲率特务连的一个排殿后,边撤边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此时日军援兵已经冲到了河谷里,开始射击撤退中的八路军。团部通信员提醒叶成焕说:“团长,你站在高坡上危险,赶快走吧!”,叶团长没有动:“等一等再走,我在这儿看得清楚”。
说话间,一颗子弹擦身而过,叶成焕还是没有在意,紧接着第二颗子弹带着尖叫声飞过来,正好击中了他的头部,当即重伤倒下。身经百战的四方面军骁将叶成焕还是有些轻敌了,抗战初期的日本兵,射击水平普遍是比较高的,类似这样的暴露目标,打中并不困难,特务连战士们迅速抬着重伤的团长转移,第二天,叶成焕伤重不治,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叶成焕牺牲后,继任772团团长的是原来副团长易良品,而政委谢富治仍然担任原职,这是因为谢富治从30年代初期开始,就始终担任指导员、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属于标准的政工干部。八路军发展壮大以后,谢仍然是担任旅政委、太岳纵队政委等职务,1947年又成为陈赓兵团的政委,即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
查了一下,第772团之后的四任团长,没有一个是由团政委转任的,包括亮剑里面“程瞎子”的原型程元发,这毕竟是386旅的主力部队,军事主官人选马虎不得,李云龙同志还真说对了,772团就是“亲娘养的”,谁让人家是八路军第一批主力团呢。
无独有偶,1944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战场上被敌冷枪击中牺牲,接任师长的是原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将军,而不是四师政委邓子恢。原因也差不许多,邓子恢同志虽然是闽西地区的老革命,但是多年来主要从事党政工作,缺乏作为军事主官的作战经验,担任政委比较合适,硬要接手师长的军事指挥权,有点勉为其难了。
别产生错觉,这是两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实际上,我军的许多中高级指挥员都是“军政双优”的干部,到底是当军事主官还是政治主官,完全根据革命需要,并不存在什么一定的规则。比如前述牺牲的叶成焕将军,红军时期就曾担任过团政委、师政委,他也是从四方面军师政委的职务上,在红军改编成为八路军时,直接出任772团团长的。
再比如115师师长林彪重伤后,出任代师长的是343旅旅长陈光,毕竟115师是八路军的绝对主力,而陈光历任红军的团长、师长、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军事能力和指挥水平有目共睹,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谁敢说政委罗帅就不会打仗了吗?非也,从115师到山东发展的历程来看,罗帅也是军政都拿得起来的优秀干部。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军事主官出现伤亡时,接替指挥权的人选并没有一定之规。具体来说,大抵分为两种情况:第1、战况紧急来不及向上级请示时,政治主官肯定自动成为部队的临时一号首长,“军政双首长制度”嘛,顺序肯定排在副职之前。但是政治主官既可以直接接手作战指挥权,也可以指定副职、下一级军事主官来代行指挥权,这都是没有问题的。
指定与否,其实主要还是看政治主官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军事能力,如果之前有军事主官的经验和资历,那么当仁不让,如果确实一直是政工干部,那就必须指定其他同志负责作战指挥,战场上不是闹着玩的,指挥权关乎部队生死存亡和许多战士们的生命。既然配备政委了,那必然是团以上作战单位,上千人的安危系于一身,草率不得。
那么第2就是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上级指定继任军事主官人选,比如副职转正、下一级主官晋升,或者选派其他部队的干部前来任职,也确实会出现政治主官转任的情况,这是上级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林彪负伤后,115师当时并没有处在激烈战斗中,遂可以从容请示,是延安电示由陈光代理师长。
导致延安方面决定取消“政委最终决定权”的雪村战斗,发生于1942年6月,面对日军的优势兵力围攻,冀中八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在作战方案上出现了分歧,最后按政委的意见执行,结果是700多八路军战士伤亡大半,司令员和政委双双牺牲。为什么呢?因为司令员常德善是红二方面军的老红军,战场经验非常丰富,如果按他的意见及时突围,损失不会这么大。
而政委王远音则是北平的学生出身(也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战友们的回忆是王政委“精明干练,善讲善写,是当时八路军中优秀的知识分子干部”,其实言外之意,也说明王政委缺乏战斗经验,之前不具备军事主官的资历,所以临敌时才会犯下错误。说白了,无论王政委多么思想进步和立场坚定,但是他不会打仗啊!
