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佛教亡吐蕃亡中国南北朝灭蒙古铁骑。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唐朝时期,青藏高原兴起的吐蕃王朝曾一度是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其最强盛时,领土版图囊括了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其兵锋更是远及中亚地区和印度地区。与同时期的大唐、回纥汗国和大食帝国争夺区域霸权。
那么,如此强盛的帝国是如何崛起的呢?
关于吐蕃王朝崛起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四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九个字。
“天时、地利、人和”,还有“运气好”。
天时:隋唐时期,东亚处于暖季,就连东北也不例外。
比如被清朝文人称为人间地狱的宁古塔,在唐朝时,就是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能把首都定在后来苦寒的宁古塔,这就足以可见隋唐时期的天气要比今天温暖。
由于当时的平均气温较高,雨水丰沛,气候湿润。因而这就使得吐蕃人有条件在西藏的河谷地带实行大规模屯垦。而农作物产量上升,又让吐蕃政权有充足的物质基础,进行各种上层建设以及军队的建设和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吐蕃王朝控制的边缘地带大多是游牧部落,但其核心统治区,却是农耕文明。
也就是说,吐蕃的崛起是农耕文明征服了游牧文明,然后驱使游牧民族征战的结果。一旦农业经济衰落了,整个吐蕃就会由内而外的土崩瓦解。
地利:青藏高原较为闭塞的地理环境,客观上让吐蕃可以在不受外力影响下,从容不迫地吞并周围政权,积蓄实力。
人和:从松赞干布爷爷达布聂西开始,连续几代吐蕃赞普都保持了虚心求救,积极向上的姿态。
与之同时,一些吐蕃贵族,如噶尔家族父子三人(禄东赞、赞悉若、论钦陵),也都是当时的人杰。为吐蕃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说,正是在这些人杰的努力下,吐蕃才能从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并夯实国家的执政基础,成为令人胆寒的强势帝国。
运气好:每每当吐蕃的扩张陷入困境时,周边政权和中原王朝总会“助攻”。
比如隋末唐初时,控制雅鲁藏布江北岸,实力要强于吐蕃的苏毗政权,就因为发生内讧被吐蕃趁虚而入。
据史料记载,吐蕃鲸吞苏毗之后:“举国强援,军粮马匹,半出其中。”
不仅版图扩大了数倍。还第一次拥有了辽阔的牧场。
拥有牧场后,吐蕃得以从农耕为主,转为农牧兼营的国家,拥有了组建强大骑兵军团的客观能力。
虽然唐太宗时期,吐蕃陷入内斗,苏毗与达波等纷纷叛起,各自独立。但不久后,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又再次用武力征服苏毗。
再次征服苏毗、达波诸部后,松赞干布将苏毗一部分奴隶主,如巴、蔡邦等君臣,吸纳为吐蕃上层新贵族。靠着这一手收买人心的操作,吐蕃将苏毗、达波诸部同化,终于正式统一了青藏高原地区。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毗都是吐蕃向四方扩张的后方大基地。苏毗军队是吐蕃武力扩张的得力工具。
青藏高原既以统一,那接下来,自然就是该向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区扩张了。
当时,在吐蕃往东北方向扩张的路上,原本有一个实力不弱的吐谷浑。
但还没等吐蕃对吐谷浑用兵,唐太宗就已经把吐谷浑打得元气大伤了。
这等于是想睡觉了,有人递枕头。面对如此良机,松赞干布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公元637年,趁着吐谷浑势弱,唐军又要对付西突厥,无暇搭理吐蕃之际,松赞干布随便找个了借口,就联合象雄等国,大举讨伐吐谷浑。
此战,吐谷浑军队不能抗御,吐谷浑国王只得逃至唐朝境内避难。
见吐谷浑王跑路,吐蕃继续追击,攻打唐朝的松州。于是,唐朝和吐蕃便爆发了史上的第一次军事冲突——松州之战。
这一战,唐军先败后胜,唐朝的松州都督韩威率军迎战,被吐蕃击败。随后,唐太宗派侯君集、执失思力等人出击,大败吐蕃。
战后,松赞干布知晓唐朝的强盛,自知惹不起唐朝,便罢兵休战,转而与向唐朝请婚。
