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其实这个讨论没必要,但说句题外话,诸葛逆天就不会有五胡之乱。可能中国的封建社会不会持续2000多年了。中国数次大融合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进度
▍ღ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为四川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认为是传统的产粮区,这是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国在吞并巴国和蜀国后,设立蜀郡,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在任期间,在成都平原西部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造福蜀中人民的伟大举措。
由于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使得巴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地方,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所以,后世史学家通常都将巴蜀之地当作天府之国,是秦国得以统一天下的基础。
根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载,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一下子变成“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除此之外,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讲述三分天下之计策的时候,也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然而,这个天府之国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司马迁曾经实地考察过都江堰,并且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事迹,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后来有人在司马迁成都西部岷山处考察的地方修建了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然而,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却并不承认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地位。
司马迁曾经根据西汉时期的经济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是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其中的山西是指崤山以西,也就是关中平原。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写道:“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直接就将天府之国定义为关中地区,由此可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关中地区才是争霸天下的所在,而成都平原不过是辅助区域。
最早完成统一的秦朝,就是以关中平原为基本盘,最后取得汉中和巴蜀作为支撑,才得以完成统一。
这里面要记住的一点是,秦朝是先有关中,再取汉中和巴蜀,如果单纯的有汉中和巴蜀,是成不了气候的。
第二次完成大一统的朝代是汉朝,很多人都以为刘邦是以汉中为根基,最终完成统一的。
其实汉中不过是连接关中与巴蜀乃至西北的交通要冲而已,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其实就是打压。
为了抑制刘邦,在关中封秦朝三降将为王,就是想要分化瓦解关中和汉中,不能让它打成一片。
但是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关中给拿下了,实际上走的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老路,此后也是以关中为基本盘,有了和项羽称霸天下的资本。
如果汉中有那么重要,曹操也不会在与刘备的汉中之战时,把汉中评价为鸡肋,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认为益州(蜀地)是刘备争夺天下的根基所在,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基本盘,其实并没有把话说完整。
完整版应该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再取汉中,最后夺取关中,这样才能重走一边秦国或者西汉的统一之路。
如果刘备真的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比刘邦统一天下更容易一些,毕竟还多了一个荆州。
事实上,刘备在军事巅峰的时候,占据三分之一荆州,以及益州和汉中,然而夺取汉中后不久就丢失了在荆州的所有土地,随后的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假如成都平原真的像诸葛亮之前所说“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怎么可能会仅仅经历一个夷陵之战就“疲弊”了。
蜀地的确如诸葛亮所说,地势险要,但是问题也是很多的,那就是不足以争霸天下。
