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懂历史的,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有没有懂历史的,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儒家历史源远流长。
儒者最早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祭师,负责礼乐的教育。周公“制礼作乐”后,儒者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孔子孟子虽然没人重用,但各诸侯国君是尊重他们的,包括秦朝(不要受焚书坑儒的误导)。孔子“以仁释礼”,奠定了儒家思想基础,儒家真正诞生。儒家的思想基础是亲亲和尊尊,就是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并由“仁爱”引申到“仁政”,就是强调要淡化暴力机器,以德治国,德主刑辅。德治与法治是任何时代国家治理的必要的正常手段(以暴力机器为基础),经过战国的“百家争鸣”和秦汉初期的社会实践,中国确定了外儒内法的德治方案,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要注意汉代儒学是其它各家思想的大综合,而不是仅仅是孔孟之道的简单继承。
佛教的传入和尚自然的道教兴起,加上儒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儒家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于是宋明理学兴起,海纳百川,三教合一,中国古代思想达到鼎盛,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成熟。但宋明理学也存在形而上学化的局限性,同时也继承了儒家一贯的重农抑商、重文轻武、重文轻理的弊端,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大发展背景下,中华文明走向衰落。
很多人以为近代西方文明入侵后,中国儒家思想就结束了,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儒家亲亲、尊尊和仁政思想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之中,网络上的那些谬论是肤浅的。今天中华文明正在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中西合璧,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让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有没有懂历史的,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谢谢邀请,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它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既是传统,必以典籍方能流传。中国五千年来,圣贤相继、德慧相承,汇积而成的典籍浩如瀚海,这些典籍正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数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指引着中国人,重视人性的尊严,发扬仁义的道统,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那么,四书就代表了儒家经典的精华,其中啟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理,仍是千古不易的准则。
四书在我国,具有它的传统性和影响力,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它代表了我国固有文化的主要部份,能在社会上,形成完美的伦常道德秩序,忠孝节义的精神,使人与人的相处,更为和谐幸福。
由于儒家学说博大精微,无疑四书便成了世世代代人人必读的书籍,使毎个人进而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优美,发现个人存在的价值 ,以及对国家、社会应有的责任。
▍*有没有懂历史的,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儒家思想,主要是咱们所说的孔子的思想。
孔子诞生在春秋后期公元前500年左右,生在鲁国,今天的山东省。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以仁为核心,还有礼。总的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孔子还主张“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呢?克己复礼,就要是想回到过去的礼仪,和制度。也就是前期周朝的礼仪和制度。
孔子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还有以人治国,而不是现在的依法治国。
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好的,出发点儿也是正确的,但可能与他的想法事与愿违。
那为什么历朝历代还要推崇孔子的思想呢?这里面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统治阶级是为了教化和统治人民,所做出的一些政治表现。
孔子所说的仁义和道德,那为什么历代皇帝不学习,不尊重啊。就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死后,弄好多的妻妾来为他活人陪葬,这也是仁义道德吗?
因此我们对儒家思想也好,孔圣人也好,对他所说的理论,一定要加以分析,不能全面儿的吸收。
【原创】
▍£有没有懂历史的,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教材。和新文化一样,有选中,就有落选剔除的课文。当代课文更新也是常事。
是历史人物选中了的文化教育教材。不分儒家法家。
▍➭有没有懂历史的,谈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
儒家的开创人是孔子,由于孔子做过吹鼓手,当时的吹鼓手被称作“儒”,他的学派就叫儒家了。
孔子时期的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提出“克己复礼”,以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等级制为己任。
战国时期孔子的传人是孟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就是: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人权。孟子公开宣扬 “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同情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办法来治民。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可见孟子与孔子已经大不相同了。
战国末期的荀子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儒家受到毁灭性打击,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又抬起头来,但董仲舒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子的东西了。董仲舒把儒学改造成了经学。
从思想内涵看,经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在政治上,经学主张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在学说方面,经学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董仲舒的经学说到底是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大杂烩,他在唯一相同的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能有效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汉魏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各种思想碰撞冲击,加上佛教传入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开始出现。唐初尊崇老子,信奉道家。后来又有皇上喜欢佛教,唐宪宗迎佛舍利子但皇宫奉养,全国欢腾,韩愈十分反感,写了《谏迎佛骨表》,得罪了皇帝,被贬潮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提倡古文运动,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韩愈提倡复兴儒学,他努力钻研儒家古代典籍,而是在吸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新思想新理论,这就是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心性哲学,二是以维护大一统为目的的政治哲学,三是以弘扬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与独创为特征的艺术主张。学统、政统、文统,三统合一,一以贯之。这就是仁义之道。韩愈所提倡的道统论与其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虽没有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却澄清了儒学发展史上自孟、荀以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开启了儒学的新时代。宋代理学、史学、古文运动、宋诗的兴起与发展,都直接蒙受着韩愈的影响。虽与宋代理学相比,韩学稍显粗糙,然而正是韩学开启了宋学的门户。韩愈也因此位列孔庙之中。
到了宋代儒家的振兴时期来了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开创了理学。他们认为: 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三、“天理”也具有自然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理学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维护“三纲”、“五常”。强化封建礼教的要求,它被奉为官方御用哲学,并进而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 特别是明清科举都是用朱熹编订的四书五经为考题,垄断了中国教育几百年。把科举引进了死胡同。
到了明朝王阳明“心学”成了儒家主导思想。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完成了一个心学体系。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王守仁认为,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如果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低?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 王阳明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名句是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等地平定匪贼途中给弟子写信时提到的一句话。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赶往江西、广东两省平定匪贼。途中,他曾写信给弟子杨仕德、薛侃,其中写道:“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嘉靖皇帝封赏了王阳明,并把心学列入科举考试内容,算是对他的肯定。后世崇拜王阳明的人很多。曾国藩和蒋介石都表示佩服王阳明。甚至毛泽东也多次研读王阳明的文章。
到了清朝由于文字狱横行,知识分子不敢发表言论,更没有观点就行。所谓桐城派也只是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没有思想上的突破。
五四运动达到孔家店,标志儒学的破产。虽然最近几年有人又拉起孔子的大旗,但儒学存在的经济和政治基础都不存在了,复辟儒学也只能是回光返照了。0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