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如果太监是黑暗的,那么冯保就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如果没有他,未必会有张居正,而没有张居正,就没有“万历中兴”,他在万历一朝的作用至关重要。
太监中的异类
明朝的太监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太监,太监虽然是奴才,但是明朝的皇帝相当有人性,开办内书堂,给予了太监读书的机会。
当然,这是有目的的,为的是将来如果有幸进入太监中的最高部门司礼监,能够处理得了朝政,而不是看着奏折目瞪口呆。
虽然太监读过书,但基本上水平都不怎么样,大部分连一篇通畅的文章都写不出来。
而冯保则不一样,诗词文章信手拈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冯保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酌中志》
别的太监在体闲时期要么搞对象,要么赌博,而他则是焚香沐浴,弹奏古琴。
除了会弹琴,他还会制琴,他制作出来的琴今,在宫里不是一般的受欢迎,只要是个人都喜欢他的琴。
“世人咸宝爱之”——《酌中志》
文人墨客基本上都喜欢收藏,冯保也不例外。
他收藏过的藏品,那可是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清明上河图。
他收藏清明上河图的过程,颇能够证明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太监。
他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渠道,并不是买卖,而是偷,偷的这个地点是在皇宫里的收藏库。
要知道那可是宫里的收藏库,什么奇珍异宝没有。但是冯保却偏偏只从一大堆的奇珍异宝中挑出了清明上河图。
还特地在清明上河图上盖属于自己的印章。清明上河图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印章。
按道理来说,冯保虽然是太监,但更像一个读书人,应该与朝廷里的大臣有着亲近的关系才对。
但事实是,由于他太像读书人,反而遭到了朝廷大臣的恶意针对。
反受其累
由于冯保出类拔萃,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而到了隆庆元年,更是一跃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
这时的他已经属于太监的第二号人物,但他不想当第二号,想当第一号。
隆庆二年,原来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由于年纪太大,应对不了繁忙的工作,接连出现过错,被隆庆强行开除。
冯保听到这个消息别提有多激动。因为按照惯例,第一号的位置空了出来,第二号的就得补上去。
冯宝怎么样都没有想到,一个人突然出现,打乱了他的所有计划,这个人就是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曾经上书要求隆庆将司礼监的权力划归于内阁,但是隆庆不同意。
要是将司礼监的权力划归了内阁,那么内阁的权力岂不是能够与皇帝的权力相抗衡?
高拱的计划虽然落空,但是他却在尽量的弥补这个计划。既然不能够将司礼监的权力划归于内阁,那就将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在手里。
什么样的太监最容易掌控?一没有见识、二没有野心,而冯保这两点都不合适。
见识他肯定是有的,野心他也肯定是有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身居高位,还觊觎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
如果让他上位,司礼监就会脱离内阁的控制,那还得了?
高拱仗着是隆庆老师的身份,强行将御用监太监陈洪推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
但由于陈洪的素质实在太过于低下,字都不认识几个,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开除。
还没等冯保高兴,膳食监太监孟冲就顶替了陈洪的位置。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落,令冯保忍无可忍,但是他却没有实力灭掉高拱,只能在家里过过嘴瘾,连续骂了高拱好几天。
孟冲虽然与陈洪是同一类太监,但是却有一个不同的地方,他相比于陈洪更加善于讨好隆庆。怎么样讨好的呢?
