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英军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英军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英军太强,清军太落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世界格局变化的深入
中国从明到清,封建专制趋紧,与世界基本处于隔绝状态,通商口岸从三个到一个,相当于只留下一个窗口与世界保持微弱的沟通。到后来成为鸦片走私的通道。
清朝的军队与武器
清朝的军队80万,但分布在全国各省,京师有20万左右,盛京有10万左右,其他50万,每个省基本上只有3万-5万之间。军队是内外综合的职责,对内的职责更重。军队从上到下腐朽,也就是烂到根了。所以,鸦片战争下来,只有几个战死的长官,军人战死的也就千把人,而参战的有10万之众。
这10万兵,大部分都是从全国各地调动的,想想以前靠走路从陕甘地区走到江浙,4个月的长途跋涉。能有什么战斗力。
再说武器,说了你可能都不相信,清朝的武器基本沿用的明朝时的制式,没有太多改进,不要说南怀仁之类的西洋人,它们本身不是专家,而是传教士。影视剧里可以看到,清朝的炮都是笨重,不方便移动,架在城墙上的,面对移动的英舰,结果可想而知。
英军的大帆船,从伦敦到香港,时间和北京去广州基本一样,在两个月多一点。英国还有印度殖民地做基地,所以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缺乏后勤保障。
清朝的思想守旧
清朝一直都没有把英军看成是战争,而是看做走私鸦片。道光帝一开始禁烟,英军入侵后,一直到了天津,才开始让琦善接触英方,拿到的照会是英方投诉一样的表达:林则徐烧了他们的鸦片,希望道光帝主持公道。
道光帝一看,原来是击鼓鸣冤啊。让英军到广州去,因为当时只有广州才有资格和夷人接触。道光帝和大臣,根部不了解英国,不了解英军,他都没见过英国人,也没见过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就换人,处理大臣。林则徐、琦善、伊里布等钦差大臣,都被处理了。
华夷之辩是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的主导思想,只有华夏才是人,其他都是未开化的。英国人再厉害,也是夷人,番鬼。也就不可能去认识,了解。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偌大的北京城都没有一个懂英文的人呢,更不要说第一次鸦片战争。
清朝第一次接触西方殖民者,不了解世界的大变局,还如鸵鸟一样埋头封闭。失败是必然的。
失败不可悲,可悲的是鸦片战争过去,如同挠痒痒,好了之后又是原样,没有一点点改变,没有学习,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打倒北京城后,火烧圆明园后,才开始学习西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英军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两方面原因都有。英军确实很强,清军也确实太怂。
先说英军。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时代。
不要小看英国人在当时取得的这个成就。因为站在1840年代那个时间截点,全世界只有英国一个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以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生产。
而有了大机器生产这个前提,英国在当时具备了对全世界都“降维打击”的资本。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吊打”。
举个例子说,英国决定对清政府动武后,英军从本土到广州,坐船只要三个月时间,驻印度的英军以及印度仆从军坐船到广州只要一个月时间。而清政府从四川、甘肃、黑龙江调往东南沿海的增援部队,却要走半年。
咱们常说,鸦片战争是本土作战,英军是远道而来,清军是以逸待劳。可从调兵时间这一个点来看,到底谁是“逸”,谁是“劳”呢?
