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没啥奇怪的。跟烂了,斗志不行,再好的队伍再好的兵器也不过是个烧火棍。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军打不过李自成的乌合之众?这很简单,因为1643年到1644年山海关战役之前李自成的大顺军根本不是问题中提到的“乌合之众”,是名副其实的精锐之师,可以说在这两年大顺军是关内最强的军事力量,能打爆吴三桂重组的关宁军,一点都不稀奇。
顺便提一个历史史实,吴三桂那支关宁军是他自己重新组建的,和孙承宗、袁崇焕时代的那支关宁军关系并不大,天启末崇祯初的那批关宁军在松锦会战后已经几乎全军覆没,吴三桂几乎就是光着身子逃跑到宁远的,所以最初那批是天启末崇祯初那批基本就全赔在战场上了。
《明通鉴·卷八十七》:朴、三桂率残卒自杏山遁,遇大清兵于高桥,伏四起,尽歼其众,二人仅以身免。
当然,重组的关宁军尽管实力大不如前,但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军队内部蒙古夷丁更是战斗力惊人,“而彝丁突骑数千,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吴三桂用这支重组的关宁军还可以稍微与清军掰一掰手腕,“十月戍辰,清兵犯宁远,吴三桂却之”。说句实话,以吴三桂那支3万关宁军的实力,如果把这支军队投放到天启末崇祯初那时候,足够暴打任何一支关内农民军,确定这是乌合之众可以打败的?
事实上,农民起义军也是有一个由弱变强的成长过程的,个人认为提问者不应该天天翻老黄历,对不?说实话,农民军在天启末崇祯初刚开始的阶段,确实战斗力很差!毕竟是由极少量的职业军人为骨干、大量临时起事饥民为主体构成的,无论是作战能力、军事组织与精锐明军相去甚远,翻开史书,在起义初期,农民军面对官军简直就是一波波的送人头,被毫无悬念的单方面吊打。
像崇祯六年八月,贺虎臣率领4000官兵,连战连捷,斩首1000多个,其他将领都是斩首几百、几百的,我就不详细举例了。附图。
像个别猛人如曹文诏,手下也就2000~3000人马,面对万余农民军嗷嗷的就上去了,斩首100多人,明军在这个时候敢于以少打多,突出了强大的军事自信。附图。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六》:乙巳,曹文诏以兵三千五百至霍州,遇贼万余渡汾水,即驰击之,斩百级。
但是问题明廷晚期的问题就在于,由于内外交困,对于关外的清军,明军总体打不过;对于关内的农民军,明军总体打不完,“打不过”的问题先搁一边。在关内,不管明军多少次从胜利走向胜利,都无法彻底压制关内起义军(有两次真是差点成功了,由于清军破关而入,功亏一篑),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可能,这就产生了两个提高农民军战斗力的因素:
第一、由于长期被明军单方面暴打,农民军的经验值不断在上升,通过无数次的军事斗争,再加上总结挨揍经验,也在逐渐形成战斗力。
第二、这一点就比较致命,由于明廷财政忙于应付“辽事”,财政捉襟见肘,西北边军本来就待遇微薄,何况明末西北边镇欠饷都是以年来计算的,活人不能给尿憋死,于是越来越多的西北边军开小差,加入了农民军,那帮职业军人大量的加入农民军,明廷危矣!
我以史书观之,农民军的战斗力在崇祯八、九年得到了一次实质性的蜕变,一些大股的农民军,虽然在正面硬刚的时候依然干不过精锐明军,但好歹在对垒的时候长时间能坚持作战,不至于一触即溃。如崇祯八年十月,祖宽率领3000关宁军正面暴打联合起来张献忠、高迎祥部,“自晨至夜分,复大捷,斩首一千有奇”。
而且各家农民起义军必要的时候会联合起来,集中优势兵力,成建制的歼灭个别精锐明军,很显然在组织力和战斗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崇祯八年的六月,明廷猛将曹文诏在锹头镇遇伏身亡,全军覆没。
崇祯九年五月,明廷延绥总兵俞翀宵轻敌中伏被抓身亡,所部3000人,其中有1000精兵,全军覆没。
在崇祯十年五月,宁夏总兵祖大弼领兵中招被伏击,“轻贼陷伏”,兵员损失虽无记载,然从军官死亡数量和级别来看,被打惨了,总统剿抚洪承畴还被明廷贬官。
当时明廷稍有见识的官员觉得事情有点不对了,“流寇”越剿越多,组织力和技战术水平越来越强了,所谓“气焰风声,益非昔比”。
《流寇志·卷三》:流寇渠魁数十,最强无过闯王。所部多番、汉降丁、将卒亡命;行兵有部伍,纪律肃然不乱,其悍不可当也;攻城无不破,对敌有冲锋埋伏,其狡不可当也。
而在崇祯十四年,随着农民起义军渐渐优胜劣汰,和大量知识分子的加盟。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更是来到了一个高峰,连续在项城之战、襄城之战、朱仙镇之战、郏县之战上重创各路明军。纵关这些战役,闯军表现出了远远高于关内明军的军事素养。
就比如朱仙镇之战,为了围歼明军,趁明军松懈之际,大搞土工作业,在明军不知不觉中造土山以炮轰击明军,还预判明军会逃跑,于明军必经之路上深挖壕沟以阻断明军退路,在明军慌乱之时,给以致命一击。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五》:良玉亦筑台不及,拔营西行,步兵先去,贼如不见者,骑兵继发贼来战,才交即退。左兵喜于得脱,疾驰八十里,遇贼所掘堑,广深皆二丈,环绕百里,闯贼率大兵徐蹑之,左兵下马逾堑,竞进嚣乱,贼乃纵兵奋击。
