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统治阶级既然以此方式进行政治运动必有相应的原因,然历史悠久无法考证只能留给后人以不满,只要都能记住有一利必会有一弊这句古话自然而然好接受始皇帝的这一运动了。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是有历史记载的,因时代遥远无遗留证据,引起争论,但均以各种记载重复验证。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_212年之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
秦始皇认为当时的儒生、术士有诽谤朝庭、妖言惑众、以丹术等乱纲之举,怒而毁焚其书,并坑埋儒、朮之士四百六十余人。但凡涉及医学、农业及其科技之书不在焚毁之列。西汉孔子后人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皆有记载焚书坑儒的纪录。当时文人传"术士坑,六艺绝",六艺大慨泛指丹术耋黄之秘藉一类之书。
秦朝被推翻后,后人称其残暴,焚书坑儒並没有保住江山,唐代诗人章碣做诗讥讽:焚书坑
竹帛烟消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火未熄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实质上历代朝政、皇帝更有甚者,大兴文字獄,清代曾有诗人一句
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杀身之祸的。
焚书坑儒年代较远,亦有学者提出其真实性,较特出的是民国年间的”疑古派“学者认为无真凭实据来证明。但都被陸续出土的文献所否决。故在历史上“焚书坑儒"是存在的,只是在焚坑的对象和内容上存在争论而已。
如误望方家正之
▍ℝ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从汉代到现在的讨论一直没停过,有人认为他功大于过,有人认为他过大于功,有人骂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雄主,有人说他是过在当代,功利千秋……总之各种评论都有。至于说秦始皇之过,其中一个便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今天看来的确不对,不过评价历史人物要有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以今人的观点去评论,更不能站在上帝视角,要以当时人的思维和角度去看待。
实际上,秦始皇焚书是真,坑儒则很可能是被后人抹黑的事件。
先说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嬴政在咸阳宫大宴群臣,有七十名博士当面夸了秦始皇。周青臣认为,以前秦之地不过千里,现在统一六国,改分封制郡县制,天下安乐,全靠秦始皇神明。不过,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却批评周青臣当面阿谀奉承秦始皇,更认为郡县制不好,应该学习前人的分封制,这样才能长治久安,所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于是秦始皇就让大家讨论,结果李斯认为: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李斯认为,应该把天下史书除秦国史书及《诗》、《书》、百家之书都烧了,并制定了一系列惩罚措施,不烧、私藏者都有对应的处罚方法,最后只留了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
焚书当年商鞅也提到过,说白了都是为了方便管理,所谓“以愚黔首”,就是糊弄老百姓,不让他们知道太多,否则六国又大乱,对谁都不好。当然,焚书是不对的,这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伤害,但从秦始皇角度来说,这是个好办法,为了他的万世基业,他还“收天下之兵”呢。
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焚书。其实很多书也都有留底,藏在咸阳宫皇家图书馆,只不过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毁了很多书籍。
再说“坑儒”。
“坑儒”发生在焚书之后。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韩众等为首的方士们,因为没找到仙人仙药,所以只能逃亡,秦始皇不满,坑杀这批人。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今闻韩众,去不报,徐芾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这两段都出自《史记》,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卢生、韩众等人没找到仙药,害怕被处罚所以逃跑。而秦始皇认为,这些人花费了自己很多钱财物力,不打招呼就跑,还说自己不好,所以更要处罚。这些人又互相告发,牵连了460多人,于是全部坑杀。
卢生、侯生、韩众等人,为秦始皇寻找仙药,明显是“方士”,也叫“方术士”。不过,秦始皇说的却是“文学方术士”,文学就是文学,方术士就是方术士,“文学方术士”是什么鬼?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这段话同样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是扶苏为这批人求情的事,不过“文学方术士”已经变成了“诵法孔子”的诸生,也就是儒生,真是奇妙。
其实,奇妙的还有,这场事件中,几名主要人物卢生、侯生、韩众、徐芾等人,都没被杀,尤其是徐芾(徐福),他还在为秦始皇找仙药。“坑儒”事件两年后,秦始皇还去了琅琊台,亲自下海乘船射大鱼,为徐福清除寻仙道路上的障碍。
还有就是秦始皇已经给诸生定了罪名是“妖言”,这是秦代律法中有的罪名,处罚方式是腰斩。按说腰斩就行了,何必坑杀?要知道,秦法律中可没有坑杀的处刑方式。
稍晚于司马迁的杨雄,是西汉末年的文人,王莽篡汉时,他曾写过一篇《剧秦美新》给王莽,主要是批评秦朝之恶,夸赞新朝之美,里面批评了秦始皇很多,说“消灭古文”“烧书”“改制度轨量”等,唯独没有说“坑儒”。
要知道杨雄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并且曾“校书天禄阁”,是可以读到皇家收藏的天下之书的,他怎么没看到“坑儒”?这是不是能说明,至少到西汉末期,还没有“坑儒”事件?