整个鸦片战争期间,前后一共有二十万清军参战,而英军只有两万。清军看似人多,可这二十万人分布在数千公里长的海岸线,每个防御点的兵力都比人家少,机动能力又不如人。以至于每次战斗,清军实际上都是以寡敌众。
这种能以局部优势完全消除整体兵力不足的表现,就是当时两国综合国力的差距。
并且,即便是硬碰硬,当时的清军也打不过英军。英军攻打广州时,清政府准备了大半年构筑的工事(林则徐修筑的炮台),英军直接就强攻,20天摧毁20座炮台,这把当时清军第一名将杨芳都吓傻了(镇压过白莲教起义,贵州封侯第一人)。
15岁从军,见过大场面的杨芳,从未见过如此猛烈的炮火,如此先进的武器。
鸦片战争刷新了杨芳这类传统武将的三观。
再说清军。
清朝的军队不是近代意义的野战部队。鸦片战争时,清军是军队+警察的复合体。
也就是说,清朝军队不单要打仗,还要负责巡城、辑盗、收税、守门,以及充当各级官员的仪仗队和护卫工作。
通常来说,清朝一个总兵或提督,手下有几千人。而这些人不是集中的,不打仗时,这些人会被分布到几十个驻地,一旦开战,不可能把所有部队集结,因为时间不够。
为了应付上级的指令,提督、总兵通常会先派出一部分人先去。比如说四川提督账下有五千多人,朝廷征召这些兵参战,五千人是肯定不能全部集结的。四川提督为了尽快交差,就先派一千人参战。
四川省派一千人,贵州省派一千人,云南省派一千人,这些人赶到战场后,完全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东南沿海的提督、总兵指挥这些各地抽调来的零散部队,这要是有战斗力都是见了鬼了。
并且,当时的清军还有一个所有进入末期的王朝都有的通病——吏治崩坏,腐败横行。
举几个例子说。
英军在东南沿海袭扰时,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的官员都在跟道光皇帝扯蛋。明明是惨败,却故意说击退英军,明明根本就没打,却说大败洋夷,洋人落水死亡者不计其数,英吉利人落荒而逃。
道光皇帝在北京,根本就不知道南方的战争打成什么样。像这种欺上瞒下之举,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整个大清帝国,所有官员都在欺上瞒下。
试问,道光皇帝作为决策者,得到的信息全是这种注水严重的信息,他能分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定?
另一方面,欺上瞒下的结果,就是下层的清军毫无战斗力可言,不知为何而战。连肉搏战的勇气都没有。
因为清军不想为朝廷卖命。
曾经有人说过,清朝最丢脸的,不是打不赢西方国家,而是连亚非拉国家都不如。在当时所有跟英军较量的国家中,只有清军的杀伤比例是最低的。
比如说鸦片战争时,英军在同时间还入侵了阿富汗(1839~1842年),也就是第一次英阿战争。阿富汗民军的战斗力都比清军强。
当时,英军攻占喀布尔后,主力部队撤回了印度。阿富汗人民爆发起义,把留守的英军几乎全歼了。是的,几乎全歼了。只有一个随军医生活着逃出了阿富汗。
据事后统计,东印度公司损失4500多人,是鸦片战争清军歼敌人数的八倍。(鸦片战争英军总计伤亡523人,其中阵亡69人)
如果你以为阿富汗人是靠武器取胜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当时阿富汗民军的装备比清军还要落后。基本上就是土质火枪。
但是,就是靠着土制火枪,阿富汗人让英军死伤惨重。
拿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英阿战争做对比可以发现——清军之怂,已经不是靠人力能改变的了,对于清朝这种得国不正,满洲人不信任汉人,汉人变着法的欺瞒皇帝的王朝,早点完蛋就是它最好的选择。因为在近代国家面前,封建王朝就是不堪一击。
最后,说一说清朝为什么要投降。
鸦片战争打了两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开战前的年均2500万两直接降到了不足千万。
两年左右的时间,清政府损失了大约四千万两白银。
相比于四千万两的开销,道光皇帝认为2100万元的赔偿款(约等于1470万两),实在是太划算了。与其烧钱,还不如赔款了事……
道光皇帝是这么认为的,整个清朝上下都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英军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不请自来,在此我来回答此提问,首先提问者之目的是什么已经很清楚,本人也看了数位之回答者之几乎大体相同之回答,不错,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是失败了,但是,失败的原因除了以上诸位回答者大多都是从当今之历史宣传中所找之答案,那么更深层之东西又有谁能回答?纵贯整个鸦片战争,甚至纵贯每场战役,双方出战的兵力是多少,还有当时清朝军队的兵力与部暑,双方的武器与装备,这一切有谁又能答出,不错,现在很多人都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区区不足一万的英军,打败了拥有八十万的清军,不错,是不足一万的英军打败了八十万清军,不错,当时清朝是拥有八十万军队,那么这八十万军队分驻在全国之兵力又是多少,换句话说这八十万军队具体到真正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兵力又仅有多少,还有,清朝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那么清朝军队的主力又是谁,当时的八旗仅有多少,除了北京之外,驻扎在全国的八旗又仅有多少,那么在此且问,人们所说的清朝军队,到底指的是八旗还是绿营,换句话说清朝军队的主力到底是八旗还是绿营,那么这一切谁又能够讲明,就此从而引深到战场上,在战场上造成清军失败的真正原因到底又是什么,换句话甚至可以说在战场上不战而退,甚至临阵脱逃的到底是八旗还是绿营,所有这一切从外军当时的随军日记中就能够说明一切!
