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胡服骑射大大提生了赵国实力。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其实最能刚的国家,应该是楚国。
楚国都被打得迁都了,但秦灭楚还是费了将近三年的牛劲。
公元前225年,少壮将军李信,率20万大军灭楚,结果被楚军吊打。
公元前224年,只能老将出马,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折腾了两年才把楚国灭了。
就出兵规模来说,灭楚60万大军,应该是始皇帝统一战争中拿出来的最大筹码。
楚国为什么最能刚?
楚国是头温柔的大象,虽然不怎么咬人,但要吃掉它,就需要敌人一副好肚肠。
楚国的面积太大,西起巴山、东至大海、北望黄河、南到岭南,全盛时期有150万平方公里。就是不打仗,直接扫荡着去插旗,也得需要几十万军队。
而之所以不咬人,主要是后期不咬人了,前期可没少咬人。黄河边上的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是楚国给要死的。而后期之所以不咬人了,主要是因为变法太迟缓,或者说就没有变法。所以,内部诸侯割据,导致整个国家难以形成凝聚力,自然也就压榨不出战斗力。
但是,整体没有凝聚力,并不代表地方没有凝聚力。楚国的县级诸侯,就是一个个的小军阀。所以,吃掉楚国要既要消灭它的主力部队,又要消灭楚国内部的县级军阀。
那么,赵国呢?
赵国应该是六国里面最能打的国家。
秦灭六国,主要的问题就在赵国。赵国不灭,六国不死。赵国一旦灭了,那六国只能集体躺死。因为整个六国里面,只有赵国还能拼凑出堪与秦军一战的野战部队。其他战国,在始皇帝时代,已经派不出重兵集团了。
赵国的主要问题,出在制度上。简单说就是集权不够、国力不聚。这个问题是山东六国普遍存在的,因为六国的变法都不如秦国彻底。
但是,赵魏韩三晋是战国变法的策源地,所以赵国的变法也在稳步推进。
变不变法,你不用看别的,就看这个国家的有多少郡县。因为郡县是国君的直辖区域,只有这种地方才能压榨出军队和财富来。
赵国的主要郡县有代郡、云中、雁门,这是明确史料记载的,基本都是赵武灵王时期设置的。所以,赵国也搞郡县制,但问题是太少。郡县不够,你就是有力量也发挥不出来。比如楚国,土地面积够大,但根本就动员不出军队来。即便是动员出军队,也是二级诸侯们的私兵,不仅不听话而且不好使,所以也就别想压榨出战斗力。
但是,赵国却靠尚武之风把国力不聚的问题给缓解了。但凡出兵,赵国的将军们在国内说话还是非常好使的。而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洗礼,赵国的士兵一直都非常彪悍。所以,但凡打仗,赵国总能拼凑出重兵集团。关键是这些军队并非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拉出来就能打仗,而且能打硬仗。
而这时候的其他国家,已经统统扯淡等死了。韩国,基本上就剩下一个国都。秦国高兴了,多活几年;秦国不高兴了,随时就死。魏国早被打出了恐秦症,即便不躺死也是一副垂死的模样。
还有东方的两个所谓大国。
齐国自五国伐齐后就一蹶不振,到最后连打都不用打了,齐王建直接投降。
燕国仍是一副作死的鬼样子,没事就在赵国背后捅刀子,捅完刀子就被赵国扇一顿耳光,然后一边嚎啕大哭、一边割地求和。
燕国要是早点儿觉悟,就应该在长平之战时解除秦燕联盟,然后支援赵国扛住秦国。但架不住这家伙作死,非要与虎谋皮,跟秦国这只大老虎搞结盟。
所以,这时候,六国的全部希望就在赵国圣上。只要赵国能在军事上扛住秦国,那大家就能多活几年。
赵国为什么能打?