从东汉开始,真正的“坑儒”出现了。
《汉书 儒林传》中说的是“秦始皇兼并天下,燔诗书,杀术士”;等到《汉书 五行志》中却说“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至于《汉书 地理志》则把“燔书坑儒”连说,“焚书坑儒”至此才出现。
《汉书》作者是班固,他是明言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第一人,也是直接称秦始皇的名字为“吕政”的第一人,对秦始皇的成见相当大。
至于后来的文人,说的更夸张,有人干脆说秦始皇把七百儒生骗去看瓜,然后预先让人设置好机关,等这批儒生到了后,触发机关,陷入坑中,就这样被活埋了。
秦始皇杀人还要提前埋伏、设置机关?开什么玩笑?
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当年即便坑杀人,也是460余术士,是欺骗了他金钱和感情的人,而不是什么儒生,至少这一方面,秦始皇被冤枉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书中记朝代,焚书坑儒秦始皇,从现在的话说也是政治。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先秦时期,孔子创造了儒家学说,儒学成了先秦诸子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而让孔子所意料不到的是,他的徒孙却在秦朝向秦始皇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
孔子有两个在著名的继承者,一个是孟子,他主要从“内圣”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推行“仁政”,坚持“德政”理念;另一个是荀子,从“外王”方面发展了儒学,重视帝王之学。而荀子有一个很出色的学生李斯,他向荀子所学的主要就是帝王之学,因而,李斯由儒家的门徒变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斯(剧照)
李斯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他到了秦国之后,起先是在吕不韦门下,后来,在秦王嬴政灭六国时,他成了秦国的廷尉,后来又当了秦国丞相。
李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在秦王嬴政要将来自外国的客卿逐出秦国是,他给秦王写了一封信,称为《谏逐客书》,力劝秦王不要逐客,使秦王依照秦孝公以来重用外国人才的传统,使秦国能顺利地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可是,李斯还做了一件颇受非议的事,那就是极力向秦王建议抑制儒家学说,促使秦王下令“焚书坑儒”。
秦始皇、李斯为何要“焚书坑儒”呢?“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焚书坑儒”的出现,并非只是文化思想论争的结果,其背后是与当时激烈的政治较量和权力的角逐有密切关系的。
秦之前,周曾取代了商,发展了礼乐文化,是周王室取代商朝的政治需要,之后,孔子继承了周文化,但孔子学说并不适宜于周王室衰亡之后的政治军事局势,孔子的学说经孟子、荀子的发挥,儒学有了重要的发展,但是,在春秋末战国初,礼坏乐崩的局面已形成,儒学更不适合于列国竞争之局势,儒学不受列国诸侯的重视,成了不适时宜的思想学说。在列国纷争的年代,战争频繁,弱肉强食,列国君王们所兴趣所喜欢的是兵家、法家、纵横家等适用于富国强兵的学说。这些学说有利于在竞争局势中促使君王们变得强势。
列国中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便重视法家,实施变法,历经数代,直到秦嬴政时期,虽有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试图在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能在思想学说上兼收百家,以道家为根本,兼用法家、儒家、兵家、纵横家等,在文化思想上实行统一。但是,嫪毐政变之后,吕不韦受牵连,并罢去相位,秦王嬴政亲政之后,重用李斯等,放弃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重视法家和帝王之学,于是,在秦始皇时期,儒学和儒生便遭到厄运。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推行了“焚书坑儒”政策,造成了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一次劫难。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宫廷大宴,宴会上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奉承秦始皇,吹捧自上古至后来的君王,皆不及秦始皇的威德,将秦始皇吹捧得无以复加。此时,博士淳于越却针对周青臣的奉承之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表示:“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完淳于越的发言之后,不作表态,他将淳于越的建言交给群臣讨论。而李斯一贯坚决反对分封制,所以,他明确表示反对淳于越的观点。李斯表示:“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事业将遭到破坏。”李斯是法家,他反对分封制,也反对儒学,推崇法家,为了帮助秦始皇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便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其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其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之不举者,与其同罪。
其三,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
秦始皇随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于是,在宫廷大宴散后的第二天,便在全国实行了“焚书”之策。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大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书馆内的一些藏书。
焚书坑儒
