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还是战争潜力的问题。从希特勒上台到二战爆发,一共不过七年时间,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应付坦克和支援坦克集团行动的战术轰炸机的生产,已经捉襟见肘,没有更多的能力制造战略轰炸机。没有足够的战略轰炸机,就没法实施有效的战略轰炸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没有战略轰炸机
仅凭战术轰炸机
无法对敌方的战争潜力形成致命的危胁
苏联大后方基本稳固
故,此乃德军一大失算
#凌远长著#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Do217M(道尼尔)轰炸机可能是德军在二战期间生产量最大的重型轰炸机,图片里看它的机翼下挂载了一枚Hs293空舰导弹,为了报复意大利的投降德国空军使用这两种装备击沉了意大利的战列舰。
二战期间的德军轰炸机很驰名,斯图卡轰炸机的俯冲尖叫声就代表着:残垣断壁和死亡。但德国在二战时期的轰炸机都是战术轰炸机,没有制造过B17、B24、B29这类的战略轰炸机,这其中的原因是:德国在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术思想限制了德国发展战略轰炸机。
不列颠空战当中的德军容克–88轰炸机,它也是双发中型轰炸机,总体性能和美军的B25“米切尔”中程轰炸机相当。
德国基本上地处欧洲中部,从德国境内起飞的轰炸机只要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就能覆盖整个欧洲,就算是英国也在其作战半径之内,鉴于敌对国家都在现有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内,至于说美国,即便是参战也是从大西洋的那面过来,现役轰炸机也能够到他们...所以,在现有轰炸机可以飞到敌对国家任何角落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制更大型的战略轰炸机了。
苏德战争爆发后,容克88和斯图卡轰炸机表现出良好的战役战术性能,有效的支援了坦克纵队实施“闪电战”和摧毁苏联的前线机场,为战争的初期胜利立了很大的功劳。
但,苏联是国土纵深辽阔的国家,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将一部分重工业迁到了乌拉尔以东,战争爆发后又抢运了相当一部分机械制造设备到乌拉尔以东,甚至是新西伯利亚工业区(苏联的大三线),这样就远离了战场,德军轰炸机再想去轰炸已经超出了作战半径之外。
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目前仍然是俄罗斯重工业的核心地带,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有摧毁乌拉尔工业区的企图,而苏联拼死保卫也就是保住战争潜力。
制约德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最根本原因仍然是工业能力,工业产能的问题,理论上来说德国这种国土面积狭小和资源匮乏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发动世界级别的大战!就以德国Do217重型轰炸机来说,战争期间生产了不到1000架,这么点产量实在是“杯水车薪”!
珍珠港事件后,美军“大黄蜂号”航母搭载着B–25轰炸机横跨大洋去轰炸东京。
而美国在1941~1945年期间制造了12677架B–17轰炸机、19000架B–24、4500架B–29,即便是与Do217相当的B–25中程轰炸机也制造了9800架!这样庞大的生产能力是德国根本不具备的,连人家一个零头都不到这仗也就没法打下去了。
执行对德国战略轰炸的美军B–17轰炸机群,每一次出动都有300架以上之多!
虽然轰炸初期损失惨重,但是美军能经受得住损失,很快的就有补充...而德国缺乏铝和橡胶,即便是研制出来四发战略轰炸机也没有多少产能。
二战期间有资格实施战略轰炸能力的只有美国和英国,他们制造的四发战略轰炸机的单个型号数量都超过了5000架,出动一次编队至少要300架才行,才能起到彻底摧毁一个大目标区域的能力,比如:英美对德国“鲁尔工业区”实施战略轰炸,出动了上万架次和投弹上万吨,才将“鲁尔区”基本夷为平地,但战略轰炸具体到了德国可就没有此能力,不但没有产能,轰炸机机组的人数也不够!美军在二战期间培训战略轰炸机机组人数也在十几万之多!英国也有4~5万人之众...人力资源也是德国所缺乏的。
英军“兰开斯特”轰炸机是二战时期美国以外的战略轰炸机,一共制造了约7400架,由于机身坚固它可以携带10吨重的“高脚杯”巨型航弹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
总之,德国在苏德战争中没有对苏联打后方实施战略轰炸是缺乏战争潜力所导致的。二战是人类第一次全面机械化战争,主要参战国比拼的就是工业能力、工业产能和自然资源储备,德国这种国家怎么能拼得起?所以,他们不是不想轰炸苏联大后方,而是没有能力做到。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这体现了苏联巨大战争潜力对纳粹德国的无情碾压。
战略轰炸是从二战开始兴起的一种战术,指的是动用大量,多架次的远程轰炸机编队,深入后方,打击敌对国的工业、民用设施、军事目标,从根本上削弱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实际上,德军当年也曾尝试过轰炸苏联后方工业区,但发现,实施起来难度高、成本非常大,但作用并不明显。
先举个例子,老电视剧《战争与回忆》中有个情节。一个党卫军军官向情妇讲当前形势——“这儿是德国”军官指着地图上一小块黑的说。“那么,亲爱的,俄国呢?”情妇傻乎乎的问。“这里。”军官指着图上剩下的一大片绿色说。“天啊,天啊....”情妇吓坏了:“元首看过这份地图了吗?”