别人想进蜀地不容易,你想要往出走同样不容易,所以说,蜀国想要北伐,自然困难重重。
刘备以益州为核心构筑的蜀汉政权,应该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巴蜀为根据地,想要争霸天下的政权。
可见,有的时候不是人不行,而是地缘因素太差。
表现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就是粮草供应不上,影响古代战争的因素很多,但是我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就在粮草,比如官渡之战,袁绍占据绝对优势,结果被曹操烧了乌巢的粮草后,直接发生溃败,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诸葛亮想要从蜀地走出来,也就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没有防备,诸葛亮北伐相对较远,等到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开始防备,诸葛亮就再没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总说,真就不如趁着曹魏没有防备,按照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接派五千精兵蹿到关中,一旦得到关中,天下霸业也就成了一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诸葛亮北伐采取的是绕远路,联合凉州的西北游牧民族一块搞事情,粮草供应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古代运粮通常都是前面一个人打架,后方三个人在运粮,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三五万人,后面运粮的至少十万人,当时蜀国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口,这就是压力所在。
比如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的时候,让李严(是刘备白帝托孤的大臣)督运粮草,结果最后因为粮草的事,被诸葛亮弹劾。
按史书中记载,为了运粮诸葛亮大搞发明创造,研发了木牛流马,《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这就不得了了,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大肆吹嘘,我小时候看演义的时候,总认为这木牛流马是真的牛,可以不用人力就可以自动行走,有了这种黑科技何愁霸业不成。
当然,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木牛流马可能就是比较有特色的独轮车。
如果在一千七百年就已经出现不用靠人力的机械,那我还真要去研究永动机了。
假如木牛流马真的还用,诸葛亮也不会缺粮。
鉴于多次北伐都因为缺粮而功败垂成,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选择稳扎稳打,一边屯田,一边行军的方式。
很多人认为假如给诸葛亮足够的时间,一定会取得胜利,其实也是过于理想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得有多少良田能供应起常年在外驻扎的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司马懿并不吃诸葛亮那一套,干脆还是闭门不出,不与蜀汉作战,当时诸葛亮让人送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讽刺司马懿,像个娘们一样扭扭捏捏,磨磨叽叽。
但是司马懿还是不为所动,就是不打。
其实,心里着急上火的还是诸葛亮自己,司马懿根据诸葛亮吃粮不到几升就已经判断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可以说,诸葛亮为了北伐想了很多的套路,最后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还是地缘太差。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瞎子卖布,尽胡扯!谁说秦国得到巴蜀之后,灭六国不缺粮食?如果秦国当年不是缺粮,可能六国还能多活几年,诸葛亮缺粮,也非常正常。
经常有人说,秦国得到巴蜀之地,然后利用都江堰进行改造,得到了巨大的粮仓,从此之后不再缺粮,所以才能够快速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
然而,秦国当年从未真正解决过粮食的问题,即便是得到巴蜀之后还是如此。
秦王政三年,秦国“岁大饥”,四年,蝗虫蔽日,天下大疫。
这是史料当中明确有记载的,秦国当时又是饥荒又是大规模的瘟疫,但却没有任何救灾的相关描述,反而当时的秦国,正在加速进攻韩国与魏国。
秦灭韩的那年,秦国“地动,民大饥”,秦国本土出现了大规模的地震与灾荒。
不久后秦国攻打赵国,而那时候的秦国还是在发生大饥荒,攻破燕国的时候,秦国发生了大规模的雨雪灾害,仍旧是灾荒不断。
秦国横扫中原的时候,其本地接二连三陷入饥荒与各种灾难当中,但秦国攻击六国的速度非但没有放缓,反而不断加速,到底是为何不言而喻。
而且,秦国每次率先猛攻的,都是那些国家的都城、主要产粮地区。
可以说实际上秦国由始至终都非常缺粮食,而且饥荒经常发生,秦国后来越发缺粮,所以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式,通过加速征战,然后获取粮食。
秦国本地地处关中平原,是最早的天府之国,之后又拿下巴蜀之地,随着郑国渠与都江堰工程的完工,很多人觉得秦国的粮食已不成问题。
但非常可惜,秦国的粮食依旧短缺,而且巴蜀对于秦国的粮食供应,没那么突出。