公元640年,为了安抚吐蕃,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之后十几年,由于双方的和亲关系,加之唐朝要全力对西突厥、高句丽用兵,没工夫搭理吐蕃。松赞干布便趁机扩张,吞并了阿里地区的象雄政权,征服了今天的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并还在恒河北岸设立了军事据点。
值得一提的是,武力征服尼泊尔、北印度地区后,吐蕃虽然没有直接管辖这些区域,但每当吐蕃对外扩张,需要人力、物力时,这些地区总是会提供支援。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把吐蕃简单地看作是一个青藏高原政权。
实际上,吐蕃在极盛时期,本部人口超三百万,军事占领区的人口超过六百万。是一个总人口近千万的大帝国。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孙芒松芒赞随即继位。
当时,由于芒松芒赞年幼,因而国家大事便交由大相禄东赞负责。
前面说了,禄东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所以在禄东赞摄政期间,吐蕃的国势进一步提升,积蓄了不小的力量。
积蓄了足够的实力,接下来的事,自然就是对外扩张了。
公元663年,趁着吐谷浑内乱之际,禄东赞借机大举入侵吐谷浑。
这一次,吐谷浑王又不能抵御外敌,被迫再次带着一家老小投奔唐朝。
后来,禄东赞亲自到吐谷浑主政。
禄东赞死后,其长子赞悉若担任大相,对吐谷浑继续实行同化政策。最终吐蕃用了七年时间消化吐谷浑,并以吐谷浑为跳板,对唐朝的安西四镇发动战争。
公元670年,禄东赞的次子论钦陵率军入侵唐军控制的西域,攻陷了西域白州等十八个唐朝的羁縻州。
而后,论钦陵又联合于阗的西突厥部落,攻陷了龟兹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
后来,吐蕃又联合于阗攻陷龟兹,导致西域唐军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
唐军在此情况下,只好收缩兵力,黯然裁撤了于阗、焉耆、龟兹、疏勒四镇。吐蕃第一次在西域取得了重大成功。
听闻吐蕃竟敢触犯大唐的底线利益,唐高宗顿时大怒,随即动了出兵的念头。
其实早在七年前,吐蕃吞并吐谷浑时,唐高宗就想出兵干涉。只是由于当时唐朝要对消化新吞并的高句丽、百济、西突厥,不想三线作战,这才隐忍不发。
但现如今,吐蕃在西域已经立足,还煽动西突厥的弓月部、疏勒、龟兹反叛唐朝,唐高宗不能再退让了。如果再退让,怕是唐朝将会出现雪崩式溃败。
为了按住吐蕃不断上升的国势,高宗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出动大军,以护送吐谷浑王回国为借口,对吐蕃正式开战。
从薛仁贵的官名上就不难看出,唐高宗有一举剿灭吐蕃的企图。因为当时的“逻娑”就是今天的拉萨。
吐蕃方面,论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数十万军队迎战。并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设下埋伏,打败了孤军冒进的唐军郭待封部。
此战后,凭借打破唐军野战不败的神话,吐蕃从一个不起眼的边陲政权,一跃成为能与唐朝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
而唐朝则因为野战不败神话被打破,很多唐军兵力薄弱的边疆地区,都爆发了反对唐朝统治的叛乱。
为了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唐高宗不得不进一步收缩防线,放弃次要区域,集中兵力。
公元675年,唐军用了五年时间,搞定了内部问题后,再次对西域用兵,并在于阗国王的策应下,驱逐了西域的吐蕃军,恢复了对安西四镇的控制权。
次年,为了报复唐朝,论钦陵联合西突厥同时在西域、河陇两个战略方向发起进攻。
其中,论钦陵指挥吐蕃军,主攻河陇。
他的哥哥赞悉若则亲赴西域,配合西突厥围攻安史四镇。
唐高宗知悉后,急命周王李显(就是后来的唐中宗)和相王李轮(后来的唐睿宗),带兵抵御。可是这哥俩都不会打仗。到了前线后,俩人都避战不出,任由吐蕃军劫掠。
后来,眼瞅着唐军的防线要崩,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却突然去世了。赞悉若和论钦陵要赶回去拥立新君,唐朝这才侥幸免于一劫。
事后,为了打掉吐蕃这个祸患,也为了一雪前耻。唐高宗颁布《举猛士诏》,招募臂力过人和弓马娴熟的勇士入军。
最终调集了18万精锐,发动“青海之战”。
此战,唐朝准备充分,唐军前期进展顺利。
但是由于主将李敬玄指挥失误,后来当唐军发动总攻时,又被论钦陵击败。出征时的十几万唐军精锐,在溃逃中损失过半。
这次大败后,唐朝再次被迫由攻转守,而吐蕃则开启了对唐朝的又一轮攻势。
