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可以向曹魏称臣,刘备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
▍╫孙权可以向曹魏称臣,刘备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
因为刘备姓刘,所以不能这样做,孙权姓孙,所以可以这样做。
刘邦说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王莽篡位西汉,结果刘秀建立东汉,使得很多人觉得刘氏就是可以王天下,其他人不行。
这句话在当时老百姓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曹丕姓曹,他是没有资格王天下,怎么让天下老百姓信服?
那就是让刘氏让位给自己,这就是禅让的原因。虽然曹家已经控制汉献帝,但手续还是要做,这个手续就是做给天下人看,就是破“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句话。
正因为这句话,刘备才可以在汉中称汉中王,然后在成都称帝,建国号为汉,因为他姓刘,有资格用“汉”这个称号。
孙权姓孙,他既没有刘备的先天优势姓刘,又没有曹丕的优势,手中有汉献帝。
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怎么说服百姓,有资格统治他们。
所以他趁曹丕称帝立足不稳之时,向曹丕称臣。曹丕回报他的是封他为吴王,实际上就是变相承认孙权对江东的所有权。孙权的国号是吴,这也是从他吴王的封号过来的。
这就是古人认为的神性。
孙权向曹魏称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刘备如果向曹魏称臣,那就意味着他背弃刘邦说的这句: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自己也就失去所谓的神性,就没了称帝的资格。
所以孙权可以一会向曹魏称臣,一会死嗑,但刘备只能死嗑,道理就在这里。
▍ℋ孙权可以向曹魏称臣,刘备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
孙权称臣跟他的现实处境有关,这是权宜之计;刘备就不一样,不甘居人下,政治旗号又不能推倒。
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在陈寿看来,刘备的机权谋略方面比不上曹操,所以缔造的蜀国疆域版图比较狭小。但他这个人有特质,就是遇到困难百折不挠,始终不甘居于他人之下。
纵观蜀魏吴三国创始人,曹操宦官之后,走的孝廉出身,在东汉末期的门阀时代,孝廉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加上他的家庭背景和财力,他父亲曹嵩花钱一亿万买官,即使不是门阀大族,也是社会的中层阶级。
孙权是东吴地方士族,世代为官,根基深厚,靠着父兄的积累沉淀和自身努力立足江东。
刘备虽然有宗亲背景,但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后跟着母亲贩履织席谋生,已经变成社会的底层人,除了叔父资助他读书外, 家世方面再无更多助力。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底层人,虽然蹉跎了半生岁月,前期有如丧家之犬一般,被一次次打散、一次次击溃,但是逃窜的途中仍会东山再起,重新积聚力量。收留的他诸侯既热情相待、又小心提防,曹操对他敬重有加,与之车马同行,可刘备始终没有将目光放在眼前这些人身上,不甘寄人篱下,50岁时挺进益州进而三分天下。
如此目光长远、胸有天下之人,恰逢乱世正是底层翻身的大好时机,岂可会向他人称臣?公孙瓒、陶谦、袁绍都是机会,但刘备始终以客将身份自居,创建一番功业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兴复汉室是旗帜标杆
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不臣”的做法不同,刘备的政治口号是“兴复汉室”。
这一点在汉献帝的舅舅车骑将军董承拿到衣带诏时就已确立,此时的曹操在皇党的眼中与早期把持朝政的董卓无异。
皇帝原先被董卓挟持,现在被曹操挟持,小王姑且不论衣带诏是否到刘备手中,他是否奉诏讨贼?但刘备提出时,就与曹操站在了对立面,否则刘备师出无名,就是对抗丞相曹操、颠覆汉室的乱臣贼子。
兴复汉室的大旗一立,接下来不管是逃出许都、联孙抗曹,还是攻打刘璋、占据益州,刘备的行为都是合理合法的,因为汉室被曹操挟持,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兴复汉室,特别是占据益州,就是为了积蓄力量,否则打宗亲为何?
这样,早期的班底如关羽、诸葛、赵云,后期的如姜维等人都是看着这杆大旗而来,如果投降曹操,便是砍了这杆大旗,这让忠于汉室的人如何自处?
孙权是处于夹缝
相比曹操的天子在手以令不臣,刘备的宗亲血脉兴复汉室两条路数,虽然处于对抗,但是都是以正统自居,曹操是天子在手,汉室丞相;刘备说天子被胁迫,曹操为汉贼,自己才是汉室的正统。可孙权有什么?