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加上都江堰的作用,的确盛产粮食,可即便粮食有了,如何输送还是个巨大的问题,巴蜀与关中之间,有巨大的秦岭阻隔。
从秦汉到后来的隋唐,关中地区的粮食从来都是靠自身,或者关东一带输入。
巴蜀的粮食就算再多,也很难输送到关中地区供应,当年如果巴蜀的粮食能有效供应关中平原地区的话,隋唐的皇帝也就不会三天两头巡幸洛阳,跑去洛阳“乞食”。
郑国渠建设之后,关中依旧缺粮,仅仅是缓和了一些而已,秦国横扫天下之后,就开始在洛阳等中原地区建设规模巨大的粮仓,然后从关东输送粮食入关中。
在古代的时候,关中的粮食除了自身供应,主要就是依赖于关东地区的供应。
巴蜀的确是个粮仓,但是运输是个巨大的难题,巴蜀与关中之间没有水路,而陆路又全都是崇山峻岭,非常困难,巴蜀的粮食压根儿就运不了多少到关中。
秦国征伐六国的时候,一直都是缺粮食的,巴蜀的粮食,根本就没太大用处。
秦朝也好,后来定都在关中地区的王朝也罢,都没能解决关中缺粮的问题,因为黄河航道的堵塞淤积,关中的人口增加与环境破坏,越来越缺粮,近在咫尺的巴蜀,也无可奈何。
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占据益州的蜀汉,多次北伐缺粮吗?自然也是缺的。
尽管益州之地土地肥沃广阔,但诸葛亮所说“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也是真的,因为经过常年的破坏与刘备在世时期的折腾,巴蜀一带已非常凋零,十分穷困。
直到蜀汉被拿下的时候,也仅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的人口,都还不到百万,这当中还有大量的孩子、妇孺、老人等等,七算八算之后,真正的劳动力非常少。
所以那时候的蜀汉,大多数适龄青壮年,都是一边当兵一边农耕。
诸葛亮执掌朝堂的时候,除了重修诸多水利工程,还规定无论战事如何吃紧,士兵们要退伍归乡都是必要的,所以这才使得巴蜀一带的农业得以恢复。
三国当中,蜀汉的实力最为弱小,可就这样的蜀汉,硬是扛住曹魏长达四十二年,并且进行了多番的北伐,《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管、萧之亚匹也”。
只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粮食最大的问题还是运输,汉朝的时候,倒是通过古汉水的支流曾短暂将巴蜀的粮食,运输到关中地区,但后来发生了地震,古汉水支流断了。
诸葛亮多次北伐,要供应前方的粮草,就只能翻山越岭从陆路运输。
依旧是运输困难,后继无力,使得很多次北伐的关键战役,最终都因为缺粮功亏一篑。
若非当年巴蜀的粮食运送不到前方去,诸葛亮北伐屡屡缺粮食,可能北伐就能取得巨大的进展乃至于成功,将要改写的,是整个天下的走向,只可惜没有如果。
后来,诸葛亮也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他也了解,后方的粮食再怎么多,都很难有效运输供应到汉魏对峙的前方,不管怎样,都是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
如此一来,诸葛亮又想了其他的办法,既然后方难以运送过来,干脆从前方谋出路。
诸葛亮的办法就是攻取陇右,在前方夺下一块根据地,然后在当地屯田,而这样的计划,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付诸实施,并且成功。
最后一次北伐,得益于屯田的成功,蜀汉粮草充足,但意外的是诸葛亮心血耗尽病逝。
巴蜀的粮食再多,对于关中地区的意义都不是很大,问题就在于运输,不管是当年的秦国还是后来的诸葛亮,都没能依托巴蜀获得充足粮草保障,相较来说诸葛亮已非常了不起。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诸葛亮一生最辉煌的事业,就是他的北伐事业。由于他矢志不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扬。他那“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铿锵话语,让后世的人们传颂至今。南宋的陆游就在他的诗中赞叹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成功。这是由于诸葛亮的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后勤压力太大,使得诸葛亮的粮草供应不上,造成了北伐的功败垂成。
我们也可以看到,曹魏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尤其是在后期,都是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曹睿还专门叮嘱司马懿,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曹魏就是用这个战略迫使诸葛亮退兵的。
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说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就是因为吞并了蜀国,造成了国家富强的局面。进而秦国依靠巴蜀的财富,打败了关东六国,统一了天下。那为什么秦国能够做到粮草充足,而诸葛亮却做不到呢?
这个说法我们要先纠正一下,那就是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并不是在蜀地,而是在关中。蜀地主要是矿产丰富,在战略物资上支持着秦国的战争。当时秦国的著名的寡妇清就是以矿业闻名,富甲一方的。而且,在当时,巴蜀的开发程度还是很低的。
到刘邦的时代,项羽将刘邦封到汉中巴蜀之地,刘邦就极为不满。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是秦国流放罪犯的地方。项羽这样做等于变相将刘邦流放了。刘邦的手下到了巴蜀后,纷纷逃跑。如果巴蜀真是那么繁荣,他们逃跑干什么?
