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有多大变化?
▍如果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有多大变化?
为啥要撤掉李奇微,换上克拉克?明明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再让他干下去,会不会赢?
这样想的人,是想多了,真要能打赢,美国能不干?其实是美国上上下下都看清楚了,打不赢了,别的不说,光是那刚开过来的几十万全新苏式装备的志愿军,就是够上美军喝一壶的。怎么办?那就谈呗,偏偏那李奇微又是最不擅长这活儿的,只能换那个能谈的克拉克上了。
▍如果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有多大变化?
一个杰出的将领,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基本能判断出战争的结果;
李奇微是美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如果他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朝鲜战争将结束得更早;
因为打完第四次战役,李奇微实际已经看清战争结果。
一、“虎头狗”沃克挂了
朝鲜战争中,美国纠集了一个所谓的“联合国军”,实际上,主力部队就是美国陆军;所有到达朝鲜战场的美国陆军,分成两部分:西线的第八集团军,东线的第10军。
第八集团军下辖美第1军和第9军,实力最强,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本来第10军也是下辖第八集团军的,战争打响后,麦克阿瑟把第10军分出来去到东线。战后总结,麦克阿瑟这种分兵出击的战术是不当的。
战争开始,美军的指挥架构基本是:麦克阿瑟坐镇东京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朝鲜战场两条线,最主要的西线是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指挥,东线是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指挥。
沃克与阿尔蒙德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是巴顿将军的部下,绰号“虎头狗”,冲锋陷阵有余、灵活机动不足;但巴顿就是喜欢这样的,他要不顾一切地进攻。
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巴顿常常教训别的军官:你们学学“我那个最棒的杂种小子”沃克。沃克也喜欢学巴顿那样,坐在吉普车上到处督战,朝手下连骂带比划:你TM进攻啊!进攻!
1950年12月23日,在朝鲜战争的第二次战役中,第八集团军被打懵了,不断南逃,沃克的吉普车在南逃的时候莫名其妙出了车祸,扛着四星上将军衔的沃克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挂了,成为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死的最高级军官。
沃克和巴顿
二、跟着艾森豪威尔混江湖的李奇微还是比较优秀的
接替沃克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就是李奇微。1950年12月23日,沃克死亡的消息一传到华盛顿,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就把电话打到副参谋长李奇微的家里:按照预案,你马上到朝鲜接替沃克的第八集团军司令职务。
李奇微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在基层服役期间,正是美国急剧扩张时期,他的服役经历遍布世界各地,连中国他都到过。
1942年,二战打响时,他任美国第82步兵师师长,第82步兵师是要到欧洲参战的主力,李奇微到任第一件事是把这个步兵师改编为空降师,随后开赴欧洲战场。
李奇微
李奇微和他的第82步兵师参加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他指挥实施了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1944年6月完成“诺曼底登陆战役”后,李奇微被艾森豪威尔任命为“第18空降军”军长,他率领部队打到最接近柏林的易北河地区。
二战结束后,李奇微留在欧洲,协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工作,直到1949回到美国,任陆军副参谋长。可以看出,李奇微是艾森豪威尔的得力干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国也不例外。在美国军队,跟着巴顿的人都寂寂无名;跟着麦克阿瑟的人早早退出军界;跟着艾森豪威尔的人后来都身居要职。
李奇微在朝鲜战场
李奇微于1950年12月担任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4月,就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交给了范佛里特。
