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主要是外扩,没功夫理你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估计宋高宗赵构,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顺手建立的南宋,能够延续152年之久。要知道,北宋比南宋强大那么多,也不过只有167年时间而已。
尤其是南宋在与蒙古大军对峙的战斗过程中,表现异常精彩,居然与之斡旋了44年时间。相对来说,同时期的其他几个政权,可就不值一提了!
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正式攻打西夏,到了公元1227年,西夏最终灭亡。在蒙古大军手里,西夏只坚持了18年。公元1210年,成吉思汗与金国彻底断交,同年开始伐金,要知道金国有百万大军,而蒙古大军当时只有15万左右。公元1234年金国被灭。金国在蒙古大军手里,只坚持了24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被蒙哥汗派遣南下进攻大理。仅仅过了1年,在公元1254年1月,大理国就被灭了。我们再看看南宋的表现,公元1235年,窝阔台汗灭了金国以后,开始征讨南宋。结果一直到公元1279年,南宋才正式被忽必烈所灭。这期间,南宋坚持了44年之久,是同时期几个政权里,最抗揍的一个。那么南宋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大蒙古国内乱,给了南宋喘息之机。
大蒙古国的战斗力的确享誉全世界,那时候他们在地球上基本遇不到对手。所以说南宋也绝对不是个例外。
不过大蒙古国从建国以后,就以内乱不断著称,这也就给了南宋喘息之机。
第一次内乱,窝阔台之死。
窝阔台汗在1235年,兵分两路攻打南宋,东路大军由皇子阔出带队,进军湖北。西路大军由皇子阔端带队,进军四川。
1238年,蒙古东路军在安庆遭到顽强抵抗。同年蒙古西路军在四川倒是非常顺利,拿下了210多座城池。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进展下去,灭南宋指日可待了!谁也想不到,1241年,窝阔台汗多喝了几杯,结果把自己给喝死了!
窝阔台汗一死,大家就都没心思继续进军了,因此全都罢兵回朝,争夺蒙古大汗的位置。南宋总算松了口气。
第二次内乱,两位皇后称制8年之久。
窝阔台汗死后,他媳妇儿乃马真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贵由继位,强行选择称制,时间长达5年之久。这期间,乃马真后除了为自己儿子争权夺利外,啥正事都没干。
公元1246年,远征归来的贵由,这才通过忽里台大会,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只可惜贵由汗还没来得及发挥,就在1248年莫名其妙去世了。
此后3年时间里,大蒙古国一直由贵由汗的皇后海迷失后执掌,搞得那叫一个乌烟瘴气,压根就没工夫攻打南宋。
这么一来蒙古大汗的位置再次空了出来,托雷的长子蒙哥,在拔都的支持下,于公元1251年,强行登上了大汗的宝座。这才结束了皇后称制的局面。
第三次内乱,蒙哥汗之死。
蒙哥汗是一个很有手段的大汗,他继位以后,一方面重点打击窝阔台家族的势力,另一方面,重点培养托雷家族的力量。
蒙哥汗让弟弟忽必烈总领漠南,同时取代阔端,成为了蒙古西路军的统帅。又让弟弟旭烈兀带领一支强大的远征军进行第三次蒙古西征。还让弟弟阿里不哥镇守漠北,以防蒙古贵族们搞事情。
安排好一切以后,蒙哥汗于公元1258年兵分三路进军南宋。蒙哥汗自己带领一路进军四川,可以说声势浩大,打算一举灭掉南宋了。
可就在公元1259年,蒙哥汗在重庆钓鱼城下,连续进攻数月都没有取得胜利,最终在这一年的8月份,蒙哥汗居然死在了钓鱼城下。
蒙哥汗一死,南征的蒙古大军群龙无首,自然是纷纷回到了北方。南宋再次松了一口气。
第四次内乱,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长达4年。
公元1259年,蒙哥汗病逝。作为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希望能够夺取蒙古大汗的位置。
其中,阿里不哥长期呆在漠北,因此他得到了广大蒙古贵族们的支持。而忽必烈长期在汉地带兵,因此他手里不仅有兵权,而且还有汉族地主的支持。
公元1260年5月,忽必烈在漠南擅自召开忽里台大会,强行把自己立为蒙古大汗。1个多月以后,阿里不哥这才得到消息,连忙也召开了忽里台大会,自己做了蒙古大汗。
因此此后长达4年时间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一直处于内战状态。最终在公元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这4年时间,大蒙古国自然是没工夫进攻南宋了,因此南宋又苟延残喘了4年时间。
二、全面战争,也只打了9年。
