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元妃省亲点的虽然是四出戏,却是说的一件事,也就是“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乞巧》这出戏之后,脂砚斋在庚辰初评时批注道:“《长生殿》伏元春之死”。那么,《长生殿》为何伏元春之死,《乞巧》又是一出什么样的戏,真的是《长生殿》中的一折(出)?《长生殿》能隐伏元妃之死吗?
“乞巧”出自《梧桐雨》,与《长生殿》无关
我一直认为,庚辰本是脂砚斋的初评本,远在甲戌“重评”之前。假如重评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那么,庚辰评本就应当早于甲戌本五十四年。以此推算,庚辰本就是脂砚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时的评本。所以,甲戌重评时,才有“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的眉批。庚辰经辛巳到壬午,庚辰本确实还有“未完”之处。
《长生殿》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洪升的作品,这出戏的“序言”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流行于剧坛。此时,《红楼梦》早就完成,作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出戏。作者不知,但脂砚斋知道,于是,移花接木,把《乞巧》与《长生殿》混为一谈。
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绝大多数读者都因脂砚斋的批注,误把《乞巧》当做《长生殿》中的一出戏(一折戏)。但是,《长生殿》总共五十折戏,每一折(出)都有单独的标题,比如,第一出《传概》,第二出《定情》……根本就没有《乞巧》这一出。
洪升作《长生殿》是有蓝本的,说白了,洪升是在元代剧作家白朴《梧桐雨》的基础上进行扩写,更为全面细致地展示了白居易《长恨歌》所讲述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故事。这出戏的第五十折是《团圆》,虽然写的是悲剧,却是以喜剧作结局。
《红楼梦》写的是末世悲剧,元妃之死便是这个悲剧的最终注脚,怎么可以是“团圆”呢?显然,《长生殿》不符合《红楼梦》的主题,《乞巧》不是《长生殿》中的一折戏。
白朴的《梧桐雨》的剧情与《长生殿》相比,篇幅大大小于后者,更适合在元妃省亲这样短的时间里演出。
《梧桐雨》是元杂剧中四大悲剧之一,与《红楼梦》故事十分契合。这部剧以“楔子”开篇,头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辅国大将军、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将军、幽州节度使,南阳郡公,把安禄山推荐给唐明皇的张守圭(剧中是押解安禄山到京)。
这几条信息,其实都写进了《红楼梦》中。张守圭,被解化为张如圭,奸雄贾雨村就是得了张如圭的报信“起复金陵城”。
张如圭,并非脂砚斋所说的“如鬼”,而是隐喻了朱元璋。张,是南方朱雀之张宿,南方朱雀暗喻的就是大明。朱元璋之“璋”是半圭,张如圭便有大明皇帝的暗喻。
唐明皇、大明皇帝,作者是以这样的信息关联,把《乞巧》与《红楼梦》联系起来,隐伏了“胡乱”而导致的元妃之死。
《长生殿》中没有张守圭,只是从安禄山口中说出了“张节度”。洪升所写的安禄山能够得到唐明皇的恩宠,是贿赂了杨国忠府中的仆人张千,先投靠了丞相杨国忠,与张守圭无关。这样一个关键的契合点都没有,凭什么说“《长生殿》伏元春之死”?