1952年5月,李奇微又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约最高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由克拉克接任。1953年10月,李奇微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直到1955年6月退役。
李奇微退役后,在回忆录中提到中国军队和彭德怀元帅,对中国军队,他这样说:当今世界,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国家只有三个,美国、苏联和中国,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彭德怀元帅在朝鲜战场
对于彭德怀元帅,他这样评价:彭德怀是智勇双全、非常勇猛的战士;他率领的志愿军是文明的敌人;朝鲜战场上,我们不是在和一个容易被打倒的对手作战。
三、范弗里特是个打仗不心疼弹药的狠人
接替李奇微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人是范佛里特,这家伙在美军中资历很老,他的军校同学包括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布莱德雷这些五星上将。
范佛里特体魄健壮,踢足球敢打敢冲,打仗是有名的不心疼弹药,以至于有一个“范弗里特弹药量”的说法;但他在军队升得较慢,1941年才当一个团长,而他的同学艾森豪威尔已经是上将了。
范佛里特
二战诺曼底登陆,范佛里特是巴顿手下的团长,他第一个攻上犹他滩头,战后得到火箭般的升迁;三个月的时间,他从团长升到军长。在欧洲,他被认为是难得的“山地战专家”。
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后,范弗里特就碰上第五次战役,他不顾弹药消耗地坚决反击、不顾纵深太远的大胆穿插,别出心裁地想搞东海岸登陆作战、迷信“超级火力”想把战争打大。
在多次以“超级火力”攻坚失败后,范弗里特沉默了,他知道自己的作为只是在做无用功。后来的范弗里特作为第八集团军司令一直留在韩国;退役后,他还担任了首位韩国社交协会会长。
范弗里特弹药量
四、说克拉克无能,这是不对的
接替李奇微人“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是克拉克,很多人说克拉克无能,这是不对的。应该说,克拉克是最适合朝鲜战争后半段作战指挥的将领,他也干得不错,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了,还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话: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
克拉克出生在军人世家,1917年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法国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得力助手。
1942年11月,只有46岁的克拉克就被升为中将司令,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将;随后,他一直在欧洲战场,并于1945年3月10日晋升为上将。和范弗里特一样,没有点本事,怎么可能得到这么快的提升。
最年轻的美军中将克拉克
二战结束后,克拉克主要的工作是协调美国军队与外国的关系,1952年4月接替李奇微任美国远东地区总司令的时候,朝鲜战场已经固定,双方在三八线对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大的战役可打;即使打起来,也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
开城是朝鲜半岛重要城市,战争发生之前还是南朝鲜控制,克拉克上任时,这里被志愿军控制,李承晚天天找联合国军,要打回开城,克拉克压根不理,他心里暗骂李承晚:想打下开城,知道要死多少美国人吗?
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克拉克
五、从美军的用人,可以看出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
从美军的用人,可以看出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战争开始,狂妄的麦克阿瑟,挟二战之余勇,加上巴顿的爱将、“虎头狗”沃克,一顿猛打猛冲,的确把战线推进到鸭绿江南岸。
前期的胜利让美国人忘乎所以,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以显示美军的战斗力、控制力;他们不顾中方的一再警告,说这些都是虚张声势的讹诈。
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两次战役,东西线全面开花,水银泻地般的进攻打得美国第八集团军连逃跑都找不到方向。要不是志愿军没有机械能力,美第八集团军都被团灭了。
志愿军的进攻,用的居然是马克沁机枪
这时候,仿佛演习一样,勇猛有余、灵活不足的沃克挂掉了,老谋深算、能攻能守的李奇微接任重担;而李奇微的实际权力比沃克要大多了,麦克阿瑟根本管不了他,美国政府也在酝酿撤换麦克阿瑟。
李奇微是很能打的,他是第一个指挥美军夜间大规模空降作战的指挥官;也是美军参加了欧洲战场两次决定性登陆作战的核心人员;还是冲在欧洲战场最前线、打到柏林附近的美军军长。