从王政委的事例,其实我们也可以评判下《亮剑》的剧情是否合理,之前讨论过《亮剑》李云龙两次“出缺”的问题,第一次是平安格勒战役后,李云龙病倒,把独立团指挥权临时交给了副团长邢志国。这是比较合理的,邢志国也是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老红军,属于军事干部,只有把一个团的战士交给这样的老战友,李云龙才能放心。
当时赵刚重伤住院,但即便是赵政委仍然在部队上,李云龙把指挥权交给他的可能性也是零,因为赵刚跟王远音的情况类似,无论文化程度怎么高,无论枪打得如何准,他都是刚刚从学校出来的政治干部,军事素质和战斗经验还欠火候,把整整一个团交给他,李云龙还没有糊涂到这个份上。
第二次是李云龙刀劈山猫子,被降职为一营长,这次确实是赵刚被任命为代理团长了,但是别忘记了,那是因为李云龙还在团里,仍然实际上掌握着部队,如有重大战斗任务,他还是可以临敌指挥全团的。这当然是文学创作,但确实没有离谱,否则代理团长最合适的人选,按顺序仍然是副团长邢志国、一营长张大彪,这几乎是战场惯例。
同时,还必须考虑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军政主官一肩挑的可能,此类现象在战争年代不算很多,但也确实存在。如果战场上一号首长出现伤亡,那么接替指挥的基本还是副职、下一级军事主官的顺序,战斗结束后,再由上级酌情委派新任军政主官。
总之,此类问题不可以一概而论,要设先决条件,要看具体情况,因为军政双首长制度是人民军队独有且特殊的制度,跟什么日军和蒋军的补缺原则那是不一样的。
▍◕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是政委接替指挥吗?政委有能力指挥作战吗?
政委可以接替指挥,但不是第一梯队。因为1942年八路军发生过一次重大伤亡事件,令毛主席十分震惊,之后便对政委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政委在1942年之前的权力是比军事主官还要大的!
这是因为,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所以自从1929年政委制度创建以来,政委在军中拥有“政委最后决定权”这样一个至高权力。
就是说,在战争期间,政委可以直接否决军事主官的作战方案,并且可以最后按照政委的方案打仗。
但也正是由于这个权力,导致1942年发生了一场重大伤亡。
事情是这么回事
1942年6月抗战期间,日军对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扫荡,进攻的重点是当时八路军冀中第8军分区。
随着日军进攻势头越来越猛烈,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政委王远音带着军分区机关和23团2营跳出了扫荡中心,进入饶阳一带。
但是30团在与日军作战中,经过一番激战,队伍被打散,暂时和军分区失去联系。
根据敌情的严重发展,为保存实力,遵照军区指示八分区23团主力开始向外线的“冀鲁豫”地区转移。
此时司令员和政委都认为不能丢下30团不管,应该先回到根据地中心地带,联系上30团,两军会合之后,再一起转移。
于是,他们率领23团主力进入河肃公路以南地区准备与三十团会合,并于8日下午和30团取得了联系。
但很快,悲剧就发生了!
因为这一天傍晚发现河间、肃宁敌人增兵,有向我合击的迹象,司令员常德善主张连夜转移,调到牙子河东岸甩掉外线敌人。
但是政委王远音不同意,他看到根据地的群众十分热情,不想让群众失望,不愿撤离,于是动用了政委最后决定权,否决了司令员的意见,悲剧由此开始。
没办法,司令员只能听他的,带着部队继续向中心区公路线附近的雪村地区转移,却正好落入日军合围圈。
他们总共不到1000人的队伍被4000多日军包围,终究寡不敌众,司令员常德善身中27弹牺牲,政委王远音被俘后自尽。
第八军分区23团、30团伤亡惨重,整个八分区几乎全军覆没!
事发后,这件事震惊了整个延安,毛主席彻夜难眠,十分悲痛,要知道这位司令员常德善可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兵啊,是精华干部。
随后延安总部对这一起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政委和司令员意见不一致导致的重大伤亡。
于是,毛主席和延安总部在反思之后,决定改革政委制度,于同年9月以中央名义下发新的规定:取消政委最后决定权。
10月,正式下发新的规定:
在军事主官和政委意见不一致时,属于军事方面的由军事主官说了算,属于政治方面的由政委说了算,事后要及时向上级首长汇报。
自此,新的政委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政委保留了政治上的最高领导权,军事主官保留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政委主官政工,军事主官负责军事指挥,合理分工。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长篇大论,是因为在战争时期,实际上在军队中,很多部队的政委比较擅长政治工作,但军事经验是比较缺乏甚至没有军事经验的。
政委在政治工作中可能做得很出色,但论军事机断、战略战术、奇正相生等军事指挥技术层面的,他们可能很欠缺这方面的能力。
而军事和政工都能做的比较出色的,这类人才毕竟是少数,看看那些政委、军事主官一肩挑的人就知道了,绝对是少数。
因此,部队里不可能确保每一个建制单位的政委都具备较强的军事能力。
所以,战争期间,军事主官牺牲,接替指挥的第一梯队是副级军事主官、参谋长这类角色。
比如,师长牺牲,那可能是副师长或者参谋长接替指挥,如果他俩都牺牲了,政委可能接替指挥。
我说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真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1944年,彭雪枫将军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在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将军不幸牺牲,是参谋长张震将军接替了他指挥全师战斗的。
1945年,解放藤县城战斗中,第8师的师长王麓水将军深入前沿阵地检查攻城准备情况时,不幸被炮弹炸伤,后面不幸去世,是副师长何以祥接替指挥战斗的。
1948年,淮海战役中,一纵二旅4团的团长晋士林在指挥战斗时不幸中弹牺牲,是团部作战参谋接替了指挥全团战斗。
所以,我认为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接替指挥的第一梯队应该是副级军事主官、参谋长,第二梯队才是政委。
但这个不是绝对的,毕竟军中是双首长制度,政委也是首长,接替指挥也没有不妥之处,政委接替后,还有参谋长、副级军事主官辅助他,集体决策也不至于出大问题。
这些其实都是在通信不够发达或者紧急情况下的接替办法,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出现这种情况,会有别的处理办法。
军事主官牺牲后,其他人可以非常及时地将情况汇报给上一级首长,关于接替指挥的人选,可以很及时地得到上级任命。
除非特殊情况下,与上级断了联系,那肯定就是按照上面说的那种接替顺序了。
▍❖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是政委接替指挥吗?政委有能力指挥作战吗?