在总体上看,这几场战役突出了闯军的军事素养。更重要的是,这四场战役打完,闯军的实力又加强了,因为在襄城会战后,李自成收编了原来明军体系中的数万边军,简直就是无敌于关内的节奏,“自成数月之间再败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又数万,威震河、洛”。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占领襄阳,开始政权建设,统一军制、军令,对军队进行整顿。据史书记载,李自成开始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优化,分为中央直属部队(精锐标营)和地方部队,严明军纪、重视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还有了自己的重骑兵部队,“临阵铁骑三重,前者还顾,后则杀之”。
襄阳整编后的闯军变得更加强大,在崇祯十五年,为了直取关中,与孙传庭交手。李自成军中有一个原明士人,暗通孙传庭。李自成将计就计,示弱引诱孙传庭来战,将阵型设为五重“饥民处外,步卒次之,马兵次之,骁骑之选又次之,老营家口居中”,明军冲破前三层,闯军骁骑死斗,步卒以棍击打明军,明军阵型崩溃,新兵车军逃窜后,明军纷纷溃逃。
话说闯军在攻破西安后,攻打榆林,遭遇抵抗,榆林城内守军急病乱投医,竟然向河套蒙古乞兵,河套蒙古被城中将领王世国说动,竟然发数千骑兵来援,狗血的事情来了,河套蒙古远远望见闯军实力太牛,居然撒丫子跑了,这从侧面反应出当时闯军的强大。(评:河套蒙古莫不是来搞笑的?)
《榆林城守纪略》:套人感动,以数千骑至榆林西门,见贼势甚盛,不敢敌,遂引而去。
所以吴三桂败于这样的大顺军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从史书上看,吴三桂都要被大顺军包圆打死了,“贼众我寡,三面受敌,我兵东西驰突,贼众亦左右縈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山海关之战要不是清军赶来支援,吴三桂早就被李自成扒皮了,后世哪有什么平西王。
《庭闻录·卷一》:是日,战初合,满兵蓄锐不发,苦战至日昳,三桂军几不支。
而在清军入关后,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同样勇猛,至少人家输阵不输人,连续在永平、定州、真定与清军血战,据《清世祖实录》上记载,阿济格托吴拜上奏说多铎在真定(庆都)会战的时候“潜身僻地”,当然从阿济格的说词来看显然是对多尔衮优待多铎的两个儿子很不满,想把“潜身僻地”这个行为说成贪生怕死。
事实上说多铎贪生怕死可能是过了。结合《流寇志》史料看,多铎这人比较狡诈,还是想复制一下“山海关奇迹”,让吴、顺先互相消耗,自己再冲上去收割人头,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李自成抵抗是非常猛烈的,所谓“自辰及晡,兵数交,互相杀伤”。
在退守关中后,大顺军又发动怀庆之战,杀死清军将领金玉和以及其麾下兵丁1755人(《清世祖实录》上载抚恤人数),延缓了清军南下的脚步,间接的给弘光政权成功续命。
怀庆战役后,清军意识到大顺军力量尚存,以英王阿济格从北面进攻延安、榆林,豫亲王多铎西进潼关夹击李自成部。多铎一路从清军战报上看,在潼关被攻破前,李自成麾下标营将领刘宗敏、刘芳亮轮番向清军进攻,包括李自成自己也率军冲阵,也试过绕出清军侧后迂回进攻均被清军击退,最后清军在红衣火炮的加持下,顺军不敌,守将马世耀率领7000余人向清军投降,后应投降后策划反清被杀。
而北路的延安对阿济格部的抵抗更加激烈,标营后营主将李过在清军炮火的猛烈进攻下,死守延安20余日,从《清初内国史院档案》看来,李过在守卫延安期间多次出击,直到弹尽粮绝,听闻潼关被攻破后才放弃延安,哪怕在撤出延安,也仍然偷袭了清军一把,清军牛录额真哈尔汉俄班阵亡。
《清史稿·卷二二六》:牛录额真哈尔汉俄班驻军南山,为贼所乘,战死,瑚沙率数骑突入,得其尸以还。
《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英王从山西过河攻延安,红夸铁铳,子大如斗,贼惊惧,守二十日食尽,李过挟精骑数百奔榆林。
可以说,直到潼关战役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遇到清军才真正失去了还手之力,所以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在1643年以后是非常出色的,山海关战役后还给清军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和损失,如果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是乌合之众,那么几乎一仗未打,23万大军齐剃头,南京城下热烈欢迎清军的弘光政权,岂不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史稿》、《明史》、《明通鉴》、《怀陵流寇始终录》、《庭闻录》、《孙忠靖公全集》、《明季北略》、《流寇志》、《绥寇纪略》、《山中闻见录》、《榆林城守纪略》、《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东华录》、《纤言》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若是有战胜李自成的资本也就不用上演投降的戏码了,吴三桂本就处于弱势,败退也就在所难免。
