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吗?
▍≎吴三桂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吗?
做惯大官不想只当富人。
▍♙吴三桂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吗?
吴三桂造反正体现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康熙撤藩也应证了洪承畴忠告吴三桂的那句“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倘若永历尚存,吴三桂或许还有利用价值,但正因为吴三桂“狗舔”的太卖力,又或是对雄霸西南太过执念,因而导致他失去了利用价值。对于朝廷来说,巨资供养的藩王军队已是弊大于利的隐患,因而撤藩势在必行。康熙帝准予吴三桂回东北养老,而其幕僚旧吏、亲兵士卒不仅既得利益受损,而且面临生死危机,这便是康熙帝的分化手段,因此吴三桂属于被逼而反,不反又有何出路呢?
吴三桂如何成为尾大不掉的存在
吴三桂在历史上饱受诟病,因为他是放清军入关的第一责任人,而且他的投敌如此彻底。在山海关之战后,他成为清军对付李自成的敢死队,对大顺军穷追猛打,而后又成为围剿南明政权的急先锋,诱杀永历皇帝成为吴三桂卖主投敌最深刻的名片。要说明朝投向派中的文臣之首,我们毫无争议的会想到范文程,这位大宋名臣范仲淹之后。而说到投向武将,可能有人会想到祖大寿、洪承畴,但要说兢兢业业为清朝开国贡献最大的,吴三桂当仁不让。
如果从吴三桂的结局往前看,总令人感慨他当初的选择,于明朝或者汉人来说,他成了历史上的大汉奸,于清朝来说,他成了一个尾大不掉,最终被清算的反动分子。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他都显得里外不是人。但在当年的山海关前,吴三桂南下的道路已被封死,除了降清之外,只有殉国一条路可走。再回望当年明廷八路总兵伐辽的宁锦之战,最先逃跑的一路就是吴三桂,可见他是非常惜命的,殉国是不可能的!
而对于李自成来说,进入北京的日子并不太顺利,大顺军也遭遇了京津地区的瘟疫,战斗力瞬间打了折扣,故而李自成起初对山海关的态度也是劝降。早在山海关之战前,李自成就以吴三桂父亲吴襄为质,令吴三桂速速归顺,此时崇祯帝已经自杀殉国,吴三桂没有不降的理由。然而当吴三桂准备投降的时候,听闻自己的父亲以及众多明投降官僚遭受大顺军的拷打和搜刮。且传言其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霸占欺辱,因而吴三桂打消了投降李自成的念头,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见招降不成,便决定东征山海关,因为只有拿下这个关口,才有可能阻挡清军,才能让李自成安心于内部的统一大业!大顺军于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三日出兵,吴三桂自知不敌,于是以“财帛”、“裂土”求援多尔衮,多尔衮回信说他志在立国于中原,许降不许援,并率军向山海关方向推进。就这样,吴三桂在山海关被包了饺子,西边是大顺军,东边是清军。石河一战吴军溃败,逃入城中成了瓮中之鳖,多尔衮看准时机,急行军200里抵达关前。吴三桂此时已经没了选择,因而在炮火之中逃入清军营中,向大清称臣,后来便是引清军入关,随清军作战,沦为“汉奸”。
其实就这个历史进程来看,吴三桂并不算是野心极强的阴谋家,只算是识时务的投机者,所以后来吴三桂请为先锋的动机很简单,就是想效仿明朝沐英,成为永镇云南的西南土财主。吴三桂为何执迷于清朝的封赏呢?因为前人有过很成功的案例,如后金天聪七年(1633)投降的孔有德、耿仲明,二人虽未及时封爵,但级别默认与贝勒等同,至皇太极改国号为金之后,二人成功封为恭顺王、怀顺王。再如后来投降的尚可喜,封为智顺王。清廷后来对汉人官僚的招降都以此三人为例大肆宣传,孔有德和耿仲明原是毛文龙帐下偏将,官至参军,这种角色降清都能混个王爵,吴三桂这样的总兵级别还能差到哪去?