李奇微也是有战略眼光的,在欧洲,他协助艾森豪威尔主持世界性的全局工作;回到美国后,他又在陆军司令部任副参谋长,管理陆军战略层面的事务。
李奇微退役后
所以,在朝鲜战场,他既能从战场角度,采取有利有力的战术,扭转前两次战役的不利局面,又能从战略角度,对战争进行长期布局。
李奇微才有的所谓“磁性战术”和“绞杀战术”,的确在第三次战役、第四次战役中,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李奇微也知道,这样的战术效果是不长久的,果然,第五次战役,他的战术就没有任何优势,志愿军找到了对付美军的办法。
李奇微彻底离开朝鲜战争是在1952年4月,这时,支援军司令彭德怀元帅也因病回国,战场指挥实际是邓华将军;可以说,第五次战役开打时,两军的主帅都换了。而这时的战场也到了“收宫”阶段。
邓华将军
范弗里特是“收宫”阶段的第八集团军司令,他的打法是合适的:不顾弹药消耗,能打下多少就打下多少,给谈判的讨价还价增加筹码。
克拉克也是适合“收宫”的,他在欧洲,一直在干这样的工作,他也能从战略层面理解艾森豪威尔的意图,了解马歇尔的想法。
总之,美军的换帅,一方面是战场所需,比如沃克死了,李奇微接任,这是预案。每次战争,军队都有指挥人员替换的预案,不会临时决定。而美军每个阶段的指挥人员,都是适合这个阶段战况要求、适合整体利益的需要。
六、从“进攻、防御、撤退”三个方面,李奇微看到志愿军实力
判断一支军队的实力,会打仗的人都从“进攻、防御、撤退”三个方面来看。李奇微之所以对志愿军推崇备至,是因为他从这三个方面看出来志愿军的能力。
进攻方面,前两次战役,志愿军如水银泻地一路打到汉城,打得美军仓皇逃窜,要不是美国海军从海上接走美军,战争在前两次战役后就结束了。
防守方面,“铁原阻击战”让李奇微胆颤。“铁原阻击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战场北边的彭总没有一刻离开,他时刻盯着前线;一样的,战场南边的李奇微也没有离开,他到最后也没有想通:这么一个没有办法防守的铁原,志愿军愣是死守了十七天。
专炸坦克的手榴弹
“铁原阻击战”开打之前,美军希望以自己机动能力强、进攻火力猛的优势,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分割志愿军主力再“绞杀”,打了半个月,李奇微只得在1·5万伤亡的情况下,下令美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撤退方面,志愿军组织得不好,李奇微也看出来了,所以,他们才大胆在三八线附近布置,不断进行战场间的互相支援。但是,朝鲜战场并不是什么大的纵深战场,兵力上美军也没有绝对优势。
李奇微的确是个难缠的对手,他对战术上的敏感异于常人。刚来到朝鲜战场,他在飞机上看到了朝鲜的复杂地形,马上意识到:这里是轻步兵的理想战场,但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讲,这是个悲惨的地方。
水银泻地般的进攻
所以,他马上改变战术,不再依靠坦克等机械化兵力,而是别出心裁地针对志愿军弱点布置作战;当他发现志愿军进行战术休整,后续兵力不足时,马上果断采取进攻,让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一开始就吃了个大亏。
七、到后期,李奇微的战术已经没有优势了
第五次战役,李奇微已经不在朝鲜战场,但朝鲜战场的情况他还是很关注的,志愿军针对“磁性战术”“绞杀战”,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地坚持机动包抄的“运动战”,而是采取坚决的“阵地防御”战术,让美军的战术得不到效果,比如“上甘岭战役”就是鲜明的例子。
因为“运动战”在前期发挥奇效,一是出其不意,二是美军对我方的后勤补给情况不明。现在情况明朗,美军的“磁性战术”直接指向我军后勤保障时间短的弱点;一旦我军补给不及时,美军主动发起进攻,也进行机械化包抄,得逞后进行“绞杀”,消耗我军力量。
李奇微的磁性战术
我军坚定守住阵地,将阵地上的地道、战壕、交通沟、防空洞等全部连通,逼着美军和我们开展进攻与防御,逼着兵力本不占优势的而美军打需要优势兵力的攻坚战。所谓的“磁性战术”和“绞杀战术”马上发挥不了作用。
李奇微离开朝鲜战场后,克拉克的工作更多的是保住“三八线”,不让志愿军南下;范弗里特的工作主要是不断在各个战场抛洒弹药,一个“上甘岭”,让范弗里特颜面扫地。谈判桌上,美军先是趾高气扬,随着战况的变化,他们不得不调整预期,老老实实谈判。
还是谈吧
八、1952年之后的朝鲜战争,反而是克拉克更适合那种打打谈谈的“牛皮糖”局面
总之,到第五次战役,李奇微的战术已经没有优势可言;
他如果一直在朝鲜战场,可能连“上甘岭”战役都不会打,他已经看出了战争结果,就不会纠结于局部的战斗。
当李奇微发现机会时,他会不顾一切争取最好的结果;
比如他一到朝鲜战场,就果断放弃汉城引诱志愿军深入作战,再发动强力反击,遏制住志愿军的攻势。
战争与和平,从来不平静
当李奇微发现结果不能改变时,他也会果断停下来。
比如在二战时,他作为军长已经带第18空降军马上就可以打进柏林,这时苏联占领柏林的局面已定,他马上在易北河一带停下。
所以,1952年之后的朝鲜战争,反而是克拉克更适合那种打打谈谈的“牛皮糖”局面:
打,有不心疼弹药消耗的范弗里特;谈,有黏黏糊糊擅搞协调的克拉克。
毁灭
▍如果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有多大变化?
