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庆本来是李鸿章手下一员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吴长庆本来是李鸿章手下一员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袁世凯的发迹就是跟随吴长庆开始。
▍吴长庆本来是李鸿章手下一员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首先非常感谢对这个问题的邀请。在消灭太平天国军队和其他地方军队,流寇的过程中,李鸿章和吴长庆的关系还算不错的。因为他们的目标,反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平叛这些叛乱。吴长庆可以说是李鸿章下面一位很得力的干将,但是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了兵权,为什么会这样了,这害的从他们之间的矛盾开始,那么他们之间的第一次矛盾是什么时候呢?
早在19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和俄国因为地方问题关系十分的紧张,清政府担心出现意外,于是要求各个边境加强防备,在这个时候,吴长庆就被调任为浙江提督。后来又要求带部队前往山东。吴长庆率领一支军队前往登州、黄洲,与兄弟部队积极部署海防事宜,当时吴长庆要海防,必须要和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沟通商量看怎么处理。李鸿章知道这件事情后给的答复却是大船上的炮位过高,不适合地面部队使用。说白了,就是不支持吴长庆在山东布放,这无疑给了吴长庆一个盆冷水,让吴长庆很难堪,这样李鸿章和吴长庆的矛盾开始慢慢出现了。
再过了2年,邻国朝鲜发生兵变,敌人围攻日本使馆和朝鲜皇宫,于是朝鲜向大清朝廷寻求帮助。同时清政府驻日本大使也发电报给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说明情况,张树声连忙派吴长庆前往朝鲜协助平叛。吴长庆不负所托平定朝鲜兵变,同时他也在思考兵败原因,他在朝鲜呆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明白,朝鲜之所以兵败一来是朝鲜外戚专权,二来是日本虎视眈眈。于是吴长庆在朝鲜逗留的时候就协助朝鲜整顿军务。而他的做法引起了李鸿章的极度不满,李鸿章一心想要牺牲朝鲜的利益来维护大清边境的安稳,怪吴长庆多管闲事。于是,两人的矛盾扩大化。最后在清政府询问李鸿章“吴长庆驻朝鲜是否得力”一事后,李鸿章对吴长庆评价不佳,吴长庆对此极度不满,再三要求去北京面圣,两人的矛盾直接公开了。
李鸿章的实力当然要比吴长庆的实力要大很多,吴长庆根本不是李鸿章的对手,当吴长庆和李鸿章之间产生隔阂或者矛盾的时候,吴长庆只是被剥夺了军权我认为还算是比较体面的了。
我是【老皮读书】,欢迎大家的关注!谢谢大家!
▍吴长庆本来是李鸿章手下一员干将,为何后来却被李鸿章削弱兵权?
谢邀。提出此问题的理由可能是从以下两点得出的结论。
一、吴长庆创办团练时间早于李鸿章属于带枪投靠淮军
咸丰初期,太平天国兴起,太平军进攻安徽,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 年),战死庐江,清廷谕旨赐恤,赏云骑尉世职。咸丰五年,吴长庆袭职,安徽巡抚福济委其统领舒城、庐江团练。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
吴长庆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名声,被清政府提拔为守备。陈玉成在三河镇大败湘军将领李续宾后,率军进攻庐州(今安徽合肥),吴长庆协助守城,太平军久攻庐州不下后选择撤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攻陷安庆城,曾国藩闻知吴长庆的功绩后,邀请吴长庆加入湘军,吴长庆欣然从之,曾国藩为其独设一营,是为“庆字营”。并亲手书写“忠孝坚定,不可挠折”八个大字,赞其“忠孝”,以励庆军将士。
同治元年公元1962年,李鸿章创建淮军,曾国藩将吴长庆“庆字营”推荐给了李鸿章,吴长庆成为李鸿章的淮军主要将领之一。
很多人认为带枪投靠的忠诚度,而且,吴长庆早于李鸿章创办团练,很可能不服李鸿章的约束。据此判断出李鸿章对吴长庆并不信任。