(尚可喜画像)
果不其然,吴三桂在引清军入关之后即拜封平西王,规格远比孔、耿二人要高,因此更加坚定了吴三桂的效忠之心,要论投降派的军功,与吴三桂相比,出其右者寥寥无几。清廷对大多投降派都严加监督和权力限制,因为在征讨南明的过程中有很多投降将领复叛,例如顺治五年(1648),清江西提督金声桓、参将王得仁,长期受江西巡抚章于天欺辱、索贿,遂揭起反正之旗;贵州黎平守将陈友龙反正,率军攻打湖南,此等反正风潮比比皆是,至清廷发出“呼吸危亡,朝暮难保”的感叹。
(云南沐王府)
“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
而吴三桂投降后,十来年从西北打到西南,为清朝统一战争尽职尽责,军功至伟,因而愈发受到信任。顺治十六年(1659),吴三桂入镇云南,由此开藩设府,后又擒杀桂王,清廷对吴三桂的表现非常认可,因而对吴三桂的更加放任。这里主要体现为吴三桂的人事任免、财税申报、募兵征伐皆有一定自主权力,绕过中枢直接向皇帝负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明代”版本藩王。
这也正是吴三桂的渴望极限,前面说到了他是想永镇云南的,但清朝连皇室宗亲都不设藩,又何况一个异姓王?此时的清廷无非就是想以吴三桂对付南明残余势力,这正应证了开篇讲的,若永历不死,清廷也就不急于撤藩了,但吴三桂也想早早交出西南太平无事的答卷,后半辈子安然养老,这就是吴三桂与清廷最不契合的一个矛盾点。
花甲之年造反的理由
如果顺治帝能够一直当皇帝,或许他修佛的博爱之心能够容忍西南地区的状态,最不济就是如大理军民总管府一样世袭永镇。但康熙帝是一位雄主,他不会容忍割据势力的存在,因而于康熙二年(1663),以无军事活动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随即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也就是开始限制吴三桂的发展。康熙六年又剥夺了其司法特权,并抛出了一个敏感的话题——“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
“逃人”是什么意思呢?即逃亡的八旗奴仆,清朝于天命十一年(1626)就颁布了《逃人法》,这主要是对满清贵族圈地行为的保障,满清贵族圈地之后,原百姓都会充为贵族的奴仆或劳力,这是涉及生产资料的重要问题。这部法律除了对逃亡者规定了处罚措施,还有关于惩罚窝主、奖励检举、奖惩有关官吏和办事人员等的规定。耿仲明就因窝藏逃人,被迫自杀于军中,所以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对吴三桂提及逃人问题,很明显是要“盘他”!
“藩属将吏士卒糜俸饷钜万,各首输税不足,徵诸江南,岁二千馀万。”——《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吴三桂的对策就是宣称苗人叛乱,希望朝廷加派军饷,募军征讨。吴三桂为何别的不提,专提这个事儿呢?因为吴三桂心里明白,朝廷最依仗的就是他的兵马,最担心的也是他的兵马。平西王所辖4镇10营53佐领,四品以上武官过百人,士卒总计32200人,可以说清朝于各镇的绿营军都无法抵抗吴三桂的突然反叛。这个时候吴三桂请求扩军加饷,目的是试探清廷动向,到底是不是要对他采取强硬手段。对清廷而言,每年平西王的军费摊派是两千多万两,几乎是康熙初期一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这个钱摊到每个士兵头上差不多有100两,清初三品大员的年俸不过如此,吴三桂的军队养的有多肥可想而知!
清廷在吴三桂提出增派军饷后,也就暂缓了对平西王的施压,矛头转而向尚可喜、耿精忠两位藩王,允诺其回辽东养老的请求。吴三桂见清廷对他不理不睬了,心里没底,也上折子请求撤藩,本来吴三桂意图试探康熙帝,但没想到康熙帝真就派专使前往云南准备撤藩事宜。这个事件还被小说《鹿鼎记》大肆刻画了一番,吴三桂若是真就被撤藩了,说不定真就回东北颐养天年了,但他在云南经营多年,树大根深的另一面就是“养活”了不少人,这些人不可能跟着吴三桂前往东北,他们的前途如何就难以推测了。
如户部就上折子,说云南俸饷太高,请求撤满洲兵还京,并裁撤绿营兵五分之二。还未撤藩就已经着手裁员,那么撤藩之后,这些吴藩旧吏还不都是下岗待业?而且云南藩每年军费开支巨大,杀人越货、违法乱纪的事情已经被扒了出来,这些都不会让“主动撤藩”的吴三桂承担责任,但那些参与的官员士兵恐怕少不了问罪杀头。三藩之乱时,为何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及时响应?真就对吴三桂的栽培感恩戴德?造反乃灭族之罪,谁不掂量掂量轻重?只不过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撤藩等死,一条是造反谋求生机,与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反不反根本不是吴三桂能决定的事情,只要他嘴里敢蹦出半个不字,康熙不杀他,其手下也会有人杀了他祭旗。厉史上,主公不想反,但被手下逼反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北辽皇帝耶律淳,即天祚帝的叔叔,也是年事已高,不愿反叛,可其手下郭药师、耶律大石不干,非逼着造反。错综复杂的宗室关系,以及各方势力的利益诉求,只是令这位糟老头子当了一把利益代言人,主动权却不在他的手上,吴三桂亦是如此。
(吴三桂画像)
综上所述,吴三桂一步一步走向尾大不掉,一方面因为自身坚定的选择为清廷卖命,毕竟清初对于汉人将领的拉拢与诱惑力度,是明廷和大顺政权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吴三桂的终极理想就是效仿明朝开国元勋沐英,能够安安稳稳的世袭一方。这两个方面促成了吴三桂的赫赫战功,加之南明残余势力尚存,清廷对于平西王的倚重加强,故而产生了放纵。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当吴三桂完全军政自主,势力盘根错节时,再想撤藩,就不是一个平西王的事儿了,而是一个庞大的军政团体,反与不反也不完全由吴三桂决定。
▍┥吴三桂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吗?
