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贵族阶层变化了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谢谢邀请!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其中长子曹昂早逝,次子曹丕继承皇位。剩下比较著名的就是曹植、曹冲、曹彰。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间是公元249年,我们记住这个时间点。那么这一年,曹操那25个儿子里,难道就没有一个站出来为老曹家说句话吗?很可惜,只有一个。
高平陵之变时,曹操有出息的儿子,都跟着曹操走了。
曹操的儿子,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类,一类就是比较著名的,一类则是默默无闻的,还有一类是年纪太小的,最后一类是真正跟司马懿较量的。
1、比较著名的几个儿子,都在高平陵之变前去世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那是很有名气的。因为曹操一直将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结果曹昂在保护曹操的时候,不小心被张绣的部下给宰了,时间在公元197年。曹操的次子曹丕,那是曹操正儿八经的接班人,他在曹操去世以后,成为了大魏王朝的皇帝,可惜他只做了7年皇帝就去世了,时间在公元226年。曹操的三子曹彰,是曹操手底下非常著名的虎将。这个孩子不喜欢学文化,就喜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差点跟曹丕争夺王位。他在公元223年去世,也没赶上高平陵之变。曹操的四子曹植,就是号称才高八斗的那个大才子。一度成为曹丕强大的竞争对手,却因为喝酒误事,最后错过了王位继承权。他在公元232年去世了。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曹冲,这是个小机灵鬼,活着的时候深受曹操喜爱,差点就成了继位人。可惜曹冲幼年早逝,在公元208年就去世了。由此可见,这几个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孩子都在高平陵之变前去世了,所以他们压根就没办法跟司马懿斗法。
2、默默无闻的儿子们,就算还活着,也没有能力跟司马懿斗法。彭城王曹据,这是一个活到了高平陵之变以后的王子。当时司马师把曹芳给废了,打算改立曹据作为天子。可是曹据是魏明帝曹叡的叔叔,这辈分上差太多了,所以就搁浅了。能够被司马家族的人当成傀儡来看待,可见曹据这货是没什么本事的。
燕王曹宇,也活到了高平陵之变以后。曹宇其实还是比较著名的,当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以后,打算立曹芳为帝,让曹宇作为大将军辅政。结果曹宇死活不肯答应,他认为自己没这么大本事,这世上还真有不爱权力的人。此后他儿子曹奂接替了曹髦成为了曹魏最后一任皇帝,而他也厚着脸皮活到了公元278年,这个时候西晋已经建立13年了。
沛穆王曹林,他是曹操的第十个儿子,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存在感的人。虽然活到了公元256年,可是在历史上看不到他任何政务或军事上的活动。不过他的封地不小,手里的子民也达到了4700户。肯听话,就不会被司马家清算,就是这样。
赵王曹干,他的干妈曾经帮助曹丕夺取王位,所以曹干也就受到了曹丕的赏识。后来魏明帝曹叡上台以后,也给了曹干不少好处。可惜这个家伙不太正经,喜欢跟门客搞在一起,结果被人给举报了。他手里没权,就算活到了公元261年,可他还是无法跟司马懿较量。
3、年纪太小就夭折了,跟司马懿没有较量的机会。陈留王曹峻,早在公元232年就去世了,而且年纪较小,所以没有竞争力。相殇王曹铄早在幼年就去世了,济阳怀王曹玹、临邑殇公子曹上等等都夭折了。
中山王曹衮,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化人,他的才华比不上曹植,可是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所以曹衮也没有在国家大事上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因此也就没有资格掌握权力。而且他在公元235年就去世了。
4、唯一跟司马懿较量的人。曹操有一个儿子叫曹彪,魏明帝时期被封为楚王。这个人活到了高平陵之变以后,所以他与王凌合伙打算推翻司马懿的统治。
