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引子,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谢“无弦琴韵”邀请。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中是神出鬼没的神仙代表。如果要说他们在故事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我认为大概有这些:
1.开启和收束整个故事,给一场道尽世事苍凉的故事披上“梦幻”外衣,在文学上可以增添奇幻色彩。如果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红楼梦》中隐藏了一些不能说的历史故事,那么这种奇幻设定就更加有必要。
书中第一回就说了,整个故事原来是刻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块石头上的,故曰《石头记》。而这块石头原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因为某天听路过的一僧一道谈论红尘富贵,动了凡心,再三恳求两人带它下凡,才有了后来它所见证的这段故事。
来头够大吧?够神秘吧?而且书里第一句就说: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一开始就明说了,因为某种奇幻经历,所以用这种曲笔把真事隐去。这不等于告诉读者:我这书里藏了一个特地隐去的大谜团吗?后世读者拼命想挖出那“真事”是啥,就不奇怪了。
第一回又借甄士隐梦中的僧道对话,说明了这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是借了什么缘由下凡的,就是木石前盟这一公案。换言之,石头的职责就是见证这一公案,石头上所刻记的,就是这一公案的经过。
这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诉读者,木石前盟,也就是宝黛恋情,是全书的中心故事。故事的结局一开始就说明白了:绛珠仙子用今生所有眼泪偿还神瑛侍者,也就是林黛玉为贾宝玉流尽所有眼泪(泪尽而亡)。那么,整个书要讲的,只不过是这个过程如何发生。
一段痴男怨女的爱情,值得这么隆重其事大书其书吗?而且还说得神秘兮兮,不但扯上女娲补天之石,还借石头对空空道人说的话,极力暗示这个故事很特别、很有意义、很有流传的必要。那自然就不由得读者猜想,表面的儿女情长背后隐藏的“真事”,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不管那“真事”是啥,可以确定是一个大悲剧,不然不值得第一回如此浓墨重彩地暗示又暗示。所以我认为,即使没有别的,就是一段悲剧爱情,那也说明这段爱情的意义对作者来说非常重大。个人认为,至少超越了“自由恋爱”这重意义。
这就是我为什么坚决反对某些人把宝黛爱情贬低为封建社会才子佳人“私情”故事的原因。因为第一回那块石头就说得很明白了,这个故事和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完全不同。非要把宝黛爱情的意义往这上面靠,我觉得也太小看作者了。《红楼梦》非但不是《三言两拍》之类庸俗的“奇情故事”“世情小说”,而且也不是《西厢记》《牡丹亭》那样小的格局。
不然作者不用再三暗示之后,还来一首五绝强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全书最早出现的人物。根据种种线索,最后全书结尾时,这两位应该还会出来做一个收束,把宝玉带走,让这一桩神仙公案彻底完结。只是原书后四十回佚失,看不到真相了。
2.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情节中,通过“神仙”之口渲染故事的主旨,同时也对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暗示,务求达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
除了开头统领大纲之外,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还合体或者分身出现了几次:
第一回,先是在甄士隐梦中出现,提示了通灵宝玉、木石前盟、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关键词之后,又在现实中出现在甄士隐面前,对香菱命运作了暗示。香菱被拐走之后,跛足道人再次现身,对甄士隐念了那首著名的《好了歌》,成功把甄士隐渡走了。——这一段,我认为是暗示全书主旨,是一个繁盛烟花地变成凄凉黄土堆的大悲剧。而且,从此“真事”真的“隐”了,“贾雨村”登场。也就是说,这个悲剧故事,要用“假语村言”的形式,娓娓道来了。