到宫外搜罗各种春宫图,还以太监的身份与隆庆探讨其中的心得,真是苦了孟冲。
共除高拱
冯保对高拱不满,另一个人也对高拱不满,这个人就是内阁次辅张居正。
原本内阁有匕个人,但是到头来却只剩下高拱与张居正两个,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五个高拱看不顺眼,都赶出了内阁。
张居正从这五个人的身上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高拱一日不除,他就有可能也被赶出内阁。
冯保、张居正两个都痛恨高拱的人,经过长时间的相互试探,结成同盟。
保疾拱弥甚,乃与张居正深相结,谋去之。会居正亦欲去拱专柄,两人交益固。——《明史》
但由于高拱的实力太过于强大,皇帝是他的学生,言官是他的同党,要是敢对高拱开火,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他们的机会来临。
这一天,隆庆驾崩,冯保通过篡改圣旨,自己任命自己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而高拱对此无可奈何,毕竟你有什么证据说圣旨他篡改过。
其实冯保为了这一天已经忍耐了多年,在高拱压着他的日子里,他每天只做一件事情——讨好皇后,以及太子生母李贵妃,还有太子。
谁都喜欢听话的奴才,皇后、李贵妃、太子也一样,虽然他们知道冯保篡改了圣旨,但是却没有站出来指认。
冯保、张居正原本以为要想解决掉高拱,一定会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但事实是,他们只用了一句话就除掉高拱。
高拱曾经在内阁说过一句不知轻重的话,那就是:“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原本这句话的性质已经足够严重,但张居正还要改。
他将这句话改成“十岁孩童,如何当天子”,通过冯保传递给李贵妃,还油加醋的说高拱已经物色好新天子的人选。
李贵妃孤儿寡母哪里受得住的惊吓,一下子就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后妃大惊,太子闻之亦色变”——《明史》
距离隆庆去世不到一个月,高拱就被开除,而且还是极其严厉的开除。
一般人被皇帝开除,想在京城呆几天就几天,回家的路上还可以到驿站混吃混喝,而高拱则不同。
他接收到的命令是立刻滚出京城,就连入住驿站的凭证都没有给他,可见李贵妃恨他恨到了什么程度。
张居正背后的男人
众所周知,张居正开创“万历中兴”,但要是没有冯保的支持,他绝对开创不了万历中兴。
首先,如果没有冯保,他的法令将会得不到实施,因为冯保专门负责盖印,他未必能从太监中找出另一个冯保。
其次,张居正有的时候不在朝廷,是冯保在朝廷里为他撑着。
最后,如果没有冯保这个内援,群臣可能未必会那么畏惧张居正。而不畏惧张居正,就容易滋生出许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万历中兴不能没有张居正,也不能没有冯保。
打小报告,引发祸端
张居正、冯保都是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后来被万历抄了家,冯保也不例外,而且冯保抄家的时间在张居正之前。
也正是因为抄了冯保的家,万历才决定抄张居正的家。因为万历从冯保的家里抄出了两百多万两白银,十五万两黄金。
冯保是内监都能贪这么多,更何况张居正。万历万万没有想到,张居正的财产别说冯保的一半,也就只有冯保的二十分之一。
毕竟张居正是改革的主要人物,他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如何改革上面,哪里还有时间贪污。相比张居正,万历更加痛恨冯保。
因为张居正干什么都是明着来,而冯保喜欢玩阴的。万历的身边都是冯保的亲信,万历只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冯保都会第一时间报告给李太后。
而到时候万历就会被李太后罚跪,特别是万历八年那一次。
万历喝醉了耍酒疯,差点杀了一个太监,结果被李太后罚跪,跪了好几个时辰,还写了一封“罪己诏”,自己骂自己,通报全国。
而告知李太后的人就是冯保。
像冯保这种类型的人,别说是万历,就算是李历,王历,都恨不得手撕了他。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丧失了盟友的他弱不禁风,万历只用了一道命令就将他发配到南京养老,当然还抄了他的家。
一代权监就这么在南京了却余生。
