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尊称是用钱换来的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老公就是年纪不大在大家族中辈分却很大的人,记得刚刚结婚回到他老家的时候,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人进门就叫他大叔,叫我大婶子,当时确实吓了一跳,感到特别的难为情,觉得一下子被人叫老了,如果不是按辈分,按照他的年龄和长相,我们估计得叫他叔叔或者爷爷,后来老公说本家或者一个村子里的街坊邻居都要按辈分称呼,不论年龄大小,俗话说得好,“疙瘩不大长到辈上”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常回老家,但过年过节回去,遇到一些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打招呼从来不主动叫别人什么,生怕叫错闹出笑话。
鲁西南由于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于辈分格外的注重,不但本家族的要严格按照辈分称呼,对于本村外族姓氏的人也要按照流传下来的规矩称呼,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是比你辈份高的,就要毕恭毕敬的按辈分称呼,不可直呼其名,亲戚之间更是如此。而且鲁西南一代还有一个老规矩,不同辈分的人不能结婚,虽然不同姓,无任何血缘关系,只要是辈分不同,家长会不同意这门亲事,原因是亲戚之间不好称呼,否则就乱辈了。看来辈分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鲁西南一代家族辈分长幼区分一般是根据家谱规定的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来判断,比如李姓家族中的男性名字,中间的字按照辈分高低分别为,爷爷辈是“朝”字,儿子辈是“述”字,孙子辈是“先”字,重孙子辈是“伟”字,一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怎么称呼别人就不会弄错了,看来辈分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不论年龄,而按辈分称呼也可称得上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愿能代代相传,留住我们的根。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好的,我来回答!
刚刚结婚,就有一个孩子过来叫你奶奶,我想,当时你肯定非常不习惯吧?
我先说说农村的辈分。
在农村,见了人可不能象城里人那样按照年龄叔叔阿姨、大爷大娘地叫,不是农村人不懂礼貌,而是都有固有的辈分,万一叫错了会惹出笑话,甚至还可能引起纠纷。
中国的辈分,有生人圈和熟人圈之分。生人圈即同学圈、朋友圈、同事圈等,在生人圈里,比如你到某个新的工作环境,可以按照年龄去叫兄弟、叔伯等。但在熟人圈里,是绝对要按照几代人传下来的辈分去称呼的。
熟人圈的辈分有三种:
一,家族辈。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谱系的家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辈“字”,比如孔孟家族的“庆”、“繁”、“祥”、“令”“繁”等,就是根据乾隆皇帝所赐的辈字: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还有道光皇帝所赐的: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六十岁的令字辈老人,遇见一个繁字辈十来岁的学生,那也必须毫不含糊地称其“爷爷”,这是万万不能乱了辈分的。
所以,自古以来有“亲不压祖”一说,就是两人无论攀上什么亲戚关系,但只要是同宗同祖,必须按照宗族辈分叫,不可以从亲戚上论辈分。
我村有个这样的事,两个原来相差一辈的同族人,分别娶了一对姐妹后,也就成了连襟。辈分低的那个人在新婚酒席上改口称他的连襟为“哥”,结果对方当场翻脸,宴席不欢而散。
二,街坊辈
同一个村或同一个街道,不是一个姓氏的,就形成了街坊辈。
街坊辈是个相对固定的辈分,是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最初,可能由不同姓氏的街坊按年龄互称兄弟,也可能由两个家族连姻形成了表亲而传下来的辈分。
之所以说街坊辈是相对固定的,是因为几代人传下来的辈分,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更改的。但是,如果遇到两家又结了亲,双方近支亲属就立马按照结亲后的辈分重新论辈。
比如我一个堂叔娶了同村一个异姓姑娘为妻,原先我管这姑叫姐,叫她父亲大伯,那么她嫁给我堂叔后,我就得管她叫婶,她父亲我得改称“姥爷”了。
三,亲戚辈
顾名思义,不同宗族的两家结为姻亲,就形成了亲戚辈。
由于古代兄弟姐妹众多,长姊有时比幼弟年龄大得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长姊生的孩子会比自己的幼弟还大,但她的孩子也必须管幼弟叫舅舅,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之下,亲戚辈往往比较脆弱,一般情况下三代而终。三代往后,就几乎没有走动的亲戚了。
如果自己的辈分特别高,有什么体验,会不会觉得尴尬呢?
我个人就有深刻体会。
我在我们村辈分就比较高,而且我们村在方圆几十里是个人口比较多的大村子,几千口人。同时,我们村里的人比较传统,比较重视辈分。
上初中时,和我关注最好的同学名叫福祥,和我不同姓。我第一次到他家去时,他父亲张口就叫了我一声“二爷爷”,一下子把我叫懵了。见我满脸通红,福祥的父亲连忙问道:
“你不是某某祖爷爷家的二爷爷吗,我就得管你叫爷爷哩!”
我慌乱地点了点头,快速逃进福祥的房间。从此以后,他父亲只要见了我,就要口齿清晰地叫声“二爷爷”,让我总是躲着他走。就连福祥的母亲,见了我也是“二爷爷、二爷爷”地叫,听了特别觉得别扭。
这种街坊辈,都被几代人叫了多年了,咱也改不了啊!但是福祥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按辈分叫过我,只是叫我的名字。
福祥的称呼,也许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吧?比如鲁迅先生《故乡》里的闰土,小时侯管鲁迅叫“迅哥儿”,可长大后自己有了孩子,再见鲁迅时却改称“老爷”了。
两年前,本村的一个老师不幸去世,他是我的小学老师,也是村小学的校长,比我大三十多岁。但是按街坊辈,他应该管我叫“叔”。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我领着弟弟前去吊孝,按照礼节,在先师灵前行跪拜礼,叩了三个头。这下,把执事人员紧张得不得了,赶忙上前搀扶,老师的儿子等亲属也赶忙回叩首礼,连说“不敢当”。
这场面,让我更体会了辈分高的尴尬了。
后记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宗族辈、街坊辈还是亲戚辈,都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传统,属于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由野蛮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值得、也必须传承下去。
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家族乱了辈分,将会有失伦理,败坏纲常,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不良风气。那个写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在未发迹之时,经常到同是李姓的李元将家中做客,那时候为了巴结李元将,见着李元将就叫叔叔。可后来发迹之后,李绅趾高气扬,见了李元将爱理不理,李元将发觉后,自己改了称呼,到李绅面前主动降低辈分,自称弟弟。可李绅仍旧不乐意,无奈之下,李元将自称侄子,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见了李绅叫爷爷,他才乐意。
李绅对李元将,从侄子到爷爷的辈分变化,就是权势压倒宗族的缩影,彰显社会风气的媚权、惧强,是一种极其丑陋的恶习。
所以,我个人觉得,辈分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任何时候也不可乱,这既是对祖宗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明程度如何提高,都要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感谢您的阅读,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说起来也没办法的事。我老公在他家族是最小的,他大外甥等都比我老公大十多岁,比我大差不多一代人了。他们来北京我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有的管我叫舅妈,有的叫老婶,他们都白发苍苍叫的我很不自然。
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有辈分区别,晚辈就应该称呼长辈,这是礼貌,也是文明象征!
▍年纪不大辈分却很大,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个我深有体会[笑哭][笑哭][笑哭][笑哭][笑哭]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有人叫我爷爷了,当时自己也有点害羞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