从以上分析来看,每次蒙古大军要南下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内乱,这才让南宋一再躲过战乱。
可到了公元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以后,这种机会可就不多了。
公元1267年,忽必烈终于再次南征,这回南宋可就扛不住了。忽必烈的首要目标,就是拿下南宋的军事命脉襄樊。
1267年,忽必烈派遣10万大军围攻襄阳、樊城,同时在周围打造了5000艘战船,训练了一支7万人的水军。
5年时间里,蒙古大军多次击败了前来援助襄樊的宋军,最终迫使吕文焕出城投降。公元1273年,襄樊正式落入蒙古大军之手。
襄樊被攻破,南宋不得不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长江天堑。可忽必烈利用围攻襄樊的时间,早就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因此元军很顺利地就顺着长江,一路杀到了临安城下。公元1276年,南宋的防御体系终于被攻破,太皇太后谢道清无奈,只能带着宋恭帝出城投降。其实这个时候南宋已经灭亡了。剩下的,只是最后的挣扎。
所以说,从公元1267年,到公元1276年,南宋真正与蒙古大军较量的时间,只有9年而已,一点儿也不比其他几个政权长多少。换句话说,在蒙古大军跟前,他们都是一路货色。
当然了,此后3年时间里,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人,依旧在为南宋小朝廷尽忠职守。1279年,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彻底宣告了南宋的灭亡。
总结:南宋前中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悍的。
很多人觉得南宋就是弱小,其实这是偏见。南宋在岳飞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击败过强大的金国,这本身就证明了南宋的战斗力。
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为南宋训练出了一支保家卫国的队伍。因此南宋前期能够稳住局面,一点儿也不奇怪。
到了南宋中期,其实战斗力也很强悍。孟珙的爷爷和太爷,都是岳飞的部将。因此孟珙从小就对岳飞的事迹耳濡目染。
长大以后,孟珙同时掌握蜀地、湖北的军权,一人负担起了南宋三分之二的战线,而且效果还真不错。尤其是1234年,曾联合蒙古一起灭亡金国。
只是在1246年,孟珙死后,南宋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同时不断有奸相出没,使得南宋内耗严重。这才让忽必烈钻了空子。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南宋与蒙古(元朝)的战争,按时间线,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1224年,金哀宗继位,宋金停战,至公元12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协议为止。
这一阶段初期,南宋方面其实意识到了金国若是不存,自己也有危险的道理。所以面对金哀宗求和、联盟的请求,南宋上下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大体上还是希望联金抗蒙。
但是一方面,宋金是世仇,金国当年对赵宋皇室的残酷和羞辱,已经深入到了南宋每一个人的心里。这就使得联金抗蒙,看似很容易,其实很难操作。
比如,宋金联盟,双方各出多少兵?各承担多少义务?这个要是理不清,大家要是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双方很难团结一致对敌。而这种细账,一向就很难算得清。
另一方面,蒙古为了分化宋金联盟,也是一直不遗余力的逼迫南宋站队。
比如1231年,蒙古军攻破凤翔后,派人到南宋要求借道,迂回攻金。对此,南宋当然是拒绝的。但无奈,宋军打不过蒙古军。蒙古军在拖雷的率领下,强攻南宋的陕南。
不是拒绝借道吗?那蒙古人就逼南宋借。
最后,宋军不敌。放开了大路。“礼送”蒙古军北渡汉水,进兵河南,威逼金国侧后。
公元1233年,金国主力全军覆没。当时南宋看到金国已是完犊子的节奏,不可能再有奇迹发生了。再加上对自己与蒙古军之间的实力差距是明摆着的。于是,南宋上下便果断放弃了联金抗蒙想法。拒绝救援金哀宗,转而联蒙灭金。
转到来年,金国灭亡。南宋收复了九个州。
第二阶段从公元1235年至1244年前后。
灭金之后,蒙古军北撤,造成河南空虚。
当时的南宋朝廷,还有那么一点进取心。主战派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个“收复三京、北依黄河、西守潼关、抚定中原”的防御战略,决定在河南与蒙古做长期对峙。
按照这个战略,南宋要花费一年时间,组织十五万精兵北伐。可当时血气方刚的宋理宗等不及。最后,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他就火急火燎的只派了六万淮西军先上了战场。
