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庭死,则明亡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给前明大将如此高的评价?
▍“传庭死,则明亡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给前明大将如此高的评价?
因为孙传庭手里,掌握着明朝最后一支机动军队。这支军队可以说是,明朝倾尽最后所有的财力物力,所建立的最后一支强兵。在整个中原地区即将被李自成一鼓而下的情况,崇祯没有办法,只能抽调孙传庭手里的兵马,进入中原地区平叛,那怕知道孙传庭手里的军队,缺乏粮草后勤和训练。但是崇祯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精锐兵马可以抽调了,中原地区如果丢掉,就会严重威胁到明朝的最后生命线“漕运”。
▍“传庭死,则明亡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给前明大将如此高的评价?
孙传庭生于万历三十七年,其能力主要在崇祯年间得以发挥,在崇祯年间,多次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卢象升,洪承畴,曹变蛟合力围剿李自成,高迎祥!其主要功绩是生擒高迎祥,并押解至北京,给各路农民军以痛击!
但是孙传庭却遭到了朝廷主和派的排挤,加上崇祯的猜忌,使得孙传庭蒙冤下狱达三年之久,最后李自成的几十万农民军攻入河南东山再起的时候想起了孙传庭!可为时已经晚了,李自成也不是当初的流民了,孙传庭出征也打不过李自成了,最后牺牲了自己!
清朝之所以给孙传庭这么大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孙传庭属于明末最有能力的将领之一可以说能够挽救大明,但是崇祯疑心太重,导致围剿失败!突出大明灭亡是皇帝者的失败!
二,可以转移清朝统治阶级的压力,转移人民矛盾,是大明朝廷用兵不对,皇帝猜疑!
三,可以说清朝的江山不是夺取大明的是从李自成手中得来的,李自成逼死了崇祯皇帝,崇祯又疑心太重,导致农民军胜利!
所以说清朝大书特书孙传庭是为了统治需要!
▍“传庭死,则明亡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给前明大将如此高的评价?
这话是清朝嘲讽崇祯皇帝的,而且这里的“传庭”不单单只指孙传庭一个人,还有卢象升、洪承畴,袁崇焕、杨嗣昌、傅宗龙等明未大将。
这些人本来是将帅之才,尤其是前四个,却在崇祯的命令下,一个接一个送人头,等送完孙传庭这最终后一个将帅,明朝就已无可控制的“军事统领”了,所以才说“传庭死,则明亡矣!”
就以孙传庭为例,说说崇祯送人头的操作。
孙传庭早期经历
孙传庭,明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代州孙氏家族。
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是三甲41名,顺便一说袁崇焕也是这届出身,是三甲40名,高孙传庭(26岁)一名。这二人日后一个是是明廷在辽东的擎天之柱,一个是崇祯对义军的最后王牌,前者被崇祯杀死,后者被崇祯命令送人头(第一次送人头)。
接着孙传庭在地方做了6年的知县,并在天启五年(1625年)进入名部述职,因阉党关系,孙传庭主动辞职,回家侍奉父母去了。他这一去就是十年。
主动出山,抗击流寇
崇祯八年(1635)秋,在家乡又被后金大军侵扰后,孙传庭上书皇帝主动出山。此时的朝廷也不知道孙传庭的能耐,按惯例给了个郎中,又升为顺天府府丞,也就是六七品的小官,根本入不了眼。
而正在此时,巡抚陕西右佥都御史甘学阔因流寇作乱,又不敢主动出击,皇帝震怒,下令削职,并让朝廷再派人去取代他。结果满朝大臣都不愿意去陕西,毕竟当时的高迎祥,张献忠等都在陕西,河南等地,这些怕死的大臣自然不敢去。
于是,孙传庭主动报名,崇祯大喜,召入偏殿,问问孙传庭这次去陕西有什么要求,
传庭答道;“往者秦兵缩边镇,而秦抚治其腹,诚不烦置兵;今贼反在内,臣恐不能以徒手扑强贼。”空手与敌人搏斗,说白了孙传庭是向崇祯要钱。
崇祯自己也知道,要是不满足孙传庭,那可是再没第二个人愿意去陕西。于是崇祯先说了自己这边困难“措兵难,措饷更难“,再以商量性的语气给出一个数字”朕给而今岁饷六万金“6万两就想打发人,当然崇祯也给了孙传庭可自主募兵筹饷的大权”后则听若自行设处,不中制。”
孙传庭也不矫情,选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简募标旅,得胜兵三千人,自将之。”去陕西上任了。
孙传庭的能耐
其实在孙传庭去陕西之前,陕西的巡抚13年间已经换了七个人,而且据孙传庭到陕西之后,他自称“郡邑半墟,人民几尽矣,兵饷两竭,寇焰益横”,也就是除了手下三千人,再加上6万两金子,其它的一无所有,城市一半以上的废墟,老百姓更是跑没影了,原来地方的士兵基本上是吃空饷,且不满员的老弱,有战斗力的兵都在三边总督洪承畴那。还有一个更主要的是;军屯都被地方豪强占了,而这些豪强只想吃最多的钱,出最少的力。
孙传庭在这种无钱无兵的情况,搞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军屯,顺便要这此豪强出钱。孙传庭这种清理军屯的措施直接得罪了陕西的豪强,这些豪强利用他们在朝廷的关系,想要将孙传庭调出陕西,好在崇祯没功夫管他们。于是在孙传庭的“压榨”下。孙传庭组织成来一支自己的大军。