冯保打小报告的性格固然令讨厌,但是如果明朝的太监都像他一样,那么明朝就不会只用了276年就灭亡。像冯保这么精明的人,他难道不知道万历是皇帝吗?他知道,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因为明朝。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冯保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被称为一代贤宦,明神宗即位后,他被称为内相,与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对万历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当然也有缺点,陷害高拱,贪财等,但是总的来看,他的形象还是偏正面居多。
冯保其人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之外,冯保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擅长书法和弹琴,这是他与一般宦官很不一样的地方。
图:冯保的真迹
据史书记载,冯保在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十五年,冯保入选内书堂读书 ,此后辗转司礼监六科廊、内书房和文书房,终于在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中后期,因为有替皇帝批红的权力,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个内阁,首脑掌印太监可以看成与内阁首辅看齐的“内相”,秉笔太监则视同为权力堪比次辅。换言之,冯保在嘉靖年间已经做到了宦官中的二把手。
隆庆元年,冯保提督东厂,御马监。按道理,掌管御马监的下一步就是升任掌印太监。然而冯保与时任首辅高拱不和,高拱两次举荐了其他人担任掌印太监。直到隆庆帝去世,冯保在太后的支持下,拿出隆庆帝遗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自此,冯保走上了权力巅峰,权倾朝野。
教育明神宗,支持张居正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因此李太后和张居正一直对他要求很严厉,冯保受李太后信任,对明神宗的教导也是不遗余力。
举个例子,别的太监都是教皇帝怎么玩,冯保却教导明神宗习文。他所主持的司礼监,专门为皇帝刊刻《启蒙集》、《四书》、《书经》等。明神宗初期喜欢书法,也是受了冯保的影响。
对于某些事情上,冯保对明神宗的要求甚至比张居正还要严格。比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把这些东西都弄来给皇帝赏玩,但是冯保就劝张居正:“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对于明神宗犯的错误,冯保也会及时地报告李太后。有一回,明神宗酒后调戏宫女,冯保就禀报了李太后,结果李太后大怒之下差点废了明神宗,最后罚明神宗跪了三个时辰,还要下罪己诏。当然,尽管冯保的出发点是为了明神宗好,但是也引起了明神宗的反感,这是后话。
对内,在教育明神宗方面,冯保和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都想把明神宗教育成一代明君;对外,关于张居正主导的改革,冯保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当初张居正当上首辅,就是和冯保通力合作赶走了高拱,两人自此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同盟。等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朝廷内外树敌无数,但是依然屹立不倒,冯保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
有一回,冯保的侄子冯邦宁在街上肆意妄为,醉打衙卒, 张居正派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冯保。冯保立即对冯邦宁作了杖打四十,革职待罪的处理,维护了张居正的威信。
张居正曾赞扬冯保,宫中内外的大小事情,都是和自己商量过再行动,从来没有主动干预朝政。这无疑对政令统一、新法的推行起了很大作用的。
宫中府中,事无大小,悉咨于余而后行,未尝内出一旨,外干一事”。
纵观中国历史,很难再找到像冯保和张居正这样,分别手握内外大权却能亲密合作的例子,仅凭这一点,冯保就称得上贤宦。
构陷高拱,贪财好货
冯保有贤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恶主要表现在他对高拱的构陷和贪财上。
前面提到了冯保和高拱不和,为了赶走高拱,冯保和张居正联手。他借由高拱曾经说过的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向皇帝和两宫太后添油加醋地告状,终于将高拱赶下了首辅的位子。
虽然扳倒了高拱,但是冯保仍不满意,还想置高拱于死地。在这一点上,冯保表现出了很多太监的共性,睚眦必报。