这六万人一去,就是踏上了鬼门关。
公元1235年,宋军先锋收复开封(当时的河南是无主荒地)。但正当宋军准备进一步收复洛阳时,蒙古军展开了反击。宋军在野战中,几乎被蒙古军打得全军覆没。
这次惨败,导致宋军的计划全乱套了。
因为按照南宋的既定战略,收复开封、洛阳之后,还要收复潼关。
潼关才是重中之重。毕竟,洛阳、开封都无险可守,没有潼关天险作为依托(南宋计划西靠潼关,北靠黄河设防),防御蒙古军进攻。河南根本守不住。现在宋军没能收复潼关,就连洛阳都没能收复,所以六万宋军自然是大乱。
而且,当时的开封城,早已残败不堪,不复当年的繁华。宋军进城后,没有粮草,没有任何后勤物资,连城都无法守。困守城中只能是等死。
因而,公元1235年的“端平入洛”,最终以宋军大溃败,退回淮南而宣告结束。
事后,蒙古大汗窝阔台怒斥南宋背约。并以此为借口,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四川、荆襄和淮南地区。掀开了蒙古军第一次全面入侵南宋战争。
插一句,宋军“端平入洛”期间,表现的其实很顽强,并非不堪一击的鱼腩部队。宋军之所以会惨败,并非是士兵不能战,主要责任在于宋理宗好大喜功,视战争如儿戏。他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出兵,宋军缺乏基本的后勤保障。战败也是难以避免。
公元1235年底,蒙古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
宋军在抵抗三年后,三线全败。
其中西线的蒙古军突入四川,在阳平关击败宋军曹友闻所部,乘胜进攻川北各要隘,将整个四川盆地全部扫荡了一遍,就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蒙古人两次屠城。
中路的蒙古军攻破襄阳、随州、荆门、枣阳等地,将南宋的荆湖防线完全打穿。荆襄的江北地区全部沦陷,蒙军与宋军隔江对峙。
东路的蒙古军沿长江行进,将南宋的江北地区洗劫一空。打到了南京北岸。
此时的宋理宗,被各条战线的惨败急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但是,天不灭宋。就在这个危急关头,一个名将挺身而出。
这个人叫孟珙。
公元1236年,孟珙首先在荆州挫败了蒙古军渡江南下的企图。
转到来年,孟珙又在黄冈大败蒙古军。令不可一世的蒙古军“死伤十之七八”。
公元1238年,孟珙展开反攻。
宋军渡过长江,将江北的襄阳、随州、荆门等地全部收复。
又转到来年,西线蒙古军见东线友军被孟珙打得节节败退,随即向东增援,杀至了今天的重庆奉节,大有由川渝入荆襄之势。
孟珙见状,立即率军赶至奉节,并在三峡地区大破蒙军,使得西线蒙古军不能东下,从而巩固了荆襄地区。
公元1240年,中路蒙古军不甘失败,在河南地区屯田,并建造战船,准备卷土重来。
孟珙得知消息后,一改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向蒙古军发动偷袭。将蒙古军的屯田和建造战船材的料全部烧毁。同时,他还遣一路人马将蒙军的物资仓库烧的一干二净,使得蒙军数年之内都无力再从中路南下。
公元1241年,转机之年。
这一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蒙古内部因为汗位之争,无暇继续攻打南宋。南宋因而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南宋着手反攻。
其中,西线宋军的任务是收复川渝地区。当时担负这项任务的总负责人也是孟珙。
另外,朝廷还给他添派了一员副手。而这个人就是后来建立山城防御体系的余玠。
余玠比孟珙小四岁,一直在东线驻守。当孟珙在荆襄收复失地时,他也在江淮抗击蒙古军的进攻。
公元1242年,宋理宗见余玠战绩颇著,便将他调往四川,入蜀主政,扭转四川颓势,巩固荆湖的上游防线。
当年,余玠到任。他一上任,马上就根据四川的地理环境,搞出了一套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靠着这套体系,南宋的西路战场一直坚持到了南宋灭亡,都没被攻破。
插一句,所谓山城防御体系,就是宋军在四川盆地内,沿江河或交通要道,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结寨。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总体来看。蒙宋战争的第二阶段,虽然宋军起初表现糟糕。但中期发力,迅速调整,后期又逐步扭转了战局。并且还建立了一套能够应对蒙古军的攻防体系。
▲四川山城(部分)分布图
蒙宋战争第三阶段大致是公元1245年至宋理宗去世(1264年)前后。
这一阶段前期,蒙古内部因为争夺汗位,先是窝阔台的儿子争。后来术赤的儿子与窝阔台的儿子贵由闹矛盾,差点打内战。再后来拖雷的儿子蒙哥和贵由的儿子争汗位。蒙古人自己斗得不亦乐乎。