这是因为,秦国最重要的产粮区是在关中平原。当时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秦国对它进行了充分的开发。著名的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关中平原成为秦国的大粮仓。然后关中的粮食用黄河运输,顺流而下,当然事半功倍。这一切都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而到了诸葛亮的时期,诸葛亮北伐是从蜀地向关中进攻,这中间要翻越险峻的秦岭。这个困难才是诸葛亮要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因为缺粮而撤退的有两次。一次是在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的时候,一次是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这个比例看起来还是很高的。不过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第二次北伐是因为要配合东吴的攻势,仓促出兵,粮草准备不足。而第四次北伐是因为天气原因,连续下雨造成粮运不继。这样看来,诸葛亮因为缺粮撤退也只有第四次北伐一次。
据史书记载,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虽然死守不战,等待蜀军粮草不继。可是,在蜀军撤军的时候,司马懿还是得到了蜀军丢弃在营垒中的大批粮食。这些粮食后来被司马懿运往洛阳救济了当时发生的饥荒。当时这批粮食总共有五百万斛,在这中间有相当数量的就是诸葛亮丢下的粮食。
那么,我们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到,诸葛亮确实比较妥善的解决了军粮的问题。那么,诸葛亮是怎么解决后勤的难题的呢?
军队缺粮,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粮食,一种是有粮食而运不到作战部队中去。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准备足够的粮食,而第四次北伐则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粮食运不到军队。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解决。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记载看到,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后,就大力发展生产。他主要鼓励粮食生产和蜀锦生产。当时的蜀锦收入,支持着战争的需要。而军粮则主要靠自给自足。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专门向刘禅上表,说明自己的财产。说自己家族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足以生活。这说明,诸葛亮的家人也是亲自参加种粮和织锦的生产劳动的。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
而谨慎的诸葛亮还并不满足。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退后,魏军将领大多认为诸葛亮第二年就会再次北伐。而熟知诸葛亮的心理的司马懿则力排众议,他认为诸葛亮为了积蓄粮草,会在三年后才会再次北伐。后来果如司马懿所料。
这说明了诸葛亮很好的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问题,而他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运输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造成了诸葛亮军队缺粮的局面。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时,因为运粮不继,诸葛亮被迫撤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也采取了以下的手段:
一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减轻后勤的压力。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专门挑选出祁山的路线。这不只是因为这条道路比较平坦,也是因为祁山一带人烟富庶,能够给诸葛亮提供大批的补给。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采取抢收敌人的麦子,保证了自己的军粮供给。
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的手段更是登峰造极。他抓住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在关中平原开始屯田。这样,诸葛亮在和司马懿对峙中,感觉不到粮食的缺乏。
二是加大运输力度,改进运输方式。诸葛亮在运输粮食方面,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他在运输路线上尽量利用自然的条件。比如他利用斜谷的水道运输,减少了运输的困难。
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采取机械的力量来节省人力。据史书记载,木牛可以载一个人的一岁粮,大约三百公斤,而流马可以载粮四斛六斗。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结语:
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有两次因为缺乏粮草而撤军。这两次撤军,一次是第二次北伐中,因为出兵仓促,粮草准备不足。另一次是由于天气的原因,不可抗拒力使得粮食运不上去。其他的几次北伐,诸葛亮都没有遭到缺粮的困扰。
这是因为诸葛亮合理的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难题。他大力发展生产,为每一次北伐都准备好足够的粮草。然后精心挑选北伐路线,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或者就地补充,或者收割对方的粮食,或者战地屯田,大大减轻了后勤的压力。
而在粮草的运输上,诸葛亮尽量采取水运的办法,借助自然的力量。在运输工具上,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改进了运输方式。这一切,都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保证了诸葛亮的粮草供给。这样,使得诸葛亮最大可能的摆脱了粮草缺乏的困扰,有力的推动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运去英雄不自由!对比,韩信和诸葛亮北伐,你就知道,什么叫天命!