不过,当双方的攻守易势后,吐蕃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先后在良非川、白水涧,被唐军两次打得大败。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的唐蕃战争,唐朝和吐蕃都有主场优势。
往往是谁进攻,谁吃亏。唐朝被吐蕃打败了很多次,吐蕃也被唐朝打败了很多次。这种情况维持了十余年,直到武则天开始清洗朝廷内的反对派。
公元696年,经过武则天的一番清洗,唐朝能打硬仗的老将所剩无几。
趁此良机,论钦陵率吐蕃大军进犯河西,武则天令王孝杰和娄师德率十余万唐军迎战。
此战被称为“素罗汗山之战”。
战争过程就不说了。结果是论钦陵凭借地利优势,前阻后截,纵兵掩杀,再次打得唐军损失惨重。
此战后,吐蕃军乘胜兵进凉州。大有吞并河西走廊的意思。
眼看着河西危在旦夕,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武则天总算是走对了一步棋——既然战场上打不过,那就使离间计。
不久后,关于论钦陵功高震主,论钦陵可能会篡位的谣言开始在吐蕃国内传播开来。
消息传到赞普赤都松赞耳中后,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避免谣言成真,他将论钦陵从前线调回。
转到来年,赤都松赞利用反对论钦陵的吐蕃贵族,血洗了论钦陵一家老小。吐蕃王朝的第一名将就这么被自己的国王干掉了。
这场吐蕃内部的高层内斗,大体来看,有利于赞普赤都松赞。他将威胁自己地位的权臣家族铲除,收回了自己的王权。
但对于整个吐蕃而言,是不利的。
因为论军事素质,没有一个吐蕃将领能与论钦陵比肩。这就更不提赤都松赞了。
所以论钦陵的死,其实是个转折点,让吐蕃与唐朝的战争局面又一次发生倒转。
之后的五十多年,唐朝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精心治理下,君臣上下一心,国强民富,国力达到巅峰,军事上也是按着吐蕃打。
为了扭转颓势,吐蕃拉拢突厥、大食,夹击唐朝,但这并没什么用。
公元753年,吐蕃在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唐朝名将打击下,败相已露。而唐军经历数十年的战争,不但解除了吐蕃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威胁,还将国界推进到青海湖与黄河河曲以西,掌握了灭亡吐蕃的主动权。
到了公元755年,一直努力强化集权,试图改革内政,但却屡战屡败的赤德祖赞,被自己心腹弑杀。
眼瞅着吐蕃又要开始内乱,形势对唐朝一片大好之时,唐朝却在这一年,爆发了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势的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为了打败安禄山,唐玄宗从河西、陇右抽掉了十余万精兵奔赴潼关。
可是在接下来的灵宝之战中,这些在西北屡战屡胜的唐军精兵,却被叛军全歼。
一场大败后,唐玄宗逃离长安,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与玄宗分道扬镳,去到灵宝继位,是为唐肃宗。
在灵宝期间,唐肃宗为了镇压叛军,与回纥达成合作。
按照协议,回纥要出兵协助唐军平叛。唐朝为了表示诚意,也要把河西与陇右的剩余精锐部队调往东线平叛。
于是乎,唐朝在河西、陇右地区,几乎就是不设防状态了。
吐蕃方面,当时的赞普是西藏历史上执政能力仅次于松赞干布的赤松德赞。
他执政之后,不仅平息了吐蕃内乱,还任用了尚野息、尚悉东赞、尚赞摩和论悉诺等一批人才,使得吐蕃势力大振。
公元763年,见唐朝西北空虚,赤松德赞调集大军猛攻陇右、关中。
而当时的唐朝,由于唐代宗正在全力绞杀史朝义,加之宦官程元振又故意隐匿不报,根本不把吐蕃大举东进的消息上报给代宗。
于是,吐蕃轻而易举就打到了邠州(今陕西彬州)。后来又轻而易举就攻占了长安。
长安的这次沦陷,是一个标志。
标志着唐朝与吐蕃的战争进入了唐朝单方面挨打的阶段。
此后三十几年,吐蕃慢慢鲸吞河西、陇右和西域。并且年年都要侵扰关中,导致长安城每一年的秋天都要戒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赤松德赞去世。
关于赤松德赞这位赞普,公允的说,他的政绩是非常好的。军事成就更好了。吐蕃就是在他的任内,长年按着唐朝揍。
但是,他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过于崇佛,打破了派系平衡。
众所周知,西藏原本只有苯教,松赞干布为了制衡苯教,这才将佛教引入了青藏高原。
佛教在引入吐蕃的初期,有效地制衡了苯教势力。但随着赤松德赞抬高佛教地位,任命僧侣为大相后,原本的平衡就被打破了。佛教开始凌驾于苯教之上,这让苯教势力对佛教和崇佛的赞普非常不满。