《乞巧》如何伏贾元春之死
《梧桐雨》“楔子”演完了安禄山得到唐明皇的恩遇,第一折就是“乞巧”。这折戏开场时,杨贵妃自我简介,述说了收安禄山为义子,出入宫掖(嫔妃住处),被她哥哥杨国忠看破,把安禄山送到了边庭。杨太真于是哀怨道:“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
杨太真想念安禄山,因而在长生殿安排豪宴,道是:“今日是七月七夕,牛女相会,人间乞巧令节。已曾分付宫娥,排设乞巧筵在长生殿,妾身乞巧一番。宫娥,乞巧筵设定不曾”。太真问毕,宫娥答道:“已完备多时了。”于是,“咱乞巧则个”。
不一会,唐明皇上,念白道:“寡人今日朝回无事,一心只想着贵妃。已令在长生殿设宴,庆赏七夕。内使,引驾去来。”
以白朴的寓意,杨太真并没有打算与唐玄宗共度七夕,他们天天在一起,哪里是牛郎织女不能相会呢?当然,唐明皇也可以算得上是杨太真的牛郎,那么,杨玉环便有两个牛郎了。杨太真在长生殿以“豪宴”乞巧,暗中思念的是安禄山。
安禄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反贼、胡乱,天宝十四年(755年),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作乱,攻陷长安、洛阳两京,逼迫唐明皇与杨贵妃逃往四川。安禄山建立了伪燕政权,自立为帝,年号圣武。
这段大唐“安史之乱”的历史,被《红楼梦》移花接木,暗喻了明朝的胡乱。贾元春就是依附了作乱的藩镇,从而导致了覆灭的命运。
《梧桐雨》第二折写的就是安禄山造反,唐明皇出逃。第三折,写的是杨贵妃被缢杀。剧中演道,陈玄礼奏请唐玄宗正法杨氏兄妹,使六军马踏其尸。唐玄宗不忍,说道:“他如何受的?高力士,引妃子去佛堂中,令其自尽,然后教军士验看”。
这段剧情,深深地隐伏于《红楼梦》之中,贾元春之死,就与缢杀有关,而且,也有死于“陈玄礼”的隐喻,“玄”,就是贾元春册页画中的弓弦。《长生殿》为避玄烨讳,把陈玄礼改为了“陈元礼”,其中的寓意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长生殿》伏不了元妃之死,那么,《红楼梦》中又是如何点化《梧桐雨·乞巧》,以隐伏元春之死的?贾元春究竟是怎样的结局呢?
乞巧也隐伏了贾家之败
安禄山作乱,两京失陷,《红楼梦》中也隐伏了两京沦陷,其中,更是以长安夏家桂花局,照应“《梧桐雨》伏元妃之死”。夏金桂逼死香菱,香菱的判词就有“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一句。孤木,就是夏金桂的“桂”,其中隐藏着张如圭的“圭”。《乞巧》,又何尝不是“伏香菱之死”呢?
《红楼梦》摄神于《水浒传》,无论主题思想还是写作手法,都高度效仿了施耐庵的小说,这两大名著写的都是藩镇之乱。大明自洪武三年(1370年)封藩之后,便一直存在藩镇之争,第一场藩镇之乱就是“靖难之役”。《红楼梦》中,就以“小燕四儿”,以及“耗子偷香芋”等暗喻符码,隐写了这段历史,“燕儿小四”其实就是属鼠的燕王朱棣。这一笔,正好对应了安禄山建立伪燕政权。
秦可卿之死暗伏崇祯之死,《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主写的是南明时期。南明总共十八年历史,朱家藩王纷纷在南方称帝“瓜分”南瓜(薛宝钗品茶茶具“瓜分爮斝”,分的是“大倭瓜”)。这些“分瓜”的藩王中,就有以荣国府象征的广西桂林靖江王荣穆王之子朱亨嘉。“荣穆王”这三个字就隐藏在荣禧堂之子,荣国府暗喻的就是这家藩王。
朱亨嘉在靖江王城身着黄袍(更衣),南面称帝,随之被隆武帝剿灭,并在连江被绝密缢杀。此后,末代靖江王朱亨歅再次自称监国(称帝,代理皇帝)。三年之后,大明叛将孔有德引清兵攻陷桂林王城,朱亨歅被缢杀于民房之中。孔有德,其实就是《梧桐雨》中的张守圭,引来了清兵。
永历七年(1652年,顺治九年),永历皇帝朱由榔命李定国攻打桂林。孔有德兵败被弓箭射中,于是杀妻自刎,临死之前放火烧毁了靖江王府。这就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荣国府就此家亡人散各奔腾。
杨玉环以豪宴“乞巧”,《豪宴》伏贾家之败。林黛玉判词“玉带林中挂”,这句判词也隐藏着“圭”,杨玉环死后,“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想他(她)魂断天涯”,期望“惊魂破梦”,但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不就是“《离魂》伏黛玉之死”?林黛玉也是被缢杀的。