第十二回,贾瑞被凤姐害得命悬一线,跛足道人专程送来“风月宝鉴”。贾瑞不听神仙之言,非要正照镜子,最后一命呜呼。贾瑞父母要烧镜子,跛足道人再度出现,把风月宝鉴抢了回去。——这一段,我认为是提示读者不要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深意。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中了魔魇,奄奄一息之际,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出现,把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摩挲持颂,三十三天后宝玉和凤姐就好了。——这一段,我认为还是提醒读者莫忘前尘,毕竟读到这里可能不少人都忘了通灵宝玉原是女娲补天的神仙石了。同时,也暗示宝玉日后还是要回去太虚幻境归案的。
第六十六回,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恍恍惚惚中走到一处破庙,跛足道人在旁边坐着捉虱子。柳湘莲问他名号什么的,他一问三不知,柳湘莲由此悟道,挥剑斩断烦恼丝,随他去了。——这一段前面刚写完尤三姐托梦告知返回太虚幻境,我想道士出现的用意应该是再次提示读者,太虚幻境专门收容世间追求真挚爱情的薄命女子。
另外,书中还有两处并非用第三人称客观叙写,而是借人物之口说出的出场。一处是黛玉转述的,癞头和尚在她年幼时试图化她出家。还有一处是宝钗转述的,癞头和尚给她献方冷香丸。当然,后面更提到癞头和尚指定的“金玉良姻”。
不过我本人认为,宝钗一方的叙述充满细节的矛盾,比如一时说秃头和尚,一时说癞头和尚,一时说和尚送了带字的金项圈,一时说只是送了几个字。这些都是“金玉良姻”之说值得怀疑的地方。
3.作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代表,引导读者对作者真实意图进行深层思考。
如前所述,作者写这书是有深意的,阅读时不能单看表面文章。正确的阅读方法,应该是牢牢抓住“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提示,仔细分辨隐藏在“假语村言”中的“真事”。
而这一僧一道,作为提示者本身,也是可以被辨析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神仙,如果《红楼梦》真的隐藏了什么真事,至少这两位以及他们所说的故事肯定是假的。有鉴于此,我觉得单纯把这一僧一道看成是全书最顶层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这方面我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有一些隐约的感觉。比如,全书最重要的人物是贾宝玉(甚至可以说他才是第一主角,因为男主只有他一个,通灵宝玉或者说“石头”也直接联系着他,其他人的身份都可以置换成和他有某种关联的人,包括黛玉和宝钗)。而这么重要的人物,书里也说了是神瑛侍者下凡历幻,但是历幻过程中其他种种顽劣也就算了,为什么还有袭人在第十九回特地要他改正的“毁僧谤道”这一特点呢?
要知道他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不应该和僧道有啥过不去的,平时自己也思考佛理不是?似乎书中,和尚道士唯一让他不满的,就是安排“金玉良姻”了。
但再仔细看,其实书中的僧道二人是有分工的。在甄士隐的梦里,跛足道人问癞头和尚要把那块石头带去哪里,癞头和尚就把木石前盟的公案告诉了跛足道人。也就是说,跛足道人本来还不知道这公案。
带走石头的是和尚,在石头上镌刻通灵宝玉字样的也是和尚。
在黛玉三岁时要她出家的是和尚。当时旁边没有跛足道人。
给宝钗冷香丸和金字的还是和尚。当时旁边还是没有跛足道人。
换言之,宝黛钗三大主角的纠葛,始作俑者是那位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并未参与。宝玉梦中直骂“和尚道士”,道士会不会是无辜躺枪?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三次,一是渡化甄士隐,二是点拨贾瑞,三是渡化柳湘莲。看起来跛足道人接触的,都是和主体故事无关的边缘普通人物。而宝黛钗这样的大主角,就交由癞头和尚专心对付?
这样的写法是巧合还是有寓意呢?难道和尚和道士在书里还有什么区别呢?但如果说没区别,又何必安排两个人,只安排一个“神仙”不就行了?仅仅是两个人更好看些?
我对宗教文化不大懂。印象中,和尚代表的佛教是外来文化,而道士代表的道教是中华原生文化。不知道跟这有没有关系呢?