而也正是这种不满,为吐蕃后来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当然,这是后话。当时的吐蕃,仍然是按着唐朝打。严峻的外部压力让唐朝不得不祭出远交近攻之计,结好回纥、南诏、大食,围攻吐蕃。
这就是典型的风水轮流转。以前唐朝强,是各国眼中的大魔王。各国自发地联起手来夹击唐朝。后来吐蕃强,变成了新大魔王,各国又自发地联手夹击吐蕃。
总体上看,夹击吐蕃的计策是比较成功的。
南诏在唐朝拉拢下,与吐蕃翻脸。回纥和吐蕃为了争夺西域,本来就有矛盾。
吐蕃在各国夹击下,军队疲于奔命,经济也因为战争而受到严重拖累。
公元810年前后,迫于压力,吐蕃暂停了对唐朝的攻势。专心对付回纥和大食。
到了公元821年,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干脆遣使到长安求和,希望能与唐朝罢兵休战。
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长庆会盟”。
与唐朝罢兵后,吐蕃扭头就对回纥用兵。驱逐了天山以南的回纥势力,将今天内蒙西部的西套地区,尽数收入版图。
至此,吐蕃的版图达到历史巅峰。
然而,这只是回光返照罢了。此时的吐蕃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内忧。
什么内忧呢?就是前面提到的宗教矛盾。
佛教在吐蕃中晚期,先是斗败了苯教,而后又将汉传佛教(禅宗)踢出局,形成了在吐蕃一家独大的局面。
为了推广佛教,很多吐蕃赞普都出台了优惠政策,如规定寺产可以免征税,僧侣可以不服摇役,不取租庸。
到了赤祖德赞执政时,他甚至还规定:辱骂僧人者,要被割舌头;对僧侣指指点点,要被砍手指;对僧侣怒目而视,要挖眼睛。
如此夸张的法令,必然要遭到吐蕃国内反佛教势力的反扑。
公元841年,赤祖德赞在迅游期间,被反佛教的贵族杀害。
随后,他的弟弟朗达玛继位。
朗达玛上台后,其政策与赤祖德赞相反,又开始灭佛。
佛教徒对此也不能忍。
于是,朗达玛继位才一年,就被佛教徒用暗箭射杀了。
随着朗达玛的死,吐蕃国家内部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之后的吐蕃历史,就与历代中原王朝灭亡前的局面没什么区别了。
公元842年,吐蕃国内形成了两个王权政治集团,这两个集团互相攻击,内耗不断。
趁着这个机遇,沙州(敦煌)人张议潮发动了大起义,河西汉人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了沙州。紧接着张议潮又派兵陆续攻取瓜、伊等十州。令河西、陇右地区在时隔多年后,又重新归附于唐朝。
随着河西、陇右重归唐土,吐蕃国内的形势更加不堪。很多臣服于吐蕃的民族,也包括吐蕃国内的底层人民和奴隶,相继发动推翻贵族统治的起义。
这些起义来势汹汹,席卷了整个藏区。吐蕃的奴隶起义军甚至攻陷了拉萨,把除了松赞干布外的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都给掘了。
受奴隶起义影响,两个混战的吐蕃王系各自逃命,散落各地,又分裂成了四个王系:吐蕃拉萨王系、阿里王系(古格王朝)、亚泽王系和雅隆觉阿王系。
另外,盘踞于青唐(今西宁)的唃厮啰政权也是从吐蕃分裂出来的。
到了宋朝,随着天气转冷(宋朝的平均气温比唐朝低三度),西藏河谷农业受重挫。吐蕃也就再也未能崛起。
回看吐蕃的兴亡史,它的灭亡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五个原因:一是后期的内乱;二是无序扩张;三是穷兵黩武,树敌过多;四是宗教因素;五是气候因素。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的确可以说陪伴唐朝走完一生,两个帝国几乎同时建立,交往争斗几百年,又几乎同时灭亡。唐朝的历史大家比较清楚了,这里就简要介绍和分析吐蕃的兴衰之路。
吐蕃帝国的兴衰历程
吐蕃帝国可谓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唐的历史上多次提及和出现过这个名字,而陌生又因为它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史籍流传较少,加上语言文化不同,所以吐蕃如何兴起如何衰亡,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大多数人对吐蕃的了解都是伴随着唐朝历史记载片段式的记忆。因此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吐蕃的兴衰历程:
