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五胡、八王不可怕,精神崩溃才最致命。
对内终结三国乱世、对外没有强敌的西晋王朝,为啥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分崩离析、并且引发了持续近三百年的沉重分裂?
高中哲学老师教过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西晋的灭亡也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五胡只是纤芥之疾,西晋自身的问题才是心腹之患。而最要命的内部问题,就在于维系社会的中坚力量——士大夫集团崩了。
秦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们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本模型,涵盖了政治架构、权力运作、经济体系、思想人文等方方面面。其中,看似最没存在感的思想领域,实际上却起到了基石的作用。
先秦时期,思想领域虽然百花齐放,但与政治领域相结合、经世致用的,主要为儒、法两家。
其中,法家的刑名之学一度占据了明显优势,它对于摧毁传统贵族政治、强化中央集权、调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管理等起到了令人赞叹的作用。
以法家为主导思想的秦国走向压倒性富强,并且草创了大一统王朝的架构。但在新的时代、面临新的局面,思想领域并没有根据客观情况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以吏为师”的粗暴逻辑无法顺应复杂现实的需要、难以调动社会知识阶层的力量,故而秦朝很快因役使民力过度,被各阶层共同推翻。
西汉初期,在国家治理领域继承了秦朝的刑名之学;但在思想领域,却顺应现实、奉行黄老之术,采取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不过,在经济恢复的同时,一味地放任自流带来的负面作用日益放大,如土地兼并恶化、民间资本与权贵勾结、对外部威胁无力对抗、诸侯王对中央朝廷构成挑战等等。
对于国家的潜在危机,当时的知识分子饱含热情献计献策,提出了多方面的解决思路、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贾谊、董仲舒。
随着汉武帝掌权,依靠雄厚的财富积累、系统的思想理论准备,实行了涉及王朝所有方面的大创改。其中,在思想领域,根据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的“复古更化”思想,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方针。
值得注意的是,“尊儒”并不意味着排它。首先,董仲舒的理论本身就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它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内容,更加务实、实用、积极;其次,西汉的思想与人才政策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其他学派仍然可以办学著书,朝廷照旧录用。
以上述思想为主导,西汉朝廷兴太学、行教化,置《五经》博士,郡国遍立学校、设学官、置学官弟子,建立了社会教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制度;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系统的朝廷选官模式,各级学校源源不断地往各级政府输送人才,领先世界的文官制度由此建立。
自此之后,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彻底成为了历史,政权制度性地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手中掌握着知识的士大夫群体成为支撑大一统帝国的中坚力量,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本质上都是文官政治、士人政治。
西汉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官集团整体是积极、进取的。自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可谓名臣辈出,共同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整个王朝也呈现出蓬勃向上之势;即使到了后期,虽然因外戚干政、土地兼并等问题,社会出现出严重颓势,但文官集团整体上仍试图挽救时局、匡扶社稷,他们多次要求限制名田、控制奴婢就是例证。
而王莽代汉这一事件,就是士大夫集团试图通过“禅国让贤、圣人受命”救国的成果;王莽改制的所有措施,都是儒家复古思想的体现。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努力流于失败,士大夫的政治理想遭受重大挫折。
到了东汉,一方面,政权长期由宦官、外戚把控,政治倾轧严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在朝廷、民间都得到进一步推广,士大夫通过察举、征辟渠道进入仕途,仍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两种情况叠加,导致宦官、士人两大群体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最终发展为两次惨烈的党锢之祸。经此打击,士大夫对东汉朝廷的离心力急剧加强,转而注重家族、门第的利益,这就是东汉末年王朝崩溃的思想根源。