王凌就是东汉的司徒王允之子,他同时也是曹魏的宰相。结果事情败露,王凌选择自尽,而曹彪作为被扶植的对象,也只有在公元251年被赐死的份了。
曹魏皇帝不喜欢兄弟、叔叔掌权。
曹丕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是从几个兄弟手里抢来的。他们之间的斗争,虽然没有康熙年间九龙夺嫡那么残酷,却也十分精彩。
其中在明面上参与夺嫡的就有曹丕、曹彰、曹植和曹冲。等到曹丕真正做了皇帝以后,他觉得不能重用自家兄弟,以防他们会造反。
所以曹丕的政策就是不用至亲的兄弟,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堂兄弟是可以任用的。魏明帝曹叡,基本上继承了父亲曹丕的这种传统。
但凡是曹操的儿子,他都不喜欢用。比如说曹植,这货在曹丕死后,没事儿就写文章送到曹叡那儿秀优越感,希望能够得到曹叡的重用,结果曹叡压根就不理他。
因此曹操的儿子们,一个都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他们手里也就没有兵权了。唯一跟司马懿斗争的曹彪,那也是在王凌等人的支持下,才勉强有了一点抗衡的资本。
总结:这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矛盾所在。
说到底,这个问题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到底哪个好的问题,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其实这两个制度,在封建王朝轮番上演,基本上没有停止过。
可是非要说哪个好,还真的不清楚。比如说曹魏王朝,他们就是害怕兄弟或者叔叔篡权,所以就故意不重用这帮人,结果曹魏江山轻而易举被司马家给抢了。
而司马家吸取了教训,大肆分封司马家的子嗣为王。结果在司马衷继位以后,立刻就出现了八王之乱,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以至于五胡乱华的悲剧出现。
由此可见,这两种方法,都各自有各自的弊端。大致可以认为,从皇权角度来说,郡县制完胜分封制,可从王朝的角度来说,分封制似乎更利于这个姓氏的王朝统治。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哪一种方法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司马懿纂夺曹魏江山,与曹操有25个儿子毫无关系,就算曹操有一百个儿子,这些儿子没有实际权力,照样还是要被纂夺江山的。
曹魏被司马氏纂夺江山,主要有两个两个原因:一是以曹丕、曹睿为首的两皇帝对待曹魏宗室的态度;二是士族崛起的天下大势不可挡。
曹操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整个北方后,就开始有了纂夺东汉帝国江山的意图,但曹操是个非常实际的人,他把江山及纂位条件全部都准备好了,但始终没有迈出称帝的那一步。
不是曹操不愿意,是曹操晚年没有称帝条件,曹操从称魏公开始,到称魏王,实际上与皇帝没有什么区别,曹操只想做个周文王,把称帝改朝换代的事交给他的继承人去办,曹操是高明的。
曹操建立起来的曹魏帝国,并不是靠挟制天子得来的,而是一刀一枪打来的,挟制天子只是个名份,没有任何一位诸侯因为曹操挟制天子而投靠,而是因为曹操的强大武力而投靠。
曹操建立政权后,手下聚焦了一大帮的文臣武将,即使曹操不想称帝,这一帮人还不答应呢,曹操不肯,只是想留给儿子称帝,于是,当曹丕继承曹操的权力后,没过多久,就在那一帮文臣武将的鼓捣下开始称帝,并改朝换代。
曹丕称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也改变了不少曹操时代的政策,曹操时代因为是挟制天子,权力在以邺城为首的魏王国手中,曹丕时代,自已就是天子,必须把权力收回到自已手中,同时曹丕严防宗室夺权。
曹丕实行的第一个政策就是打击宗室。为什么曹丕要打击宗室呢?很简单,曹丕深受其害,曹丕在没有成为继承人之前,曾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争得很辛苦。曹丕虽然即位为皇帝,还是防着曹植,只给虚名,不给权力,不让曹植参与政治。
还有曹彰,曹彰在曹操去世前,曾被曹操召到洛阳,还没有到曹操就去世了,曹彰曾经问过先王印玺在哪里?被贾逵一句话挡了回去,虽然曹丕从来没有把曹彰当成竞争对手,但显然曹丕还有防备曹彰的,同样是给虚名,不给权力。
曹丕时代,所有直系曹魏宗室全部必须回封地就任,曹魏时代的分封,与两汉后期的分封相似,只有食邑,没有权力,封国重要的人事任命权都由中央任命,曹魏宗亲们没有兵权,没有政治权力,只是个富家翁。