公元六世纪左右,西藏的藏族先民开始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王国转变。其中最有实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也称悉勃野部)。他们不断发展扩张势力,最终在公元六世纪左右扩张到了拉萨河流域。此时的吐蕃赞普是囊日论赞,在他的手中吐蕃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囊日论赞的扩张和奴隶制变革导致了旧贵族的反抗,王室本部和后妃的外戚部族都相继叛乱,连囊日论赞本人都被毒死,刚刚初具雏形的吐蕃帝国面临胎死腹中的危险。但是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正是囊日论赞的继承人。松赞干布继位后,迅速平定内乱,同时改革政治,继续加快向奴隶制帝国的转变。同时开始兼并四周其他部族走上扩张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在松赞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赞干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的建立者。
这一阶段是大唐和吐蕃两个帝国的初建时期,大致的历史是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在唐太宗登基两年后继承赞普之位,唐太宗去世一年后,松赞干布也去世)。双方总体上来说还是友好和平相处,但是决定这种良好关系的关键性事件之一是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登基九年21岁的松赞干布吞并了周边部族,心态有些膨胀,因为吐谷浑的争夺和唐朝开战,结果唐军主力侯君集的部队还没有抵达战场,唐军就打败吐蕃部队,松赞干布赶紧撤兵谢罪,从此老老实实跟随天可汗李世民混。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之后,唐朝开启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吐蕃迎来了一个发展期,唐高宗的主要精力放在击败东北的高丽政权上,因为一直以来的良好关系对西南的吐蕃帝国的扩张没有过多关注,导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但是消灭高丽政权后警觉起来的唐朝政府开始着手限制吐蕃向河西走廊的扩张,双发爆发多次战争,展开反复争夺,总体上仍然是唐朝略微占据优势。但是吐蕃吞并吐谷浑所占据的青海地区仍在吐蕃控制之下,唐朝控制的河西走廊等地吐蕃也没有办法侵入。
唐玄宗继位之后,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因此也开始了对吐蕃的进攻性策略,以安西四镇为基地,从西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不断进攻吐蕃。吐蕃帝国连战连败,丧失大片领土,此阶段唐朝取得了对吐蕃的全面胜利。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不得不从安西四镇抽调大量军队投入国内的平叛战争。吐蕃帝国乘势不仅夺回被唐朝占领的青海等地,还顺利占领了河西走廊,彻底切断了唐帝国和西域的联系。占领陇右之后的吐蕃不断蚕食和控制西域诸国,同时也不断袭扰和攻击唐朝。双方爆发多次战争,但除了763年朔方军主动放吐蕃东进导致吐蕃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之外,唐朝军队多次击败吐蕃的进攻。虽然整体上是吐蕃占据进攻态势,而且吐蕃的疆域在此一阶段的确达到了鼎盛,但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再向唐朝腹地扩张(双方大致上以陇山为界),当然唐朝也无力收回丢掉的河西陇右之地。
连年的战争导致吐蕃国力也迅速衰落,进入9世纪后,唐朝和吐蕃都有强烈的罢兵休战的想法,821年长庆会盟之后,双方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此时吐蕃已经日落西山开始走向衰亡了,848年吐蕃爆发内乱,唐朝陆续收回一些州县(但是因为国力不足,其实大体上是名义上收回,实际控制权不在唐朝中央政府)。9世纪末,在内乱和奴隶起义的冲击下吐蕃帝国瓦解崩溃。几十年后,公元907年大唐帝国也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盛极一时的吐蕃帝国为什么会在达到顶峰数十年后迅速衰落灭亡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连年的扩张战争严重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