之后,在焚书的第二年,便发生了“坑儒”事件。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之所以引发了“焚书坑儒”,虽是嬴政采用了李斯的策略,但却起因于秦始皇当时听信方士们的长寿之术有关。秦始皇大权在握,威震天下,他想能长寿不老。嬴政听信方士关于长生不老的说法,屡次打发方士到处寻找长生秘诀。想是秦朝万年,秦王万年。
其实,世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秘诀呢?方士们只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奉了圣旨,拿了银子,炼丹制药,尽力耍弄各种各样的花招想让秦始皇相信有长生之术。可是,到最后,根本就没有能找到长生不老的实际招数,于是,方士们再也法子了,他们不再敢觐见秦始皇,只有逃亡了。方士侯生、卢生等潜逃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当时,方士也属于儒生,于是,秦始皇命御史抓来儒生,立案审查,秦法严酷,懦弱的儒生们顶不住了,便互相告密,案件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涉案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震怒之下,下令在咸阳把他们都活埋了,并昭告天下,以示儆诫。
可见,所谓的“坑儒”,主要是起因于秦始皇被方士们欺骗而将涉案的儒生进行坑杀,秦始皇要坑杀的是欺骗他的那些方士们,是谎称能炼丹制药,能使人长生不死的方士,是一群行骗邀功、蛊惑人心的方士。当时,迷信盛行,以“方术”欺瞒行径而成名的人不少,如羡门高、正伯侨、徐福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卢生、侯生、韩众等等,都是欺骗众人的方士。侯生、卢生等迎合了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的需要,谎称能使秦始皇弄来长生不死之药。结果连累了很多儒生被坑杀。所以,“坑儒”原是坑杀方士,但却因案情牵涉广,“坑儒”扩大化了,使不少儒生冤死了。
其实,当时的方士们确实是很可恶的,秦始皇让他们找长生不死之药,去练取长寿不死之丹,但是,他们实在无法真正弄来长生不死之药,于是,方士们便造舆论,说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喜欢以刑杀制威天下;说秦始皇贪于权势,事无巨细皆亲身所为,批阅文件通宵达旦,像秦始皇如此之人是不可能长寿成仙的,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方士们先是造完舆论为自己的无能解脱,最后依然无法向上面交差,领头的方士只好逃之夭夭,而秦始皇找不到他们,当然非常震怒,随后便将留在咸阳的方士以及其他儒生一起捉起来,令人严刑拷打,审查案情,而被抓的人又牵涉出更多人,越扯越多,秦始皇便下令将他们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山区。据考证,当时坑杀儒生的“坑儒谷”就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坑儒”其实主要坑的是方士,东汉许慎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在秦代,方士也是儒生的一部分,坑方士其实就是“坑儒”。事件发生之后,儒生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影响。遭到了朝廷官员的轻视。
原本,“儒”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属于是从事某种与文化和习俗有关的具有特殊技能的术士,据胡适考证,“儒”是殷民族的教士。郑玄解释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儒其身。”之后,扬雄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孔子以前,“儒”是作为一个懂礼重乐的知识阶层而出现的。
孔子以后,“儒”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意识、有道德节操的士人而称呼的。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是“儒”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些儒者其实是从之前的巫术方士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同样属于“儒”。在秦始皇看来,方士和儒生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夸夸其谈,弄方术,搞欺骗的。乱造舆论被认为是儒生们在挑战始皇帝的权威。所以,当时大权独揽、威震天下的“始皇帝”,采取“坑儒”的措施是他巩固皇权专制的需要,当李斯提出“焚书坑儒”时,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也是很正常的。依本意,秦始皇“坑儒”,主要是为了坑方士,并不是要把大多数的儒生都坑杀,只是,在审查和判案时牵涉太多,坑杀活动广大化了。
秦始皇画像
其实,在秦代,虽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并没有完全废儒,有些儒生还当了不小的官,宋代郑樵说:“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可见,陆贾、郦食其、叔孙通在秦时已是著名的儒生,他们并没有被坑杀。秦始皇之后,秦二世还召儒生问策,所以,“坑儒”并不是针对大多数儒生,而只是被当时方士案件牵涉到的儒生。只是,“焚书坑儒”事件带来了两方面的非常不好的结果,一是使秦始皇对儒生产生不信任,对儒者很反感,儒生的地位也因之受到削弱,这对于秦朝没有能抑制严刑酷法是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如果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能更多启用儒者任朝中官员,或许能减少严刑峻法,推行“仁政”,秦朝或许没有那么快灭亡。二是焚烧掉太多秦以前的文化典籍了,这是一次文化灾难,违背了原本吕不韦统一兼收百家学说的初衷,这也是秦朝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毁灭文化思想,其实也是毁灭了国家稳固的文化根基。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