万历元年,一名叫王大臣的男子潜入宫中,并且冲撞了明神宗。侍卫将王大臣擒获后,从他身上搜出刀剑各一把,于是将其押送东厂审问。冯保暗地里引诱王大臣,让他假认是出自高拱的指使。
这招实在是太阴毒,如果高拱被定罪,等待他的将是满门抄斩。幸好当时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尚书杨博挺身而出,坚决要求将王大臣案由刑部、督察院与东厂共同审理。高拱最终被洗刷了冤情,王大臣则被处以死刑,冯保却因此惹恼了很多朝臣。
除了这件事情,冯保最遭人诟病的一点是他贪财好货,这其实也是几乎所有太监的共性,毕竟生理上的欲望被抑制,对物质的欲望就会更多。冯保和其他太监不同的是,除了钱财,他还喜欢很多文雅之物。
比如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从宫中偷出了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并在上面提字;他也大肆收取贿赂,包括张居正先后送给他的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
除此之外,卖官鬻爵、花费巨资修建生祠和墓地,查抄其他去世宦官的家财等都是他的污点。无尽的权势和财富,也让他越发膨胀,以至于皇帝的赏罚,没有冯保的同意都得不到执行。
结局凄凉
尽管在明神宗小的时候,冯保和他关系很好,被亲切地称为“大伴”。但是随着明神宗逐渐长大,渐渐开始对冯保和张居正的严格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尤其是冯保数次向李太后告状,以至于明神宗受罚,引诱他玩乐的几个太监都被严惩,这一切都让明神宗心里无比痛恨。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冯保失去了他最重要的盟友,明神宗身上则少了一道枷锁。加上明神宗大婚后,太后还政于皇帝,冯保一下子孤立无援。
在御史和其他宦官的攻击之下,冯保被明神宗下令抄家,并发往南京孝陵种菜,最终病死在南京。冯保的弟弟冯佑、侄子冯邦宁削职后被捕入狱,死在了牢里。一代权宦就此谢幕!
【我是@小熊猫看历史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是个好太监,明朝三大政治弊端,廷仗,诏狱和宦官。封建时代三次宦官时代。东汉,唐代和明代。东汉和唐朝的宦官都达到了控制的皇帝的地步,而明代的宦官则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产。自古以来宦官风评都不高。明代更是如此。明代有两个宦官评价颇高,一个是郑和。另外一个就是冯保。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是隆庆和万历时期头号大宦官,是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由于自幼抚养万历长大。所以得以在万年初年成为内宦第一人,冯保最值得称道的是与张居正联手挤走高拱。与张居正联手形成外相内相联手。使得大明政权在万历初年出现中兴局面。就个人而言,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和冯保有着莫大关系。后因张居正病逝,冯保被万历认为是张居正一党,被放逐到南京后病死。
冯保这人很有文化,也很“男人”,没有因为少了一个物件而变态,冯保好音乐,善诗书,笃好琴书,颇有儒家风度,这不是附庸风雅,是实打实的学问,《明史》称赞他颇有“儒者风度”。小时候万历启蒙和课本都是冯保教授和校的,如今看看水平也是不低。看到进士考卷,也感叹现在的进士没水平。要知道魏忠贤根本不识字。更为难得是的有政治头脑,善理政务。知民间疾苦。
在就是冯保人不坏,比王振,魏忠贤,刘谨不知道高出多少倍,也比汪直和张永也强多了,与张居正联手“攻击”高拱更多的政治斗争,而且还是以张居正为主,毕竟高拱不会和冯保抢职务、更关键是的冯保基本上能够能约束其子弟,不敢肆恶,史载“都人亦以是称之”。在教育万历的问题上。冯保还是很“严格”的,张居正曾进献过一对白燕给小皇帝玩,冯保和张居正说,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启玩好。无论他的目的怎样,但行为是值得称道的。
张居正和冯保是政治盟友,完全可以说,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张居正的变法新政的推行,冯保是幕后功臣。冯保的职位是万历朝的掌印太监,俗称”内相”。而张居正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全靠冯保的帮扶,张居正是外相。二人联手自然国家政治推行方便。冯保对张居正最大作用就是,冯保是张居正获得皇帝信任和政策延续的重要桥梁。他们二人之间存在良好的默契关系。冯保与张居正是一对政治盟友。
