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本来韩信是想帮项羽打天下的,但是项羽不识人才,大丈夫能屈能伸,志在千里,经过萧何这位历史上著名的伯乐相马,知道韩信乃大才,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本着“势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帮着刘邦打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楚汉战争中,韩信确实犹豫过是否继续帮助刘邦。他的犹豫,也确实延缓了刘邦取胜的进程。
然而,最终,他依然选择了帮助刘邦。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停下来”的韩信
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军团。
此时,汉军已经形成了对楚军的夹击之势。
当初,韩信曾提出宏伟大略:增兵三万给我,我攻灭燕、赵、齐,绝楚粮道,与大王会于荥阳。
正是采纳此策,刘邦才增兵给韩信,让其开辟北方战场。
如今,“北举燕、赵,东击齐”都已实现,下一步就是“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了”!
正在成皋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旦暮望若来佐我“,急切地期待韩信行动。
然而,韩信却停了下来。
这一停,就是一年!
要知道,此前,刘邦的指令,韩信无不立即执行,效率极高。
如今,韩信停了下来。
显然,对于何去何从,韩信产生了犹豫。
已能自成一势的韩信
此时的韩信,已经完全可以成为项羽、刘邦之外的“第三势力”了。
韩信受刘邦重用,率汉军东征西站,然而,很长时间内,韩信的兵将,全部是刘邦所派。
此时的情势已不同了。
半年前,刘邦闯入大营,将韩信的部队全部带走,用以反击项羽的进攻。
随即,韩信征集赵地未入伍的兵员,经过2个月的征集、训练,自成一军,并平定了齐。
此时的部队,除曹参、灌婴带来的部分精锐骑兵外,大部为韩信自己一手组建的,可谓“兵为将有”。
在先后击破田氏、龙且后,韩信又迅速平定了三齐之地,共得70余城,地盘、财物都又了。
自己的兵,自己的地,自己的钱,韩信,已事实上可以自成一势了。
然而,韩信与刘邦之间,也出现了利益冲突。
此前,韩信攻下魏、赵等地,刘邦或设郡直辖,或委托张耳留守,没有韩信的份。
半年前,刘邦直接把他的部队全部调走,要韩信自己再去建军。
没有刘邦的提携,就没有韩信的今天。
然而,今天韩信已经得到的一切,当然不希望被刘邦再像以前一样夺去的。
由此,刘邦与韩信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冲突。
“稳住”韩信
韩信这次很直接,派人去找刘邦,表示: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暂立假齐王,不能安定,请立我为假齐王。
当时的刘邦,正遭受项羽的猛攻,急切期待韩信的配合,见信愤怒:这个时候要当王,什么意思?
张良、陈平立刻表示:这个时候不能拒绝!“不然,变生”!
“不然,变生”,说明张良、陈平认识到:这个时候不满足韩信的诉求,韩信的立场一定会发生变化!
刘邦不得已,立刻改口:“大丈夫作什么假王?要作就作真齐王”!遂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张良、陈平的警惕是正确的。
果然,项羽也看出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微妙关系,遂派武涉游说。
武涉单刀直入,指出了韩信与刘邦的微妙关系:刘邦欲吞天下,必然容不下你!现在不对你动手,是因为项羽还在!如今你“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应该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
武涉的话,道出了本质:灭魏、赵、代后,刘邦都没有新立王,而是设置郡县(张耳当时还没有封赵王),“欲吞天下”,不会允许你韩信作齐王。你韩信要想保全自己,只有与项羽联合,咱们“三分天下”。
也就是说,武涉并非让韩信投靠项羽,而是策动韩信独立,让韩信与刘邦、项羽同为王。
如果刘邦拒绝韩信为王,项羽的条件显然是极有有活力的。
然而,刘邦已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的诉求得到满足,因此拒绝了项羽的条件。
然而,韩信仍在犹豫。
犹豫
随即,韩信的谋士蒯彻又两次劝告韩信,指出:你现在已经有了震主之威,你归汉也好,归楚也好,刘邦、项羽都容不下你!不如“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蒯彻的建议,与武涉的说词基本接近,唯一区别在于:韩信不需连楚,而是保持中立,维持现状,鼎足而立。
韩信表示“士为知己者死”,留恋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并认为刘邦不会加害自己,以此拒绝了蒯彻。
韩信的表态是真诚的,但他在行动上却仍然很犹豫。
一方面,他继续留在刘邦阵营,另一方面,他仍然按兵不动。
韩信的犹豫,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前203年十月,项羽的大将曹咎部被歼,十一月,龙且部被歼。
当时,楚军已经陷入战略包围,后方不稳,军食困难,士气低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然而,他依然继续与刘邦在成皋相持了十个月!