而魏晋时期,思想的崩溃进一步恶化,其原因说到底还是源于司马氏得位不正所致。
当初曹氏父子篡汉,好歹也有终结乱世、拯救黎民的冠冕说辞;而司马师父子夺取曹魏政权,则完全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纯粹是勾结门阀世家、共同窃取天下。
对于儒家经世济民的传统理念而言,这种行为无疑又是一大震撼思想冲击;同时,司马氏父子在旷日持久的夺权过程中,对于政敌极尽屠戮之能事。两种因素叠加,导致士大夫的思想领域呈现出两种趋势:
其一,孤芳自赏。为了远离政治漩涡,不再信奉四书五经、法家之言、纵横之术,转而坐而论道、空谈虚无,“清谈”之风愈演愈烈,文人不再致力于实务,转而博取虚名;竹林七贤就是代表。
其二,趋利避害。为了躲避政治打击、保全家族利益,选择依附于司马氏家族,甚至不惜坏事做尽。这类人太多了,以悍然杀害曹髦的贾充为首。
上面两种情况作用下,西晋的士大夫阶层或消极避世、或贪图享受。经世济民的文人传统理想不见了,有的只是家族利益、个人权位;匡救时弊的追求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超脱世外、不问世事。
庙堂之上,手握权柄的要么是司马氏宗室,要么是姻亲故旧,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共同分享大一统帝国的红利;依附者飞黄腾达(如贾充之流),忤逆者死无葬身之地(如被逼以5000兵马迎战7万叛军、形同赴死的周处),整个社会的治理阶层陷入醉生梦死、纵情肆意的麻醉状态。
纵观整个封建时代,西晋的一些现象令人觉得匪夷所思,比如石崇、王恺斗富,日食万钱、却说无下箸处的何曾,钻坏李子核、以免他人获得自家种子的王戎......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身居高位的士大夫、朝廷高官。文官集团整体腐化,再往上是众多缺乏教育、欲望膨胀的司马家族藩王,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怎能不爆发?原本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胡人怎能不乘机自立?
对比西汉初年,在那时,久经战火的中原何等疲敝?外部的匈奴帝国何其强大?但汉王朝的知识分子们秉承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卧薪尝胆、代代相继,为富国强兵殚精竭虑,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携手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所以说,西晋的迅速覆灭并非意外。对此,春秋时期早有定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一个上梁不正下梁歪,得位不正的王朝,当然不会长久了。
西晋王朝的三个奠基人。
司马懿靠兵变翻身,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靠废皇帝、杀皇帝巩固自身权力。
他们父子三人这么干,固然奠定了司马家族的基业,但同时也给家族后人留下了三个很糟糕的启示。即:发动兵变是可以的,废黜皇帝是可以的,杀死皇帝也是可以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对自己有利,只要自己拳头够硬,干什么都是可以的!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晋王位。
第二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建国后,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个王,这些王以郡为国,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并且最关键的是,各诸侯王麾下均有数目不等的军队。
也就是说,西晋存在国中国。虽然这些国中国的实力比不上汉初的诸侯国。但仍然是国中之国,各个藩王具有较强的实力。
对于司马炎的此举,历史上的评价一般是说他愚蠢。不过实事求是的说,他并不蠢。他搞分封,实质是权衡利弊下的产物。
因为前面说了,司马懿三父子,均是靠玩弄诡计上台,本身实力并不强。为了让大家都支持自己,司马昭想了很多办法,这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加官进爵,大力拉拢各路权贵勋爵,把大家都绑在司马家的战车上。
以司马昭的以狗腿子贾充为例。司马昭上台之前,贾充只是个亭侯。司马昭上台后,他变成了乡侯,食邑户数翻了近五倍。从他一个人就可以看出,司马昭为了拉拢人心,封赏已经到了当街撒钱的地步。
到了司马炎时代,除了原来已经有封赏的各路权贵勋爵要继续加官进爵,司马家族自己人也得封赏。不然司马炎怎么服众?怎么能让族人拥护自己?
而且,前有东汉,后有曹魏,汉魏的灭亡都证明了士族势力对皇权有威胁。他如果不靠分封诸侯对地方进行控制,刘氏和曹氏的悲剧,迟早也会发生在司马氏身上。
所以在他来看,分封不仅不会出岔子,反而还可以巩固统治。只要皇帝没啥毛病,中央凭借优势资源,拍死个把造反的诸侯王,根本不是难事。
但是,凡是就怕但是。
司马炎作为一个官三代,他太不了解人性的扭曲了。他明知道儿子司马衷是傻子,却因为士族的反对,狠不下心来将其废黜。于是这就在司马家族内部,造成了一个很坏的影响。
他姓司马,我也姓司马。他身上有高祖宣皇帝的血脉,我们身上也有。他一个大傻子都能当皇帝,我们这些智商正常的人为什么不行?当年宣皇帝都可以兵变,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反了吧,各位!