一个原因是天下精兵之所在。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陈豨领兵代赵,韩信对代赵的评价是天下精兵之所在。西汉时候的代赵,就是战国时候的赵国。
为什么这里能出天下精兵?一个是制度上的传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把周礼治下的汉人直接给胡化了,所以尚武之风要多浓有多浓。一个是地域上本就胡汉杂居,草原胡人的彪悍、中原汉人的风华在古赵国融汇在可一起,所以能出敢战之士。
另一个原因是赵国的经济不差。
赵国地跨山西与河北,山西表里山河、河北千里平原。所以,依托华北平原,赵国的农业产出一直不比千里关中的秦国差。而且,赵国已经采取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粮食基本能够做到一年两熟。
最巅峰时期,赵国拥有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这些地方宜耕宜牧。所以,无论是粮食产出还是战马产出,赵国都不弱。而粮食和战马都是古代征战的稀缺资源,立即就能转化为战争力量。所以,赵国只要治理得当,日子要远比齐国和燕国好过。
但是,凡事都是双刃剑,甘蔗很难两头甜。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打造了赵人的尚武之风,这也就导致内部治理过于粗放。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国家的关注也是有限的。你不能指望赵国君臣什么都能顾虑到。
所以,赵国的经济盘子,别说赶不上秦国,甚至连齐国,也比不过。华北平原的经济产出,也就无法供应累年战事的需要了。秦国的粮食生产,都已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农民什么时候播种、每亩地撒多少种子,都给规定好了。这么做不仅科学而且合法,不这么做不仅不科学而且违法,违法就得挨办。秦国的精细化管理已经细到了每粒种子,赵国也就真心没法比了。
再一个原因就是赵国地利,在六国中仅次于楚国。
秦国的地利是最好的。三代以来就是得关中者得天下,关中形胜一直是碾压一切的存在。后来,秦国又吞并了巴蜀一带。所以,秦战国堪称是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在跟各大战国比权量力。
第二好的应该是楚国。楚国的地利优势就面积大、纵深够。你秦国可以灭我,但我的疆域却能耗死你。昭襄王时代,秦国就已经把楚国打得迁都了。但这没用,你就是打不死。这跟拿破仑时期的俄国、二战时候的苏联差不多,我打不过你,但我能耗死你。
第三好的就应该是赵国。赵国,单从地图上说,应该是以山西形胜携河北财富。但是,这个适用于东汉。因为河北地区在东汉才成为经济中心,所以当时还不算。而山西形胜,在战国时代还在摸索开发。
即便如此,赵国也要比其他战国好太多。长平之战后,赵国被打残了。但为什么没死?山西战场是输了,但河北本部还在。所以,秦国基本上可以一战灭韩、一战灭魏,甚至一战灭齐,但做不到一战灭赵。最起码,秦国要先打下了山西,然后再搞一次冲锋,才能打下河北。一鼓作气、再而衰,楚国凭借纵深能让你衰,而赵国凭借形胜也能让你衰。所以,赵国就不是那么轻易被打死的。
战国前期和中期,秦国开挂以后,一直拳打三晋、脚踢楚国。但拳打三晋,主要是打魏国和韩国,跟赵国的大战并不多。除非赵国突然觉悟了,派兵支援韩魏、搞三晋联盟,这时候,秦军才能跟赵军交上火。
所以,赵国的强,一个是军事上真强,因为天下精兵和尚武之风;一个是经济上不弱,粮食和战马这两大稀缺资源都有;一个是地理上形胜,山西的表里山河完全能让秦军吃够苦头儿。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提起赵国的军事,最直接的一个印象就是胡服骑射。
不可否认,胡服骑射对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一种质的提升。但是赵国的情况像极了现代社会的苏联。苏联与美国争霸,几乎是平分秋色的,但是这仅仅限于军事实力上,苏联大举发展军事,导致了农业轻工业规模始终发展不上去,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严重不匹配,这样的强国是虚的!
赵国也是如此,大幅度地发展军事,走军国主义道路,短时间内会取得直接的效果,例如破中山国、遏制齐国燕国、败秦国,都是军事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但是这样的强大持久不了,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国力上不去,一味发展军事,只会成为一个跛子。
说句不合适的比喻,二战时期到时候法西斯德国,经济实力与法、英不相上下,但是就是因为走了军国主义道路,军事实力大大提升,才得以横扫欧洲,但是却持久不了,后继乏力,躲不过失败的命运。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赵国,为什么这么刚,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一、赵人的性格
赵国的王族,和秦国的王族一样,不仅同属嬴姓,也同属于大廉系的,只是在蜚蠊这一代才分道扬镳。大廉一系,在商朝末年的站队中,成为失败者一方,惨遭压迫。赵氏一支和非子一支,依然能够从底层发家,先后获封,再则开国,并成为战国七雄里的两家。
长平之战
从两国的发展过程就可见,骨子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不缺少。
战国开启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齐国田氏,取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之久。
而韩、赵、魏,三家分晋呢?