在满人入主中原的喜悦减退时,女真人头脑中满汉有别,“满贵汉贱”的理念,一定会与华裔之别大于君臣之义的正统中华文化产生矛盾和摩擦,对汉臣汉官必然会产生歧视和不信任,因此,在笼罩着歪解你、往坏处想你的气氛下,“吴耿尚”三王要想平安落地,从艰难处境中抽身已根本没有可能,精神和肉体被消灭是必然的,不同的是什么时候、以什么名义进行,大家还记得雍正朝的岳钟琪吗?他的存在不是引起了一些汉人,特别南方文人的一些想法吗?此为同一逻辑。
▍➚吴三桂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吗?
据说吴三桂当年降清是有条件的,长江以北归后金,以南属于吳三桂,对这个要求多尔衮全盘接受,并与其撒马为盟,相约死不相负,而且给予了吴三桂极高的礼遇,诸王贝子贝勒在摄政王授意下,极尽地主之宜,轮番相请为其接风,席间无不夸耀吴三桂乃识时务的英雄豪杰,大金得此悍将必将问鼎中原,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吴三桂不遗余力效命于满清的历史。
由于军功,吴三桂被清庭封为平西王,子孙世袭,而且这个"王"不同于前明的"王",既没有兵权,又没有财权。平西王其实就是个土皇帝,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朝庭的大小官员形同摆设。
其实清庭也预料到封王的后果,只是屈于当时的形式不得以而为之,政权尚未稳固,况且与吴三桂又有盟约。所以在康熙继位时,三藩不断伸手向朝庭要钱,而带来的巨大的财政压力,到了必须彻底解决的时候。
更为重要的是藩王权力过大,事实上己经对现存政权构成了威协,深谙历史的康熙绝不允许皇权被染指,所以康熙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把三藩拿掉。当三藩之中尚可喜请求回海州养老的奏折上达后,康熙计划中的撒藩便开始了。
康熙削藩的办法无非是花钱买太平,从国库里拿出巨资用来三藩返回辽东的开销以及兵丁的安置,而且还保证这些人以后老有所养,衣食无忧。虽然这笔花的钱比养着三藩花的钱多,但从长远计是一劳永逸的。
康熙的想法是好的,没的说,这套方案应当说藩王手下的人大都能接受。
然而,康熙太轻视吴三桂了。他之所以降清,就是为了利益,至于拼命效忠,也是为了利益。换句话说,吴三桂就是个军阀。尽管当时儿子吴应熊全家留质北京,但是按照军阀的本性,他必然以个人利益为主,除此之外皆可不管不顾,所以当接到撤藩的命令后他就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果断地反了。
▍╃吴三桂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吗?
朋友呀!你我可不知道权利的滋味。听人说权利就像毒品让人上瘾欲罢不能。
吴三桂做为藩王的权力那可是非常大的,几乎是云南这个边陲之省的土皇帝,满清在刚入关时,为了拉拢汉族的汉奸将领为其卖命。那也是下了血本的。尤其吴三桂带领的是明朝最强劲的关宁铁骑。在清朝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吴三桂是立了非常大的功劳,在清朝顺治和康熙初期。天下未定,云南又离北京太远,就是连一代枭雄多尔衮也是对吴三桂鞭长莫及!对吴三桂的要求,就是只要吴三桂不造反就行。吴三桂那在云南可比做一个真正云南王不知舒服多少倍?云南的军权,处理政务权,人事任免权及税权几乎都在吴三桂手中,云南的本地税收全部在吴三挂手里不说,清朝中央政府必须拿出全年全国总税收的1/5反哺给吴三桂,清朝的拿出五个省的税收养着吴三桂,你想想吴三桂日子过的多舒服,那是多么的有权!那是多的有钱!
那是一个俩个富家翁,就是一万个富家翁也顶不上吴三挂呀。换作是你我愿意放弃这个拥有的一切吗?去做一个在你我眼里已经是非常享受舒服的富家翁,却在吴三桂眼睛里和叫花子差不多的一种人。
这就是层次不同,理解享受也不同,我们可没有吴三桂的权利,就不懂吴三桂做为藩王的享受标准呀!!!
吴三桂为什么不接削藩这回知道了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