吐蕃的帝国的兴起毫无疑问是靠扩张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从松赞干布时期基本统一西藏高原地区,到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吞并和控制吐谷浑,吐蕃势力进入青海;再到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控制西域,疆域达到最大。伴随着这些扩张不仅仅有土地财富人口等收获,同样也伴随着国力的严重消耗。
佛教和苯教的争端严重影响吐蕃政权的稳定。
苯教是西藏先民的原始信仰,而佛教则是松赞干布时期引入的新兴宗教。松赞干布试图通过扶持推广佛教来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虽然当时苯教仍是主流,但是佛教的引入和迅速传播,使得吐蕃帝国始终无法摆脱苯教和佛教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思想统治的混乱,而是多位赞普付出生命代价的流血冲突。比如吐蕃分裂前的最后两位赞普赤祖德赞和达玛,一个是因为崇佛被苯教徒暗杀,一个是因为灭佛被佛教徒暗杀。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残酷和激烈的冲突。
权臣和外戚的争端导致吐蕃内乱不断。
吐蕃帝国从松赞干布建国以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内乱。这些内乱往往由旧贵族、权臣、外戚和军事贵族等阶层和王室的矛盾或者互相之间的矛盾引发。而且这些内乱还往往和上面提到的宗教纷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血腥激烈。比如和唐玄宗争斗了半个世纪的赤徳祖赞就是被权臣弑杀、而他的孙子辈牟尼赞普和牟如赞普兄弟两个都是外戚权臣家族弑杀;吐蕃帝国的分裂瓦解也是达玛被弑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在两个外戚家族的支持下将吐蕃帝国一分为二,并展开长达几十年的夺位内战而导致的。
吐蕃帝国的盘剥过重,导致盟友离散、起义频发。
吐蕃帝国疆域最大时控制整个西域,东面和唐朝以陇山为界,南面据说到达印度的恒河流域。在这样广大的一片疆域里,吐蕃控制的人口和部族是非常多的,而且因为吐蕃的强大,不少部族也是纷纷归附和与之结盟。但是吐蕃为了应对连年的扩张战争不得不从占领区不断的盘剥物资赋税,从而导致内部起义反抗不断,典型的就是直接摧毁吐蕃政权的张议潮等人的沙洲归义军起义;还有869年左右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另外这种过重的盘剥也直接导致一些盟友的抛弃,南诏本来和吐蕃结盟共同抗衡唐朝,但是后来吐蕃崛起并且在南诏征收高达六成的赋税,直接导致南诏重新回归唐朝的怀抱,还有党项这个后来崛起的民族也是因为吐蕃的盘剥过重,导致党项归附唐朝。
综上所述,吐蕃帝国虽然强盛一时,但是频繁的扩张战争导致国力消耗过大,同时内部权臣、外戚等内乱不断,同时又和佛教和苯教的宗教冲突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吐蕃帝国不得不向内部民众转嫁矛盾,加重盘剥,并引发席卷全国的奴隶起义,本就因为夺位战争分裂的吐蕃帝国也就因此而瓦解灭亡了。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帝国,也是唐帝国的主要强敌,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击溃唐朝军队的进攻和入侵唐朝边界。唐与吐蕃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唐朝的走向。
(晚唐与吐蕃对峙形势)
唐与吐蕃时而短暂修好,时而激烈鏖战,但本质上仍是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缓与吐蕃的矛盾,唐朝也先后派出和亲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由此可见吐蕃的实力不容小觑。
在755年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乱长驱直入,先后夺取唐的河西走廊和安西、北庭地区。至此直到灭亡为止,唐朝再也没有恢复过对西域地区(新疆)的统治。可是就是这样强大的吐蕃王朝,却先于唐朝灭亡。那么,吐蕃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呢?
