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裤子,那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
▍❖古代没有裤子,那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
(汉代着“深衣”女俑)
“古代”,没有“裤”这个字,到康熙年间的《康熙字典》里仍然没有此字。
“裤”,一定是这之后出现的“俗体字”,读音来自“袴”,演变为形声字。
那么,中国古代之人是不穿“裤子”么?
是,也不是。
从殷商遗址出土的陶俑、玉人等看的着装,包括周代考古及文献记载看,这一时期,不论男女,确实不单独穿“裤”。
目前所知,如《诗经》所云,人们主要穿的是“上衣下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裳”,是下身穿的裙子,男女皆如此装束。
后来,有了“深衣”,就是上下连身的“袍子”。大致类似于秦兵马俑所穿的样子。
外面的“袍子”叫“深衣”,里面的,才真正叫“袍子”,就是稍微柔软一些、可以穿着睡觉的“内衣”。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是讲秦国的兵丁,冬天仍在战地上,寒冷无比,只能相互抱在一起裹着一领“袍子”御寒。
即便有外面的“深衣”和里面的“袍子”,毕竟“空身”穿容易进风,所以从战国开始,有了“曲裾深衣”——深衣外面有很长的“裾”,可以在腰上绕好几圈,扎紧,就容易保暖多了。
可是,腿还是冷。
于是,在“上衣下裳”的时候,就有了“袴(ku)”。
《说文》曰:“袴(或绔),胫衣也。”
“胫衣”,类似于现在一些地方仍存在的“套裤”。汉墓中,出土了若干“金缕玉衣”,其“下身”就是“袴”这种“套裤”。
既然是“套裤”,就只有两条“裤腿儿”,中间并不连接。
对此似乎唯一有异议的,是王国维。他在《胡服考》中认为,先秦之“袴与今时裤制无异。”
不过,从考古来看,还真不想他说的那样。
属于战国晚期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锦袴”,已经比纯是分开的“两条腿儿”的“袴”一步了一大块儿,但仍然远远出于现在人们的想象。见下图——
先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可以穿上两条腿儿的“袴”。相当多的人,天冷的时候,是用两块麻或葛布缠在腿上,叫“邪幅”或“幅(偪)”。
《诗·小雅·采菽》:“赤芾(fei)在股,邪幅在下。”郑玄《注》说,“邪幅”就相当于后来的“裹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马,没有裤子大概很难受。战国的时候,有了“裈”。
“裈”分两种——一种是连裆裤,一种是以长带缠腰。
《释名·释衣服》:“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这种“裈”,大约起于战国晚期至汉才较为普及。
第二种“裈”,亦名“犊鼻裈”,长带子缠来缠去,是当“内裤”穿的,现在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仍做此打扮,他们缠的就是“犊鼻裈”。
先秦的“深衣”,一直到汉代才基本没人穿了。“袴”和“裈”越来越流行。
此时,也有了“纨绔”一词。
《汉书·叙传》:“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注》:“纨,素也。绮,今细绫也。并贵戚子弟之服。”
“纨绔子弟”,就是穿着素色细绫之“袴”或“裈”的贵族子弟。
汉代以后,“袴”又逐渐进化,慢慢的就都是“连档”的了。
秦汉之前,许多载于史籍之人,也是很难穿上“袴”的。《列士传》载,“冯援(就是孟尝君手下那个冯谖)经冬无袴,面有饥色”云云。
及至隋唐,一些“名士”,冬天仍因无衣只能所在草堆里御寒。更何况最底层的百姓。
可正如白居易《卖炭翁》诗所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苦的,一定是贫寒交迫的老百姓。
▍❖古代没有裤子,那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
很高兴和大家聊聊古代“裤子”的事情。
古人外面是穿着裙袍,裙袍里面又是什么样的呢?难道是光不溜丢的?
我们现代人总习惯于把古人想得太蠢,太低层次,落后而生活悲惨。
目前在中国发现的“裤子”能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出土的。
说到战国时期的裤子,大家想起什么来没有?