张如圭有朱元璋的隐喻,《红楼梦》开篇就是讲的朱元璋送玉,也就是“《仙缘》伏甄宝玉送玉”。这段仙缘,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是红楼第一梦。这个梦讲的是朱元璋母亲陈氏太后梦见自己在舍南麦场吃下了一粒神仙赐予她的“冷香丸”,第二天就生下了朱元璋。
这粒白色香丸,就是书中的“天香”、挂在贾元春弓弦上的“香橼(香缘)”。朱元璋大哥是桂林靖江王一世祖,因宗亲“香缘”而得封藩王,也就是朱元璋把“香玉”送给了靖江王这一家。“一捧雪”,其实不是说的古董,而是薛宝钗的住处“雪洞”。靖江王城就是一座以石头修筑的小石头城,是朱元璋下诏,以藩王的规制仿南京皇城敕建,可谓小金陵,是《红楼梦》中的“都京”,大观园所在。
小金陵城中有一个雪洞,朱亨嘉之子朱若极在靖江王城被攻陷时,被一个太监隐藏在雪洞之中。雪洞又叫刘蟾洞,刘姥姥救巧姐,便是太监救朱若极。朱若极后来在湘江边上的湘山寺出家,他就是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高度疑似“石兄”。湘江与漓江同源,其源头都是灵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指的就是面向漓江,背靠独秀峰(青埂峰,清更峰)的靖江王城,以及湘江边上的湘山寺,林黛玉、史湘云的“潇湘”、“湘江”说的就是这两个地方。
刘姥姥救巧姐,其实也是“乞巧”。《梧桐雨》之梧桐,与王熙凤有关,这只末世之凤依旧是凤,凤栖梧桐,《乞巧》也隐伏了凤姐“荡悠悠三更梦”。
故此,元妃所点四出戏,其实是一出戏,都是隐伏的贾家之败,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末世悲剧,元妃的结局就是贾家终极命运的暗示与总括。
贾元春最终被弓弦勒死于“佛堂”
贾元春《恨无常》曲:“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其实就是香菱判词的翻版,元妃也是因为“两地生孤木”,被弓弦勒死于佛堂。
永历皇帝朱由榔,先袭封桂王(又是“圭”,两地孤木),后承袭大明皇统。永历十三年(1659年),在吴三桂的逼迫下,朱由榔于当年清明节乘坐缅甸大船,逃到缅甸避难。贾探春“远适”,隐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永历十五年,吴三桂得到顺治的诏令,进入缅甸擒获了朱由榔,第二年正月将其带回大清。同年四月二十五日(阴历),吴三桂以弓弦将朱由榔勒死于昆明篦子坡金蝉寺——“《梧桐雨》伏元妃之死”,贾元春就是在佛堂中被弓弦勒死的。南方玄、弦读音不分,贾元春册页画中的弓弦,其实也以陈玄礼暗伏。
吴三桂,也是一个张守圭,引清兵入关,引清兵灭掉南明,勒死了朱由榔(桂王),也照应了《梧桐雨》“楔子”中安禄山得义父之力,来到杨贵妃面前,杨贵妃因之“乞巧”而自取灭亡的剧情。吴三桂勒死永历帝之后,于四月二十六日下令焚毁其棺木,“喧阗一炬悲风冷”、“回首相看已化灰”,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四月二十六日,不正是书中的饯花节吗?
元妃省亲时,带回一个丫鬟名叫抱琴,抱琴就是后文书中的宝琴。薛宝琴的到来,就是为元妃点戏收场的。宝琴说,她八岁那年随父亲到西海沿子真真国做生意,遇到了一个会写汉诗的十五岁女子。这个女孩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其中第一联是“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这句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红楼梦》写的就是明清之交的末世,“朱楼”是朱家红楼,水国,就是真真国,真真国女儿,就是“女真”。
十五岁真真国女孩,讲的是永历十五年吴三桂奉顺治诏令来到缅甸捉拿永历帝。水国,也指以泼水节为国家节日,永历帝经历咒水之难的缅甸。翻过年来,康熙继位,这一年是农历虎年,康熙八岁,“虎兔相逢大梦归”,兔,指的是明朝。康熙名“玄烨”,难道不是以陈玄礼之“玄”隐喻的吗?
灭掉南明的功劳划在了玄烨的头上,彻底剿灭大明皇统的诏令却是他老子顺治下的,这不就是宝琴八岁随父亲去真真国吗?