结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
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
其后不久,因为不满国舅杨骏专权。八王之二的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秘密联络皇后贾南风(贾充的女儿),内外勾结,一齐干掉了杨骏。
这一事件标志着八王之乱的开始。
杨骏被干掉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司马玮以及士族代表卫瓘三人共同执掌。皇后贾南风的亲戚虽然也担任了一些要职,在朝中有一些势力。但并未控制中枢,这导致贾南风对造反结果很不满。
于是她就又以晋惠帝的名义,下密诏给楚王司马玮,让他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然后再让他一个人辅政。
司马玮为人比较实在,圣旨让他杀,他就真杀了司马亮和卫瓘。他就一点也没有怀疑圣旨的真实性。结果,等他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后,贾南风立马翻脸不认账,派人造谣,说他司马玮伪造手诏,故意杀害朝廷重臣。司马玮有口难辩,最后众叛亲离,被贾南风派人活捉处死。
至此,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结束。朝政大权被贾南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比如她的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等人,很多都被委以重任。司马氏的江山,就这么被贾南风轻松给操控了。
其实从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作孽,对后人的影响真是不小。
堂堂诸侯王,堂堂朝廷大臣,说杀就杀。这无论是在东汉,还是曹魏,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这在西晋,却是常态。司马家族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心态。
贾南风家族独揽大权后,掌权了八年。在这期间,社会比较平静,诸侯王均被震慑,都不怎么敢造次。
假如说,贾南风要是有个儿子,八王之乱到这里可能就结束了,不会有后来的事。
但是,又是但是。贾南风偏偏就没儿子,并且她还跟当时的太子司马遹有矛盾。她为了保证自己将来能当上太后,于是就设毒计害死了司马遹。
结果这一下,诸侯王们高兴了。尤其是赵王司马伦。
因为司马伦早就看贾南风不爽,并且他也想过过瘾,当一把皇帝。所以司马遹死后,他立即造反,也学贾南风一样,伪造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诛灭了贾氏一党。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掌握朝政大权。又过了几个月,司马伦下伪诏废黜晋惠帝,将惠帝软禁于金墉城。他自己则自立为皇帝。
前面反复强调了,司马氏家族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货色,所以司马伦一称帝,形势立即就不可控了。
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私底下暗通,三王联合,集体讨伐司马伦。
这一战,司马伦一挑三,与三王混战,死者近十万多人。最终,司马论战败,被他的侄子侄孙干掉。
干掉了司马伦,三王开始“分蛋糕”。
当中,势力最大齐王司马冏因为迎接惠帝司马衷复位,获得了最大一块蛋糕。他不仅出任了大司马(相当于军队总司令),而且还掌握了朝政大权。
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见此,非常的不满。然后两人就合计,二度造反,并拉上了长沙王司马乂入伙。
司马颙、司马颖、司马乂合军后,集体杀向司马冏。司马冏军不敌,最终战败。司马冏其党羽,全部被诛灭。
诛灭了司马冏党羽后,司马乂独揽大权。而司马颙、司马颖因为又没捞到实惠,便三度翻脸。这一次,他们没拉拢新人入伙。而是直接集中了27万大军起兵,讨伐司马乂。
司马乂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立即调集兵马反击。三王在京城洛阳城下混战,打得是三败俱伤。
就在三王混战时,一直默默无闻的东海王司马越见有机可乘,便勾结禁军将领,在夜里活捉了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顒的部将处理。
最后,司马乂被处死。其党羽被诛灭。成都王司马颖事不过三,终于修成正果,坐上了第一辅政大臣的宝座。
他一入洛阳,就给自己增加封地,足足增加了二十郡的封地。加完封地后,他嫌洛阳不够安全,害怕重蹈司马冏、司马乂覆辙,便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封地邺城。在邺城遥控洛阳朝廷。
司马颖溜了,然后他居然还想遥控朝政。同为造反功臣的司马越和司马颙当然很不满。
于是,这俩人就一合计,决定打司马颖。
具体的策略就是司马越先上,司马颙随后带大军跟进。
不过司马越出兵后,司马颙却玩花招,没有跟进。这就导致司马越孤军深入,被司马颖打得大败亏输。不仅十万大军没了,就连晋惠帝也被司马颖抢去。
至于司马颙,他趁司马越与司马颖交战,狗咬狗的时候,偷偷占领洛阳。
司马越眼见老家被端了,后面又有司马颖的追兵,一着急就彻底没了底线,命令自己的弟弟司马腾勾结胡人,引乌丸、羯等胡人入关,对抗司马颖。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胡人入关。请神容易送神难,为后来五胡之乱埋下了祸根。