(注意胸前的两颗手雷)
派李奇微到朝鲜战场上来的时候,杜鲁门就已经准备用他取代麦克阿瑟了。虽然李奇微未必清楚是要让他来接替麦克阿瑟,但他已经清楚的知道,杜鲁门和柯林斯等人已经对麦克阿瑟非常不满,是准备撤换的。
是不是说李奇微的到来,改变了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态势呢?虽然事实确实是他到来之后,美军的态势有所好转。第三次战役美军撤退比较快,志愿军没有能够抓住多少美军进行围歼,第四次战役美军开始反击,又恢复了主动进攻的姿态,改变了之前三次战役节节败退的态势。但这不等于就是他的功劳。
第一次战役都打完了,美军对中国出兵的情况仍然是一头雾水,麦克阿瑟甚至判断中国的部队最多就是几个师,甚至有情报人员提供的情报是只有几千人。所以,第二次战役仍然是美军主动进攻,志愿军则穿插分割,包围消灭美军和韩军。但结果是第二次战役美军再次吃亏了。但相比第一次战役,美军已经有所进步,因为被包围的美军能够在空中支援和火力优势之下,强行突围逃走,只是代价大了些而已。
到第二次战役之后,美军就开始比较重视志愿军了,也没人再说志愿军只有几千人的话了,因为他们明显的感受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对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基本战法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这些基础上总结一下前两次战役中交手的情况,就不难发现志愿军的长处和短处各自在哪里。
(麦克阿瑟的烟斗和帽子,是他的logo)
换句话说,即便是李奇微不来,麦克阿瑟也有可能发现志愿军的短板一是火力不足,二是后勤补给线脆弱。而这恰恰是美军的长项。所以,美军自然会扬长避短,在志愿军进攻的时候避免接触,主动后撤,诱敌深入,拉长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等到志愿军的攻势结束之后,再开始反击。这也就是李奇微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战役中的做法。
到第五次战役开始的时候,麦克阿瑟已经被撤职,李奇微奉命接替,已经去东京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上班了,也不用再挂着两颗手雷在前线来回巡视战况了。接替他的,则是比他更疯狂也更激进的范弗里特。虽然第五次战役时,李奇微仍然在东京遥控指挥,但前线已经是范弗里特在负责实际操作了。
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美军都开始扬长避短,但他们的优势却并没有让他们取得预想的结果。无论是五十军在汉江以南的血战,还是六十三军在铁原死战不退,都让美军对自己的火力优势究竟能在战场上起多大的决定作用,开始有所怀疑。到第五次战役之后,虽然美军是进攻的一方,但在铁原阻击战之后,双方进入阵地战态势,美军就发现,只要志愿军不主动进攻,不暴露自己的短板,美军也无可奈何。
在第五次战役之后,确实有一段时间,志愿军是比较被动的,态势比较有利于美军。但在志愿军确定之后不再大开大合的打运动战,也放弃了一次战役歼灭美军几个师的目标,改变了战法,美军虽然炮火猛烈,还能空中绞杀,但志愿军毕竟这时候在朝鲜的部队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六十万人,相比美军的地面部队,兵力是绝对优势。
(范弗里特)
就这个局面来说,就是麦克阿瑟在离任之前说的,如果要想在朝鲜半岛彻底取胜,就必须增调部队到朝鲜战场上来,甚至要准备放台湾的常公出笼,或者干脆使用核武器。但问题又在于,在第三次战役之后,美国的欧洲盟友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法国等国要求与中国人谈判,尽快结束在朝鲜的战争,他们想回家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去了。所以,撤换麦克阿瑟也意味着,否决了继续扩大战争的方案。
因此,在第五次战役之后美军的大举进攻却在铁原碰到了硬钉子的情况下,说明美军在朝鲜战场彻底打败中国人,已经没希望了,接下来就是怎么体面地结束战争的问题。李奇微在东京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部又待了一年,也仍然没有看到什么彻底打败志愿军的机会,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已经成了常态,剩下的就是美军什么时候下决心撤退。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朝鲜战争的第三年,志愿军已经改变了之前的被动态势,能够进行局部战场的反攻,而且卓有成效。因为这时候苏联支援的武器已经普遍换装,火力大幅度提高,和美军的差距缩小,空军也能够提供一些支援,所以,志愿军在局部战场甚至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再耗下去,美军可能就没办法体面的结束战争了。到后期南朝鲜仍然不愿意结束战争,志愿军还帮美军教训了一下韩军,美军才体面了。
▍如果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有多大变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局已经不会有大的变化。
其实在李奇微指挥的第五次战役以后,除了朝鲜和韩国,中国、美国、苏联都不想继续打下去。
对于周边的强国来说,统一的朝鲜未必是件好事。
后来我们支持北越统一全国,而北越刚刚吞并南越,立即就对中国反咬一口。
