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白水煮五花肉,而且肥肉多,还搞成个五六分熟,相信没有谁会下得了口吧!然后这是皇帝赏赐,天恩浩荡,不吃还不行…
所谓的赏赐猪肉,只出现在清朝坤宁宫祭神这场大型祭祀活动之后,并且贯穿整个清朝,并非乾隆朝所独有的。满清信奉萨满教,坤宁宫祭神,祭的是佛祖、观音和关帝三人。佛祖为小塑像,供在小亭内,观音和关帝为画像,这是清宫最为频繁的祭祀了,几乎每天在坤宁宫都要进行朝祭夕祭,但分食猪肉,却是只有在重大节日或活动下,才会有的恩典…
坤宁宫位于乾清宫正后,在明朝是皇后居住的正宫,后清朝将宫内东头两间暖阁留做皇帝大婚时的临时洞房,中间四间为祭神场所,东北角隔出一小间,内有煮猪肉的大锅两口,外面有存放供品的用具,北西南三面有环形大炕,西头一间为存放佛亭、神像及祭祀用品的专室…
每天寅时,由‘萨满太太’主祭,祭神时要擎神刀,诵神歌,由三弦、琵琶、拍扳及拍掌人伴奏,其他人歌‘鄂啰啰’,共诵神歌三次祷祝九次。如帝、后亲诣,则于此时行礼。然后撤走佛、菩萨,只留关帝,接下来就是重头戏向关帝进牲了。这时司俎太监等进生猪两只,首向关帝像,用水灌猪耳,亦祝祷奏乐,然后就在神前杀猪、剥皮、肢解,放在东北角两口大锅内煮熟,再向神供献,奏乐,歌‘鄂啰啰’。帝后若在,再行礼如前,然后受胙吃肉,再分给王公大臣、值班侍卫等进内食肉…
这类祭祀的大多数时候,皇帝是不会亲临的,除非重大活动。因为祭祀时间有所限制,所以那些猪肉处理起来也必须快,有时卫生方面都不能保证,也就只在锅里滚上几滚而已,有些拿出来时还带有血丝,有五六分熟的已是相当不错了。况且,那些精瘦的好肉,早就被内务府暗箱操作留下了,除了帝后食用得是比较好的以外,王公大臣和侍卫们吃的多是又肥又腻又不熟的清汤肉,这食之无味的神肉啊…
乾隆时期,有些大臣们将食盐藏于袖内,趁没人时抹上一层,这才方便入口,也难为这些天天大鱼大肉的官老爷们了。后来,他们又想出在包肉的纸张或托盘上做文章,也是绞尽脑汁啊。据说,有一次被乾隆发现了作弊,处罚了一大批官员…
乾隆认为,这胙肉是上天恩赐的,又经供神,更能使官员们领悟祖先创业的不易。所以他将这些猪肉当作是祖宗的恩典分发下去,却令王公大臣们苦不堪言…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乾隆绝对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一爱作诗,二爱赏赐。可两样搞得都不咋地,因为今天说的是猪肉,所以我们只谈赏赐,那赏赐什么呢?古玩珍宝肯定少不了,但同时他也会搞点特别珍贵的,也就是猪肉。
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会想,猪肉有什么好稀奇的,就算放在古代,这些王公大臣也吃得起啊。那我们要说,乾隆赏赐的猪肉绝对特别,特别到什么程度呢?