司马腾引胡人入关后,与司马颖派来大军展开混战。胡人善战,一战就把司马颖的军队打的全军覆没。
司马颖被吓尿了,他一面连夜逃跑,一面派麾下大将刘渊(匈奴人)去匈奴部搬救兵。
在他看来,司马腾那孙子能里通卖国,自己当然也可以。
然而,司马颖看走了眼。刘渊雄才大略,早看穿了司马氏一族的无能与腐败。所以他回到匈奴老家后,直接就起兵造反了。
司马颖左等刘渊不来,想逃跑,又被守株待兔的司马颙拦住去路。他见无路可逃,便把晋惠帝这个橡皮图章送给司马颙。然后他自己逃亡到了范阳王司马虓处避难。
司马越见司马颙抢到了晋惠帝,很不满。自己在前面拼命,这小子捡便宜。便隔空嘲讽司马颙无能,只是个缩头乌龟。司马颙本想召司马越进京组建联合政府的。但听说司马越居然敢骂自己,就起兵打他。
当时司马越有胡人助战,当然不怵司马颙。
两人一通厮杀,最后司马颙惨败。不仅丢了洛阳,就连自己的地盘长安也丢了。司马颙被迫逃亡到了太白山上避难。
打败司马颙后,司马越独揽朝政。
但是,他这个人的能力不足,在朝中的威望也不太够。而且最要命的是,当时益州、并州都被胡人占领了。北方的冀州和幽州虽然没有被胡人占据,可两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刘琨、王凌也都是拥兵自重,不遵朝廷指令。
这个时候的西晋,实质已经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了。
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局,司马越便派人与司马颖等人和解,赦免他们。
可是,就是这么巧。就在这时,收留司马颖的范阳王司马虓暴毙而亡,他死后不久,范阳国长史刘舆不知道奉谁的命令,居然直接弄死了司马颖。至于司马颙,他虽然接到了司马越发来的赦免,并且他也出发了。但在路上,他被司马越弟弟的部将弄死了,全家皆被杀。
至此,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死了七个。
司马越成了独苗。这个时候,晋惠帝显然就成了多余的人。
他在司马颖、司马颙死后不久,被人毒杀。
是谁干的,不知道。但独揽朝政的司马越有重大嫌疑。
司马衷死后,司马越扶持司马炎的小儿子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后来大臣们对司马越独揽朝政不满,便纷纷骂他。司马越大为震怒,便杀了一批人。结果此举不仅没能巩固他的地位,反而大失人心,遭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指责。
为了平息舆论,司马越只得自请出征,率军征讨匈奴汉国。想靠驱逐胡人征服人心。
然而,晋军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晋军的精锐早在八王之乱期间就因为内斗死绝了。所以这一战,晋军死伤惨重。司马越见自己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急血攻心,暴毙于决战前夕。而他这一死,十几万晋军瞬间就是群龙无首。匈奴军队见机,抓住时机,摆出一个环形阵,将十几万晋军围在阵中,用弓箭射杀,就像屠畜生一样。十余万士兵,还有王公大臣,全部被歼灭。
随后,匈奴军焚烧司马越的灵柩,将天下大乱之罪归罪于司马越,同时,洛阳的晋怀帝也发诏贬司马越为县王。至此,八王之乱算是完全终结了。
可是,八王之乱结束,不等于噩耗终结。匈奴人的目标是推翻晋朝统治,入主中原。所以不久后,匈奴大军开始攻打洛阳。
由于战乱连连,当时不仅是洛阳,整个北方都是残破不堪。再加上司马越出征,又带走了晋军主力。因而此时的洛阳,仅仅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面对匈奴军的攻打,守军无力抵抗。不久后,洛阳城破,晋怀帝被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俘虏的中原皇帝。
怀帝被俘后,秦王司马邺于长安即位,延续国祚,是为晋慜帝。但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的军阀和藩王都不救援。因此,愍帝司马邺在关中坚持了四年后,也被匈奴击败,沦为俘虏,而西晋也正式灭亡。
在匈奴兵全力攻打关中期间,琅邪王司马睿渡过长江,在江南趁机发展势力。司马邺被匈奴军围困时,曾一度求助于司马睿。但司马睿想自己当皇帝,就故意不救。一直等到司马邺被匈奴军俘虏后,他这才猫哭耗子假慈悲,一面为司马邺哭丧,一面在江南士族拥戴下继晋王位。后来又称帝。(西晋灭亡至司马邺被杀期间,有一年左右空档期。在这期间,司马睿只是晋王,没敢称帝)
其实,回看高平陵政变至西晋灭亡之间近七十年历史可以发现。西晋的短命,源于它的得位不正导致的先天不足。
这一先天不足的逻辑在于:司马氏凭阴谋诡计上位,缺乏拿得出手的实力,也就是能服众的军功。注意。这里所说的服众,不仅是对外人不能服众,对家里人也不能服众。为了拉拢人心,司马师、司马昭不得不大肆封赏,导致士族坐大;司马炎继位后,为了遏制士族,同时也为了拉拢同族兄弟,他不得不又大封同姓诸侯王。
一面是大封士族,一面是大封诸侯王,直接导致整个西晋官场从中央到地方,到处充满分裂基因。大家都有实力,都在等,等待一个出手机会。等到司马炎去世,司马衷不能服众。天下大乱,注定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此,别看西晋是一个统一王朝。可其实这个所谓的大一统王朝从开国开始,就看不出任何新生王朝的朝气。它和曹魏,更像是一体。曹魏处于王朝前段。负责恢复社会生产秩序的部分,由弱转强。而西晋处于王朝的后段,负责政治内斗,由强转衰的部分。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有这么几句话,单道后人对前朝的直观感觉和总体印象。