对喽,胡服骑射。
一、胡服骑射
当时在北方活跃着游牧民族,他们是要经常骑马的,你不穿裤子能行吗?裆里头肯定刺挠得不行。
于是,胡人(不止是一个民族)就发明了裤子,到了赵武灵王时期,就把这种穿着汲取到中原民族,首先运用到军队中,这就是“胡服骑射”。
所以说,裤子,发源于游牧民族,中原民族穿有裆的裤子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服装的改变是从赵武灵王开始的,网上有些蝗汉整天叫嚣,哭着闹着要恢复老祖宗的传统,有种你们就别穿裤子。
开始,“胡服骑射”是项军事措施,以短衣长裤取代长袍,是为了提高军士的灵活性,这项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士兵,普通人仍然穿裙袍。
二、纨绔子弟
那么冬天冷了怎么办呢?西北风呜呜吹进袍袍里,风在裙袍里面嗖嗖地内循环,光溜溜地肯定不好受。所以,还得穿裤子。
首先是富家子弟开始穿。为了保暖,两条小腿套上筒袜,这叫“绔”。
更富有的人这个套袜是用丝织的。这就叫“纨”。
这些富家子弟就被大家称为“纨绔子弟”,意思就是腿上套着袜筒的有钱人。咱们现在都是纨绔子弟。
但是,我们注意到,虽然两条腿暖和了,但是裆里仍然是冰凉的。
三、穷绔
这就要来给大家保护裆部了。《汉书·上官皇后传》记载:
这是什么个故事呢?就是讲,霍光的女儿嫁给了汉宣帝当皇后,霍光为了让她女儿独擅专宠,早生儿子,就让宫中其他女性都穿上连裆裤,免得皇帝随时看到那些露着屁股的女人就见色心喜。
原来,以前宫女嫔妃们都是开裆裤的,为了方便皇帝做爱做的事。
现在把裆连上了,这就是“穷绔”。
四、裈
而后,满裆裤又出现了,“裈”,真正的连裆裤。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中记载:
这是说,司马相如拐走了卓文君,带回家乡,夫妻二人“当垆卖酒”,司马相如穿着“犊鼻裈”,就是短裤衩,在大庭广众下跑来跑去。
“犊鼻裈”也属于裈的一种,是短裤,也就是说,“裈”就肯定遮住裆部了,司马相如当然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穿着开裆裤乱跑。
但是,这仍然是丢人的,因为严格地来说,“裈”是亵衣,内穿的,就像现在,你穿一身睡衣上街,也很不体面。
那个时代,裤子和袍裙并不矛盾,可以即穿裤子也穿裙袍。
五、缚绔
到了魏晋南北朝,连裆裤很普遍了,因为有了椅子。以前的“坐”就是跪,穿开裤裤还无所谓,现在有时候要屁股压到椅子上坐了,你再穿开裆裤,就会春光乍泄,一枝红杏出裆来。
下面就是北朝妇女穿的:
这样的裤形,裤角比较宽大,这就被称之为“缚袴”。
到了唐朝,这种连裆裤,就不叫“穷绔”了,而是称之为“绲裆绔”。
我们可以注意到,唐朝妇女穿的这种裤形的裤角收缩紧窄,这也是受当时少数民族的影响。
但开裆裤仍然保留着,直到宋元时候,仍然很普遍。下面就是宋朝人穿着的开裆裤。
六、膝裤、半袜
宋明时期,妇女们穿着的套裤,叫膝裤。下至脚踝,外观上有点像长筒袜,所以也叫“半袜”
到了清朝,膝裤的形式就很成熟了,像下面这个样子:
所以说,在中国的古代,人们也是穿裤子的。
▍☥古代没有裤子,那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
古代人自有古代人的办法,不会是光着腚穿袍子,也不可能穿开挡裤。更不会在腿上绑兽皮或面布片,太笨。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种衣服叫“岔(叉)裤”。是一件没有裤腰,只有两条裤腿,用带子连在一走绑在腰上的衣物。即省布又能卸寒,干活、走路还利落。这可能是古人传下来的冬衣。大家是否见过?
▍√古代没有裤子,那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
看古装剧的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古代人的服装大多都为裙袍,这就不仅让人感到疑惑,也会产生一个疑问:古人究竟有没有裤子,如果没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着什么呢?
众所周知,中国处于温带地区,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裤子,那倒还有几分凉爽。但是到了冬天,如果古代人依旧只穿裙袍,他们又是依靠什么来御寒的呢?当冬日的寒流来袭之时,当代人都有棉衣、羽绒服来取暖,古代百姓到底是依靠什么衣物来御寒呢?