吐蕃既可指民族,也可指政权。关于吐蕃民族的起源,后世说法不一。但在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交)这段时期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至此,吐蕃从单一民族变成了杂糅众多民族的强大奴隶制帝国。
(吐蕃雄主松赞干布)
唐朝在崛起之初,先后攻灭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铁勒、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但唯独对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十分忌惮。因为在唐朝前期,唐将薛仁贵、李敬玄两次主动出击吐蕃,均在青海大败而归。
薛仁贵是因为将帅失和,兵少而败(大非川之战),还情有可原;而李敬玄足足拥兵18万,仍然不敌吐蕃(青海之战),差点被吐蕃活捉。此后,唐朝便放弃了大规模进攻吐蕃的计划,转为在边境积极防御。
在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的唐朝与吐蕃的战争稍占上风,但依然无法彻底消灭吐蕃。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大量的边军内调平叛,导致吐蕃趁虚而入,甚至一度攻进长安。自肃宗以来,吐蕃接连入寇,尽陷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诸州,又夺安西、北庭等地。
“唐时吐蕃帝国之盛,远非宋时吐蕃诸部可比”。吐蕃帝国的君主赤松德赞在位时期(8世纪末),吐蕃疆域达到极盛。东与唐朝以陇山为界,北与回鹘汗国沿着宁夏贺兰山分界,南推至印度恒河北岸,西与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相邻,就连南诏王国也对吐蕃称臣。
然而兴衰无常、盛极必衰。进入9世纪以后,扩张过度的吐蕃便迅速崩溃。首先是内部原因,例如吐蕃的宗教矛盾(佛教、苯教之争)、奴隶起义、贵族叛乱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其次是外部原因,吐蕃先后遭到唐朝、南诏的重创,丧失了大量的精锐兵力,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青藏高原的吐蕃骑兵)
比如在802年的维州之战中,吐蕃十万大军被唐军击败,吐蕃主帅论莽热被俘,此后再也无力对唐朝发起大规模的战争。同样的,吐蕃后期对南诏的战争也是一败涂地,逐渐失去了对南诏国的控制权。
公元842年,吐蕃君主因宗教矛盾被部下暗杀,此后吐蕃内部分化瓦解,统一的吐蕃已经不复存在。到了晚唐时期,吐蕃的残余势力或自立割据,或依附唐朝,已经无法形成任何威胁。因此吐蕃灭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内乱,第二是外患。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吐蕃与大唐相爱相杀了百年。
当大唐王朝走向衰落时,吐蕃正在走向鼎盛。
然而,最后,吐蕃王朝却比大唐王朝“先走”了40年。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何吐蕃“突然衰亡”呢?
鼎盛的代价
大约在770年左右时,吐蕃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刻。
原本,大唐也吐蕃相爱相杀了近百年,互有胜负。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命悬一线,哪里顾得再与吐蕃争雄?将西北边兵悉数抽调入内地。
趁此机会,吐蕃轻易夺取了与大唐争雄近百年而不可得的河西、陇右之地,甚至一度攻取过长安。
随即,吐蕃又逐渐夺取了安西四镇,占据了西域大片地区。
此时,吐蕃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刻。
东面,他全取陇山以西,甚至随时有能力攻入关中;北面,他与回纥以贺兰山为界;南面,南诏已臣服于他;西面,尽取安西四镇,直抗大食;而且,他还一度越过喜马拉雅,大破天竺,占据了恒河以北。
接下来,套用西方媒体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吐蕃走向鼎盛了,然而···代价是什么?
代价是:遭到围殴。
吐蕃的膨胀,本质上是“接管”了大唐王朝衰落而退出的地方。
既然吐蕃接管了大唐留下的地方,也就接过了大唐当年为维系这大片地区而承担的压力!
于是,吐蕃不但与大唐接着打,他与大食、回纥打得也很热闹。
此时,大唐智者李泌的谋划,又给了吐蕃致命一击:大唐与回纥、大食、天竺、南诏交好,大家一起围殴吐蕃!
李泌的谋划很快得到了响应,于是,吐蕃陷入了围殴:“西逼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
吐蕃也不怂,不服就干!于是,吐蕃与各方连年争战!(客观地说,大唐衰落后,正是吐蕃的强悍,才阻止了大食东进)
就战场而言,吐蕃确实够硬,没有吃什么亏,但是···穷兵黩武,当然会出问题!
很快,问题来了!
反抗!
打仗,打的事钱!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对吐蕃贵族来说,打仗,可以掠夺大量的财富,打的是(搞到)钱!
对吐蕃百姓来说,打仗,胜利的好处都是贵族们的,而他们呢?出人出力,还影响正常生产、生活,打的是(被迫付出的)钱!
因此,一直以来,积极扩张的,是吐蕃贵族,而吐蕃百姓是不愿意打仗的。
随着吐蕃陷入围殴,连年争战,百姓需要承担的兵役、劳役越来越重,已经苦不堪言。
同时,对吐蕃贵族们来说,他们为了“加大投入”,不但压迫自己土地上的百姓,还侵多自由民的田地,掠夺他们的利益。
随着战事的加剧,吐蕃的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不看压迫而奋起发动的起义也越来越多!