最受人尊敬的是周朝,
最让人纠结的是秦朝,
最让人神往的是汉朝,
最让人鄙视的是晋朝。
三家归晋,一统天下,晋朝本当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开创一个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最终却支离破碎,一地鸡毛,草草收场。后人只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
三家归晋,前明后暗
(晋武帝 司马炎)
曹操刘备孙权忙活了一辈子,最终的胜利果实却落到了司马家。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晋朝。公元 280 年,攻灭吴国,一统天下。
司马炎前期励精图治,颁布法令,鼓励生产,重视军事,雄心勃勃,一统天下,也算是一位有为之君。
天下大定之后,司马炎开始骄奢淫逸起来,生活浪费奢侈,后宫妃嫔成千上万。朝臣纷纷效仿,百官斗富,成为历史笑谈。
外戚专权,后宫干政
(丑后 贾南风)
司马炎立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后继承帝位。司马衷被人称为白痴皇帝,不能理事,朝政大权由后宫和外戚轮番把持。
先是外戚杨骏专权,后皇后贾南风勾结宗室诛杀杨骏,饿死皇太后。贾南风又被司马宗室毒杀,朝廷鸡飞狗跳。
八王之乱,动摇国本
(晋惠帝 司马衷)
司马炎总结曹魏灭亡的原因,认为是宗室太弱,不能辅助天子。于是大肆分封司马宗室,前后 50 多人为王,堪称历史之最。
司马炎死后,司马家内斗不断,互相攻杀,大量消耗晋朝的国力,动摇晋朝国本,将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五胡乱华,早埋祸胎
(前赵皇帝 刘渊)
汉魏时期,大量胡人内迁,与汉人杂居。国家强盛时,胡汉稳定,相安无事。国家脆弱时,各胡人部落纷纷举兵,侵扰中原。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公元 304 年,匈奴人刘渊见八王之乱中原动荡,趁机挺进中原,建立前赵政权。于是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中国由此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时代。
皇帝骄奢,百官贪腐,外戚专权,后宫干政,兵连祸结,生灵涂炭。西晋开国,亡国之象尽显。而统治者浑然不觉,不亡国,更待何时?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西晋自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称帝,即晋武帝,改国号晋,史称西晋开始到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入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止,历时51年。
西晋之所以是短命的,是因为统治集团后期奢侈腐朽的糜烂生活,断送了江山。西晋统治集团的奢侈腐朽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晋武帝公开卖官所得之钱都入私囊。他有姬妾近万人,后宫之挥霍无法计算。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饭钱为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儿子、司徒何劭每天用饭钱二万钱。外戚王济用人乳喂猪;每次宴会,用穿绫罗的婢子百余人持琉璃(宝石)器进食。官僚石崇请客,命美人劝酒,客人饮酒不尽,他便以劝酒不善而杀死美人。有一次为一个客人不肯饮酒而连杀美人三个。外戚王恺在晋武帝的支持下,与石崇斗富,王恺用饴糖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崇用椒涂屋,王恺用赤石脂涂屋;王恺用晋武帝所赐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向石崇夸耀。石崇用铁如意击碎之,取出自己的珊瑚树,高三、四尺的有六、七珠,“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和王恺的那珠差不多的还有很多。要王恺挑选作赔。这种“以奢靡相尚”的风气在少数官僚中引起忧惧。车骑司马傅咸上书晋武帝说“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这些贵族官僚竞相搜刮,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加深了阶级矛盾,促使了统治阶级的灭亡,这就是西晋统治不长久的直接原因。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东汉未年,魏蜀吴三国忙活几世,最终天运不济,气数皆尽,三家归晋,一统天下,司马家族成了最后的大赢家!
从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西晋开始,到建兴四年(316年)匈奴人刘曜攻入长安开始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历时51年,从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开始,历经4代。