再加上蒙古内部为了缓矛盾,把大部分主力都西调,西征俄罗斯、西亚,无力再对南宋发动全面攻势。一直到蒙哥独揽大权后,才再次开启对南宋的全面战争。因此,南宋又幸运的得到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但很可惜的是,宋朝这次没抓住这一机遇休养生息,而是陷入了不必要的内斗中。
公元1246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孟珙听说后,上书朝廷,请求宋理宗予以批准。因为范用吉是蒙古军河南行省的军政长官,他一旦归顺了,南宋可以尽得河南。这必然会在军事上对南宋的抗蒙大局有推动作用。
但是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会增长孟珙的势力,起了猜忌之心。于是,他便果断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心里哇凉哇凉的。为了避嫌,他只得主动请求致仕,宋理宗这次马上给予批准,剥夺了孟珙兵权。
孟珙本就患病,这次受贬又备受打击,所以回乡后,他便一病不起。当年就病逝了。
七年后,守蜀有功的余阶也遭怀疑。宰相谢方叔以各种理由打击他,导致宋理宗也将他召还于朝。最后,余玠暴病而死。(也有传闻称余阶是服毒自尽)
关于孟珙被贬,郁郁而终,余阶暴卒,历史上有争议。不少人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贬的不冤。关于争议,这里不讨论,免得跑题了。但是,从他们的被贬也能说明,在极度不信任武将的宋朝,有能力的武将,确实很难生存。前后岳飞、韩世忠,后有孟珙。都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牺牲品。
而且,蒙古与南宋打得是东至淮海,西至四川的全面战争。像这种大面域的战争,仅靠偏安东南的朝廷,怎么能应付的了?朝廷不给予地方将领实权,让将领们在驻地自主经营,怎么可能抵御得了蒙古军的入侵。
所以,说句不客气的话。当孟拱、余阶等顶梁柱死后,南宋就应该灭亡了。因为当时很多将领都受到了猜忌和迫害,投奔蒙古。而这些人普遍都熟悉南方,精通水军战术。蒙古军有了他们的加入,不管是水战还是本身就擅长的运动战,都能碾压宋军。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公元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宋军意外打死了蒙哥汗,南宋根本撑不到1279年。可能1262年前后就灭亡了。
关于蒙哥侵宋,不细说。总之,当时南宋被打得很惨。
南线蒙古军在兀良合台率领下,从大理侧击南宋的后方,一度打到湘潭。
中线蒙古军在忽必烈率领下,仅靠渔船就攻破了宋军的江防,打到长江南岸。一度打到江西南昌。
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相距最近时,距离也就几百里,差点就打穿了南宋的中部。
也就是蒙哥亲率的西线蒙古军被钓鱼城的宋军挡下,再加上蒙哥犯倔,非要拿下钓鱼城再与忽必烈会师。然后,他被宋军打死。南宋才侥幸又延续了20年国祚。
蒙哥死后,由于他没指定继承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蠢蠢欲动,于是蒙古分裂。贵族们纷纷站队,蒙古内战再次爆发。
这一战打了整整五年。
公元1264年,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他得罪了大部分蒙古旧贵族,与除了伊尔汗国外的四大汗国全部闹翻脸。
所以从1264年开始,蒙古军的主力从单纯的蒙古人,变成了由蒙古人、汉人、女真、契丹人以及回回人组成的多民族军团。而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蒙宋战争的最后阶段,忽必烈整整滞后了八年才又重新发动。
忽必烈统一蒙古本部的同一年,宋理宗也病死了。其侄宋度宗继位(理宗没儿子)。由于宋度宗是个先天发育不足的弱智皇帝,本来不受宋理宗待见。是因为权臣贾似道极力推荐,他才得以承继大统。所以继位后,他就对贾似道投桃报李,贾似道便开始总揽南宋的朝政。
应该说,蒙古和南宋当时都有内部变动。情况都不稳。不过蒙古的情况比南宋略好。因为南宋已经是一个步入统治末期的没落王朝了,贾似道为了消除军阀影响力,把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搞了一系列改革。可这些改革,门都不合时宜,最终反倒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而蒙古,当时也进行了改革。但因为蒙古是一个新兴的,有生命力的政权。所以忽必烈的改革(本质是封建化,拉拢实权派),在蒙古统治的区域内,起到了推动作用。大量汉人、契丹人、女真人与忽必烈站在一条战线上,利益一致,共同对付南宋。
公元1267年,忽必烈完成整合。随后,第三次蒙宋全面战争爆发。这一战,蒙古军在一干南宋叛将和北方汉人率领下,对襄阳发动了长达六年的围攻。
在这六年内,南宋军队在贾似道指挥下,数次救援襄阳,但都无功而返。
