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移民东北,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清朝入关后,移民东北,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大清中后期的移民,不单保住了东北不被俄日吞并,且拉开了民国至今东北的发展的序幕。但实际远没这么简单。
至少从周代以来,华夏人在东北部分定居。
明代辽东之屠山东布政使登州府管辖。
努尔哈赤以所谓“七大恨”誓师反明,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双方攻守转换,后金趋势占领辽东,展开辽东之屠,死者百万以上。之后圈地,余者全部投充为奴,并修建了柳条边划分满蒙汉隔离区,封禁汉蒙迁入。
八旗大都入关少数留守,加之后世不断抽调东北各族移民、打仗,以致东北地广人稀,连数百人的哥萨克散兵也抵御不了。
顺治八年1651年虽然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法则》实效不佳。1668—1860年全面封禁。随着沙俄的不断吞食,道光于1860年在关东部分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弛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1931.9.18前达3000多万,1945年超过4000万。
辽东、辽西原本就是山东、北直故地。清代的人口膨胀、天灾人祸,是人口迁移的内在动力。
▍➩清朝入关后,移民东北,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清朝入关初期其实是鼓励关内汉人移民东北的,直到康熙7年,“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清廷才正式对辽东进行封禁。
明末时期,辽东人口损失巨大。在后金的崛起过程中,辽东人口由250余万人(葛剑雄对万历28年的辽东人口推定),到清朝入关时,不足百万,这数据还没剔除女真人带入关内的人马,人口丧失一半有余。
所以为了解决人口辽东人口空心化问题,清朝入关初期,施行了长达23年的“辽东招民授官”政策。
“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这个政策非常有效,历朝历代招兵常用的法子,据说是韩信发明的,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同样用过这法子。
而在清初的23年里,第一批去东北的,就以山东人居多。因为东北土地肥沃,适合开荒种地,史料称“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这是从王朝政绩以及边境安全角度,来看待移民东北取得的成果的。
但是满洲贵族自己却是有隐忧的,去辽东新垦的汉人和当地的满人之间,关系并不融洽。经常发生各种摩擦,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毕竟东北是“龙兴之地”,所谓“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不能让汉民随意耕种的。而关内汉人移民越来越多,“参山珠河之利”面临尽毁的可能。而后金精锐倾巢入关,万一在关内经营不好,以后想退回关外,到时候怕已无容身之地了,所以关外的这块“自留地”必须留好。
实际上从顺治朝开始,一条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千余里的“柳条边”篱笆墙就开始着手建设了,一直到康熙30几年才竣工。后来还有一条从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的柳条边子。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汉人“偷渡”进他们的龙兴之地。所以东北一直到现在还有“边外人”的说法。突然想起特朗普在墨西哥边境修的那道墙,似乎也不是找不到什么历史依据。
但是早期进入关外的汉人移民把山东农业文明、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等等带入关外,并与之融合。
所以即便后来经历了两百年的隔绝封禁,东北和山东的文化仍然呈现出来大同小异的格局。这也为后来清末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闯关东”带来了可以承接的便利。
所以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以传承五千年,而不断承。是因为他一旦落地生根,仅凭外部的人为的隔绝,是隔绝不了的。
▍≟清朝入关后,移民东北,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清朝往东北移民,有4个意义。在清朝入关后,清朝是不允许汉人进入东北地区的,直到雍正时期,东北人口规模逐渐减少,大量满族人进入关内,在中原地区居住,导致东北地区人口空心化,这让清朝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东北人口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造成东北地区,跟不上关内的发展,所以才有移民的情况发生。当时整个东北人口只有40万而已。
清朝往东北移民的人有几种,第一种是犯人迁移,把犯罪的人流放到这里开垦。第二种是京旗移垦,清朝统一天下后,八旗子弟养尊处优,为了东北经济,把一些八旗子弟迁回东北发展。第三种是安置西北归附的移民,西北地区战争频繁,一些平民归附清朝后,清朝把他们迁至到东北,助力东北发展。而移民东北,它的意义也非常大。