这是因为,在韩信的“带头”下,刘邦集团内部的微妙关系复杂了起来。
当时,彭越也在梁地作战,对楚军的补给线影响极大。
然而,在夺取梁地的大片地盘后,彭越也“学习”韩信,停了下来,企图讨价还价,索取王位。
英布因封地仍在楚军之手,作战积极,但是,由于韩信、彭越的“停滞”,天下形势仍未见分晓,因此,英布仍遭受激烈抵抗,一时无法取得大进展。
一时间,楚汉之间的形势僵了下来。
可以说,在诸人之中,韩信的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如果他立刻进军,彭越不可能仍然“坐观”,英布也能很快打开局面,所以,韩信的动向对其余诸将起着支配作用。
大局危机
韩信等人的持续犹豫,不但使局面僵了下来,甚至使局势出现了反复。
前203年八月(秦历法,以每年“冬十月”为第一个月,依次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项羽主动议和,请求罢兵。
次月,项羽引兵东归。
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之策,发起战略追击,决心一举歼灭项羽。
刘邦一面自率大军追击,一面下令韩信、彭越会合,并让刘贾协助英布,打开局面后立刻来会合。
然而,韩信、彭越等人依然态度消极,没有如期会师!英布、刘贾也没有打开局面,无法北进。
如此,刘邦成了一支孤军。
项羽迅速发起反击,大败刘邦,刘邦只好坚壁自守。
如果不是刘邦军的素质有了提高,及时坚壁自守,及时“止损”,固陵之战,有可能像几年前的彭城之战一样,使全局发生逆转!
打破僵局
刘邦坚壁自守,被项羽压制,唯一的希望就是韩信、彭越、英布来会合。
刘邦问计张良:怎么才能让韩信、彭越出兵?
张良表示:韩信被立为齐王,但他知道那不是您本意,“信亦不自坚”,仍在犹豫···
如今,把从陈到东傅海之地给韩信,扩大其封地,以此坚定韩信出兵的决心。
张良还特别点出:韩信老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显然,张良看出了韩信的犹豫,也看出了韩信的渴望。
刘邦采纳此计,以此条件联系韩信,韩信立即答应!
韩信出兵后,局势豁然开朗。
项羽的后方空虚,根本抵挡不了韩信,韩信迅速攻占鹏程,又一路西进,与刘邦会师。
韩信的出兵,对楚军带来了致命打击,楚人心动摇,守寿春的楚大司马周殷投汉,英布、刘贾由此打开局面,攻占要害后立刻与刘邦会师。
与韩信一样得到刘邦封赏的彭越也行动起来,也来会合。
由此,刘邦与诸王的云集,形成了决定性优势!
垓下之战,汉军总兵力五六十万人,光韩信一部就30万,而项羽约10万!
在韩信的指挥下,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汉军击败项羽,定天下!
作为一个“士”,韩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正是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才能一展雄才,建功立业。
因此,韩信在情感上是感恩刘邦的,始终留在刘邦阵营,不愿背叛。
在建功立业,实力雄厚之后,韩信自然也是有其利益诉求的。
因此,韩信在灭齐后,“停”了下来,寻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如果不能解决利益上的矛盾,即便情感仍在,彼此仍很可能分道扬镳,这在古今中外都是极其常见的。
在张良、陈平的辅佐下,刘邦洞悉了韩信的诉求,并尽量满足了韩信的利益。
最终,在感情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韩信选择了继续为刘邦而战。
遗憾的是,刘邦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他给韩信的承诺从头到尾都是假的。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故技重施,夺了韩信的兵。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最终,韩信还是被“兔死狗烹”了。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韩信他之所以没有去背叛刘邦,这是因为韩信他并不敢去背叛刘邦。之所以不敢去背叛刘邦,这是因为韩信他并没有一个自己的好的班底去支持他去独立。
而且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在韩信被刘邦设立为大将军的时候,韩信曾经对天发誓,愿意永远效忠于刘邦的。如果他有所违背,那么就会遭到天打雷劈,死无葬身之地。可以说,当年韩信所立下的誓言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去背叛刘邦了。毕竟古人是十分讲究誓言的,这样的誓言就决定了韩信他会一生臣服于刘邦。
而且韩信所带领的兵将,虽然是由韩信统帅的,但是并不是服从韩信他的,那些将军和士兵,都只是听从韩信的命令,而服从于刘邦。如果当初韩信真的去反叛刘邦,必将会导致手下没有什么将领是真正属于他的,最终会让他众叛亲离。
而且当年韩信投奔刘邦,并没有属于着自己的手下去一起投奔刘邦,而只是他只身一人去的。可以说,韩信的手下都是刘邦所组织起来的军队。可以说,如果没有刘邦的部队的话,韩信手下是无可用之兵的。所以韩信他本人是没有去背弃汉朝自立为王的资本的。
而且当年刘邦手下名将并非只有一个韩信,刘邦的手下还有其他的重要的诸侯。而韩信一旦反叛汉朝,其他诸侯也势必是不会同意韩信去反叛的。因此韩信一旦反叛,那么韩信必然在最后会被天下的诸侯围攻,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说韩信之所以不背叛汉朝,并不是因为他对刘邦的敬重,而是因为他不敢去背叛。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韩信是一匹千里马,刘邦是伯乐,这就是韩信为什么死心塌地跟着刘邦的原因。
01 极为相似的早年经历
韩信,姓韩,大约是韩国公室之后。一个大小伙子,既混不上一官半职,也不愿务农或经商糊口。成日不务正业,于是只能各种蹭饭养活自己。
韩信倒也不是懒,而是对那些不感兴趣。也许他是怕自己一旦习惯了普通人的生活,便会失去自己的青云之志。
所以,处境越艰难,越能激发韩信的斗志。于是,他才坦然接受胯下之辱。
韩信的这段早年经历 ,似乎和刘邦年轻时候又有几分相似。两人都不被他人看好,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面对世俗的眼光,他们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正因为相同的经历,才让彼此更加容易沟通。
02 刘邦知人善用,项羽任人唯亲