包括曹操的儿子们,除了早夭的儿子,曹操活下来的儿子全部封王,曹彰被任城王,曹植被封为陈王,曹据被封为彭城王,曹宇被封为燕王,曹林被封为沛王,曹衮被封为中山王,曹玹被封为西乡侯,曹峻被封为陈留王,曹干被封为赵王,曹彪被封为楚王,曹徽被封为东平王,曹茂被封为曲阳王。
虽然诸侯王封了一大堆,但是没有一个王是有实权的,都是没有政治权力的虚王,而且活到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有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沛王曹林、陈留王曹峻、赵王曹干、楚王曹彪。
这些诸侯王没有权力,又没有多少能力,拿什么去救曹魏江山,能自保就不错,其中楚王曹彪还因为参与太尉王凌谋反事件,被司马懿逼死,其他王更是不敢动,否则要被司马懿抓住把柄,一下子就会被灭族的。
曹丕实际的第二个政策就是九品中正制。曹丕改变了曹操时代的用人制度,唯才是举报,改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就是以出身来选拔人才,堵上了寒门向上发展的道路,事实上曹丕还真没有多少选择。
在东汉时期,士族地主阶级就开始不断的崛起,在地方上,这些世家大族互相联姻,互相勾结,隐藏人口,聚拢土地田产,其族人不仅在朝中地方任职做官,而且还垄断了作官的渠道,形成一种政治阶层:士族集团。
士族的集团的权力有多大?大到如果你不支持士族集团,政权就不会稳定,就算是曹魏政权的朝廷大员,基本上全是出身士家大族,比如荀彧、荀攸叔侄出自颖川荀氏,陈群陈泰父子出身颖川陈氏,陈圭陈登父子出自徐州陈氏,钟繇钟会父子出自颖川钟氏,还有司马防及司马懿、司马郎父子出自河内司马氏,等等一大堆。
都是父子兄弟亲戚一起同朝为官,裙带关系相当严重,曹丕事实上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日渐强大的士族集团,重要的官职基本上被这些人把持,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时势,是无法更改的。
曹丕选择了适应,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曹丕适应了士族,就必然带来士族会威胁皇权的后果,曹丕、曹睿两代英明皇帝在世时,情况还好,等 到曹丕、曹睿都去世后,继位的皇帝年幼,而权力还是掌握在士族手中。
高平陵政变实际上是士族集团不满曹爽专利而发动的联合政变,只是司马懿是走上台前的那个人,等到政变成功,司马懿夺取了胜利果实,而这些士族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自已的利益,就算是司马懿纂位,只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他们不会插手。
而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司马懿纂位时,没有太多人强烈反对,只有曹爽一党,但曹爽一党被司马懿斩草除根了,自然就没有其他人反对了,也不敢反对,司马懿掌握了政权和兵权后,杀人是毫不留情的,光是曹爽一党就被杀了五千多人。
实际上在高平陵政变后,就再也没有势力能阻挡司马氏纂位了,司马懿团结了大部分士族,只针对反对他的人,不仅曹家没有人能阻挡,其它士族势力也没有能阻挡司马氏纂位,因为有实力反对的人,都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杀光了。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进一步对宗室藩王权力加以削减和监视、藩王不是实封;“九品中正制”考选官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此消彼长,使得士族阶层势力快速开始崛起;司马懿多年的朝堂政治人脉经营,以及“高平陵政变”曹爽的妥协主动让权,曹室宗亲被牵连诛杀,司马懿彻底主政曹魏中央朝政。
▍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都没有阻止司马懿夺位?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势力相当庞大。但是后来,整个曹魏政权却给司马家族轻松夺去。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疑问:曹操既然那么多儿子,眼看着曹魏江山逐渐衰落,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一步步蚕食,乃至于最后被司马炎夺位。难道曹操的那些儿子们,就没有一个站出来与司马家族搏斗的吗?