期间,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朝,大封群臣。蒙古统治者与北方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又进一步得到加强。
公元1273年,襄阳城破。
在攻打襄阳的同时时,忽必烈还派了一路元军从西线包抄四川的宋军,将除了重庆之外的四川,全部攻陷。而早在二十年前,蒙古就灭了大理。所以此时,南宋三面被围。
▲全国最宽的护城河就在襄阳
襄阳城破的次年,宋度宗病死。贾似道的靠山没了。
南宋群臣见贾似道对外,不能御敌,对内一向专横跋扈。因而一时间,大家纷纷怒斥贾似道祸国殃民,逼他出征,抵抗元军。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也不意味着南宋就铁定灭亡。因为只要南宋水军能击败元军,仍然可以续命。这种情况,历史上有过先例,比如南北朝后期,大半个江南都沦陷了,北齐军甚至一度站在了长江南岸。但陈霸先率水军在长江多次打败北齐军和西魏军,硬是打出“结界”效果,将东南的完全沦陷又往后延迟了30年之久。
然而,很可惜,贾似道不是陈霸先。
公元1275年2月,南宋13万水军,2500艘战舰在贾似道的指挥下,在安徽铜陵被元军打得全军覆没。
同一年7月,元军在江苏镇江再次大败南宋水军,摧毁宋军战舰700余艘。南宋仅存的一支水军,就此覆灭。
随着水军的彻底覆灭,至此,南宋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1276年,元军在一面攻打扬州,一面又攻打南京的情况下,对临安发动围攻。
南宋此时已经没有生力军了。所以临安之战毫无悬念——谢太后携宋恭帝及一干大臣出降,南宋灭亡。
后来,张世杰、文天祥等人出走,到东南沿海组织力量反攻,坚决不降。但这些反攻都没有掀起水花。南宋已经是大势已去。
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宋军再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彻底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崖山海战后,坚守在重庆的宋军又奋战了几个月,直到1280年,弹尽粮绝后,才出城投降。重庆地区的宋军也是坚持到最后的南宋部队。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也不能拒绝运气。甚至,这个运气要比蒙古人的自身努力更重要。从客观层面来说,蒙古人的第一个运气,是中华无帝国;第二个运气,是帝国已真空;第三个运气,是战争皆全胜。
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
这说的是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与“遂平西夏”是放在一起说的。从这个表述上,你就能知道西夏在成吉思汗的灭国战争中的分量了。从统一蒙古开始,蒙古人就要灭掉西夏,却始终灭不掉。到第五次征西夏,成吉思汗誓死一战,直至把自己熬得灯枯油尽,才把西夏灭掉。
而在灭国四十中,也就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堪与蒙古一战。蒙古人第一次西征,主要对象就是花剌子模。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那就是契丹人建立的西辽。而西域和中亚的其他诸侯,你只能将其定义为城邦或部落,根本算不上国家。高加索山以北的一众罗斯公国们,还处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只要暴力输送到位,蒙古人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至于蒙古灭金,那就更费劲了,从1211年一直打到1234年。这期间,蒙古人也不是一直彪悍,女真人更不是一直狼狈。后期,蒙金战争已经实现了某种平衡。所谓平衡,就是蒙古人已经无法复制野狐岭之战的模式;把女真大金压着打,再无可能。问题主要出在了大金朝堂。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朝堂无能,玩死天下。如果女真能扛住取道灭宋的拖雷,那么蒙古和大金将会进入到一种消耗模式。只要进入到这种模式,草原胜出几无可能。类比西汉VS匈奴、隋唐VS突厥就行了,中原帝国肯定能耗死草原帝国。即便女真算不上秦汉隋唐,但起码也能跟北魏类比吧。北魏怎么吊打的柔然的,女真也可以怎么吊打蒙古。
所以,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突然崛起于蒙古高原,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无帝国。