如果北越没有统一越南,南方还存在一个强敌南越,他是不敢随便得罪中国的。
当年美国也希望中国划江而治,苏联也是这么想的,谁都不希望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国。
道理也是一样,朝鲜半岛分为两个国家,其实符合各大国的利益。
从第五次战役以后(1951年4月22日到6月10日),1951年7月10日各方就开始谈判,战线也几乎固定。
1952年5月,李奇微被调离朝鲜战场,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是克拉克。
李奇微是否留任,意义已经不大,因为朝鲜不会再有之前的纵横上百公里的大战。
在第五次战役和李奇微离开之间,联合国军还发动过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但规模有限。
联合国军苦战2个月,仅仅占领了646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推进约2公里。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
1951年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但取消了第六次战役计划。
此时志愿军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且部署了大量苏联援助的重武器。
联合国军攻不动志愿军阵地,当然志愿军也难以攻破美军的阵地,强攻只是徒增伤亡。
随后,双方停止了大规模战斗,就这么对峙了差不多1年。
到了1952年10月,才爆发了上甘岭战役。
对于上甘岭战役,克拉克也没有大规模作战的计划,本来认为只是营团一级的交锋:“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
对于上甘岭战役,第8集团司令官范弗里特也认为只是小规模战斗:“摊牌行动”将可以非同寻常地创造一个好机会,可以不付出过大的牺牲就能拿下一些阵地。假如一切按计划行事,仅美国第7师和韩军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此行动将进行6天,会造成200人的伤亡。由于有多达16个炮兵营的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次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援,估计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联合国军没想到,志愿军对上甘岭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寸土不让,双方才陆续投入了数万大军。结果联合国军的进攻没有得逞,双方各付出了万人伤亡的重大代价。
话说回来,就算美军占领上甘岭,也是绝对无法影响朝鲜战争全局的。
上甘岭战役以后,美军没有再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直到战争结束。
换句话说,李奇微走了的时候朝鲜战争已经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无论李奇微不走或者走,对局势没有什么影响。
李奇微真正的作用,是在第三次战役全线溃败中,保住了联合国军有生力量,宁可选择放弃大片韩国领土,包括首都汉城。
随后在第四次战役,李奇微掌握了志愿军轻步兵作战特点,用新的战术,也就是后退决战或者磁性战术来对付,遏制了联合国军全线溃败的局势,还反攻夺回了汉城,当然也在横城反击战吃了亏。
在第五次战役中,李奇微就已经完全可以遏制志愿军的攻势,转而掌握战场主动权了。
▍如果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有多大变化?
志愿军入朝初期,后勤短板其实很明显。
明显到只要美军能冷静,仔细研究分析,就能看到这个短板。
但是就在最需要冷静的时候,美军指挥层却集体智商掉线了。
首先是在东京坐镇指挥的麦克阿瑟。
估计是做惯了“五星天皇”,军事嗅觉退化了。
当时的麦克阿瑟,只是表面看起来还是一个军人。但其实,骨子里已经是政客了。而且还是那种非常蹩脚的政客。只要战局稍微不利,就满脑子想着用原子弹,妄图把战火烧到中国腹地,挑起更大规模战争。而不是站在一个军人的角度,想着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战术,扭转不利局面。
其次是在前线负责指挥的沃克等将领。
由于被志愿军打蒙了,担心被包饺子,慌忙下令全军火速退到三八线以南。结果,撤退变成了溃退,联军上下一片混乱。沃克本人也正是在这种混乱中,被韩军司机撞死。
而李奇微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麦克阿瑟的大力推荐,接替被撞死的沃克,出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
1950年12月26日,也就是志愿军入朝两个月时,李奇微正式上任。
到任后,李奇微很理智。并不像蹩脚政客麦克阿瑟,满脑子就是原子弹。也不像沃克,满脑子就是大踏步撤退。而是下到基层调研,通过分析缴获来的志愿军的服装、口粮袋、武器,以及对几个志愿军俘虏的询问。找到了志愿军的短板。
并以此,提出了他那个著名“磁性战法”。
磁性战法,顾名思义,就是像磁铁一样,吸住志愿军和朝鲜军队。
志愿军开始迂回时,美军就后撤;志愿军开始穿插时,美军也后撤。
归结一句话,就是先跑。但是这个跑,也不是沃克式的上百公里的跑,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后撤。
美军在后撤中,始终与志愿军的攻击部队保持20公里左右的距离。