战国七雄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前后相减,不过170年)
晋国六卿势力地图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前后不过230年)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前后,也不超过田氏代齐时间长)
不同于韩国、魏国,两国的王室,原本就是晋国同为姬姓的亲属。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可以说是从刀山火海中斗争中崛起的。
赵氏
何况,其中间还发生了下宫之难,赵氏遭逢劫难。
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赵婴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
赵氏孤儿
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赵武励精图治,成为中兴的先辈。
二、胡服骑射
由于受到与中山之战失败的耻辱,赵武灵王在信宫(今邢台)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
赵武灵王
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赵国,因此弥合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加强了北方领土的统治掌控力度,建立起强大的骑兵。
胡服骑射
赵国因此,军队战力大为增强。
在东北方向,攻灭了中山国,在西北方向击败了林胡、楼烦。在北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赵国地图
三、名将辈出
秦国有白起、司马错、樗里疾、蒙骜等人,而赵国同样名将辈出,廉颇、李牧,他们不仅是名将,而且还都是嬴姓。赵国的宗室之中,也不缺少善战之人。
廉颇像
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虞卿、乐毅、田单、赵奢、蔺相如等良相名将辈出。
将相和睦
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又得兵法之教,故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
赵国的百姓,实行的是全民皆兵,举国能战。
精锐骑兵
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但是秦国付出的代价同样很大。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也是过半。
随后的邯郸之战,即便是被打到国都城下,赵国依然在坚守。
邯郸被围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和粮食供给已显危机,人心在冬季更显得脆弱。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
邯郸城
平原君赵胜将府内积粮存衣,散布赵民,并令其家人抢救伤员,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督战,平原君亦往之。赵兵多弱,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而轮换,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间赵之精锐常出城,多有不回,但秦亦伤亡惨重。最后,秦军不得不退军。
虽然,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
但是,廉颇凭借着赵人勇武的性格,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寿春抑郁而终。)在临死前仍在思报赵国。
庞煖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
庞煖
赵悼襄王三年,燕犯赵,庞煖率军抵。于常山东垣战燕军。
此战,赵兵多用强弓劲弩,其伤亡甚重。
燕军皆不利。后撤,遇李牧。又撤,遇庞煖。大败。
此战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
李牧
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
赵悼襄王四年,庞煖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
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煖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射杀蒙骜。
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赵国的基础薄弱,又走了不少弯路,在战国中前期,一直混得很郁闷。
可是,在经历了赵武灵王“不彻底”的改革后,赵却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战国后期秦国最强的竞争对手。
基础薄弱、内忧外患的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国分到的是晋国的北域。看起来地盘不小,但位置相对僻远、土地贫瘠。许多地方是春秋时“戎狄”的地盘,经济水平比较低。
而赵的位置、领土造型都有点蛋疼:赵南有韩、楚,东有齐,西有秦,东北是燕,北面、西北是楼烦、匈奴、林胡等游牧民族。
这还不算完,赵国的中部,嵌着一个中山国,几乎切断邯郸与代之间的联系,使赵南北交通不便。(太行山阻隔,出入口有限)。
而赵浓烈的尚武之风,在早期不但没有缓解“外忧”,反而加剧了“内祸”。
宗族、贵族之间的内斗、攻伐此起彼伏,这使本就弱小的赵国国力变得更为羸弱。
弯路,使赵国混得很狼狈
早期的赵国,主要在干两件事:1、帮魏国打工;2、被魏国揍。
三家分晋之初,三家同盟。三兄弟齐上阵,东征西讨,嚣张得狠。
然而···赵国位置太偏,好处基本都让魏韩得了,赵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赵国想自己欺负下卫国,占点便宜。结果,魏国大哥马上翻脸!
后果很严重:魏国攻占了赵都邯郸。
尽管赵在齐的支持下挺了过来,但国力严重受损!
此后,赵国参加“五国伐秦”之战,再遭大败,伤亡惨重!
被大国欺负也就算了,中山、北胡也多次来凑热闹,“万乘之国”赵国甚至被“千乘之国”中山所败!
赵国···混得很狼狈。
喘息之机
不过,命运关照了赵国一次:地处四战之地的赵国居然获得了喘息之机!
早年,赵被盟主魏国拉着到处打仗,一不小心还要被盟主哥哥揍,真心没有喘息之机。
不过,历史给了赵国一个喘息之机。
魏国衰落后,在一段时间内,秦楚齐之间的大国博弈,成了历史主线。
韩魏夹在其中,受苦受累;燕、宋更是被强齐所觊觎,自身难保。
赵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赵武灵王出色外交谋略,也使赵国这口气,喘得够长、够舒服!
赵武灵王通过挑拨秦齐楚之间的矛盾、通过联络诸侯干预齐灭燕,又通过与主要大国的友好交往,使赵国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来改革、发展。
改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国很难像秦、魏一样,从“尽地教之利”,大力发展经济开始改革。
赵,只有南部是比较典型的农耕文明;北部大片地区当时还处于游牧文明或半农耕半游牧阶段。
而在农耕文明中,农业最发达的,是靠近黄河的邯郸-邢台一带。
这里,赵与齐、中山共享大河,却无险可守。
庄稼你可以种,但收成是不是你的就不好说了。
而在贫瘠地区发展农业,需要时间太长,战国中期的环境,这么做不现实!