但凡中华有个秦汉隋唐类的帝国,成吉思汗就是再“深沉有大略”、再“用兵如神”,也没戏。能与成吉思汗比肩的草原雄主,不再少数。比如匈奴的冒顿单于,拳打东胡、脚踏大月氏;比如突厥可汗阿史那土门,带着一伙西域锻奴,硬是把草原帝国柔然给掀了桌子。这些人的初始条件并不成吉思汗更好,而面对的敌人都比成吉思汗强大。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帝国已真空。公元2世纪以来,欧亚大陆就是一个帝国的时代。自东向西,依次是东汉帝国、贵霜帝国、波斯帝国以及罗马帝国。帝国虽然不断崩溃,但继承者却不断出现。继承汉帝国的是隋唐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是阿拉伯帝国。但是,在隋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后,整个欧亚大陆却出现了帝国真空。倘若面对的不是花剌子模而是阿拉伯帝国,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还能如此彪悍无前吗?缺乏西域城邦经济的补充,靠天吃饭的蒙古草原,怎么获得持续战争的韧性?这时候,别说灭金,就是灭西夏,都是难上加难。
而第三个原因则是蒙古人战争皆全胜。汉匈战争的转折点,是卫青河南之战。河南之战仅战俘虏3071人。但是,失去河套平原之后,匈奴的左臂基本就被砍了下来,东方势力只能龟缩。接着,卫青出击右贤王庭和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开启了汉军的屠杀模式。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长途奔袭、扫荡草原。鲜卑骑兵,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纵深面疯狂扫荡。此战彻底打垮草原霸主柔然,以后北魏对柔然基本全是完胜战绩。
大隋八道反击突厥、大唐五道出击突厥,基本上都是一战定草原。这说明什么?说明草原虽然好战却并不善战,战争的韧性极差,根本扛不住一次大的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但如果你连一次大败也扛不住,那就真能靠运气。
而成吉思汗崛起后的蒙古人呢?简直就没啥天理可讲,从无败绩。关键是战争皆全胜,三次西征但凡遭遇一次失败,损失超过四分之一,那蒙古的远征军也就别回来了。但是,一次都没有出现。而对金、对西夏的作战,虽然屡屡顿兵坚城,但野战却长期无敌。
所以,蒙古人真得很厉害,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但并非全是因为成吉思汗以来三代皆战神,也非全是因为千户制凝聚了草原部落。关键是运气,运气实在太好,这就是一个蒙古人的时代。而蒙古人攻灭南宋,则是一种大势加运气的模式。
大势,是南方政权鲜有北伐中原的可能。不是南方中国不能打,而是北方中国山河纵横,导致出兵的成本高得可怕。南宋高宗时期,岳飞从湖北打到河南。但之后呢?你还得打关中之战、山东之战、河北之战以及山西之战,甚至还要推进到长城一线。即便战无不败,但打仗是要花钱的。连续大战,就能把南宋打到经济破产。
运气,就是南宋政权太怂。再怂的南朝政权也是定都建康,也就是南京。传统王朝的首都,就相当于一个前敌司令部。定都在哪里,就表明自己的雄心指向哪里。定都南京的目的,就是要过江、要楼船中原。但是,你定都在浙江大山里的杭州,是个什么意思?加上后期,跟女真遭遇了一样的问题,就是朝堂无能、玩死天下。忽必烈的一支远征军,硬是迂回了大半个中国,攻灭大理国。这简直没啥天理可讲。大理国没有摁死这伙人,更吊诡的是宋朝的南线部队,基本就被这伙人给屠杀了。
大势和运气的原因讲完,再探讨南宋为何能够独自抗衡蒙古数十年。蒙宋战争,从1235年一直打到1279年。结束的标志事件是1279年崖山之战。但实际上,在1273年襄阳陷落后,战争就已经画上了句号。因为襄阳之战后,南宋的长江防御体系彻底崩溃,已经无力回天。
但是,战争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比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甚至三次西征的时间都要长。
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蒙古没有发动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是不是可以加速南宋的灭亡?可能性不大。成吉思汗以后的长子西征和旭烈兀西征,基本上就是一种扫荡模式。蒙古人面对的对手多是城邦政权和没落帝国,遭遇的军队也不是真正的规模级军团。所以,西征就是十几万蒙古人跑到西边一个一个地拔钉子。
拔钉子虽然费劲,但拔的时候完全不用担心腹背受敌。西征战争,跟灭国南宋的战争,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南宋的作战,才真正考验蒙古人的战争智慧,必须在数千里的战线上,统筹考虑进攻哪里、何时进攻以及怎么进攻。就是再增加十几万蒙古的西征军,全都压到南宋,也没用。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些骑兵的用武之地。
从南宋来说,能够扛住蒙古人数十年,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个是地利因素。