因此,随着战事加剧,尽管吐蕃人在战场上没有吃亏,但内部却出了“内伤”!
于是,吐蕃王朝的统治者开始了“变法”,试图扭转这一局面。
失控的“变法”
吐蕃变法的方式也不难预测:限制豪强!
限制豪强,有两个好处:1、缓解社会矛盾,给老百姓一条活路,保证吐蕃社会的可持续运转;2、限制豪强,正可以加强赞普的中央集权,这是所有统治者最想干的事情了。
具体做法大约有3个:1、财富平均。赞普以强令的形式要求平分财富;2、推广佛教,试图以佛教取代长期流行的“苯教”,以加强思想上的集中(“苯教”中,各地的贵族也都拥有宗教地位,以利于地方贵族保持特殊地位);3、划清田界,定赋税,以防止任意掠夺,确立比较稳定的封建土地关系。
然而,任何变法,都是动蛋糕,都是会遭到激烈反抗的。
吐蕃的贵族,都是拥有极强实力的。
雪域高原,地广人稀,各贵族多为地方的实际领袖。
经济上,他们是地方经济的支配者、大领主;政治上,他们世代为地方长官;文化上,他们在当地苯教中拥有自己的宗教地位。
而且,他们在吐蕃中央,也是世代相承的“世官”,对吐蕃中央决策拥有极强影响力。
如今,赞普要分他们的蛋糕,他们当然不同意!
于是,他们极力反对赞普的改革,甚至做出刺杀赞普的事情来。
于是,赞普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官员之间;当地佛教与当地苯教之间,彼此争夺,吐蕃陷入内乱之中。
失去维系统一的力量基础
不过,很长时间内,吐蕃虽然政局动荡,但仍不至于分裂。
有时,支持苯教一系占据优势,有时支持佛教一系占据优势;有时,赞普占据优势,有时,“论”(官族)占据优势;但总体上,吐蕃仍能维系统一。
这是因为:河西、陇右及西域仍为吐蕃所掌握。
对各势力来说,尽管他们在吐蕃本地矛盾尖锐,但他们只有保持统一,才能持续从富庶的河西、陇右、西域获取源源不断的财富。因此,维系统一,符合各方利益。
然而,很快,这一维系吐蕃统一的源泉丧失了。
吐蕃征战不休,人民负担沉重。
如果说吐蕃本地的人民,还有人争取、维护的话,那么,河西、陇右等地的原唐民,则被视为奴,遭受任意剥削!
一方面,由于顾虑吐蕃本地人民抗争,吐蕃贵族们遂将更重的剥削赋予了河陇地区的人民。因此,当地人民极渴望回归大唐!
另一方面,随着吐蕃与大食、回纥争夺的加剧,吐蕃在河陇地区的实力被削弱了。
此后,河陇地区的吐蕃驻军,也卷入了吐蕃内斗,消耗严重!
于是,河陇地区爆发起义,回归大唐,脱离了吐蕃的统治。
河陇地区脱离吐蕃,不仅使吐蕃无法获得当地财富,就连西域财富也因地理隔绝而无法获取了。
如此,吐蕃中央既失去了压制地方势力的财力、人力,也失去了“号令”地方势力一起“发财”的方向。
吐蕃的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
分裂
吐蕃内部的争斗仍在加剧,而他们又失去了河陇,因此,各方只能就地重征,以维系其战争开支。
民众无法生存,遂连续爆发大规模起义。
起义军打击吐蕃王朝;镇压起义的地方势力成为地方军阀,分裂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的终究不可避免了。
大约在877年左右,吐蕃王朝崩溃。
由此,吐蕃四分五裂,分为四个王系: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
此后,尽管五代、宋皆记载与吐蕃的争战,但此时的吐蕃,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已不是那个雄踞西部的吐蕃王朝了。
吐蕃王朝灭亡了。
然而,他为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各族人民的融合,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历史,是由中原王朝、雪域文明、草原文明一起塑造出来的。
因此,吐蕃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将来进一步去探索、学习!
------------------
推荐阅读:
刘强东:“一定要从银行贷款,千万不要拿风投的钱”,有道理吗?
半夜两点,突然听到客厅好像有人,家里只有你和两小娃,怎么办?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