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反而被后金攻破了?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反而被后金攻破了?
千里堤坝毁于蚁穴,但蚂蚁肯定要花很多年才能做到这一点,在倒塌前外表看起来都是好好的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反而被后金攻破了?
魏忠贤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现在总的形象都是负面的。不过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点能力的,今天我们来简单看看这个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后金于山海关之外的,而励精图治的崇祯怎么就落个自缢煤山的下场呢?
魏忠贤守住国门之因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后金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这时魏忠贤时年50岁,从掌权之后开始培植自己的阉党,排除异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稳脚跟,专断国政,当时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说魏忠贤已是明朝的实际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说了算。从后金开始进攻明朝至魏忠贤被赐死有9年时间,而这段时间后金始终未能踏进山海关。
一、守卫权势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个艺术家。他沉迷于木匠活,手艺确实还相当的高超。加上魏忠贤擅长溜须拍马把天启皇帝忽悠的团团转,夸他做的木匠巧夺天工,天启皇帝十分开心,于是将权力交给了魏忠贤。后来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临终前嘱咐弟弟朱由检,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见明熹宗对宠爱。魏忠贤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给的,后金打进来,灭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场的,因此不遗余力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后金战争。 也不排除感恩于明熹宗的信任,“恪谨忠贞”的守卫着朱明王朝。
二、保障军需
当时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国库和正常收税是没办法保障战争经费的。对于魏忠贤这个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人来说,只要能捞到钱,管你什么仁义道德了,于是向江南富庶地区的士绅征重税,不给钱就给命,于是他专权的时候就有了充足的军费。
此外重用名将袁崇焕、吴三桂等。在他的概念里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国门,没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许他也害怕,不过在那个时候顾一头是一头,他们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顶着,皇帝如此宠爱他,结果应该也会比后金进来的要好。后金要是进来了,皇帝尚且自身难保,何况于他。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举全国之力加之名将正确的军事策略抵御一个无论财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后金还是没问题的。
崇祯失败的原因
一、积重难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疮百孔,内地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国家不堪重负,难以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战争。崇祯上位之后除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尽是一些海内士大夫,与魏忠贤的思想就不一样,他们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东林党则将魏忠贤制定的政策全盘推倒,节省军费、不向士绅征重税,后来就导致辽东的军费难以维持了。不过魏忠贤之前已搜刮了那么多年,估计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过重、自毁长城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明史》
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实是一个好皇帝。 尽管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后又猜忌袁崇焕谋反,将其凌迟处死。可谓是将自己的后方搞的乌烟瘴气,大明朝的最后的屏障也被自己亲手撕毁了,大明焉能不亡。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反而被后金攻破了?
从朱棣一朝起,开始重用宦官,主要考虑的原因有二:一、宦官绝不会背叛国家联络外族。二、宦官绝不会篡权当皇帝。
干这两个事,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宦官的最优决策,就是狂热的忠诚于皇帝,让自己和皇帝同气连枝,成为皇帝的代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魏忠贤这个人,40多岁时赌博欠了一屁股债,天天被人追杀,实在没办法,拿个小刀把自己阉了,跑进宫里躲债。这个人够狠。
进宫之后,自己多年积累了江湖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他通过贿赂、勾结各路太监,和皇帝的奶妈“恋爱”,一路做到秉笔太监,大权在握。这个人不笨。
他在国防管理上,倒是个明白人。他放手让孙承宗修复宁锦防线,重用袁崇焕,吴三桂等人把守边关。并放手让毛文龙在努尔哈赤后方建立根据地,开辟东线战场。因此努尔哈赤一直未能攻破山海关。
崇祯皇帝就倒霉了。上台之后,连续10年遭遇旱灾、水灾、蝗灾、瘟疫。其中旱灾是500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大旱。直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国库亏空严重。
崇祯皇帝个人的问题是疑心病太重,政务上事必躬亲,十几年来更换了50位内阁首辅,直接导致朝廷大臣离心离德。
崇祯皇帝,对军事将领的态度阴晴不定,误杀了袁崇焕、逮捕了孙传庭、逼死了卢象生、吓跑了洪承畴。这几个人几乎都是进士出身,才华横溢,军事能力超群,可谓是“黄金团队”。结果被他一手葬送。
这样的领导,岂能不败。
其实明朝手里并不是一副差到极致的烂牌。
站在对手的角度想想,努尔哈赤励精图治,忙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踏入山海关半步,最后竟然被一炮干死。
皇太极唯一一次进攻北京,是偷偷摸摸的绕道科尔沁,翻山越岭,辛辛苦苦越过古北口,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来到北京城下。到了北京直接被袁崇焕打残,最后不得不抢点鸡鸭牛羊回家了事。直到最后,皇太极也未能攻破山海关,是吴三桂打开了城门,他才兴高采烈的进了北京。
再看看李自成。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年面埋伏”战略指导下,李自成屡战屡败,打的他怀疑人生,最后仅剩十几个人逃到商洛山捡回一条命。
所以崇祯手里的牌不算太烂,但最后他还是输了。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反而被后金攻破了?