《长生殿》中,洪升避讳,只有“陈元礼”没有陈玄礼,也完全以“婉转峨眉马前死”写杨玉环之死,杨太真根本不是死在佛堂被缢杀。陈元礼逼死杨玉环时,唐明皇倒是在佛堂里为之祈祷,这一笔,同样不能隐伏元妃之死。
所以,真正伏元妃之死的,应当是《梧桐雨·乞巧》,与《长生殿》没有多大关系。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关于元春之死,因为前八十回中曹公并无明笔涉及,一直以来都是个谜,至于什么时候死的,因何而死,都没有确切的定论,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元春死于某一年的冬天,是因为宫里支持的一方势力失势而失宠,因此暴毙,这其中谜团重重,仍有许多未解之处。
我们今天不分析元春判词和曲词,我们从一出戏里看看,元春之死有什么隐秘。
元春的正传在其省亲之时,其后基本都是作为背景出场,比如贾母、王夫人逢年过节去宫里探问,元春每逢端午,元宵等几大节日,赏赐下来的东西,以及通过宫里太监的动向,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元春在宫中的生活。
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因为有脂批,历来成为研究热点,这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庚辰本在每一出戏文后,都有一条重要的脂批: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我们如今只看与元春相关的一出戏《乞巧》,乞巧来自洪昇《长生殿》传奇第22出《密誓》,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七夕节这天,深夜祭拜牛郎织女二星,作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誓言的故事。
我们知道,这出戏说的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因安史之乱,李隆基在马嵬坡被逼赐死杨玉环,最后一条白绫结束了杨玉环性命,还有一说是她死于乱军之中,乃至还有吞金自逝一说,反正最后的下场都比较凄惨。
杨玉环是唐明皇最宠爱的贵妃,生前受尽恩宠,连带整个杨家也跟着得势,她的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哥哥杨国忠官拜宰相,就连她远方的兄弟都得了高官,可谓荣华富贵权倾一时。据历史记载,杨家一族还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唐玄宗还亲自为杨氏御撰和敕书家庙碑。
我们可以拿杨家与红楼中的贾家对照,何其相似?贾家也不发先帝御赐的各种碑匾,贾赦、贾政、贾珍、贾琏等都靠祖荫在朝中做官,连带跟靠贾府之势不断升迁的奸雄贾雨村,也是仕途顺利。还有与贾府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王子腾、史鼐等人,也不断升迁。
我们知道贾府从红楼一开篇就已经走下坡路了,而它能维持这最后的末世繁华富贵,跟贾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元春封妃是贾府能够维系贵族豪奢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元春封妃后也曾一度受宠,就像《乞巧》中唱道的“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但现实中,杨贵妃是没有与唐玄宗白头的,所以这出戏里的杨贵妃乞巧,她其实担心就是“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在宫里如履薄冰生存的贵妃元春,是否也有‘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呢?更兼贵妃泪唱“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这出戏里,时时流露的都是杨贵妃生恐被唐明皇疏远,生怕失宠的心理,因此选在七夕这天乞巧,其实乞的恰恰是唐明皇的一个诺言。
这一点,是否映射了宫中元妃的心境呢?之所以说《乞巧》伏元春之死,是否曹公正是借唐明皇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反面衬托出了元春在宫里先是受宠后又备受冷落乃至失宠失势的现实呢?且《乞巧》既伏元春之死,又谐音“蹊跷”,是否正意味着后文元春之死会有蹊跷?
另外,我们知道,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一年才得见一次,这是否又在隐喻元春一年难得见圣颜一次?以至最后被冷落,连替她“搭桥”的太监们也看人下菜碟,见到元春失势,不肯再如前般孝敬,于是我们看到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宫里的太监竟然刚公然到贾府打着借钱的幌子要钱,凤姐还做了一个寓意元春失势的夺锦之梦!