当年韩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诸葛亮路线
韩信主力走的是陈仓道,也就是斜谷道,其实,韩信是兵分四路,在四条线上进行了突击。
而韩信的对手,章邯,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韩信主力走的那条道?
要知道,层岚叠嶂,当年能有没个无人机侦查,所以章邯几乎就是兵分四路对抗韩信;
兵不在多少,而在分合···,所以章邯大败;
当时韩信的道路是这样的
韩信主力为什么走陈仓道呢?因为当时的西汉水这条河流是汇入汉水的,从汉水向上,一直到嘉陵江,整个陈仓道的河道都是可以行船的,我认为章邯明显不知道这一点。要是知道,早就在此重兵把守。
用船运粮草,溯江而上,因此韩信没有遇上太大困难。
400年过去了,诸葛亮想同样北上,走韩信的道路。但是情况变了
刘邦北上二十年后,五都发生大地震,这场地震导致西汉水改道流入嘉陵江,从汉水到西汉水之间变成了山间小流,无法用船运粮了。
那么一场地震为何改变这么大?
在诸葛亮之前400年,在西汉水和汉水之间有个巨大的湖泊,叫天地大泽。是个巨型湖泊,由于这个巨型湖泊的存在,导致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水位整体抬高,因此能行船。
但是一场地震之后,大湖泊没了,嘉陵江水位变低,河道变窄,水流由平缓变成湍急;
这种湍急的水流,是无法行船的。
这也是诸葛亮的噩梦!
诸葛亮和韩信同样都是武庙十哲,功溃之后,蜀汉政权再也没有能力北上了;
主要是经济势力拼不过
本来蜀汉和长安关中是两大经济圈对抗,汉中经济圈明显小于关中;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多少年来,军事家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诸葛亮采用魏延的计策到底能不能成功?我认为是不能!
魏延说,现在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懋,是夏侯惇的废物儿子,您给我精兵五千,扛粮食的五千,我走子午谷用不了十天就能神兵天降到达长安那草包听我降临必定弃城逃跑,长安城中此时惟有御史和京兆太守,没有抵抗能力了,长安城中的粮食够我吃的。等到魏国再调大军来最少得二十多天,到时您也接应过来了,这样,咱一口气就把咸阳以西拿下来了。
我觉得这种战略投机和俄乌战争俄罗斯的想法有一拼——战略投机;
几年前,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的时候,乌军没有抵抗,一哄而散了,俄罗斯想复制一遍,他希望是乌克兰不战而降···只是成功了一半,南部拿下了赫尔松;
魏延的策略也是如此,他赌夏侯懋不战逃跑,但是万一这货没逃跑呢,甚至关闭城门不出;你指望魏延带领的这一万人,能攻下并占领四百年历史的古都?
在军事行动中,你设想的关键点在于对方怎么行动,这种战术策划一开始就失败了一半。
例如日本中途岛战役,日本就是设想,自己的联合舰队航母群攻击中途岛后,美国航母编队会从夏威夷过来救援,到时候日军战列舰也上来了,同美国航母决战;整个关键计划就是“中途岛遭攻击后,美军航母编队来救援”,他就没设想,美军没来救援,或者联合舰队先遇上了美国舰队·····
所以,失败就是必然了,因为敌方的反应和你设想的不同。
按理说,诸葛亮第一次目标就是陇西
陇西海拔高于关中,是容易防御的,并且可以俯瞰关中。
成功概率是很大的,但是街亭失手,其他几路也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失败了···
无力回天,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诸葛亮知道自己成功不了,天命属魏
所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诸葛亮再神机妙算,无法和地理优势抗衡。
------------------
推荐阅读:
负债太多,大多都是信用卡,收入只够处理一个卡分期,该怎么办?
上一篇:你觉得怎么装修客厅能显得好看?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