在张居正死后,万历归政,冯保失去了政治盟友,也缺少了制约,万历把对张居正的怒火都发泄到了冯保的身上,万历皇帝令冯保回乡养老,冯保被贬亡南京病死。总算落得善终,冯保作为太监能够青史有名,而且不错可谓难得。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外戚和宦官干政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在有明一朝,更是达到了宦官专权的巅峰。为集中皇权,明朝大设特务机构,很多重权都由宦官把持。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明朝,很多宦官和文臣素有间隙,但在宦官冯保身上却没有出现这种局面,他与太后和有关文臣相处甚密,但其最终怎么又会落得被发配的悲惨下场呢。听小哲讲来。
一、冯保的进宫之路
冯保是明朝著名的太监,侍奉三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和明神宗朱翊钧。明嘉靖年间,为了求得名利,冯保阉割之后入宫,当起了太监。
冯保此人比较聪明,也算是一个深谙官场之人,所以他心里清楚,要想站稳脚跟,除了要会做事之外,就必须跟上司搞好关系。
历史给冯保的平价是一代贤宦,可能是因为他是众多“恶”宦之中比较“鹤立鸡群”的一位了。冯保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跟首辅张居正是政治盟友。冯保能跟文臣相交甚好,可以看出,冯保身在大明的特殊立场。光会做事和拍须溜马还不够,还要有手段。也许是看不惯冯保的做派,明穆宗不喜欢冯保,所以在推荐掌印太监人选上,冯保被淘汰了。隆庆六年,穆宗驾崩时,遗名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与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后来冯保等人私下矫诏,冯保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了进去。
也许历史就是客观公正的,向来弄权臣子哪怕极力去讨皇帝的欢心,最终也得不到一个好结果,更何况冯保还押错了宝。所谓个性决定命运,冯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目无皇权,得罪皇帝
前文已述,冯保伺候过三位皇帝。在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以后,在太后的撑腰下,冯保一开始受到重用,由秉笔太监一路晋升为掌印太监,而且还帮助李太后负责小皇帝的日常教育,明神宗称呼冯保为“大伴”。随着冯保权势越来越大,也引起朝堂大臣一度不满,认为此等奸诈之臣,势必引起祸端。在这些大臣里,就有一个高拱。高拱与冯保不和,可以追溯到冯保“矫诏”之前。
高拱认为,若任由冯保发展下去,一定会导致宦官干政加剧。所以他提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意在打压、弹劾冯保。而冯保也以高拱曾在穆宗病故后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把柄,向皇后诬告高拱。随着高拱被革职查办,高拱的附和联盟也被一举摧毁。
冯保除了会讨皇后、皇妃的欢喜,对于王公大臣,他也有自己的联盟,此人正是他依靠的张居正,是明朝的首辅大臣。两人在朝堂上相互呼应,一时间风生水起,弄权于廷。
要说冯保如此讨好太后,如此善于弄权,但却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没把当朝皇帝当回事,甚至揭皇帝的“短”。明神宗朱翊钧18岁时,由于调戏宫女,被冯保发现,冯保遂将此事跟太后禀报,正因如此,太后差点将朱翊钧的位子给撸了。后来,明神宗下“罪己诏”,又在慈宁宫下跪面壁思过。所以神宗一直对冯保心生嫉恨。
三、冯保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
万历十年,太后已经还政与皇帝许久。冯保失去了依靠,才觉得自己已然是穷途末路、大势已去。而此时,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主要有徐爵与冯保挟诈犯法、收受贿赂、奢华贪腐等。我们知道,明神宗对冯保本来心有怨恨,后来在其他诸大臣的协助下,明神宗下令将冯保抄家、发配南京。
《酌中志·卷五》:“(冯保)谪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厂。林木森然,巍峨佳城……”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冯保在官场上可谓“小心翼翼”,但随着权力的增大,欲望跟着膨胀,更何况他在目无皇权的这招棋上,注定是死局。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整个明朝,除了太祖、成祖两位开拓之君以及仁宗、宣宗两位守成之君外,可以说都处在一种皇帝、文官、宦官三者的夺权斗争当中。不过有十年却是个例外,张居正为了独揽大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联合了深得太后信任的大宦官冯保的那十年。