一:解决东北人口空心化的问题。清朝从东北带走了大量人口,进行四处征战,统一天下后,从东北流出的人口又增加。移民是为了填补之前流失的,没有人,东北地区也难以发展起来。
二:加强了东北边疆的稳定,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如果清朝没有往东北移民,东北地区一直没有补充人口,在近代史中,不仅外东北,如今的东北,也难逃沙俄的魔掌。移民也稳固了边疆的稳定。
三:削弱了西北的准噶尔军事力量,迁移西北地区的人口,避免他们投降,或者归附准噶尔汗国,最后形成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对清朝不利,也间接削弱准噶尔的实力。
四:加强东北各民族的融合。从各地移民过来的民族,在东北安居乐业,促进当地各民族的融合。东北也和内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意义。没有东北,中国版图是不完整的,而一块土地,有没有国家认同感,或者说有没有分离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领土的去和留。
从这些,我们看到移民对东北的重要性,就如同清朝统一新疆后,往新疆移民的重要性,这都对稳固边疆起到关键作用,更是加强对这些地区统治。
▍◘清朝入关后,移民东北,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有意义,移民实变,不然最后现在的中国东北都是俄国的了,只是移民还是太晚了些
▍☟清朝入关后,移民东北,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在清朝统治者心中,无论是黑龙江,还是长白山和盛京,都被视为他们民族的发祥地。因为他们的祖先还叫靺鞨人的时候,就曾经创造了立国二百余年的渤海国;渤海国灭亡以后,黑水靺鞨部落摇身一变成为了女真人,又建立了与南宋并立的大金国。自从满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以后,又彻底改变了明代东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民族。所以,清朝统治者就把黑龙江定为其祖先的发祥之地;把长白山定为其祖先的诞育之地,把它们和努尔哈赤创业的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看得同样重要。
清朝统治者在忙着完成统一中国霸业的时候,屡遭战火摧残的“祖宗之地”就略显得荒凉,特别是清朝入关以后,东三省更显示荒芜。所以,清朝统一全国以后,特地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的农民向东北移民,以便恢复“龙兴之地”的繁荣与辉煌。
此时,中原诸省历经李自成起义、清兵南下,广大劳动人民纷纷失去了土地,特别是清朝统治者又认为“满汉杂错易生争端”,于是不管有主还是无主的土地,只要满清贵族看上了,就可以任意圈占。一时间,整村整屯的穷苦劳动者失去了土地,被赶出了家园,成为了无田无家的游民。《辽东招民开垦例》的颁布,让走投无路的劳动者看到了生活希望,他们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奔向辽东地区。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永远也开垦不完的土地,还可以从事采参、狩猎、伐木和开矿,甚至跑到山林中当土匪。于是,东北成为了中原诸省失去土地汉人流连忘返的乐园,在明清之际遭受战争破坏的东北农业又得到了恢复。
然而好景不长,清朝统治者认为在祖先的“龙兴之地”,满族人与汉族人杂居共处,民风就不淳朴了,语言、骑射之术也就不那么精纯了,所以,在康熙七年,清政府又废除了《辽东招民开垦例》,同时筑柳边条,将长白山地区和松花江中下游地区设为封禁之地,禁止汉人流入,原本开垦的千里肥沃良田又变得荒芜丛生。加上不断抽调满族八旗兵丁入关打仗,使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东北,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0.1%,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
不过,这并不能阻挡关内劳苦大众对东北沃土的向往,为了糊口,他们就披荆斩棘、翻山越岭,躲过官府严查死守的大道,犹如闯鬼门关一样,向东北地区而去,从此,“闯关东”一词就产生了,这一闯就是整整二百多年。
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外国列强的侵入和国内矛盾的越来越尖锐,满族皇室再也顾不上自己的“龙兴之地”了,东北地区也又一次开始解禁,并在东北地区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游民事务,比如,长春厅就是在那个时候设立的。
东北由鼓励汉民开垦,到封禁、松禁再到开禁,由容民私垦再到招民开垦,前后经历了二百余年,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关内的汉民逐渐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主角。他们不仅将东北地区广袤的荒野变成了千里沃田,还把关内的文明带到了这里,让东北地区的原生居民逐渐走出了森林、荒原,摆脱了原始的洪荒状态,创造了独特的东北文明,为东北地区在建国以后成为共和国的摇篮奠定了基础。
------------------
推荐阅读:
你愿意从城市出去,找个安静的山村,过自己种菜、养鸡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