那么,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司马家族创立的西晋为什么不能长久?其主要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政权,不具有传统意义的正统性,合法性,是强权政治下的掠夺性。
司马懿辅佐曹操、曹丕、魏明帝曹叡、曹芳四代。幼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它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公元255年司马昭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
公元260年,司马昭弒杀魏帝曹髦,立曹奂为帝。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兵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王。谥父司马懿为宣王,兄司马师为景王。
公元265,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
数月后,其子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为晋武帝。
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己经45年,曹操东荡西除,南征北讨,方始得此天下。
如今"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司马炎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大赫天下。追谥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司马昭为文帝,立七庙以光祖宗。
可见,司马家族的帝位是军事强权下的阴谋篡位而来,在朝廷内外引起非议,其合法性、正统性受到置疑,也为后来的灭亡留有隐患。
司马炎是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前期为英明之君,承袭曹魏,改革创新,出现了“太康盛世”的盛况。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人物魁伟,立发垂地,两手过膝,聪明英武,胆量过人。
司马昭次子司马攸,性情温和,恭俭孝悌,昭甚爱之,因其兄司马师无子,过继给以继其后。
司马昭本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废长立幼,多至乱国”的劝谏下,立了司马炎为晋国太子,终成一代开国帝王。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一开始就处于内外交困中,从内部看,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给司马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爽为首的三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血腥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横亘在人们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灭,孙吴还在,对政权的统一还存在威胁。
司马炎首先采取怀柔政策,增加凝聚力。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让己成为陈留王的魏帝上书不称臣,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附马都尉。既解除了曹氏家族的恐惧,又安定了朝野内外、旧蜀、东吴的人心。
其次,司马炎在治国措施上,在承袭曹魏的基础上,别有创新,革新政治。颁布法律,依法治国;大封宗室,罢州郡兵;平定秦凉,安抚边境;
其三,司马炎运筹帷幄,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灭吴,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工作。
由于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得吴国国力衰退。公元280年,东吴灭亡,三国鼎立局面完全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司马炎统治时期,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并且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公元280年—289年,出现了历史上出名的"太康盛世"时期,还出现了"太康文学"的盛况。
可以说司马炎的前期是西晋的高光时期,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是值得称道,大有作为的开国皇帝。
在后期,承袭汉分封制出现恶果,加之昏庸好色,生活奢侈腐化,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司马炎刚建立西晋时,由于政权的不稳定性,加之要吸取魏国曹家国难时无人相帮的教训,大力实行三省制、分封制、都督制、士族门阀制度等。