这个问题仿佛是在引导,阉党当政可以抵挡后金,崇祯当政仿佛就是祸害,否定崇祯的政治水平这一点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全盘肯定魏忠贤的功劳,我看大可不必。
我们还是应该先分开来讲各自面对的环境,然后再来对比进行分析。
魏忠贤独揽朝政时的后金为什么打不进来
魏忠贤大权独揽时期基本是在天启在位时期,天启皇帝在位七年,这个时期对于明朝来说,国力虽然出现颓势,还没有到了十分危难的局面。
从明朝国内环境来说,十分稳定,而万历年间还有三大征,连丰臣秀吉的大军都被击败,万历皇帝晚年昏庸无道,整体而言想要击败后金还是轻而易举的。万历四十七年,11万明军精锐在萨尔许大败而归,并不代表明军综合实力不如后金,而是战略方法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萨尔许之战万历皇帝依然希望整军备战,再次与后金进行战略决战。
从后金方面的情况来说,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后金的崛起就是这样,在万历初年的时候,女真还处于明军的欺压之下,明军对待女真就是强大的震慑。
努尔哈赤家族世代都是为明朝戍守边疆,直到其父死于明军刀下,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主要是建州女真,然后是海西女真。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与明朝是分分合合的关系,还远没有到起兵反明的境地,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还向明朝朝贡,明朝对努尔哈赤也没有过多的防范,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前一年,也就是1615年的时候,蓟辽总督还向明廷报告努尔哈赤“惟命是从”对朝廷忠心耿耿。
努尔哈赤在攻城略地,阉党和东林党在进行党争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后,于1618年发布七大恨,要讨伐明廷,这个时期在辽东的战争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明朝手中,以杨镐率领的精锐想要打败努尔哈赤的六万多人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主要是杨镐书生误国,在战略上采取“分进合击”结果被拥有骑兵优势的后金各个击破。
明军在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标志着明军在辽东战场主动权的丧失。
天启皇帝登基后,魏忠贤大权独揽,这个时候恰恰是努尔哈赤发展壮大的时候,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陷沈阳、辽阳等大城市,给明军造成重大的损失。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
在这段时间,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辽东战场的局势。
在这里,我不展开篇幅就讲阉党和东林党谁好谁坏,一句话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但是党争的危害是极大的,如果说明朝亡于农民起义或者亡于满洲都不恰当,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明朝实际上亡于党争。
天启五年,努尔哈赤攻取抚顺,迁都沈阳。
随后在天启末年,因为明军装备了较为先进的红夷大炮,依靠有利地形成功的抵挡住了后金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一次是宁远大战,一次是宁锦大战。
崇祯“励精图治”为何让明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等到崇祯登基的时候,跟天启皇帝时期又不相同,天启皇帝主要面对的是努尔哈赤主导下的后金政权,与崇祯几乎同时继位后金领袖皇太极相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更有一番作为。
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为女真的统一立下了悍马功劳,但是却并不擅长治理,努尔哈赤执政后期,后金内部矛盾重重,随时有可能分崩离析,在皇太极的改革下,后金政权改变了过去渔猎民族部落的松散统治,改变为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
19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标志着新的专制政权的建立,此时的大清在两次出兵朝鲜,统一蒙古和黑龙江后,已经有了与明朝叫板的实力,皇太极在位期间,清军先后五次绕过山海关,侵扰明军。
明天当时的处境并不好,经历了阉党和东林党的反复斗争后,反而使得明朝的统治更加黑暗、腐败。
当然要说崇祯“励精图治”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崇祯却是一个志大才疏的皇帝,空有一腔中兴的热血,却没有半点挽救时局的能力。
关于崇祯在位期间干的那些事,真是数都数不过来,有的时候瞎作为,还真的不如不作为。
很多人基于崇祯的勤政,给予崇祯很高的评价,实际上崇祯对大臣有着天然的不信任,做事情容易情绪化,好猜忌,优柔寡断。
除此之外,崇祯登基之后,天灾人祸不断,一方面是持续多年的自然灾害,给明廷带来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是不断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一波接着一波。
时局本来已经很艰难了,又出来这样一个坑爹的主子,明朝想要不完都怪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以此来证明魏忠贤有治国之能,那更是无稽之谈,明朝的腐朽也好,崛起也好,不是一个太监所能左右的,不必夸,也不必黑,事实就是如此。
▍为什么魏忠贤独揽朝政时后金没打进来,励精图治的崇祯反而被后金攻破了?