乾隆赏赐的猪肉特别到,即肥又腻还难吃,可以说大臣望着面前冰冷油腻的猪肘子,一点食欲都没有。但就算再反胃,因为是乾隆赏赐的,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还得感激涕零的跪谢。
那这种猪肉为啥这么难吃呢?因为这个猪肉是祭祀神明以及祖先用的,我们知道古代帝王特别注重祭祀,而清朝的祭品中,主要是以猪肉为主,这种祭祀神明的肉被称为“胙肉”。
而胙肉呢,为了体现原生态,也就是肉的本来味道,古人在制作的时候,不会放任何调料,也就是纯白水煮。没有任何滋味的胙肉制作好后,先祭祀神明用。
等祭祀仪式结束后,剩下了一大堆胙肉,那怎么办呢?本来啊,这种祭祀用的肉,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享用的。按惯例,乾隆象征性吃点就可以了,但他也吃不了啊,关键是祭祀结束后,肉都冰凉的了。
可是,如果直接扔了,乾隆又觉得浪费,毕竟他一直自诩古往今来第一圣主,还自称十全老人,怎么能搞这种浪费的事呢?于是他带头搞起了光盘行动。
本着浪费粮食可耻,加上彰显自己功德的原则,他就仿照古制,把这些胙肉分发下去,让众大臣跟着自己一起沾福气,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散福”。当然了,这个散福的馊主意,也没准是纪晓岚提的,毕竟他口味重,就好这一口。
一般情况下,乾隆在给众人发肉的时候,还会当众表演“试吃”,也就是现场当着众大臣的面,假装吃几口,关键这老小子,自己边吃,还边让大臣也吃。
皇上下令了,大臣不敢不从啊,只能咬着牙往下吞这冰冷的肥肉,我们说了这种肉没有任何滋味,绝对纯天然,而现场绝对不会给大家准备蒜酱,平时山珍海味吃惯了的大臣,哪吃得下这个东西。
再说了,冰凉油腻的猪肉,吃多了还容易跑肚,据说当时就有上了岁数的大臣,吃了乾隆赏赐的猪肉后,一病不起的,毕竟不是什么体格,都能驾驭这种猪肉。
当然了,乾隆试吃结束后,估计也是知道这东西不好吃,就没有强求大臣们现场全吃完,所以大臣们试吃一会儿,就纷纷表示,这是皇上盛宠,打算回家慢慢享用,慢慢回味。
于是,乾隆哈哈大笑的恩准了,众大臣也就松了一口气,把猪肉装起来带回家,不过据说很多人离开后,就会找到纪晓岚,把肉都扔给纪晓岚吃。
反正纪晓岚好这口,正好照单全收,也免了众大臣扔肉后,被举报到乾隆那的危险。毕竟皇恩浩荡,如果真扔垃圾桶里,被发现了,轻则打板子,重则丧命。
说到这里啊,我们要说一下,乾隆为什么对这个胙肉如此看重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年,乾隆13岁,雍正刚登基的时候,雍正曾在祭祀结束后,单独把他留下来,赏赐了他一块这种肉。
据说,当时雍正一句话没说,只是望着乾隆,乾隆虽然年龄不大,但鬼主意不少,雍正啥意思,乾隆当然知道,也没说一句话,直接把这块肥腻的猪肉吃到了肚子里,后来乾隆登基了,肯定记得这个恩宠。
一方面,吃猪肉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对雍正的怀念,以及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对众多臣子的考验,看谁不听话,正好敲打一下,如果谁不老实,就多赏赐点猪肉,下次肯定老实了。
乾隆的性格是什么呢?啥事要么不干,干就得干的轰轰烈烈的,所以他也就把吃猪肉的这个传统发扬光大了,甚至后来,为了让众大臣广沐龙恩,乾隆不但在祭祀的时候,把胙肉分发给众人,其他搞聚会的时候,他也会搞猪肉宴。
这时候啊,又滋生了一个地下利益链条,就是很多大臣会贿赂太监,让太监在给自己上猪肉的时候,拿用盐水泡过的纸张包着,这样吃猪肉的时候,多少能有点滋味。
乾隆的这个赏赐,可苦了众大臣了,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也得假模假样的,装出满脸兴奋的样子期待猪肉降临,在吃猪肉时,也都拼命表现出陶醉的感觉,这样乾隆看了才会更高兴。
本来啊,乾隆干这个事,属于好事,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他本身就爱吃猪肉。可乾隆谁都赏赐,也总赏赐众人,所以刚开始,众大臣觉得,这是莫大的荣耀,没事还会拿出去炫耀一下。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这种猪肉,见者有份,也就显不出任何稀奇与尊贵了,没人会把这当成荣耀,也就把乾隆的一片苦心,当成变相的刁难了。
PS:如果喜欢,欢迎关注评论,感谢点赞留言收藏转发!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给你你也不会吃!