总之,曹公借《乞巧》这出戏,于元春省亲时唱出,其实正是在大喜之处伏大悲,看似象征爱情和团圆的七夕,象征幸福欢乐的七夕,其实真正要警醒我们的是,恩爱欢愉不过一时,生离死别不可避免,总是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
杨贵妃死后,其家族也被清算,自此没落,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府,我们不难猜出,元春死后,贾府被抄家清算,由此没落,最终落得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乞巧》伏元春之死,是脂砚斋的自以为是,细扒这出戏,才知道所指另有其人。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在与祖母等长辈亲人见面叙旧伤感后,又领一众弟妹为园中各处景致题诗,最后,才到了观戏部分。
为了准备这一节目,贾府还特意到苏州买来十二位专门唱戏的小女孩子养在府中,成了贾府的家班,由贾蔷管理。
这一次听戏,贾元春一口气点了四出,其中
第二出的《乞巧》后面,脂砚斋批道:
《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脂砚斋是几百年来评批《红楼梦》最为著名的一位批书人,据某些红学家考证,他可能是史湘云的原型,总之,他与原著作者的关系非常亲近。因此,这么多年来,凡研究《红楼梦》,就不能忽略脂砚斋,而更多时候脂砚斋的批语成了金科玉律。
然而无论如何,脂砚斋毕竟不是作者本人,即便他自认为作者知己,也不能做到跟作者的思想心境“同理同源”,他也有“犯错”的时候。
譬如作者的笔下,晴雯的判词排在袭人之前,很明显晴雯是又副册的首钗。然而在第十九回,在写到花袭人拒绝被家人赎回一节,喜爱花袭人的脂砚斋竟然喜滋滋将花袭人封为又副册第一钗:
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
所以,脂砚斋的批语,固然很有价值,但并非可以每一条都能无条件相信。
譬如这一次的《乞巧》伏元春之死。
《乞巧》这出戏说的是什么?
这是洪升所作的《长生殿》一戏中的第二十二场,原名为《密誓》,讲的是杨贵妃七夕节夜里一人进长生殿乞巧,祈求唐明皇能与她天长地久:
拜告双星,伏祈鉴佑。愿钗盒情缘长久订,莫使做秋风扇冷。
这时,唐明皇偷偷跟来了,进来就扶起杨贵妃,问她偷偷来这做啥呢。
杨贵妃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内心想法,就撒谎称是向七仙女乞巧,古代七夕节有女孩烧香向七仙女祈求女红手艺技巧的习俗。所以唐明皇也信以为真,就说了:
妃子巧夺天工,何须更乞。
意思爱妃你已经非常完美了,歌舞艺伎超群出众,不需要再乞巧了。
杨贵妃这才说了真话:
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心思终于露出来了,她要的是唐明皇对长长久久爱着她的承诺。本来就被杨贵妃迷得五迷三道的唐明皇,听了当然脑热,就安慰她呀,爱妃呀,你别伤感啦,咱俩的爱情,是谁都比不上的呀。
杨贵妃才不吃这一套,而是让他对着双星发誓:“乞赐盟约,以坚终始”。
就这样,两人携手焚香对着双星发誓互相爱着对方矢志不渝去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出杨贵妃担心失宠,要求唐明皇发誓永远爱她的小故事。
就是这么一出弥漫着爱情酸臭味儿的爱情戏,被脂砚斋说成埋伏元春之死的谶语。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整一部《红楼梦》中,能与杨贵妃身份相当的,也就只有贾元春了。然而细究起来,这种说法却很值得商榷。
首先,杨贵妃与唐明皇是真心相爱的,并且直到杨贵妃死去。而贾元春呢,却一直未曾受过宠。
虽然书中没有明写贾元春与皇帝的感情,但是从一些细节我们仍能看出蛛丝马迹来。
譬如贾元春封妃当天,是贾政生日,贾府摆宴吃酒,正闹着,只见有太监来宣贾政入朝,吓得合府人战战兢兢,惶惶不安。
按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元春已经入宫,至此至少也有六年光景,以宁荣二府的背景,贾元春在宫中行走这么多年,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号人,但凡贾元春生得姿容妍丽,就不会被冷落后宫多年。
另一面,如果贾元春一直被皇帝青睐,贾府必然也有耳闻并沾沾自喜,可是从贾政被召入宫中合家惶惶不安来看,贾元春入宫这么多年并没有给他们一点底气。所以,贾元春被封妃很突然,无论皇帝出于何种目的封她为妃,绝对不是因为宠她。
再说贤德妃这封号,很值得细品,历史上用两个字做妃号的非常少,一般来说,两个字都是妃子去世后作为谥号的。而这贤德二字,字面看就是因为品德素质取胜,与姿色才华无关。女德这东西,在古代就像她们身体的某处器官一样,绝大部分人都具备。而历史上宠妃该有的美色、才华,贾元春都没有,她不受宠,实在正常。
再有,贾元春省亲后不到五个月,忠顺王府的奴才就敢到荣国府和贾政毫不客气地找蒋玉菡,态度傲慢,举止无礼。但凡贾元春受宠,这忠顺王能不忌讳着点?怎么连他府里的奴才都敢跟”国丈“冷嘲热讽呢?