乱世才能出英雄。像韩信这样的将才,太平盛世无法显示出其才华。他的才能天生就是为战场准备的。秦末农民起义席卷中原,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韩信离开家乡,开始寻找工作机会。韩信首先来到了项梁这里,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展露头角,项梁就死了。然后,他的老板就变成了项羽。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项羽其实是徒有虚名。别说,像他这样没建寸功的将士,就算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项老板都想方设法地赖掉。因此,项老板给韩信的影响就是吝啬,还有任人唯亲。
在这样的老板下面打工,估计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韩信隐忍这么久,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既然项老板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也只能另觅出路。
当时,一众诸侯中,除了项羽,人气最旺的就是刘邦了。刘邦又是沛县人,和韩信差不多半个老乡。但是,韩信没有陈平那样的气质,只看一眼就能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刚开始也没捞到好职位,即便是萧何的推荐,刘帮也没重用他。直到韩信跑路之后,萧何追韩信,才引起了刘邦的重视。
韩信渴望被重用,刘邦真就采纳了萧何的意见。“经过面试,恭喜您被我司录用,职位是大将军,请尽快来报到!”韩信看着聘书热泪盈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直接晋升到最高武将,激励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
面对着两次截然不同的遭遇,韩信的心中对两位老板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刘邦是知人善用的大老板,项羽只是鼠目寸光的无知小儿。而这个认知,最终影响了韩信的一生。
垓下之役之前,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对韩信抛来了橄榄枝。刘邦的承诺是齐王,项羽的承诺是三分天下,显然,项羽这次开的条件是远远超过了刘邦。但是韩信仍然站到了刘邦这边,就因为他更相信刘老板的为人。
03 千里马遇上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
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获得了其他公司高薪高职的聘书,乘兴而去,却总是高兴不起来,或者屁股还没坐热,就走了。究其原因,没有得到重用,更有甚者,处处受到压制。
其实,高薪诚聘是一回事,真正放权又是一回事。大多数人跳槽除了为获得一份优厚的薪水之外,还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老板对下属的态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老板的信任就是对员工最大的激励,哪怕是累一些,也干得舒心。反之,遇上个小心眼的老板,工作即便再轻松,也会觉得格外窝囊。
千里马只有遇上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然而,伯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刘邦就是韩信的伯乐,不但给了他大将军的职位,还对其充分授权。北方战事全部都由韩信自己说了算,所以,就冲着这点,韩信也不会轻易背叛刘邦。
韩信甘愿忍受这么多年的讥笑,不就是为了等到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个诸侯都有这样的魄力?恐怕非刘邦莫属。而从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来看,韩信也有一定的识人能力。所以刘邦和韩信两人一拍即合,刘邦当刘邦的汉王,韩信打韩信的仗,如此合作,才能短短三年多时间就统一了天下。
结语
韩信,年少之时便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项羽目光短浅,弃之不用。而与韩信有相似经历的刘邦知人善用,不但破格将其提拔为大将军,更是充分信任和授权。这样,韩信才能创造出那么多经典的战争神话。
千里马固然厉害,没有伯乐,不过是一匹普通马。千里马难寻,伯乐更是可遇而不可求。韩信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上刘邦这位伯乐,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所以,楚汉战争中,他才愿意死心塌地地追随刘邦。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对于这个问题,韩信自己做了最好的回答!
韩信进驻齐国,被刘邦封为齐国国王的时候,项羽派武涉策反韩信。
韩信与武涉的对话,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韩信攻占齐国,项羽派龙且助战。
韩信用计打败龙且。
龙且战死,项羽非常恐慌。
项羽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让车子给我坐,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刘邦)
这就是韩信铁了心帮刘邦的原因!
往深层次说,韩信铁了心帮助刘邦,从韩信的角度看,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刘邦对韩信十分信任,感化了韩信;二是韩信这个人只想做一个军事家,没有政治野心,对三足鼎立不感兴趣。
韩信这段话就有这个意思!
韩信离开项羽是因为项羽不能给韩信一个用武之地,不能倾听韩信的建议,更不谈不上采纳韩信的建议,所以韩信离开项羽。
韩信铁了心帮助刘邦,就是因为刘邦的做法与项羽截然相反,让韩信有了用武之地。
再往深层次说,就是刘邦与项羽用人手法的优劣!
刘邦能理解人的心理需求,能让人有用武之地,所以韩信愿意为刘邦服务。
项羽不能理解人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尊重人,所以导致人才流失!
------------------
推荐阅读:
上一篇:鸽子为什么不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