提问的这位哥们肯定是看外国电影被洗脑了吧?
政委是什么?中苏两国最能打的人。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什么人可以当政委。首先你要有足够的战斗资历,说白了,就是打过很多战争。然后你会被送到延安大学等地方进行思想深造和战争战法的深造。然后他们才有资格派出去收编改造那些投降,投诚,或者有意向抗日的旧军队、团体,改造成为抗日的新军队。没有几把刷子,谁理睬你!铁道游击队的那位政委,李延年那种政委,才是真正的我军政委。
至于苏联,政委在二战战死率不仅高于一般军官,甚至高于一般士兵。最后高层实在受不了这种死亡率了。培养政委太难了。不得不下令卸了政委的枪。结果这帮家伙抄起椅子就上。后来的俄罗斯公知也拍摄了不少诋毁政委的电影。但是一部电影《我们来自未来》高据当年票房冠军。证明了俄罗斯心中的还是有杆秤的。
21世纪中国军队一样猛若虎!
政委们一样站在的队伍的前沿。朱日和演习中,面对拥有“美军的前沿科技、苏军全盛时期的装甲火力、法国二战投降般的速度等级,和英国人搅屎棍一样的阴谋诡计,以及解放军战斗到底的勇气”的蓝军。某北方军队在为数不多的一次惨胜中,两个营伤亡超过70%后自动整编合并向心突击,一线部队全员上刺刀,连炊事班都冲锋在前,旅长阵亡,参谋长接替,参谋长阵亡,炮兵团长接替,到了最后是政治部副主任,带着15名战士拼刺刀。你觉得这些政委没有战斗力吗?
▍≗如果军事主官牺牲,是政委接替指挥吗?政委有能力指挥作战吗?
在战争中,摧毁敌军指挥部,斩杀敌军指挥官,是通常用来打击敌军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现代战争中发展为专门的斩首行动。
我军在长期战争中,积累了防止敌人袭击指挥部门,瘫痪指挥系统的丰富经验。比如,我军实行军事首长和政委双主官制,在战争中为避免意外,规定军事首长和政委不同车,不同屋,行军中保持一在前一在后。一旦有一名主官牺牲,另一名主官仍坚持指挥。
在战争中,第一指挥官,不管是战死还是受伤,只要是不能正常行驶指挥权的情况下,指挥权都会按第一替代方案执行。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演习或者驻训还是经历过不少次,每一次都会有这样的替代方案。比如朱日和演习时,满广志真的被活捉或“战死”了,自然立马就有接替指挥权的军官,一定级别以上的军官都是知道替代方案的
一般情况下,这个接替顺序是这样的:部队长为最高指挥员,部队长牺牲后由参谋长接替,参谋长牺牲后由分管作战训练的副部队长接替,副部队长牺牲后,由第一副参谋长接替,副参谋长牺牲后由下属单位编制排第一的部队长接替。
如果是部队遭受毁灭性打击,损伤极为惨重,甚至连最基本的指挥机关都不复存在时,通常部队会将所有能够收容的部队集合起来,并分为小股战斗群,推选出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兵担任战斗指挥官,分散突围或是继续在原定区域内进行游击作战。
政委是政治代表,党的代表。主要管部队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不管军事工作。但是在军事主官阵亡时也可以代替军事主官指挥打仗。
------------------
推荐阅读:
卡塔尔世界杯即将开幕,法巴英阿西、德比荷葡丹,你看好谁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