拼经济、拼人口,赵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胡服骑射”,是最适合赵国的改革。
1、军队国家化,加强中央集权。
旧军制下,“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军队与领主之间有依附关系,兵权并不掌握在赵君手中。
赵君通过“胡服骑射”,打乱旧军队的和领主军事地盘的关系,重建由赵王掌握的骑兵武装,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消除文化隔阂,整合国内凝聚力。
开疆拓土容易,移风易俗难。
服饰、发型,是最显而易见的风俗、传统。
赵从王室开始接受胡人服饰、文化,既可以缓和与地方的文化冲突,更可能为吸收北面胡地骑士创造了条件!
内部凝聚,使赵人的尚武之风,成为强兵的助推器!
3、赵国拥有靠骑兵“弯道超车”的条件。
拼人口、拼经济,赵没有什么机会。
但是,拼骑兵,赵国就有优势了。
赵国一些地区,原本就是戎狄区,不管是马匹资源还是骑士资源都有优势。
如此,赵国的改革见效快,在“胡服骑射”第二年,即创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由强军开始,赵国开始了弯道超车。
务实:战果转化为国力的效率极高
战国初期,赵国四处征战,但实利甚小。鉴于此,赵国改革后,征战目标明确,使国力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1、北击北胡,消化楼烦、林胡武装。
变法第二年,赵国就向中山、北胡发起进攻!
此战,赵“辟地千里”。同时,林胡王的军队由赵统率,赵骑兵军力再次大增。
2、讨灭中山,实力大增。
其后,赵国又发起了对中山的连续征讨,直至攻灭中山!
攻灭中山,使赵国力大增。
赵不仅独占中山的五百里之地,更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邯郸到代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赵国南北连城一片!
后来,范睢在推销自己的“远交近攻”时,就是把赵国的这番操作当成经典案例。
自前307年变法开始,到前296年灭中山,短短十年,赵一跃而成为天下强国。
人才鼎盛
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人才鼎盛。
蔺相如、赵奢、廉颇、李牧、乐毅、田单等人悉数集结于赵王宫殿。
这与两代赵王的经营是分不开的。
蔺相如,原本是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赵奢,原本只是一位负责税收的官吏,赵王能简拔使用。
廉颇、李牧,本是赵国将领,因其军功,不断得赏。
乐毅、田单,原本是燕、齐名,赵王能纳而用之。
正是这种求贤若渴、赏罚分明的人才机制下,赵国贤臣名将云集,人才鼎盛。
优越的外交环境
当然,赵要单独与秦抗衡,实力还是差了一点。
一段时间内,外交环境对赵国非常有利。
一方面,魏楚齐相继衰落后,赵国在关东受到的威胁相对较小。赵国甚至可以去欺负一下齐、魏,获取利益。
另一方面,及时赵欺负一下其他诸侯,在秦赵之争中,其他诸侯仍会倾向于支持赵。
秦已经是天下独强。
如果说赵国还只是去攻取一些城池的话,秦国已经可以攻破楚都郢、围攻大梁,对列国造成灭国之险了!
因此,尽管这些诸侯和赵国摩擦不断,但在抗秦的问题上,魏楚等国还是支持赵的。
阏与之战,魏国的公子咎引兵牵制,使秦又后顾之忧,因此,秦在被赵奢挫败后仓皇撤军。
几之战,更是赵魏联军在廉颇率领下一起挫败了秦军。
邯郸之战中,赵更是在魏楚的支持下,渡过危险。
一边占人家便宜,还能一边得到人家支持,这样的外交环境,哪里去找?
赵国利用难得的喘息之机,抓住机遇,通过适合自己的”胡服骑射”,“短平快”地完成了变法,实力大增。
随后,赵通过务实的扩张,实力大增,一跃而成为天下强国。
在贤臣良将的支持、有利外交环境的加持下,赵国成为了天下唯一能与秦抗衡的诸侯。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赵国的改革在经济、政治上的深度毕竟不够,所以,赵“兵强而国未富”,经济仍不发达,基础不牢。
由于秦赵之间国力差距仍十分悬殊。赵国只有在外交、军事上的操作胜敌一筹,才可能与之抗衡。
长平之战,赵外交失败,失去各国之助,只得与秦单挑。
最终,在对赵极为不利的消耗战中,赵无力支撑,只得更换将领,冒险出击···全军覆没。
此后的赵,尽管仍能败燕挫秦,但也只能勉强自保,再无与秦争雄天下的机会了。
热血沸腾的战国时代,行将结束!
------------------
推荐阅读:
问大家一个烧脑的问题?请问年龄在15至45岁之间的小伙伴们,有谁能真正的把手机戒掉?
上一篇:麻将桌上的套路你知道多少?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