总之,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真正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所有之一切又有谁能真正讲明?!最后我要说一句,一些人不要以为看了一些当今之历史宣传或看了几本历史书,甚至历史教科书,就以为了解了历史
我祖辈火器营的,有多少人知道火器营在反侵略战争的战场上,有多少我世代的先人们,又多少八旗将士战死在沙场,这些又有谁知道?!
现在一些人只知道八旗子弟提笼架鸟,那么八旗将士世代流血牺牲又有多少人知道?!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英军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因为英军太强,而是清政府太弱。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武器装备
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装备的是滑膛枪,这种枪没有膛线,在100米以内射击的话精度并不高,如果有个人拿着滑膛枪向我射击,我根本不用躲,因为打中我的概率非常低。
这种枪是怎么射击的呢?先要往枪口倒火药,再把弹丸从前膛放进去,再用一根棍子捣鼓捣鼓,把火药捣鼓严实了再发射。这样的枪,即便是最好的枪手,一分钟也只能发射3-4发子弹。
清军与英国陆军交战的情况
当时英国带来的军队大约为2万人,实际上英军所使用的火器攻击力还不够强,射速也不快,还不如弓箭。如果当时的清军弓马娴熟,也不至于会被打成如此。大多数时候,在清军的陆军和英军交战的时候,实际上是被英军密集的方阵用刺刀给冲垮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我们的人不断地不怕死地往前冲,对方不断地放枪,我们才会死伤惨重。像这样的情况是出现在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后膛枪的出现的时候。
英国海军情况
当时英国派来的海军是一支不入流的舰队。当时的英国海军还处于风帆战舰的时代,其海军军舰分成了六个等级,其中一级的战舰是最好的,以此类推,六级战舰是最差的战舰。而来华作战的战舰当中,没有一艘一级和二级战舰,这就说明他们来的根本不是主力舰队,而是一直不入流的舰队。其中的三级战舰也就六艘,其他的都是四五六级战舰,一共有50艘战舰,大多数在战斗都成为了运输船、医疗船甚至是靶船。
而在整个一次鸦片战争过程中,清朝一艘英国战舰都没有击沉,英国人损失的三艘战斗都是遇上风暴或者是触礁沉没。
鸦片战争中清廷的反应
当英国人首先进攻广州的时候,他们发现林则徐防守严密,于是就去攻打福建,福建也不太好打,于是就干脆北上进攻浙江。这个情况把林则徐给搞懵了,他马上六百里加急信件到了北京,北京马上决定调集精锐的黑龙江马队和四川并去浙江作战。
英国人到了浙江后,就很快攻下了定海,当时的定海还不知道英国和中国已经开战,在没有什么准备的情况下被攻下了不少地方。
英国人然后攻入了长江流域,逼得江南总督欲谦自杀。
而前来支援的黑龙江马队刚到山海关,战争就结束了。四川兵赶到战场时,也只有收尸的工作可以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
可以说,在面对一个海洋帝国的时候,当时的清廷反应是非常慢的,根本无法做出及时的回应。全国虽有百万军队,但是集中的速度相对于英国来说太慢。
因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英国人太强,而是清朝太弱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英军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1840年,英国开着坚船利炮来了,无它,就是因为大清林则徐禁了人家的大烟。
英国人来了不是喝茶的,而是来打仗的,结果出乎大清所有人的预料,大清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除了林则徐早期在广东能抗衡一二,其他部队都被“狠虐”。
这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输了,输得很难看;英国人赢了,赢得很威武。
到底是当时的英军太强,还是清政府太怂?
