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国恒以弱亡(如宋,明),而汉独以强亡……三国时代,外族想摆脱内地军阀欺压已经不容易,还怎么敢大面积入侵……
另外,当内地有常年征战的地区割据势力时,北方民族往往不敢南下…比如战国末年,赵国以一个诸侯势力能够独抗匈奴,而唐朝河朔藩镇在,契丹不敢南下牧马……
反倒是大一统王朝,为了防范边军造反,中央王朝喜欢自废武功,反而军事战力衰弱,比如宋朝,甚至明朝(比如戚家军等的灭亡)……
而东汉末年,就类似于战国末年,或者唐朝藩镇,内部割据势力军事力量强悍,
东汉末年,东胡系分乌恒和鲜卑…乌恒先强大起来…
比如曹操击败袁绍之后,袁绍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恒……曹操为了绝后患,派张辽进攻乌恒,于白狼山大战,大破乌恒,斩杀单于,投降二十余万……乌恒一蹶不振,长期成为曹操方的士兵来源……因为乌恒被曹操所败,才导致后来的鲜卑的崛起……
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匈奴在三国时,扮演小弟角色,多次依附,曹操,袁绍,袁术,董卓等大哥,虽然偶有反叛,终不成危机……
另外,东胡系另外一支鲜卑,勾结内地军阀公孙瓒,后来也被曹丕击败……
可见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根本不是内地这些军阀的对手……
另外,东汉末年,西北的少数民族,几乎就是东汉的练兵场,董卓与羌族相爱相杀,率领凉州兵,与羌族大小百与战,当时号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甚至董卓自己的部队都含有大量的羌兵,这也与东汉王朝长期收编少数民族为“义从”的战略有关系……
刘备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就出身西凉,羌人称之为“神威天将军”,而不敢与之交手……
另外甘肃陕西一带分布大量的氐族,汉中一战,这些可怜的氐族,基本上被蜀国的诸葛亮和魏国的夏侯惇瓜分,成为豪族的奴隶和士兵……
所以三国时代,汉地军阀实力超强,他们群豪争霸,周边的少数民族,只能温顺的低头听话,甚至成为东汉内部各个军阀的征兵场,所以后人称“汉独以强亡”……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三国魏、汉、吴混战期间,是有外族对中原进行入侵的。只不过当时的魏汉吴三国,都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特征,军队的战斗力彪悍。因此当时的蛮夷部落稍稍冒头,立刻就会引起三国的注意。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军事高压下,三国时期的蛮夷部落,规模普遍都不大,没有机会成为像西汉、两宋时期的匈奴、契丹、蒙古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蛮夷部落联盟,甚至是汉化政权。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魏灭高句丽,曹魏派人刺杀鲜卑番王柯比能;蜀汉征南中蛮夷;东吴围剿山越和南征交趾。
先说曹魏团灭高句丽之战。其实曹魏和高句丽原本不接壤,中间还隔了辽东公孙康。当年曹操在灭袁绍家族后,由于急着南下征荆州,便没有继续东征公孙康。后来公孙康向曹操称臣纳贡,两家变成了臣属关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起兵抵抗曹魏,并自立为王。这一下,可就给了曹魏出兵讨伐的借口。
公元238 年,曹叡派太尉司马懿领兵攻打公孙渊,一举灭了公孙氏。辽东遂归曹魏,北方地区也彻底统一。
当时,高句丽也派兵协助了司马懿,共同攻打辽东。但曹魏攻下辽东后,由于当地的汉人死伤无数,曹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统治形同虚设,没有在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建立有效的统治,于是高句丽王便觊觎辽东,打算乘机吞并这一地区。
正始四年(243 年),东吴大将诸葛恪侵袭六安,魏国南线吃紧;次年春,曹魏大将军曹爽主动征讨蜀汉,结果陷入苦战,魏国在西线也吃紧。
高句丽的东川王见曹魏两线吃紧,便借机终止了与曹魏的联盟关系,并发兵袭击了辽东的西部,还攻下两城。高句丽大臣沛者得来以绝食的方式死谏,劝东川王不要惹恼了大魏,以免招来亡国之运。当时东川王骄横跋扈,拒绝了大臣的死谏,并继续增兵,又攻陷一城。于是曹魏国内群情激奋,纷纷主动请缨要去灭了高高句丽。
正始五年(244 年)秋,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奉诏东征,领步骑兵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
高句丽的东川王闻悉后,也亲率兵马两万余人北出沃沮,在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通沟河一带布防,随后西进迎敌。
几天后,东川王所领兵马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的江口村与毌丘俭所率的魏军遭遇。双方各自在军前布阵。随后进鼓,进入厮杀。