所以,将贾元春视为杨贵妃,而《乞巧》则暗示贾元春失宠而死,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了。
其次,若是单纯将贾元春和杨贵妃身份类比,暗示贾元春像杨贵妃一样死去,那就更不可能了。
我们知道,《长生殿》一共有五十场戏,《乞巧》仅仅是其中的一场,而且作为中间部分的戏,《乞巧》时期的杨贵妃和唐明皇还是你侬我侬、恩爱不绝的。若是要暗示贾元春跟杨贵妃一样死去,那就该用《惊变》、《埋玉》这些真正描写杨贵妃之死的戏。
所以,《乞巧》这出戏,与贾元春之死,扯不上关系。
那么作者想用这出戏暗示什么?曾有人认为这是暗示薛宝钗巧夺婚姻,按前面我们关于这出戏的解释,这种说法显然更要牵强了。而我个人则认为,这出戏,与林黛玉和贾宝玉有关。
很简单,书中值得作者设出一戏作为谶语的,无非十二钗中人,而这些人中,只有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才是戏中那样的海誓山盟、朝暮相惜,他俩也曾像杨贵妃与唐明皇一样,互诉衷肠,贾宝玉更是说出”你放心“这种话。可最后结局我们都知道,他们被迫分离,黛玉遗憾死去。
以上就是我关于《乞巧》这出戏一点浅薄之见,一家之言,唯作闲聊罢了。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元春省亲所点四出戏都是大有来头,脂砚斋在每一个戏的后边都有评语。其中《乞巧》一出戏脂砚斋在后边批语:《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这又回到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关乎贾家命运的元春因何而死?
我们先来看《长生殿》《乞巧》这一节说的是什么?其实用过名字我们就知道,《乞巧》与七夕节有关系,也就是巧姐儿出生的日子,那一天牛郎织女天上相会。《长生殿》借用了这个故事在《乞巧》一回讲述唐玄宗和杨玉环月下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甘为连理枝”!过程很美好是不是?但结果并不美丽。马嵬驿唐明皇狠心抛弃了杨贵妃,赐杨贵妃自尽。皇家无情由此可见。
贾元春在省亲的时候点了《乞巧》,脂砚斋评论伏元春之死,我认为主要想暗示两点。
第一,贾元春期盼与皇帝天长地久,家族永葆富贵。
贾元春的晋升非常奇怪。官方说法是“才选”,不是因为皇帝喜爱她,获得荣宠,是元春有才,皇帝赞赏才晋升的。这怎么看都是冷冰冰的。时机也很突然,在秦可卿葬礼之后。
秦可卿的葬礼是逾制的,肯定引起皇帝的注意。根据某些人的说法是元春告密获得的奖赏。不说秦可卿一个女子,能有什么可以媲美贵妃的价值。就算她是废太子的女儿,她的价值能如何?雍正皇帝当年对废太子和太子的儿子都不错,一个死了的女孩能让贾元春成贵妃?痴人说梦!再有贾元春吃了豹子胆敢揭露自家不法?皇权无情,她有什么资格新任皇帝和皇帝讨价还价?这根本说不通。
我认为秦可卿葬礼逾制让皇帝对贾家动了杀机。但一个小小的贾家不足以让皇帝大动干戈,皇帝必然要引蛇出洞。第一个饵是戴权(代权)借卖官试探贾家,贾珍上钩。第二个就是抛出一个贵妃给贾家,也可以试探贾家以及贾家后面的所有势力的反应。这一点我们看贾家上下在得知元春晋升贤德妃的反应可知:
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按理应该写贾家上下感恩戴德,诚惶诚恐才是真心对皇帝的隆恩无以为报,可贾家并没有。高兴可以理解,但每个人都脸上有“得意之状”,这是小人得志的明显态度。曹雪芹刻意如此写,就是表明贾家烂泥扶不上墙,给脸不要脸。其后果然省亲就是绕过皇帝听从了太上皇的旨意大胆从事的。
元春对此应该还想不到那么深,所以她只是觉得皇恩浩荡,叹息家里建造大观园太靡废了。她告诫贾政等:“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可贾家除了贾政,又有哪一个以国事为重?即便贾政,做个学政也是办事不利被手下人蒙蔽。
元春对此懵然无知,她渴望皇帝的恩宠,渴望皇帝的眷顾,所以她点《乞巧》希望能和皇帝“天长地久”,希望家族富贵绵长!可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二,暗示皇帝无情,抛弃或者利用了元春。
安史之乱后玄宗西逃,马嵬驿陈玄礼哗变,唐明皇抛弃杨贵妃刺死杨贵妃。这里前面都没意义,有意义的是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情。