事实上吴长庆跟随李鸿章打败太平军、捻军,立下汗马功劳。至于为一些战术性的问题会产生分歧,但不会影响他们共同的目标——维护满清政府的统治。
上图左起:李鸿章和爱将刘秉璋、吴长庆
二、吴长庆在朝鲜平定叛乱后突然被李鸿章调离回国的传闻
光绪八年(1882年7月23日),因为对闵氏外戚集团的腐败统治和由日本训练的新军可以拿到较优报酬不满,朝鲜京军部分官兵发动暴乱,史称“壬午事件”。
在大院君李昰应的暗中唆使下,暴动很快变成了一场夺权政变,此后连续几天时间里,起义士兵占领王宫,杀戮新军中的日本教官,焚毁日本驻朝公使馆,拥戴大院君执掌政权。朝鲜国王李熙被软禁,闵氏则遭到追杀,逃出京城。
日本乘机干涉,日本天皇派遣驻朝鲜公使花房义质会同陆军少将高岛鞆之助、海军少将仁礼景范率领的1500名士兵气势汹汹地开赴朝鲜“问罪”,于8月12日抵达朝鲜仁川港(济物浦)。
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但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不同于国际法,朝鲜除了定期朝贡以外并不负有严格的义务,中国也对朝鲜的内政外交从不与闻。由于中国清王朝经过洋务运动后实力有所增强,而周围的属国不断丧失,其中之一的琉球就是被日本所吞并,所以清廷对日本格外防范,既有心、也有力去控制经营中国硕果仅存的藩属国——朝鲜,以牵制日本的势力。
在壬午兵变前夕,中国对朝政策已经出现转变的倾向,而此次壬午兵变正好给清廷以强化对朝宗主权的大好时机。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李鸿章淮军爱将之一)(当时李鸿章母丧丁忧,尚在安徽老家,由张树声署理)于1882年8月1日从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到朝鲜兵变及日本出兵的消息和中国也应迅速向朝鲜派出军舰的建议后,经朝廷批准,8月20日,吴长庆率领的3000余名庆军赴朝,丁汝昌和庆军营务处会办袁世凯亲自踏勘选择了登陆点,在朝鲜西海岸的马山浦登陆,而后诱捕大院君,诛杀为首起义的朝鲜士兵,并恢复高宗李熙的权位,迎逃难在外的闵妃回宫,快速平息了“壬午事变”。
上图是《淮军名将吴长庆致刘秉璋军中函札》节选一页
由于吴长庆率领庆军迅速平定了朝鲜境内的叛乱,又扶持李熙掌权,朝鲜王室对中国的向心力大大增强。清政府借机对朝鲜实行了全面控制:首先,入朝平叛的淮系庆军被安排继续在朝鲜驻扎,对朝鲜王朝形成监管之势,同时也震慑日本,成为有清以来罕见的中国在属国进驻大规模军队的特例。平乱的庆军六营全部留驻朝鲜,帮助朝鲜训练新军,在军事上加强了介入。其次,与朝鲜签订通商条约,以此重申中国的宗主国地位。最后,通过代管,全面掌控了朝鲜的海关以及外交事务。
清廷以吴长庆功最,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吴长庆驻朝2 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朝鲜事务由吴长庆的得力助手袁世凯继任。
吴长庆因“劳身焦思,亦遂浸痼疾”,于光绪十年(1884年)患病,奉命回国,当年7月13日病逝金州(今辽宁省金县),终年55岁。
由此看来,吴长庆在朝鲜的经历与李鸿章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吴长庆的朝鲜之行没有所谓李鸿章消兵权之说。
李鸿章在得知爱将去世时,亲笔题挽联:
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 ,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
吴长庆(1829—1884年)55岁,字筱轩,安徽省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78岁,本名章铜,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
推荐阅读:
电影《绣春刀》里面,丁修在没有马的情况下,砍死11个满洲骑兵,现实中难度有多大?
30万你会选择哈弗H9顶配,还是三菱帕杰罗,两款车差距大吗?
《红楼梦》中,薛宝钗委屈被轿子偷偷抬进完婚,如果是黛玉,会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