这种有序的撤退,效果很明显。美军不仅有效可以脱离志愿军的打击范围,令志愿军很难将美军分割包围。而且还能通过撤退,迫使志愿军的阵型变形。
而等到志愿军补给消耗的差不多了,要往回收缩。且阵型也变形时。美军就可以顺势发动反击了。
对于该怎么反击,李奇微在做了调查后,也制定了与先前沃克不一样的战术。
这套攻击战术简单的说,就是美军主力在正面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打稳扎的同时。还抽出一部分兵力,走山路、抄近路,抢占山头和制高点,配合主力,对中朝军队的防守要点进行多路同时攻击。
操作得好,可以大量的歼灭志愿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存实力,李奇微在三、四、五次战役时,故意把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摆在第一和第二线。而美军主力则集结于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北地区之交通要道上。
这么部署,为的就是把盟友推到前面,当炮灰用,消耗志愿军的战力。而美军则在战斗打响后,能顺利有序的后撤。然后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发动反击。
整体来看,李奇微的战术。相当阴损,但却相当有效。在后续战斗中,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麻烦。挽救了美军在朝鲜半岛岌岌可危的战局。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志愿军的后勤短板,是非常明显的。李奇微能看到短板,并做出正确的应对战术。并不能说明他优秀到了超神程度。
这只能说明,他脑子是冷静的。
只能说明,他发挥出了一个美军高级指挥员本该有的表现。
事实上,李奇微发明“磁性战术”之初。效果并不好。
因为志愿军的厉害,攻击之凌厉,超出了李奇微的正常想象。
后来的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吃了大亏。归根结底而言,并不是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有多么厉害。而是志愿军的战线拉长,后勤短板被无限放大。
并且由于轮换的缘故,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被调到二线休整。而第二批入朝的部队,战力水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才让美军在第五次战役期间抓到了战机。
如果志愿军没有明显的后勤短板,装备水平也能跟上,李奇微就拿志愿军没辙了。
用李奇微自己的话说:“要不是我们拥有强大的火力,经常得到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且牢牢地控制着海域,中国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压垮了。”
比如1951年的开城谈判破裂后,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守。李奇微先是寄出“绞杀战”。
试图用空袭的办法,切断志愿军的铁路、公路运输系统,把几十万志愿军困死在朝鲜半岛北部。
用李奇微自己的话说:“我们就是要用空中轰炸这根绳子,一下子把中国巨人勒死。”
但美军三个月的“绞杀战”下来,志愿军不仅没有被“勒死”。反而是在反绞杀的过程中,组建了专业的空军和防空部队。
眼见绞杀战不成功,美军又祭出化学战。企图把朝鲜半岛北部变成人间地狱。
但是几个月下来,效果也不明显。美军反而因为使用毒气弹、细菌弹等生化武器,在国际上被骂惨了。
(投到朝鲜人民军阵地的美军细菌弹)
所有法宝全用上,李奇微也没辙了,只能与志愿军耗着。
1952年,由于美国总统换届,而美国驻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作为共和党候选人要回国参选。而按照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者竞选人不能是现役军人。艾森豪威尔为了参选便辞去了军职。
于是,李奇微作为继任者,便去到了欧洲接任了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职务。
接替他职务的是平庸的克拉克。
等到克拉克上任后,志愿军由于普遍换装了苏联支援的武器,火力大幅度提高,和美军的差距缩小,空军也能够提供一些支援。一改之前的被动态势,不仅能进行局部战场的反攻,而且反攻还卓有成效。
如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克拉克和范佛里特拼尽全力,想着露一把脸,为大靠山杜鲁门竞选助势。结果还是被志愿军打败。
而当朝鲜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时,抓耳捞腮,急于结束战争的一方,已经是美军了。
如果再耗下去,美军很可能像在后来的越南一样,灰溜溜的结束战争了。
纵观李奇微在朝鲜战争期间的表现,可以说他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麻烦。
但要说他不走,朝鲜战争就会输,这就夸大其词了。他要有真那本事,朝鲜战争也打不到1953年7月,以《朝鲜停战协定》收场。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你见过最睿智的人有多睿智?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