两军交锋后,曹魏的骑兵一马当先,步兵负责扫后。毌丘俭自领一队骑兵在前冲杀,魏兵皆以死相搏。高句丽军根本抵挡不住,随即陷入大溃败。
事后在打扫战场时,魏军一共斩获了高句丽军近一万多首级。
高句丽军在主力被重创后,东川王率残部退回沸流水重整兵马,准备再进行反击。但是毌丘俭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在初战大胜后,继续向高句丽腹地追击,在沸流水再度追上了东川王,并在当地再破高句丽军,再次斩杀高句丽军八千余人。
连遭两败后,高句丽的东川王带着妻子及千余残兵逃往东沃沮,打算坚守丸都山城,与魏军进行周旋。
魏军在追到丸都城后,采取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侵袭的战法。选派了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爬进了城内,这些人与城外的魏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丸都城。
但是魏军在攻城功臣中,高句丽的东川王在军士的掩护下,再次突围,逃往了东濊。
魏军在攻破丸都城后,毌丘俭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并对南沃沮的高句丽部民,采取烧光杀光的策略。因此一时间,丸都附近百里之内,尸横遍野,三韩震慑。
第二年,为彻底平定东北。毌丘俭再次率军东征高句丽。东川王得知消息后,一路逃到了现在朝鲜半岛,打算避其锋芒。
但是魏军决心很强,丝毫没有退兵之意。东川王逃到哪,魏军就追到哪。并先后在沃沮和东濊再次斩杀一万多高句丽军,几乎将高句丽的主力打废了。
魏军将国境线从鸭绿江推至现在韩国北部地区后,吓到了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土著。于是韩族部落纠集各部反魏势力,与魏军在现在的韩国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龙坪地区进行决战。
决战之初,魏军失利。但是很快魏军便重整激士气,杀的三韩土著哭爹喊娘。最终大破三韩联军,韩族遂向曹魏臣服。
于是,朝鲜半岛至西汉灭亡后,再次整体向中原王朝臣服。平定高句丽的大将毌丘俭在班师回朝时,曾刻石纪功。这个碑,在清末时期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至于逃亡的高句丽东川王,他在逃亡中惊恐不安,很快就抑郁而亡了。
再说说魏国平鲜卑王柯比能。其实柯比能最早也是曹魏的盟友,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才毫无后顾之忧的统一了鲜卑部落。
但是后来,轲比能的势力太强,曹魏不想看到轲比能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其他鲜卑族的首领,如素利、弥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发展。结果效果并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报复。不仅下令宣布所有鲜卑部落中断跟曹魏的互市,还继续吞并其它的鲜卑部落,大有统一草原的意图。
大约在233 年前后,轲比能将草原上对他威胁最大的步度根击败,他个人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点。
眼看鲜卑将要实质上被轲比能统一。曹魏终于稳不住了!于是曹魏的并州刺史毕轨派将军苏尚、董弼等率军讨伐轲比能,结果魏军被打得全军覆没。
至此,当年那个依附袁绍和曹魏才能生存的柯比能,已经变成了事实上的草原霸主。如果不能对他进行制约,谁都不知道他会不会变成昔日匈奴冒顿单于式的人物。
公元235 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决定对柯比能进行打击。他看穿了鲜卑人观念原始、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结盟,但缺乏真正的政治组织的漏洞,便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
于是刚刚统一的鲜卑部落,因此又重新分裂为一盘散沙,不再对曹魏有什么威胁了。
从曹魏对付高句丽和柯比能可以看出,当时的魏国上下,对外夷是很看重的。基本上就是蛮夷稍稍冒个头,立即就会调大军进行打击,不让蛮夷做大做强。
说完了曹魏,再说蜀汉和东吴。
蜀汉的外族压力主要是南中蛮夷。当年刘备兵败夷陵时,南蛮三郡叛乱。后来诸葛亮花了一个秋天平定了叛乱,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说,成都西南方向的越嶲郡,当时就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越嶲当地的蛮人虽然名义上归顺蜀汉,但却一直都不服从成都的号令。
诸葛亮忙于北伐,对南蛮以安抚为主。结果就导致南蛮多是半独立,或者事实上就是独立的状态。就拿前面提到的越嶲郡,当时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治所上班,只能远远躲在八百里外的安上县,“遥领”越嶲太守……
后来诸葛亮死后,蜀汉认为不能继续放任南蛮不管了,便于公元235 年,调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平定南中蛮夷的行动中。