(曹操像)
在司马家族夺权的过程中,也不能说曹操的儿子们没有发过声音,但所发出的声音,却相当孱弱。
当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打败曹爽,夺取魏国的朝政以后,司空王凌曾与侄儿令狐愚联合起来,想废掉当时的皇帝曹芳,拥戴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继位。但是这场政变没有来得及付诸行动,就被司马懿给扼杀了。王凌自杀,曹彪也被司马懿逼迫自杀。
曹操的儿子第二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司马师的时候,当时的皇帝曹芳联合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想废掉司马师,结果政变还是没有发生,就被司马师给破灭的。当时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想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皇帝,只是因为郭太后反对,最后才改立曹髦为皇帝。
在这里,曹操的儿子虽然发了声,但却已经完全依附在司马家族身上了。
曹操的儿子第三次出现在历史上,是曹髦实在忍受不了“司马昭之心”,所以莽撞地带着侍卫前往刺杀司马昭,最终被司马昭的部下反杀。曹髦死后,司马昭把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的儿子曹奂为皇帝。不过这个曹奂也不过就是有一个傀儡皇帝,最终被司马炎给夺位。曹宇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一直没发过声。
从以上曹操儿子们,在司马家族夺位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来看,实在是太可怜了。要么被别人作为棋子用来打击司马家族,要么自己倒向司马家族,要么完全成为司马家族的傀儡……
(曹髦)
那么,曹操那么多儿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表现呢?
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被自家皇帝削夺权力。
曹操的儿子们虽然很多,但是他们手中却没有掌控着什么权力。为什么没有掌控什么权力呢?这都是被曹丕、曹叡父子不断削夺的结果。
由于以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曹操儿子们,曾经激烈地争夺过储位。因此,曹丕上台以后,对曹植以及曹操的其他儿子们都进行了严厉的打击。打击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获得兵权,尽量不让他们在朝中任职,而且反复进行徙封。这样一来,曹操儿子们几乎就没有人能掌握朝中大权。手中没有权力,他们就像平常人一样,又能干什么呢?
曹丕去世的时候,给曹叡选了四个辅政大臣,其中曹真、曹休两个姓曹。但他们都不是曹操的儿子,只不过是宗室人员而已。
曹叡上台后,继续执行他爹的政策,后来在给曹芳选辅政大臣的时候,也选了一个姓曹的曹爽。但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也与曹操的儿子们没有关系。
(司马懿)
二、被自家宗室排挤打击。
曹操的儿子们,除了被曹丕、曹叡削夺权力外,他们也被自家宗室排挤打击。曹爽为了掌控曹魏的权力,有意地压制曹操的儿子们,而是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安排在最重要的岗位上。可惜最后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网打尽。
司马师曾想立曹操的儿子曹据为皇帝。但是,郭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反对立曹据为皇帝。因为这样一来,他本来是太后,一下就成了侄儿媳妇了。这样,曹操的儿子最终没能站上历史舞台。
三、被司马家族限制监视。
曹操的儿子们,除了被自家人打击外,还有来自司马家族的打击。在王凌企图拥戴曹彪的事件发生后,司马懿害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晋书》曾记载“(司马懿)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也就是说,把曹魏家的诸王(当然也包括曹操的儿子们)都迁回来,安置在邺城,派人专门监视起来。
这样一来,曹操的儿子们都在司马家族的掌控之下,他们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