那么,作者的真实态度,到底是如前面某些答主说的宿命观,还是“毁僧谤道”,还是暗中扬抑,推崇一个而贬斥另一个?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喜欢宝钗还是偏爱黛玉?》
《贾瑞为什么敢调戏王熙凤?》
《小说<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天注定,贾家败落,贾宝玉又考取了功名,为什么他还选择出家?》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从文本开始,到文本结束,时时出现,可以说,他们的身影,贯穿全文,因而他俩是《红楼梦》一书中穿针引线的线索人物。
首先,记录《红楼梦》的那块顽石,是经由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之手,变幻成"通灵宝玉"而含于神瑛侍者之口的。第一回,他们见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娘娘所弃的一块补天石,见其灵性已通,癞头和尚为其又镌上几个字,让世人知道其实在的好处,然后把它夹带到下凡历劫的"风流孽鬼"中。
后来,当"通灵宝玉”被红尘污浊后又是这二人利用法力,还原通灵宝玉之功效。第二十五回,宝玉与凤姐遇五鬼,中魇魔,奄奄一息,二人前来救助,告诉贾政:"……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验了。今将此宝取出来,待我们持诵持诵,自然依旧灵了。”
其次,《红楼梦》中,与木石姻缘相抗衡的"金玉良缘”,其起始也是由“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炮制和推动的,第八回,宝钗在解释她所戴项圈及上面的字时曾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另外,这两位经常说一些看似疯颠其实是预言的话,如《好了歌》,也想渡一些有缘人,如黛玉,香菱等,可惜很少有人能明白他们的苦心,接受他们的指点。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红尘风云,形形色色,组成社会!乱点缘分。
書中黄金,乘上启下,有仙则灵,疯癞则奇!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在故事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是一开篇便出现的虚幻人物。在太虚幻境中、青埂峰下时,他们“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而到了凡尘世间里、芸芸众生前时,他们则化作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形象不堪。
在此后的情节中,这两人或明或暗地出现,草蛇灰线,神出鬼没,在甄士隐、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贾瑞、王熙凤等人的故事中多次间接或直接出现,发挥了关键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是“引”,即导引、开启之用。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一号,青埂峰下一块不堪入选的顽石,后来变成一位富贵公子宝玉的通灵玉,便是由偶然路过的一僧一道,袖进衣中,“引”入了荣耀繁华的人世间。
在甄士隐的梦中,一僧一道再次出现对顽石的去处进行了引导和交代,“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自此,“顽石”跌入凡尘历尽了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也拉开了《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的序幕。
二是“点”,即点化、提醒之用。一僧一道自太虚幻境之中飘入凡尘,变成了“癞头跣脚,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的形象。看到粉妆玉琢的英莲,用四句言辞“点”出了英莲“佳节元宵”时命运的转折关键时刻,悲叹了她“有命无运”的将来。
经历了丢女败家后的甄士隐,听到疯癫落脱、麻屣鹑衣的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之后,心中便彻悟,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也为“详说太虚情”埋下了伏线。
还有冷二郎柳湘莲在尤三姐刎颈鸳鸯剑、桃红碎满地之后,悔痛至极,迷迷糊糊、昏昏默默之时,遇到了一个正在捕虱跏腿道士之后,一句“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便点化了悲痛中的冷二郎,使他生出了万般勇气,“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三是“渡”,即渡人、拯救之用。在黛玉初进贾府时,便道出自己自小有不足之症,三岁时遇到一个癞头和尚给了个能根除不足之症的破法。
“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癞头和尚的话,是要“渡”了黛玉去过平安的一生,然黛玉并未从之,一生便时时流泪、常常生病,直至因泪致病、因病致亡。
再说宝钗的“冷香丸”,宝钗自小虽无不足之症,但是却有无名顽疾,又被一个和尚诊为“胎里带的热毒”,用了十种“十二”分量的材料药方制成了“冷香丸”。这种以“可巧”为特点的药丸,是一种慧根的象征,“冷香丸”能治好宝钗的“热毒”之症,也把宝钗“渡”成了一个冷眼观世、乖巧慧心的近乎完美的女性。
还有跛足道人送给贾瑞治病的“风月宝鉴”,照背面能治病,照正面能致死。本来贾瑞可以通过这面“风月宝鉴”“渡”活自己,但是已被走火入魔的他还是忍不住照了正面,最终一命呜呼。
四是“推”,即推动、襄助之用。在第二十五回中,赵姨娘和马道婆联手对凤姐和宝玉施了魇魔法。二人着“魔”后,百般医治不效,被折磨的不省人事、奄奄一息。而此时,那一僧一道便奇幻版登场,连贾政也觉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心中亦希罕”。
急病乱投医,虽疑惑却是救命要紧,飘然而至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把那块通灵宝玉“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使凤姐和宝玉“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救了命悬一线的凤姐和宝玉。
假如凤姐和宝玉此时不治而亡,故事戛然而止,缺了宝玉和凤姐的《红楼梦》还是“红楼梦”吗?而一僧一道的出现,救了凤姐和宝玉的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精彩故事得以继续。
五是“了”,即了结、归结之用。在续写的完结回目中,科举考试散场中失联多日的宝玉,出现在了叫“毘陵驿”的地方,他“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不言不语、似喜似悲地向贾政跪拜之后,那一僧一道再次出现,携了宝玉消失在白茫茫的一片旷野之中。
自此,那“宝玉”又被一僧一道带回青埂峰下,作回了“顽石”的本源,而那一僧一道仍“各自云游而去”。此次“一僧一道”的登场,使这个孽缘情债纠葛的故事作了象征性了结,“石”又做回了“石”。
作者:温暖前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
推荐阅读:
河南又将迎来一所“科技学院”?当地官方很重视,能否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