别以为祭祀的东西就多么珍奇、皇帝赏赐的东西就多么美味。
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猪肘子,而且就是在开水里简单的煮了煮,不加盐、不加任何调料,关键是还没有煮烂,咬在嘴里一点味道没有不说,还总也咬不动。
这让那些天天在家里锦衣玉食的大清重臣们怎么下得了口!
但是这是皇帝大发慈悲、天恩赏赐的啊?你敢不吃?
今年你不吃这个猪肘子,明天及以后就直接去天牢里吃牢饭吧,估计连牢饭也吃不了几天就去西天了。
乾隆皇帝当然只是象征性的吃一点了,估计也是吃不下去;但是大臣们就不得不装着感激涕零的样子,满脸堆着假笑,装出满脸兴奋的样子等着皇帝赏赐猪肘子,故作陶醉地啃食着那只让他们反胃、作呕的白煮猪肘子。
你能跟皇帝比?皇帝能说吃就吃、说不吃就不吃,你有这个胆?
据说当时就有几个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大臣,眼里含着大颗泪水、嘴里大呼谢主隆恩、心里直骂皇帝祖宗,在乾隆面前满脸笑容的吃下了这些猪肘子后,平日里吃惯了各种大鱼大肉、各地特色美食后的“高贵”肠胃,哪里受得了着“原滋原味”的“美食”,嚼不烂、咽不下,结果没过几天就一病不起了。
据说因为这种情况,专门滋生了一门生意,那些专门分配猪肘子的太监,会提前准备一些用盐水泡过、上面占有些调料的纸张,哪位大臣给太监行贿,太监就会用这种专用纸包着猪肘子送过来,这样味道就会好些。
反之,那些没有送礼的大臣,太监们就按程序办事,给他们正宗的白开水猪肘子。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绝大部分人都看着这些“美食”望而却步,但就有人偏偏好这口。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纪晓岚为人一生,有三大乐事,即女色、吃肉、抽烟。
《清朝野史大观》中说:
“公(指纪晓岚)……饮时只猪肉十盘。”
《虫鸣漫录》里也说:
“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就是这个酒色财气均沾的纪晓岚,竟然活了82岁,太神奇了。也许是快乐的人做快乐的事,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越多,人体免疫机就能提升,身体素质就会更好。
对乾隆皇帝赏赐的猪肘子,纪晓岚是来者不拒,大快朵颐吃的不亦乐乎,连皇帝都看傻了眼,这还真是个货真价实的吃货。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不是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难吃,这跟猪和猪肉本身没有半毛钱关系……其实,这是清王朝的一种皇家风俗,就跟北方人过年吃饺子一样。为了怀念祖先“创业艰难”,清王朝在特定的日子里会在坤宁宫内举行祭祖仪式。那么,祭祖跟猪肉又有什么关系呢?
胙肉——晾凉了的大肥膘
传言,满洲人的祖先早年间缺衣少食,在野外狩猎时,猎取到野猪等猎物之后,支起大锅把肉放在白水里煮熟便直接拿来吃了。为了表示不忘祖先“创业艰难”,在坤宁宫的祭祖仪式上,皇帝会下令支上大锅,用白水煮肥猪肉。在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再将这些已经晾凉了的肥猪肉分给宗室王公、公卿大臣食用,名曰“胙肉”。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说了,不就是猪头肉嘛,虽然是凉的,但味道也不错呀。美得你!猪头肉那是用各种作料卤出来的,清王朝的胙肉就是把大肥膘搁在白水里煮!能一样吗?更重要的是,还不能加盐煮,吃的时候也不允许撒盐或者蘸作料!想想吧,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酸爽……要是来个大厨,把这些大肥膘给削成薄片,吃两口也没什么。可那些平日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卿大臣、宗室王公,自己哪有那本事,拿刀切下来基本就是大肥膘块儿……能咽下去不吐出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不吃或者私自撒作料的后果