有两点需要注意,关宁铁骑并非全是骑兵,依托城防工事打造的关宁军,著名的是守城及火器,远非野战。
关宁骑兵只有几千人而已,入关也都是以千为规格,否则以关宁铁骑昂贵的维护费用,明王朝根本难以负担。
李自成的军队规模浩大,裹挟了家眷和明朝降将,被称之为乌合之众并不过分。但李自成山海关决战,帅领的却是其麾下的精锐二十万。
李自成很早就注重打造职业军队,更是下血本提升军队装备,加上其长期在西北作战,麾下骑兵战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军队。
所以山海关决战,吴三桂与麾下将士以破釜沉舟的精神,顽强的抵挡李自成农民军的进攻,已经极其的不易。
多尔衮率军支援,也是在双方两败俱伤,并趁风势才取得胜利,李自成经此败精锐尽失,部众更加分裂,再也无法阻挡清朝的进攻!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子虚乌有胡言乱语岂可服人,关宁铁骑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一支雄军威骑。平西伯吴三桂为山海关总兵官,这只铁骑初建于孙承宗时期,久经沙场血性十足,后辽锦,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中反奸计后,其部将调拨吴三桂帐下。追忆一下当初形势,崇祯帝以煤山吊亡,大明王朝以名存实亡。山海关乃北方通向关外的雄关漫道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当时内缺粮草,以三四个月未发饷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外又多尔衮领七万大军虎视眈眈,内有闯王祸国殃民扰乱京机。刘宗敏还纵兵烧杀淫劣无恶不作,以招致天怒人怨,逢火连天。本吴三桂以答应唐通归属义军。但闻知家丁惨报,父亲被囚,美妾受辱,不仅龙呤虎跳,怒发冲冠,熟可忍志不可欺。全军将士也义愤填樱怒不可遏,它们的妻儿父母皆被祸害无余。真是哀兵必胜众志成城,无奈出于私愤为报仇吴三桂见多尔衮借兵报仇。老奸巨猾的多尔衮一口应下。1644年4月21日李闯贼和刘宗敏,唐通领八九万人马直逼关下,有了多尔衮助阵,关宁铁骑以一当十锐不可挡,只杀得血肉模糊,风声鹤唳鬼哭狼嚎,人人自危。经三天大战,大顺兵亦惊恐万状,溃不成军。但同样关宁铁骑亦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多尔衮不愧为战场鬼才,座山观虎斗以久,但见以是两败俱伤,以答节点。乃一声令下,八万虎狼之师,养精蓄锐势呑山河,一击而败乌合之众的大顺流民烂军。关宁铁骑也以无回转之力,维心的投靠了多尔衮,成为一个身负国恨家仇的屠贼者。悲惨无奈天不佑也,,,,,,
▍▲为什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大顺军?
李自成的大顺军并非乌合之众,这是个关键!
还有并不是吴三桂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他可并没有失败。
根据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一书中的考证,山海关一片石之战的时候,李自成的兵马是将近十万名,吴三桂、高第的关、辽兵马合计约五万。
以人数上来说,李自成的兵马可是占有巨大优势。
而且宋安之参考其他资料,发现一个问题,李自成带领的兵马,应该是“老营”兵马,也就是说是精锐部队。虽然大顺政权因为扩张太快了,导致军队战斗力迅速下滑,但“老营”是一支久经沙场的军队,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吴三桂并没有败给李自成,因为两者激战了一昼夜,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出现,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只能说战到难分难解的分上,应该是吴三桂已经有不支的情况了,所以多尔衮看准时机出手的。
所以总结来说,李自成兵力上占据优势,以将近十万兵马对吴三桂将近五万兵马。战斗力上,大顺军队虽然不如吴三桂的军队,但他们的战斗力也不弱,并非乌合之众,所以战到后来,吴三桂有些吃不消,有些不支,也是正常情况。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
推荐阅读:
农村俗语人穷不碰三艺,人背不念三人,说的哪三艺和哪三人?有道理吗?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