当年年初,南中庲降都督的驻地从平夷县迁到了味县。也就是从现在贵州的毕节移到了云南的曲靖。蜀军向南中延伸了几百里,这是强龙要压地头蛇的节奏。
到了240 年,蜀汉庲降都督马忠派遣大将张嶷带兵杀向越嶲,汉军恩威并施,不服的就直接杀。杀的越嶲蛮夷纷纷死伤惨重。三年后,张嶷风风光光地将越嶲太守的治所搬回到越嶲蛮邛都县。
随后,张嶷又对定莋、台登、卑水三县的蛮夷进行绞杀,(因为当地的盐铁漆等资源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并在当地设置七部营军、四部斯臾。后来他发现兵不够用,又向中央申请给他配备了赤甲、北军、二牙门和斯臾督军中坚等部队。将南中蛮夷杀的服服帖帖,不敢对蜀汉再起二心。
但是,蜀汉南征政策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到了姜维任大将军时期,蜀汉的所有兵力均被调往北线,于是对南中的蛮夷也就渐渐放松了军事打压。
不过总体而言,一直到蜀汉灭亡。蜀汉在南中都是一种高压政策,蛮夷对蜀汉的态度比较谦恭,不敢造次。
相比于蜀汉,东吴的外敌主要是交趾郡南部的林邑国。另外东吴内部的山越人、武陵郡的蛮夷、交趾郡的土著士族,也都是东吴的中央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
具体怎么打压的,就不细说了。总之结果就是山越人基本被降服,武陵蛮时叛时降,交趾的士族也是时叛时降,一直到西晋灭东吴时,吴主孙皓仍然在对交趾用兵。(正好让西晋逮了一个吴国兵力空虚的机会)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在三国时期,当时外族实力不够强大。强悍的匈奴帝国已经被大汉打垮,北匈奴几乎被消灭,南匈奴分为若干部落和汉人杂居,实力较弱,成不了气候。
剩下实力最强的就是鲜卑人,但当时也是一盘散沙,分为无数部落,散居在东北和今天内蒙古、山西等地区以及蒙古高原。这些部落互不统领,甚至互相攻杀,没有统一的领袖。
三国前后的汉军都处于常年征战中,战斗力颇为强悍,尤其对外更厉害。三国的很多名将,其实都是在征讨外族中出名的。比如公孙瓒打乌桓,董卓打羌人,马腾马超打羌人和氐人,陆逊打山越,曹操儿子曹彰打鲜卑等等。
再就是三国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正确。刘备、曹操、孙权都是善于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政治家。他们的策略几乎都是一样,武力征讨为辅助,主要依靠政治和外交的瓦解、离间、分化。以打孟获为例,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消灭孟获的主力,而是将其连续击溃,被迫接受安抚,不敢公然反叛而已。
总体来说,三国时期不存在后来类似于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这种很强大又统一的外族。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谢邀!回答: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虽说是三国对立,连年争战,这只是民族的内部矛盾。只要有外来侵犯,三家兄弟还是一直对外,打击来犯之敌。比如说曹魏北征,孙吴镇服闽粤,刘备平南蛮等,再说周边都是些小国,没有能力和中国对抗。
▍↡三国魏蜀吴混战,为什么就没有外族大面积入侵?
其实在三国混战的时候是有外族的入侵的,只不过还没等到他们有大规模入侵的机会,就已经被三国各自扑灭了,因为虽然天下三分,战乱不断,但是三国的军事实力都不是那些外族的实力所能比的,那么三国混战时期都有哪些外族入侵的呢?
曹操剧照
先说北方,自古以来北方的异族一直一来都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但是为什么在东汉三国时期却少有大规模的异族入侵呢?首先是要感谢公孙瓒,刘虞这两位,一个严打,一个怀柔,把北方各族治的服服帖帖,袁绍也是做出过一定贡献的,到了后来曹操的军事上的大力打击,加上暗杀,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难以对中原造成什么威胁,主要代表就是鲜卑。
而南方的孙权,刘备也是遭遇过异族入侵的,尤其是东吴,山越的不间断入侵牵制住了东吴大半实力,使得东吴偌大家业,在赤壁之战面对曹操的时候,却也只能抽调出来数万人马对抗,只不过限于山越自身的实力,以及东吴的实力,使得他无法做大,最终被东吴收服消灭。
至于刘备那,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南蛮的入侵,只不过蜀汉的实力依旧强大,成功的抵御并降服了南蛮,使得他不在成为蜀汉的危害。
所以说,不是没有异族入侵,而是虽然天下三分,但是中原政权的实力依旧是远远凌驾于异族之上的,他们被打怕了,打服了,不敢入侵。
------------------
推荐阅读:
房子要装修,朋友推荐装中央空调,到底分体机好还是中央空调好?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你怎么理解呢?
为什么在游戏必输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迅速投降?有些人会等到对手打败自己?
上一篇:哪一部电影让你难以忘怀?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