这些制度初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中后期弊端出现,成为西晋政权不稳定的因素。
为了司马家族帝国统治的稳固,他将其祖父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其司马家族封王者达27人。又封亲信大臣10人为公。
但这些分封的诸王,慢慢形成了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晋武帝死后,发生的"八王之乱",就是分封的各地王国凭其国兵力起事,参与帝国最高权力的角逐。
司马炎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君臣赛富,荒淫好色。
他在前期皇后杨艳在世时还有所收敛,待皇后去世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他选下品文武官员和普通士族家里的处女5000人入宫,连同魏元帝及吴末帝孙皓的宫女5000多人,后宫的美女达一万以上。
他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就以羊拉御车,羊在哪个妃子住的房前停下,他就与那个妃子饮酒作乐,并就寝于该妃之室。
于是有个妃子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便停在她宫门口,这就是著名的"羊车望幸”的故事。
在他当政后期间,他怠惰政事,朝政荒疏,奢侈成风,清谈为尚,官僚黑暗,腐败盛行,王朝已露败亡端倪。
公元290年5月16日,司马炎终因纵欲过度被掏空了身子,一病不起,黯然死去。享年五十五岁。从公元(265—290)年,共当了25年皇帝,他死后,给继承者留下诸多问题的朝政乱象。
继承者沒选好,外戚专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终将西晋拖至覆灭。
司马炎虽然贵为皇帝,可也有烦心事,这个烦心事就是他的傻太子。
传说太子司马衷是个大白痴,严格上说是弱智,晋朝天下大旱,百姓多饿死的时候,这位太子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名言。
要说司马炎并不缺子嗣,儿子的数量还多达二十六个。可他为什么偏偏要挑这个最傻的儿子做太子呢?
这主要是那位杨艳皇后的功劳。
杨艳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司马轨,次子就是司马衷,三子为司马柬。长子司马轨早夭,司马衷遂成了嫡长子。司马炎知道自己的这个嫡长子是个弱智,所以一直不肯立太子,想在其他的儿子中再寻找一个适合的当太子。
司马炎选择太子的时候,司马柬已经出生。《晋书》中称此人不善言辞,但反应敏捷、识量过人、性情仁厚。为什么杨艳不劝司马炎立自己的次子为太子呢?
一是司马衷是嫡长子,自古立嫡立长不立贤。其次司马柬当时只有两岁,还不会说话。而司马衷只有八岁,长大后不一定会是傻子。
加上司马炎曾经差点被弟弟司马攸取代,再加之与皇后感情深厚,对其言听计从,司马炎终在公元267年立九岁的司马衷为皇太子。
但司马衷年龄越大,个子越高,己成为大小伙子,智力一直停留在九岁水平。后在公元272年,13岁的司马衷娶了15岁的贾南风为太子妃。
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即晋惠帝,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由于司马衷信任皇后贾南风,皇后专权,谋害杨骏家族,迫害皇太后,杀死太宰司马亮,掌握实际大权,形成了西晋外戚专政的混乱时期。
公元291年,贾后杀死皇太后,八王之乱开始,直至公元306年,司马越手下的鲜卑军队攻入长安,司马颖被俘杀,八王之乱终。
魏晋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以及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匈奴、氐、羌、羯、鲜卑入居内地,关中总共户口有一百万,但其中少数民族就占了一半左右。导致胡人实力不断在内地壮大,他们不断地发生叛乱,甚至挑起内乱。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挺进中原建立前赵政权。这也加速了西晋灭亡,并形成“五胡乱华”局面。
五胡乱华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正好此时西晋王朝内部发生战乱,外戚专政,八王之乱连续不断,境外异族势力于是趁机南下,终于引发了永嘉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公元307年,司马衷在洛阳驾崩,终年48岁,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他的弟弟司马炽(284—313)即位,即晋怀帝。
公元316年,刘汉政权的刘曜攻入长安,俘西晋最后一位晋愍帝司马业,《晋书》作司马邺。西晋灭亡,历时51年。
西晋王朝司马家族,以司马懿谋略策划起家,得位不正,加之后人德不配政,高开低走,皇帝后期昏庸,后继无贤,朝臣无能,外戚专政,制度缺陷,内部八王先乱,外部五胡闹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于是西晋王朝存在51年,大一统不过37年,就一命呜乎,消失在朝代更迭的历史风云中。
(图片来自网络,参考文献《晋书》、巜史记》等)
------------------
推荐阅读:
想给老婆买两厢车上班代步用,高尔夫、polo、骐达、帝豪哪个好?
上一篇:华东理工大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