明朝实亡于内政腐败,至崇祯帝时,朝政官员个个明哲保身,崇祯即便多么勤政,也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谈不上什么“励精图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大明灭亡的那一年,他频繁地召见群臣,甚至有时一日三见,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大臣们能提供好的建议,以改变紧张的局势。
但群臣的反应又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对于南迁一事群臣们的态度。
当时对于崇祯帝来说,南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可以自保。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既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明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这个建议是由翰林学士李明睿提出的,但是崇祯本人是很矛盾的。如果南迁,弃守北京,在名誉上就会落下一个失国的罪名;但是李自成如火如荼的进攻态势,后金不断地袭扰,内忧外患之下,京城早已沦为危险之地。
迁还是不迁,他想把这个问题抛给群臣,由他们来做个决定。其实崇祯此举也打了自己的小算盘,只要群臣通过,他就顺水推舟地表个态,这样免得担历史责任。
可是,群臣比他狡猾多了。南迁一事在廷上朝议,大臣们的表态很有“用心”。左都御史李邦华认为,皇帝应该固守京师,让太子南下比较好。
崇祯一听,立马大怒,说自己经营天下十几年,都没干成什么事,一个孩子又做得了什么大事呢?
很显然,崇祯这是在狡辩,古代少年天子层出不穷,天子年幼,可以增派援手嘛。
众臣在此事上不表态,装糊涂,其实心里都有盘算。如果皇帝南迁,那么就会有一批大臣要留下辅佐太子,变成替死鬼;而如果京城一旦失守,那些力主随迁的大臣也会因此而受到责罚。
所以,不论赞成还是反对,在崇祯这里,都不会落下好处,那他们为什么要表态呢?
于是,对于南迁一事,群臣又抛回给了崇祯,最后合议的结果,就是请各路大军“入京勤王”。
但是勤王的军队没有等来,急报却先来了。情急之下,崇祯再度召见群臣商讨南迁一事,结果此事悬而未决,保定却失陷了,通道也没了,此事也不用议了。
在南迁提出之前的的撤关一事上,群臣的态度也是这样的。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群臣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崇祯本人又何尝不是太过爱惜知己的声誉呢?