在中国古代,皇家祭祖是极其庄严、神圣的事情,在胙肉上动手脚,可大可小!如果低调处理,不过就是在吃上偷奸耍滑而已,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可如果上纲上线起来,那问题可就严重了,这种行为是对皇家祖先的亵渎、是大不敬!皇帝如果再顶起真来,人头落地恐怕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借胙肉陷害怡亲王弘晓并不是完全是“异想天开”,如果换了是皇帝厌恶或者想要拿下的人,恐怕脑袋也就不在脖子上了……好在弘晓是怡贤亲王胤祥的儿子、世袭“铁帽子”,乾隆帝也就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象征性地处理他完事。这虽然只是戏说,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胙肉上撒作料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既难吃,还不能撒作料,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宗室王公、公卿大臣自然难以下咽!所以,大臣们从内心反感这玩意儿,但又没有办法。“祖制”,谁敢违背?再难吃也得吃!据一些史料记载,乾隆帝在潜邸时期为了取悦父亲雍正帝就曾经大口大口把肥腻到难以下咽的胙肉全部吃完了……
清王朝入关之初,这种制度还被严格地执行着。但后来的皇帝们“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自己都不想去吃这些肥腻的胙肉了!再后来,皇帝索性连主持祭祀的活儿都懒得干了。见皇帝如此,宗室王公、公卿大臣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先是偷偷带点盐,趁人不注意撒上去;后来是行贿负责分肉的太监,让他们在“上菜”前抹点儿盐。后来,太监们索性近乎半公开地做起了生意,撒了盐的胙肉多少银子一份,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至此,清王朝体验祖先“创业艰难”的白水煮大肉彻底变了味儿、变得满是铜臭!不知道觉察安、塔克世、努尔哈赤这些人会不会气得从骨灰坛子里跳出来呢?
▍乾隆皇帝祭祀时赏赐的猪肉有多难吃?为什么大臣都不想要?
祭祀的供品供物,是贿赂所供事项的惠品。
惠品,就是最佳上好的高档次的物品。
所以,不论是供神,还是供祖,所供献的物品都是顶级的惠品,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否则欺神欺祖了。
供奉神与祖的人,全是有资格的人。没资格的人,连场地外围的边都不准靠近。所以可参加祭祀的人,是有荣耀感的。不准参加的人,不是被慢待,就是被忽视看不起的人,甚至就是被打压的人,更甚至就是犯错重大与犯法犯罪的人了。
当然这指的是同一个人群内成年男人,包括可行动的老年人在内,幼年男孩及全部女人不再其内。幼年男人与女人压根就没有参加的份。
可参入皇家祭祀的人,必常见呈族的人,否则没资格介入的。
谁都明白,献给神或祖的供品,仅是香气神与祖享受享用,原物仍在没动的。
从而,惠品就成了福品。
福品,就是受神或祖接触过的物品。
所以,福品不能扔了,也不能放原地不动浪费了。从而参加祭祀的人就分这些福品,粘一些神或祖先的福份福气。
分得的福份,可带回家与家人共享的。
得到福份的物品,这时改称胙物。用于神或祖享用,与人享用的区别区分的词说方式。
参与了祭祀,又不分得惠品的人,就是被瞧不起,又离不开的人了。即在圈孑内,又是被边缘化了的人了。
所以有典故,参与了祭祀,又不被分享惠品的人,用手指沾点汤汁,放嘴里吃了。这就是染指一词的来源出处。
祭品有果品.糕点.香.烛.酒,大件是牛羊猪,号称三牲。民间用猪鸡鱼,或猪羊鸡,或猪羊鱼为供品大件的三牲。
其中三牲最重要。
因此必选上好的。通常为纯白色,或黄色,或红色,并且无伤.无病.健壮.年青。老幼弱病残不可用,雌性也不许用。
牛羊猪鸡,雄性,无伤,就是没骟过的公牛羊猪鸡了。所以膻.腥.骚气味巨大浓重。
三牲奉神与祖,须原滋原味,不可加调料盐等的,全由白水烹出。即纯用水煮半熟。
电视剧演戏,把胙肉当场吃掉,就咽不下肚了。半熟无盐无调料,膻.腥.骚味大又浓烈,没人咽得下。但仅限于演戏上。
神与租先的福份,被自人群享受的越多越好。是神与祖光辉普照的体现。
所以胙品是可携带回家,与家人共享的。这样果品与糕点.酒可直接享用,肉可再加工弄成美味了。肉仅半成熟就是为二次加工做铺垫呢。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