从秦岭到淮河,是一条数千里的漫长战线。但这条战线上,却只有三个南下通道,自东向西一次是江淮通道、南襄隘道和四川通道。蒙古人无论集中多少兵力,搞大水漫灌式的进攻,但最后一定要落到这三个通道上。
淮河通道,河流纵横、沼泽边地,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而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几座坚城,就是绞肉机。所以,蒙古人在后期,基本上就放弃了这条通道。看着是骑兵纵横的平原,但骑兵来了就陷入死地。就是这么个地方,你冲过来还有什么意义。
四川通道,具体是从关中到汉中再到四川,中间要翻越秦岭和大巴山。蒙古人的确可以进入四川、扫荡四川。但是,然后呢?然后就是自己被锁在四川、出不来。占领四川,但无法从四川顺江而下,就是在浪费暴力。而蒙哥大汗,就死在钓鱼城下。你进来可以,但想出去,根本没那么容易。如果南宋能够彪悍一点儿,蒙古人能不能全身退出四川,都难说。
南襄隘道,主要是南阳到襄阳的一条盆地通道。蒙古人最后就是在这里突破了南宋的长江防线。但是,这条通道也不好打。南宋的在襄樊的防御体系非常完整,而长江就是一条运兵运粮的高速公路。关键是蒙古人一直就不理解襄阳到底有多重要。后期,是因为南宋降将刘整提出的建议:欲灭南宋、必取襄阳。
一个是政权因素。
南宋是一个标准的王朝政权。而这套政权体系不仅可以支撑一个王朝,而且可以支撑一个帝国。为什么说中国在政治上是早熟的?西方直到近代,才完成从封建到集权的转变。而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到实践的过程。工具理性使得西方人建立了官僚制。官僚制是一种机器化大生产的高效行政模式。而中国呢?两千年前的秦战国,就在战国竞争的博弈环境中,发明了集权官僚制。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一直批评大明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但是,你这是用今天的统计标准来衡量古代中国的传统王朝。中国王朝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那么西方的封建诸侯国呢?别说数目字管理,国王甚至都不识字,连基本的文书行政都做不到。而大明的行政效率,在历代王朝中只能是排名靠后的。
集权和官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效率足够高。很多帝国,没了就没了。但是,中华帝国却一波接着一波。原因并非全因为广袤平原的物产丰富。比之印度的平原面积,中国并不算多。原因就是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
旭烈兀西征,第一个要拔掉的钉子就是刺客之国木剌夷。在蒙古人到来之前,木剌夷已经派出使者游说西亚诸国,号召大家一起对抗蒙古。但是,包括哈里发在内的西亚各方势力,根本就没人理会木剌夷的要约。
而同时期,蒙古进攻南宋呢?四川方向、蒙哥彪悍扫荡;云南方向、兀良合台突将勇猛无前。各条战线上,蒙古人都是势如破竹。但是,南宋守将却按部就班,大家该怎么打就怎么打。钓鱼城下、打死蒙哥大汗,马湖江之战、击退兀良合台。蒙古人可以在战术上一直取胜,但一直无法实现战略碾压。而其原因就是行政模式及其产生的行政效率,能够把南宋的战斗暴力和战斗韧性全都释放出来。
一个是文化因素。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北宋时期,宋朝人已经形成了某种国族意识。宋朝人对自己的理解,不再是一种古之帝国的定位,而是一种原初的民族主义。宋朝人的自我群体意识特别强。《肇造区夏》的作者,美国汉学家谭凯(Nicolas Tackett),认为:按照人类学的观念,宋朝人用“汉”这个词来指称自己,就是在强调自己是汉朝人的后代。而这就表明宋朝人已经默认自己为一个特定的族群,以宋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发达的文化。
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帝国而打遍整个地理视界?先天不足和实力不济,是一个原因。而这种国族意识的形成,也是非常大的的原因。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宋朝士大夫们,就不希望赵家官人成为秦皇汉武的雄主。秦皇汉武,成就的只是自己的千古流芳,却葬送了一代人美好生活。因为宋朝人已经意识到了他与我的区分,我们自己过好自己就行了,没必要想着去统治契丹人。
你可以说这种意识毫无雄心,但这种意识却非常具有凝聚力。说杜甫是爱国诗人,这就有点儿违和,因为大唐是帝国。但是,说陆游是爱国诗人,这就非常切合。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完全可以用在抗日战争的中国。因为都是同样的意境。
大明亡国,崇祯陈尸东华门外,而大明朝臣是个什么反应?