皇帝对元春明显无情。元春判词: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香椽作为疏肝理气的一味中药,明显预示元春宫中生活不理想。皇帝对她并不宠爱。而这个判词不但写明了元春死时不到三十岁,连具体时节都有,端午前后。《红楼梦》两次端午节都过得非常潦草,我想八十回后应该还有一个端午节,元春也就是那时候死的。具体原因: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里有的版本做虎兔,这些年越来越多红学共识都是“虎兕”我认为正确的。
皇帝忠顺王代表的新势力是虎,太上皇贾家等四王八公代表的老牌势力是“兕”,新旧势力的一次摊牌必然极其惨烈。贾家适逢其会,必然成为炮灰,一触即溃!皇帝要对贾家动手,信号就是拿元春开刀!元春被皇帝无情抛弃,最后惨死。病死吊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元春从来都是棋子!是皇帝手里一颗试探贾家等势力的棋子,到了收官阶段,棋子成弃子,必然被抛弃!
《乞巧》一出戏代表了贾元春一种痴想和最后结局凄惨!《红楼梦》从不写政治斗争,但政治斗争一直存在。贾家被抄家绝不是简单的不法,而是斗争的结果!否则皇帝也不会轻易拿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老牌势力动手!《乞巧》对元春命运的暗示,也展示了皇家无情,政治冷酷!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中,元妃点了四出戏,伏四件大悲之事:
第一出《豪宴》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伏黛玉之死。
第二出《乞巧》,为戏剧《长生殿》一折,讲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君臣逃至马嵬驿,将士不肯出战,认为杨玉环是造成安禄山叛乱的罪魁祸首,兵变逼宫,要求诛杀杨贵妃。李隆基不得已,赐白绫,勒死了杨玉环。
有研究者认为,元妃也是被皇帝赐死的,同杨贵妃一样。这样浅白的手法,笔者不认为是曹雪芹的功力所为。
以曹公本意,绝不会认为是杨贵妃导致了安禄山叛乱,再至后来的国运转衰。如同妲己之于纣灭,褒姒之于周亡,红颜祸水,一直都是无能男人的推脱之辞,不过是君王找的替死鬼罢了。
曹公对书中女子的态度,在开篇用了大约190字做了具体说明:”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衩......“
1.细分析,按曹公惯用的谐音手法,“乞巧”谐“蹊跷”,意指贾元春死因令人生疑,或突发、或意外,绝不是续书中的,长期缠绵于病榻。续书中写了一回“染恙”,又写了一回“薨逝”,把病因的始末缘由、病情发展交代地一清二楚,不疑有他。
《红楼梦》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关于元春的曲目是“恨无常”,说明她的死属于“无常”。
元妃之死应该是事发突然,事前没有征兆,就像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元春做的灯谜是“爆竹”——“一响而散之物”,“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说明元春的死太让人意外了。
“回首相看”也说明她的死不是皇帝本意,与杨贵妃一样,皇帝心中也是这样那样的不舍。
2.杨贵妃是唐明皇最宠爱的妃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跟着得势,权倾一时。随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死后,家族被清算,没落为寻常百姓家。
贾元春与贾府的命运,也休戚相关,互为倚仗,后书中,应该是在元春死后,贾府也“树倒猢狲散”,“好一似食尽鸟把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杨贵妃之于杨氏一族,如同元妃之于贾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长生殿》中,杨贵妃虽不是直接死于乱军之中,但也是间接死于战事。
有研究者认为,贾元春死于皇位之争或宫庭争斗,笔者不敢苟同。不管是皇位争夺时站错了队,还是宫庭争斗中落了下风,都属于内部斗争,不是外部战争 。贾元春应该和杨玉环一样,死于战争。
这一点从元春的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中可看出:“虎兕相逢”指代爆发对外战争。兕是一种猛兽,有说是狮子,有说是犀牛。古代兵符又称虎符,外形类似虎兕,战时调动军队才会用到。