张居正执政的十年,虽然和冯保一起架空了少年朱翊钧的权利,但效果却是显著的,从严嵩时代财政不足以支撑六个月到国库存银400余万两,土地兼并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俨然有了恢复到明初繁荣的征兆。
冯保
这虽然是张居正的功劳,但如果内廷没有冯保的支持,而换一个为了夺权而处处对张居正掣肘的宦官,明朝连这十年的喘息机会都没有,早早就将倒在这种权利斗争之中。
换言之,明朝能续命数十年,是张居正和冯保联合的结果,要谈张居正就离不开冯保,要谈冯保同样也离不开张居正。
张居正
亦正亦邪的冯保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就比如冯保这个人,并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
说他是个好人吧,为了扳倒与高拱关系密切的陈洪、孟冲两个大宦官掌印司礼监,他同样仇视高拱,联合张居正行勾结之事。
说他是个坏人吧,在张居正执政后,他又深知自己不是管理国家的那块料,不仅不与张居正争夺行政权力,还在内廷教育少年朱翊钧为君、治国的道理。
高拱
先来看联合张居正扳倒高拱这事,冯保为了司礼监掌印,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保命,而张居正则是为了首辅的位置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其实就是相同的政治诉求让二人走到了一起。
而不与张居正争夺行政权以及教导朱翊钧则是冯保和张居正的政治目的也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二人这种看似脆弱的联合却能在高拱倒台依旧坚固的原因。
那么二人的政治目的又是什么?张居正作为传统儒官,其独揽大权是为了扶大厦之将倾,实现治国安邦而非严嵩的专权谋私。
而冯保的政治目的同样如此。明朝的宦官不同于其他朝代,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要是明朝没了,皇帝也就没了,那么宦官自然也就啥都不是了。
张居正影视剧形象
别看冯保常年居于内廷,由于他做过秉笔太监,行使过批红之事,当时明朝是个什么情况,他很清楚,他也知道自己有几把刷子,写写字、贪贪财、哄哄皇帝和太后开心还行,治国就难为他了。
就算是为了能多贪些财,他都只能让更擅长治国的张居正来行政。说白了,不管是张居正还是冯保,二人最基本的立场都是希望大明朝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所以可以看出,冯保非常聪明,作为宦官,他同样贪婪,但并非魏忠贤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考虑的太监。
冯保影视剧形象
神宗掌权
上面说过,明朝除了一开始的几个帝王,后面基本都处在皇帝、文官、宦官三者对权力的争夺当中,同样也说过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
张居正和冯保联合的十年,确实一扫明朝当时的种种颓势,有了蒸蒸日上的趋势,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二人完全架空了皇帝的权利之上,这就在皇帝心中埋下了一颗叛逆的种子。
随着神宗成年娶妻,李太后还权于神宗以及张居正的薨逝,明末的中兴也如昙花般惊艳后迅速枯萎。
万历皇帝朱翊钧
张居正遭到清算,他的改革也随之被彻底摒弃,失去了外庭支持的冯保一下子站在了风口浪尖。朱翊钧看着面前这个从小就对自己指手画脚的太监越发不顺眼,但念及旧情,冯保小命算是保住了,但余生却只能靠种地维持。
神宗的这种叛逆心理,其实不管是张居正还是冯保应该都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二人并没有对此进行任何准备,以至于神宗掌权后很快就将二人扳倒。不过也能从些看出,不管是张居正还是冯保,对神宗是真的没有控制之心。
神宗影视剧形象
而做完这一切后,神宗是神清气爽了,但大明却真的危险了,此后不管内阁做大,还是宦官当权,明朝都俨然一副山河日下的景象,明朝再度水深火热,但朝中却再无张居正和冯保了。
李自成起义
结语
张居正执政的十年可谓是传奇的十年,但这背后确实少不了冯保的支持,二人的相互配合,为大明朝续命数十年,但这种联合也第一次让老朱家的人感受到了皇权遭到威胁,以至于在神宗心中埋下了祸根。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