英军是很强,但清政府不是一般的怂。
1840年的英国,已经是发达的工业社会,而农业社会的清政府却在苟延残喘
(道光皇帝)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其说是英国胜了,不如说是工业社会赢了农业社会。
从文艺复兴后,欧洲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八世纪中期的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由此带来的是,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科学飞速发展,曾经的冷兵器快速转向了热兵器,枪炮开始大力登上政治舞台,同时,军队的训练质量也飞速提高。
而同一时期的大清,还在延续中国两千年的农耕制度,就算康乾盛世曾经辉煌过,但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上,并没有质的提高。工具落后,武器落后,训练落后,大清单兵作战能力根本起不来。
当一个现代化的部队到了大清土地上的时候,也许,开头大清还能折腾一二,但是很快,就已经溃不成军,因为实在打不过,就算人多,也打不过。
1840年的英国,东征西战,四处侵略,而大清逐渐腐化
弱肉强食,一直是大自然的法则。当英国雄起后,拿起枪炮,开始四处征战,开始四处侵略,他们见多识广,他们很会打一场热兵器时代的战争。
而大清的军队,实力早已不如从前,从康熙之后,再没有大的战役,曾经的军中八旗子弟,到此时,除了吹吹牛,说曾经的满人如何厉害外,实力已经完全退化了,贪生怕死,已经是抹不去的标签,舒服日子过惯了,谁愿意拼死拼活?
而那些汉族士兵们,待遇不比满人高,在军中还要受满人小看,于是也有了自己的小九九,混一天算一天。
当战争猝不及防地到来时,训练有素,而且经验丰富的英军,很轻松击败了清军,战争并不焦灼,那是一边倒的情况,英军在伤亡523人的情况下,造成了清军伤亡22780人。
这教训够深刻,但是,除了武器装备的差距外,最重要的是大清非常缺乏战斗意志。何以见得?鸦片战争第一战,是英军攻击广东,广东在林则徐的带领下,武官不畏死,文官不惜命,硬是抗住了英军攻击。如此,无奈的英军沿着海岸线北上,造成了大清巨大的伤亡。
所以说,当时的英国很强,大清部队确实怂,不是一个两个怂,是从上到下的怂。
1840年的英国,执行系统很好,而大清的官员思想跟不上趟
(琦善)
英国不远万里,跑到大清土地上开战,按理来说,这是一个疲惫之师,取得胜利应该不容易。但是,架不住有一个看似强大无比,实则虚弱要死的对手。
俗话说,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大清的皇帝不坚决,官员更是有很多的“议和”派。道光皇帝曾经非常赏识林则徐,大力支持林则徐禁烟。什么英国,法国等,根本没当回事。
但是,英国人打到天津时,道光怂了,怂了的不止道光一人,还有主和派代表琦善,恨不得把英国人当爷爷,百般讨好,百般忍让,还建议道光革了林则徐的职,发配遥远的边疆。
琦善的举动惹怒了所有中国人,大家痛骂卖国贼。
(奕山)
之后,就来了奕山,这个人的“怂”比琦善能强不弱,前期,竟然轻信杨芳,使用“马桶战略”对付英国人,说是战略,实在太高看他们了。把马桶装到小船上,放到海中,阻挡英国战舰,希望能带去霉运给英国人,这简直是在扯淡。当然,奕山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后来在黑龙江签订“瑷珲条约”,送给俄罗斯1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
面对奕山这样的人,英国很轻松就攻了过来。不久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香港被英国占了去。如果没有当初的“怂”,何来今日的“港独?”
真正的脊梁林则徐被发配边疆,而琦善和奕山这样的猪头坐在了中军帐,清朝不灭,天理难容。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确实强,大清比想象中更怂,从上到下的怂,皇帝怂,官员怂,士兵也怂,唯有一个林脊梁,还被发配了边疆。
当然,大清的怂,也和实力有关系,毕竟一个农业国家战胜一个工业国家有难度,除非,大清的军队是90年后,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支军队,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敢硬刚世界联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