袴
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一点不比当代人差,虽然在古代的史书中看不到裤子这一说法,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以及保留下来的传世文献可知,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已经发明了穿在腿上的裤子。
现代人之所以觉得古人没有裤子,是因为古时候的裤子叫法,与当代完全不同。古代的裤子,被称之为“绔、”“袴”,《说文·系部》中对于“绔”的解释为“胫衣也”。
袴
古代人们所穿的裤子,并不分男女,而且这种裤子与现代的裤子完全不同,这种“胫衣”没有腰,也没有裤裆,只是用绳子系在胫上,保护膝盖以下的部分。这种裤子的问世,在当时就是为了保护胫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冬天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
不过,因为这种裤子的形式特殊,所以膝盖以上部分是没有保暖衣物来保护的。这种衣物在当时非常昂贵,只有富家子弟才穿得起,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棉花并没有普及,这种冬日里用来御寒的“绔”都是用蚕丝制造而成,“纨绔子弟”也是由此而来。
犊鼻袴
当然,这种衣服毕竟保暖的位置有限,尤其是大冬天,裆下更是凉飕飕的,只保暖两条小腿,实在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从春秋战国发展到两汉时期,有裆的裤子就出现了,《史记》中记载这种裤子被称之为“犊鼻袴”,但是这种裤子与前文中所提到的“胫衣”是完全分开的,它是专门穿在裆部的种三角裤。
到了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出现了可以御寒保暖的合裆裤。《梁书·诸夷传》中有记载:“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虽说采用的还是原来的叫法,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可知,这一时期的裤子都是合裆裤。
大口裤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受到了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影响,穿裤子在民间开始流行开来。这一时期的裤子做得比较宽松,而且两个裤脚十分肥大,在当时称之为“大口裤”。
最初的时候,大口裤仅供行军作战的士兵使用,后来人们发现穿着这种裤子工作生活远比原来的那些传统衣裳上要更加方便得体,这种裤子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尤其是到了冬日,为了增加裤子的保暖性,衣物都是用兽皮制作而成。
大口裤
不过用狐裘、貂皮动物皮毛所制成的这些裤子,可谓是千金难求,也只有贵族富人穿的起。很多时候穷苦人家穿的都是用粗麻制成的裤子,保暖性确实很差。
到了唐宋年间,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人们开始将棉花填充到裤子中进行保暖,其实这就是棉裤的雏形。其实现代人所穿的衣物,是古人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古代并不是没有裤子,只是各个时期叫法不同罢了。
▍┿古代没有裤子,那冬天是怎么御寒的呢?
通常我们所说的“裤子”这个概念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它被发现在西北地区一个古墓内,裤子的出现必须归功于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君主——武灵王赵雍,要不是他们国家的士兵需要与当时游牧民族匈奴进行战争,赵国以北接匈奴界,导致双方接连交战,而匈奴善骑马,行动灵活,但是赵国笨重的战车根本抵御不住进行骑射的匈奴,于是赵王就依葫芦画瓢,建立骑兵,因以前穿着都是“上衫下裙”,对于骑马来说,不方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对裆部的摩擦,搁谁谁也酸爽地忍受不了啊!于是出现了著名的“胡服骑射”,可见赵王的也是机智的一批,提高了士兵的机动性,为未来的战争带来了优势,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但是那时候但裤子还是只针对于士兵,对于普通老百姓,他们所穿的还是裙袍一类的东西,那种东西在冬天也无济于事,平民百姓可比不了富家子弟,当时有钱人家的子弟会在两腿套上筒袜,古人称之为“绔”更富裕的人家在在中间重要部分弄上“纨”,这也形成了我们如今对于富家子弟的另一种叫法“纨绔子弟”。
魏晋两朝
在连裆裤没被发明出来前古人一般都穿开裆裤,以裙挡之,直到魏晋时期,连裆裤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裤脚会比较宽大,所以人们就将其称之为“缚袴”,这是长裤,还有短裤又名“犊鼻裈”。这种裤子类似于现在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
冬着缚袴,夏着犊鼻裈,以此来更好的适应天气变化。
唐朝
随着裤子越来越完善,古人也对穿着越来越讲究,经过各个朝代完善,其中唐朝出现了“绲裆绔”,由于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其裤脚收紧,妇女也常穿着。
宋元时期
到宋元时期,我们不得不提到黄道婆,她老人家是宋末元初棉纺织的专家,要不是她推广纺织技术以及纺织工具,进行技术改革,让棉纺织品得以普遍流行,普通百姓穿上了棉纺织品,不用像以前那样穿着麻纺织品一样,毕竟,棉纺织品比麻纺织品保暖效果更强,受人喜爱,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关于“黄婆婆,教我纱”的歌谣。
明清时期
由于棉纺织品的出现和推广,古人对于棉的喜爱,使得棉花被大量种植,引发一场“棉花革命”,特别是广东和福建,成为著名的棉花产区,明清时期的棉花已经遍布全国各省区,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等产棉区。
古代平民“以麻作为衣,但不能抵御寒冷,以麻作为袍子,却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抵御寒冷,可以用来生暖,所以老少贵贱,都依靠棉衣”,棉作在我国得到广泛使用。
以上,我们探究了古人为了遮羞、御寒、抗战,从发明开裆裤到连裆裤也是历经多年,而棉纺织品的出现更是对于古人在冬天御寒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的裤子是在古代人民智慧下一步一步发展出现的,使得大家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华夏古代劳动人民是富有智慧的,古代裤子的出现到完善,处处都体现着这一点。
------------------
推荐阅读:
装修时客厅没做电视背景墙,可现在后悔都已经入住,还有办法改改吗?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