东汉末年离西汉的君权神授和东汉的白虎通会议很近,当皇帝要讲法理的,一个士族哪来的法理可言。当初陆逊孙邵率领群臣劝孙权称帝,孙权迟迟没有答应,你以为他不想吗?
他也想啊,只是他知道自己不占据法理,如果称帝,蜀魏两方夹击,东吴绝对支撑不住,所幸先不称帝给自己留条后路、称王就好。万一有变故,就像后来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一样,孙权还能自求当个藩属臣下,混个地方吴王,反正一直都是割据江东,无伤大雅。
眼见蜀魏称帝对抗多年,谁也吞不掉谁时,孙权就开始称帝了。称帝前还向蜀国盟友问问能否“并尊二帝”?蜀国知道拦不住,干脆顺水人情同意此举,孙权就完成了晋位之举。
所以说,孙权能称臣,跟他的现实处境有关,环境不利就称臣,一旦有变化就称帝,否则步了袁术的后尘,称臣不过权宜之计。刘备就不一样,本来不甘居人下,打的政治旗号又不能推倒,称臣下辈子吧。
▍ℛ孙权可以向曹魏称臣,刘备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皇族,其政治口号是复兴汉室,如果他向曹魏称臣,岂不是背叛皇室投降于奸贼吗?所以他是决不能向曹魏称臣的。孙权则不同,他不是皇族,也没有什么政治口号,所以他可以向曹魏称臣,也可以不向曹魏称臣。
▍≌孙权可以向曹魏称臣,刘备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
这就是为什么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要把刘备树为正统的原因。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立志要匡扶汉室,复兴刘氏,当年参与诛杀曹操的联盟还是反对曹操欺君罔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纲常原则问题,刘备当然不会向曹魏低头。而孙权面对刘备的军事压力感到恐惧,才降曹受九锡。不过也只是权谊之计,孙权也不会真降曹。
▍▍孙权可以向曹魏称臣,刘备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那么在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伐交”自然是各个势力不可或缺的手段。这个手段的表现,主要表现在魏蜀吴三家的外交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三角关系上,蜀汉与曹魏互为死敌,而东吴却和两家时战时和,甚至向曹魏称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一、魏蜀吴的外交关系。
在汉献帝时代,魏蜀吴三方政权中占有主动地位的是曹操。这是因为当时的三方,都以汉朝为正统。而曹操抢先下手,将汉献帝和他的朝廷奉迎到许都,安置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曹操以此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义名分,自己也掌握了汉朝的军政大权。
这使得刘备和孙权在大义名分上,处于一种不利的态势。在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刘琮的手下就以曹操的大义名分,逼迫刘琮投降。这使得本来对荆州虎视眈眈的刘备措手不及,在长坂坡遭受了人生中的惨败。如果没有东吴出兵援手,刘备就可能不被消灭就会逃走了。
孙权在当时也同样承受着刘琮的压力。当曹操威胁的书信到来时,孙权手下的以老臣张昭为首的臣子们,就用同样的理由要求孙权投降。多亏有鲁肃、周瑜、诸葛亮等人的支持,孙权才力排众议,和刘备结盟抗曹。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以后的岁月中,刘备和曹操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关羽镇守荆州,和曹仁的部下进行不断地交锋。刘备则在汉中之战里,动员益州所有的人力物力,和曹操进行着殊死战斗。在漫长的战争中,刘备和曹操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互有胜负。
但是孙权和曹操的关系却不同,他们之间并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反倒是时战时和。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一方面派周瑜争夺江陵,自己则在淮南发动攻势。在濡须口之战中,孙权一边和曹操抗衡,一面去信与曹操交好,为下一步的外交做好准备。
随着孙权与刘备在荆州归属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他和曹操也越走越近。在湘水之争后,孙权动员最大兵力攻打合肥。在这一场战役中,孙权被张辽打败,于是便放弃了争夺淮南的计划,准备武力夺回荆州。他向曹操秘密请降,为下一步夺取荆州做准备。
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孙权和曹操勾结起来,出兵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彻底破裂,并且向曹魏称臣,其他依托曹魏的势力与刘备抗衡,并且为下一步抵抗刘备的时候免除后顾之忧。
果然,曹丕接受孙权投降后,拒绝了部下要求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攻打东吴的建议。这给了东吴喘息之机,并且有了打败刘备的机会。不过孙权在打败刘备后,就再次与曹丕翻脸,双方再次进入了战争状态。而蜀汉在刘备病逝后,主政的诸葛亮采取和东吴联合抗魏的战略,两家重结盟好。从此,蜀吴联合抗魏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汉灭亡。