而当时,为对付飘忽不定的义军,崇祯特以洪承畴为三边总督,专剿潼关内农民军,又擢卢象升为五省总理,专攻潼关外农民军。孙传庭的职责则是协助这二人作战。
歼灭闯王高迎祥
这要说一说卢象升了。
卢象升是一名书生,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但他也如洪,袁,孙三人一样,是一名优秀的帅才。
卢象升,“善射,娴将略,能治军”,以亲缘关系为纽带,建立了一支与关宁铁骑、洪承畴的秦兵齐名的雄师--“天雄军”,卢本人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又每战争先,故深得军心,农民军相当畏惧,谓之“卢阎王”。
卢象升在崇祯八年就追着高迎祥与张献忠打,逼着高迎祥与张献忠不得不分开跑路,,张献皿南下去湖广,高迎祥便准备去找另一支农民军——罗汝才。
卢象升率领天雄军追着高迎祥去了,而且崇祯在不久前又从辽东调了一个关宁骑兵给卢象升。二相的结果是高迎祥继续大败,不得已跑到十堰一带的山沟沟里去了。
因为卢象升军骑兵据多,但整体军队而言,比高迎祥的少,这要一进山搜剿,必定是凶多吉少,所以卢象升不起进山。
恰好不久前,皇太极突然派兵由喜峰口入塞,袁崇焕回援北京,清军撤退后,袁崇焕被崇祯杀了。崇祯急调卢象升回援京师。
卢象升走后,高迎祥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
本来高迎祥在屡遭卢象升打击后,遁入山区,本欲出汉中沿栈道取西安,孰料传庭先期料到,在此已有布防,高氏只好另走小路。
这条路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就是三国时期,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但此时的孙传庭不是年少的纨绔子弟、“怯而无谋”的夏侯楙。
结果就是高迎祥被孙传许击败,高迎祥被俘,此,是崇祯的一大喜事。孙传庭从此名声大噪。
卢象升与洪承畴的结局
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清军再次从北方杀入,崇祯诏令卢象升率军去抵抗。
但给卢象升的军队不到二万,而这二万中有一万精锐为关宁骑兵,他们却由太监高起潜率领。待卢象升率军至巨鹿,兵马又溃散一半,仅剩五千无粮饷的残兵,而受命为总监的高起潜所率的关宁精骑与卢象升相距不足五十里,卢哀求高起潜分给援兵,高起潜置之不理。尔后,卢象升所部被清兵重重包围,卢象升大呼血战,身中四箭三刀殉国。高起潜听闻,拔营跑路,慌乱中竟误入清军埋伏,大败而归。
这是崇祯主动送人头的第二次。
卢象升死后,崇祯再次召集正在平叛的孙传庭与洪承畴二人,回援京师。
这是崇祯致使的失误,此时南方的农民军在这二人的打击下,元气大伤,但还未根除,还在回血中。此时若只招一人留一人,明朝或许还能喘二年,但崇祯全招过来了。
洪承畴来京师后,受命率领明朝最后的精锐13万人,出山海关去救被清军围困在锦州的祖大寿,结果暴露发松锦之战,战败被俘。
而松锦之战最大的责任在崇祯,洪承畴本来是想稳札稳打,因为洪觉得是真没把握击败清军,因此双方对峙一年多,结果后方的崇祯受不了,要求洪承畴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结果清军压上血本,与明军大战,明军失败,洪承畴被俘,这是崇祯送的第三头人头。
孙传庭的结局
孙传庭进京后,是接卢象升的班。因为手下的精锐部队被洪承畴带走,所以孙传庭一路之上都很小心,遇到敌人也是尽量不开战,就这样一路收集残兵,一路走。
结果,朝廷中有人告孙传庭懦弱胆小,不敢与敌军开战。恰好此时孙传庭病了,他受不了这些人的污告,上书请求辞职。
崇祯顺便将孙传庭革职,送入监狱,这一关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中,包括杨嗣昌、傅宗龙等人都被农民军击败被杀,崇祯一看左右没人能用了,就想起还在牢中的孙传庭。
崇祯帝遂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释放孙传庭。孙传庭一上凭就杀了打团带头跑路的总兵贺人龙,且合并其军队。之后就在潼关附近继续清理军屯,训练部队。
此时农民军的领导是李自成,他已有近十万的军队,正在第三次围攻开封。崇祯直接命令孙传庭救援开封,孙传庭以“兵新募,不堪用。”为由,不发兵,崇祯不听,还派苏京任监军去催促,传庭只好出师。
而此时明朝其实包括孙传庭在内,还有三支可用的军队;其一是,吴三桂的率领的关宁铁骑,但刚经历松锦大战,所剩无多;其二是是武昌的左良玉部,人数近 20 万,但他们根本不听崇祯的。崇祯能用的就只有孙传庭的这支部队了。
孙传庭出关后,经过一系列的作战,然后失败,在退守潼关后战死,殉国。
这是崇祯第四次送人头,然后崇祯就无人可用了。
所以说“传庭死,则明亡矣!”
而令人讽刺的是孙传庭“尸竟不可得”,以致“或言传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赠荫。”给孙传庭謚号的是清朝的乾隆。
而《明史》是清朝修的,清朝的很多事就是借这些名将,来讽刺明朝的,其中袁崇焕也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