的确,苏联的大后方,那不是一般的“大”,苏联境内的战术目标都不够打击的,何况是广袤的大后方战略目标。加之,当时的纳粹德国没有重型轰炸机(战争后期,德国倒是研制出了下图这个四发的ME264远程轰炸机,但还没来得及用,就盟军被炸毁在了停机坪上),普通轰炸机航程、载弹量都十分有限,更分配不出那么多战斗机来护航。
此情此景下,费了大劲,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拼命飞了老远扔下几个炸弹,还不一定能安全返航,在苏军的防空火力下,弄不好就人机两空,战损率相当高,这种作战性价比,实在太低。
而且,到了苏德战场的相持阶段,德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分配空军和燃油,哪儿哪儿都不够用。
进入1943年秋,德国在制空权上愈发力不从心,在盟军的连番轰炸中,德国本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大批东线战场上的战机与飞行员被调回本土,来对抗盟军轰炸。此时,对苏联大后方的战略轰炸,更是没心思考虑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轰炸目标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从巴巴罗萨计划之初,苏联政府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把欧洲地区德工业产业向东迁徙。大批军工厂被迅速后撤到了乌拉尔山区甚至是更远的西伯利亚地区,加上原本位于亚洲地区的工业基地,所谓的“战略目标”几乎完全脱离了德国空军的作战半径。此外,本土作战有主场优势的苏军,一面在隐蔽中生产,一边还接收着大量的美国援助,加上军民一心的死战精神,可不是德军几轮轰炸就能搞得定的。
再看整个德国的宏观战争计划,是建立在其装甲部队的大纵深突击上,这就要求其空军部队高度配合陆军,陆军是主角,空军很难有全面建设的机会。
而战略空军是很烧钱的,德国缺乏美国或者苏联那种大国的战争潜力,不能同时生产大量战术飞机满足近距离支援的需要,又提供战略轰炸机来进行远距离轰炸,更难以源源不断的训练出配套的飞行员,此外,就算是三样都齐全了,燃油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总之,除了技术原因,还有投入,期望值和收益的不平衡,方方面面,德国人都意识到了,对苏联的战略轰炸确实耗不起,也不划算。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
实际上德国还是对苏联后方进行过轰炸的,只是相对规模有限。
由于摩尔曼斯克是盟军租借物资的重要转运港口,德军也是不惜血本持续进行大规模空袭。1942年4月开始,德军逐步加大了空袭力度。3月份出动了700架次,4月份达到1641架次,而6月份达到了2895架次。由于苏军防空部队的顽强抗击,德军轰炸机不得不将投弹高度提高到4500-5000米,并采用夜间空袭,这样大大减少了对城市的危害。 苏军统计,1942年德军共出动4222架次,苏军在摩尔曼斯克共击落德军飞机65架。
1943年5-6月,德军出动1315架次空袭该铁路枢纽,有742架次到达铁路枢纽投弹,被击落14架。之后,苏军又进一步加强了防空力量。 整个1943年,摩尔曼斯克地区防空力量击落敌机139架,击毁敌机30架。
1943年,德军在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对苏军后方的工业城市进行了空袭。德军的目的在于为准备发动的“堡垒攻势”扫清障碍,破坏苏军工业中心可以有效削弱苏军的防御作战能力。
1943年6月4日-6月22日苏军展开了抗击德军突击高尔基、萨拉托夫和巴拉绍夫的作战。德军数据是共出动轰炸机993架次,投弹1538吨。
军的这次空袭行动造成苏方有大小30个企业遭到损毁,其中几乎完全被摧毁的有雅罗斯拉法尔的合成橡胶厂、高尔基汽车厂、萨拉托夫飞机制造厂等。空袭对于苏军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5月苏联各坦克工厂共生产2303辆坦克,而7月份仅有1481辆,下降了30%;由于萨拉托夫石油精炼厂的损失,造成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燃油供应紧张,不得不采取限额以及调动紧急储备。
德军也被这些结果所鼓舞,准备再次进行类似行动。不过很快库尔斯克会战的爆发,延缓了行动的计划。而当会战以苏军胜利德军失败而告终时,昔日德军攻击这些工业城市的机场如今却成为了苏军空军的机场,准备空袭的方案从此只能束之高阁。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是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悲痛欲绝?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