二、为何蜀魏成为了死敌。
我们看整个三国时期,就会发现,蜀汉一直和曹魏处于对立状态。而且双方一直没有调和的可能。在曹操去世的时候,刘备曾经派使者前去吊唁,企图借机修复双方的关系,为发动伐吴创造条件。可是曹丕听说后下令,如果蜀汉使者入境,立刻就地正法,使得刘备的期望化作泡影。
那么,为什么蜀魏两家的关系如此对立呢?这是因为双方的政治主张不同造成的。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因此,双方首先在名义上,就开始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曹操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占有先天的优势。为了与之抗衡,刘备就凭借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指责曹操“名为汉相其实汉贼”。
刘备集团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其实他们要重建的汉室江山是刘备为首的汉室江山。只因汉献帝朝廷的存在,他们才和曹操虚与委蛇。曹操的最终目的也是建立自己的朝廷,汉献帝的朝廷只不过是他利用的对象。
当时机成熟后,曹丕代汉建立了魏朝,这个时候蜀汉和曹魏就彻底成为了死对头。曹魏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采取的是禅让的形式,自己继承汉室法统是有依据的。但是蜀汉君臣则不这么看。他们本身就以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为旗号,在这个时候更是以汉室朝廷的继承者自居。
这样,曹魏和蜀汉就互相视对方为自己不共戴天的仇敌。曹魏认为蜀汉是冒充汉室的继承者,而蜀汉认为曹魏是窃取汉室江山的篡夺者。这样,双方都视对方为“贼”,必灭对方而后快。正是这种原因,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自然在外交关系上无法缓和。
三、纵横捭阖的孙权在外交谋略上的运用。
孙权集团则没有刘备的那种负担,这让他们在外交上占尽了便宜。孙权虽然也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不过他做事十分低调,以一个地方割据势力自居,尽量避免让对方察觉自己的野心。这样,孙权就成为曹操和刘备共同拉拢的对象,在外交上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孙权的战略方针中,“全据长江,建号帝王”是第一步。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就必须控制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于是,在初期孙权把敌人定为刘表,对于曹操则采取缓和的态度,和曹操结为姻亲关系。
但是当曹操占领荆州后,孙权把曹操又列为了敌人。他和刘备结盟,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占领了江夏和南郡,实现了全据长江的目标。在此之后,他借助与刘备结盟的条件,在淮南发动攻势,给予曹操以沉重的压力。
但是经过与曹操的多次交锋,让孙权明白了鲁肃所说的,曹操不可立刻驱除的道理。于是孙权转而与曹操时战时和,在外交上展开攻势。尤其是在逍遥津之战后,决定放弃攻打淮南的孙权,秘密向曹操请降,再次结成姻亲关系。
正是与曹操外交关系的改变,使得孙权有了攻打荆州的有利条件。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处于危急状态的曹操与孙权一拍即合,决定夹击关羽。就这样,孙权偷袭荆州成功,夺回了他梦寐以求的荆州,实现了他“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的梦想。
在夷陵之战时,孙权故技重施,向曹丕称臣。这使得曹丕放弃了夹击东吴的有利时机,给了东吴打败刘备的机会。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孙权再次背叛曹丕,和曹魏转入战争状态。志大才疏的曹丕被孙权玩弄于股掌之中,成为大家的笑柄。
在刘备去世,诸葛亮执政后,孙权和蜀汉再次结盟,共抗曹魏。我们可以看到,在孙权的纵横捭阖之下,东吴利用自己的外交关系,在三国之间占尽了便宜。孙权以一己之力,周旋在曹魏和蜀汉两国之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这和孙权熟练使用外交权谋是分不开的。
结语:
在三国时期,三方在外交战线上你来我往,各显其能。在这个战线上,蜀汉联吴抗曹,把它当作北伐的前提。而曹魏也采取同样的手段,联合东吴,极力拆散吴蜀联盟,好对他们各个击破。在这场外交战中,由于蜀魏两国对于汉朝的法统继承关系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双方互为死敌。
而孙权则抓住蜀魏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双方之间游刃有余地开展外交谋略。他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战术,时而联合刘备打击曹操,时而向曹操、曹丕称臣打击刘备。在孙权出色的外交谋略下,孙权以一己之力打退了蜀魏两国,最终占领荆州,实现了自己“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的战略目标。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