如果是宫廷内斗,形势严重到了要动用军队,那作为失败一方的贾家,就不仅仅是轻描淡写地抄家入狱了,族中定会有好多男人要为此丢掉性命,女眷则要打入奴籍。可书中没有女子是这样的命运,可见不是内部斗争,而是动用了大量军队的对外战斗。
虽然爆发的战争导致了元春的死亡,但仅仅是间接原因,这一点在判词的画中也可看出:“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橼”“元”同音,“香橼”指代元春,“弓”指代战争,与判词呼应。
注意这个“挂”字,黛玉的判词也出现过,并不是原意“挂起来”,而是引申义“挂累”,与现在我们说的“扯上关系”的“扯”意思相同。
如果直接因战争死亡,画成一支箭插在香橼上岂不是更准确,挂在弓上就是间接死于战争了。
由此可以看出,元春也杨贵妃一样,是间接死于一场浩大的战事。
4.《长生殿》中,安禄山起兵叛乱是为了得到杨玉环,那战争的导火索指向了杨贵妃。那《红楼梦》中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它的爆发又是怎样与贾元春“扯”上关系的呢?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梦见一个看起来很面熟的太监问她要一百匹锦,因为不是自家娘娘索要,所以不肯给他,没想到那人便劈手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有研究者分析,这个梦应验到下段描述的夏太监勒索了凤姐二百两银子。真是这么简单吗?
下段描写小太监到贾府勒索二百两银子,凤姐爽快得给了那个小太监,二百两银子对于贾府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所以一个小小的太监才敢明目张胆来勒索,不怕贾府肉疼不肯出。
而梦里呢,凤姐竟拉扯抢夺,死活不肯松手,可见数额巨大,一百匹锦,怎么也得值几万两银子吧,把凤姐都急醒了。可见不是应验夏太监这件事。
梦中凤姐代表贾府,“锦”指代“财帛”,“太监”代表皇权,不是元春派来的,那肯定是代表了皇帝。皇帝为什么要管贾家要大笔的银子,而贾府又为什么舍不得给或给不出呢?
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通过王熙凤、贾琏和赵嬷嬷的一段对话,描写皇帝南巡,为了接驾,“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用了四百多字来描写这件事,说明这件事很重要,这是在为后书埋下伏笔。
别说四百字,就是四个字,在书中都不是闲笔,大师的笔下只有碎语,没有闲言。
历史上确有其事:曹寅家确实欠着国库300万两银子,为什么欠?康熙南巡有四次是曹家接待的,耗资巨大。
1688年葛尔丹帅兵突然进攻到北京城下,康熙遂发动三征葛尔丹之役。因为战争耗费,国库空虚,1690年康熙催缴包括曹寅在内的户部欠款,后来碍于往日的情分允许曹家分期付款,此事直接导致了后来曹家的衰败。这应该也是贾家衰败的导火索。
书中后部有可能写到,战火突起,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朝廷不得已追缴户部各官员欠款。贾府日常早已入不敷出,还总打肿脸充胖子,所以无力偿还,也不想还。
贾政去求元春,让她找皇帝求情减免,理由是当初元妃省亲花费巨大,私心肯定也以为“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
元春虽然对贾府的奢靡不满,但架不住父母用亲情绑架。那天正好诊断出自己有孕,多年夙愿得偿,实属“侥幸”,趁着皇帝高兴,为贾府求情。
谁知皇帝老儿正处于内忧外困之际,这一恳求竟惹来雷霆之怒,被骂不识大体,德不配位。贾府奢侈荒淫无度,不思上报君恩,罪不容恕。
元妃吃这一吓,加上本就属于高龄怀孕,胎像不稳,竟然流产,进而导致血崩而死。
另,笔者对元春“侥幸”怀孕的推断,一是脂批元春灯谜:“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二是元春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榴花指代刚怀孕,还未生子。
因为元妃的省亲,耗资巨大,贾府的国库欠银还不上,影响了战争进程,这种扯淡的逻辑与杨贵妃貌美误国何其相似!
------------------
推荐阅读:
为什么经常会被拉入一些天天推荐股票炒股的群呢?他们这些炒股群有什么作用呢?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