作为一个帝王,事关大明存亡的大事都不敢决断,又何谈“励精图治”呢?有学者认为,崇祯是一个懦弱又生性多疑的人,虽有雄心,但怎奈内力不足,也是一场空谈。
每每召见大臣无所获时,他回宫后便痛哭,并且大骂朝中无人,还在自己的御案上写下过“文武官个个可杀”,实际上,他处理的官员也不少。
据史料统计,崇祯一朝,宰辅大臣像走马似的换个不停,内阁大学士换了50位,兵部尚书换了14位;被杀死或逼得自尽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巡抚杀了11位,这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官员。
而被他抓入监狱间接死亡或判刑的省部一级官员也有几十人。在明朝亡国前三年,也就是1641年,关押在监狱里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也高达145人,而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具备大臣资格官员的十分之一。
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三个问题:
其一,朱由检是一个自负的皇帝,他并不擅长用人之术;
其二,由于他的自负与孤傲,也将言路堵塞了。明亡时,朝中大臣少有人表态,崇祯一逼问,就赶紧说自己有罪,再问急了,就说要么加紧练兵,要么加饷。群臣对国事这种态度,崇祯也是需要反思自己的。
其三,大臣们对崇祯早已有了他们的看法,崇祯认为文武官员没一个好人,而大臣们也认为他也并不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也就是说,君臣互相谁也看不上谁。
君臣都有问题,最终导致崇祯的命令也没人执行了,成了一纸空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三桂。
他收到入京勤王的命令,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因为当时的李自成兵力强大。但是作为臣子,他又不能不奉诏,于是就在路上故意磨蹭,一天行军三十里,所以在半路就收到了明亡的消息。
再者,在对待农民军的问题上,是剿灭为主还是安抚为主,一直没有定论,反反复复,李自成几次起死回生。
还有在与大清的激战中,袁崇焕被冤杀后,祖大寿、洪承畴成为抗清标志性的人物,结果他们两人都降清了。
如果说明亡,群臣有责任,那么崇祯帝的责任则更大。内政混乱腐败,实质都是人事,从帝王到臣子都出了问题,怎么会不亡呢?
那么明朝为什么没在朱由校时代崩盘,难道说宦官魏忠贤还有治国的能力吗?当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魏忠贤是明亡的特大罪人。
明朝在明穆宗至明神宗前期,曾出现过回光返照的迹象,隆庆新政、万历中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又与群臣发生“国本之争”,导致28年不上朝,以至于刚刚积累起来的资本,再次被耗空。因此,有学者认为,明实亡始于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明神宗在位长达48年,也是明朝在位最长的帝王。在他死后,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28天皇帝就离世了,权力就过渡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手上。
由于国本之争事件,朱常洛朝不保夕,终日活在恐惧中,对于长子朱由校也没什么教育,朱由校几乎就是在魏忠贤和客氏二人教导下长大的。因此,在朱由校当了皇帝之后,魏忠贤和客氏才有机会上位。
魏忠贤人称九千岁,在他专政期间,形成阉党集团,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
首先,在取得了朱由校的信任后,他先是掌控了内廷,审批奏章、培植党羽、迫害后妃。
其次,在把持内廷的同时,他还把手伸向了外廷,并结成了阉党集团。当时最著名的阉党党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等人。这些党徒遍布朝野,从朝廷内阁到六部,再到各地的总督,巡抚,魏忠贤的“九千岁”绝非虚名。
朝廷大小事务,基本都要向他请示,只有得到他的认可后才会有下文。这种情况发展到最后,变成朝政之事竟无人向明熹宗请示,举朝上下,只知魏阉,而不知有“皇帝”了。
更为重要的是,阉党利用权力迫害东林党人,其中“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就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在“乙丑诏狱”事件中,杨涟、左光斗等六人被酷刑折磨致死;在“丙寅诏狱”中,更有周起元、高攀龙等七人死于酷刑。
在魏忠贤大肆逮捕东林党的同时,各地已是民变四起。明朝内政黑暗,不少正直之士死于魏忠贤的迫害之下,也难怪到了崇祯朝,大臣们话都不敢说了,崇祯自负是一方面,历史的前车之鉴,大臣们也不得不考虑在内。
那么,在天启年间,后金就没动静吗?有,我们看下在入关前,后金都城的变化情况,费阿拉-赫图阿拉-界凡-萨尔浒-辽阳-沈阳,后金都城的变化过程,就是后金不断强大的历史,同时也是明朝不断丢失国土的过程。
天启皇帝在位仅七年,在1620年即位后,努尔哈赤于1621年迁都辽阳。在1622年,努尔哈赤发起了广宁之战,此战之后,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
此后,努尔哈赤与明朝休战四年,直到1626年,努尔哈赤休整之后,再次向明朝发起了进功,不过这次他没有占到便宜,因为他的对手袁崇焕出现了。
所以,从时间线上来看,后金在天启年间大规模用兵两次,大部分时间在休战,之后袁崇焕出现后,延缓了明朝覆亡的脚步。
综上所述,明朝覆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内政,而魏忠贤的专政无疑是加剧了内政的混乱。到天启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才爆发。到崇祯即位后,正好农民起义、清军不断进功,内政混乱,都赶上了,所以,明亡。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