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崖山之战后,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九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北宋军民“尸浮海上者十馀万人”。
十余万人齐跳海、“余皆睥睨过之”,这就是大明和大宋在凝聚力方面的差异。当然,南宋也有投降的将军和士兵。忽必烈取襄阳、灭南宋,就是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南宋军民保家卫国的战斗意志。蒙古人西征欧亚,就是在拔钉子,一次次的屠城就能震慑万邦。而蒙古人灭南宋,才是真正的灭国战争,一次次的屠城只能遭遇更顽强的反抗。
那么,南宋为什么还是亡国了?
有人说蒙古与南宋就是一个比烂的过程,两伙人都不怎么样。蒙古人这边一堆烂账,而南宋这边更是一堆烂账。蒙古人凡是死个大汗,就要上演一次举国战争。而南宋的烂账,恰恰是政权出了问题。后期的财政改革、官僚腐败和权力斗争,导致政权这个支撑出了问题。刘整降元,就是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而襄阳一旦被攻破,蒙古大军顺着南襄隘道也就灌进了进来。
在中国历史上,南宋这个南朝政权有一定的优势。
比如一以贯之的地利因素和政权因素,比如士大夫集团塑造的凝聚力。但,南宋并不是最强的,比之刘裕建立的南朝宋,缺了进取雄心、缺了武功雄主、缺了能战精兵,也缺了丰功伟绩。
南宋却能独自抗衡蒙古数十年,更主要的原因是蒙古人并不是绝对的强。
他们的崛起,运气的概率更大。蒙古的大元,无法比肩隋唐帝国。大隋统一战争,四千里长江战线、51万隋军出击,两个月便正式结束了南北分治。 甚至,比之统一三国的西晋帝国,蒙古人的能力指数也要降一个档次。西晋三十年屯田,屯田之时灭蜀;七年造船,然后20万大军突破长江战线。灭吴,西晋只用了3个月。而蒙古的大元,即便1273年突破襄樊,彻底灭宋还是用了数年时间。
因此,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之所以打遍了整个欧亚大陆,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运气太好。中华但有帝国,蒙古人崛起,几无可能;中亚但有强国,蒙古人甚至连西域都推进不到。所以,蒙古人一旦退出中原、陷入沉沦,就真心难以再有崛起的可能。后来,东北的满清崛起了,而蒙古诸部却仍旧内战不断。
▍南宋为何能独抗蒙古50年?
事实上,成吉思汗刚刚建立的蒙古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很多时候不是敌强我弱,而是我弱了,敌人才能强大起来,强弱是相对的,是一种力量的对比。
南宋的军事力量,从岳飞抗金开始,越来越弱,再一个就是宋朝是960年建立的,到与蒙古对峙,已经发展了200多年了,它是一个日薄西山的王朝,而蒙古是1206年建立的王朝,比宋朝年轻240多岁呢!
可见,蒙古帝国是越来越强的一个帝国,但它是很年轻的一个王朝,需要时间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50年时间,蒙古帝国终于强大到天下无敌。
恰恰相反,南宋是一个越来越弱的帝国,但是它是很稳定,经济比较发达的王朝,可以“吃老底”,不是一两年就会吃完,也需要一个过程,50年时间,南宋王朝终于变得弱不禁风,不能打赢蒙古军队了。
这就是南宋能够独抗蒙古50年的真正原因,就是四个字“此消彼长”,力量变化需要时间,不是说南宋的军队总是有多么顽强,总是有多么大的抵抗耐心和力量,可能仅仅是因为蒙古的崛起需要时间。
历史上的所有强国都不是一天两天就强大起来的,也不是一两年就强大起来的,都有一个几十年的积累。
比如周朝经历了周文王几十年的经营,才强大起来,清朝的崛起也是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从1589年到1644年,也是50多年的力量积累。
由此可知,南宋能够独抗蒙古50年的真正原因,就是四个字:“此消彼长”,蒙古的强大需要几十年时间的积累力量,南宋的灭亡也需要几十年的慢慢腐朽。
总之,就是一个力量的变化,蒙古力量越来越强,50年时间,它军事力量从几万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南宋的军队却越来越弱,由百万大军,慢慢变成了几十万人,这样就造成了蒙古最后胜利的局面。
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作者|龚柳辉
------------------
推荐阅读:
今年51岁了,干了一辈子银行,准备提出辞职,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上一篇:什么是swot分析法?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