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呢?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呢?
个人觉得应是前军、中军、后军、左路军、右路军、粮草(军)、军械(军),这七军。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呢?
七军不存在哪七军的说法,它只表示于禁所率领的部队分为七个军。最多也就表达一下数量,并不是说一定要有类似青州兵、虎豹骑这样的名号。那七军究竟有多少人?没有很多人说的一军一万多人那么多,大概七军总共两万人左右。
唐代有一本《通典》是记载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山之作,详细记载了历代各种制度的汇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里面有《兵》部分记载军事制度,对历朝“军”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说明。里面的几段文字,第一段说了:“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然后详细写了春秋末期司马穣苴对周制一军12500人进行重新分配布阵。随后写了另一段司马穣苴的军制改革,出自《司马穣苴兵法》,原文如下:
一说:“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烈,烈有头。二烈为火,十人,有长,立火子。五火为队,五十人,有头。二队为官,百人,立长。二官为曲,二百人,立候。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二部为校,八百人,立尉。二校为裨,千六百人,立将军。二裨为军。”三千二百人,有将军、副将军也。
另有一段: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曰: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
这两段文字对“军”的概念有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司马穣苴是春秋末期,那时改革后一军三千二百人,至唐代初期,七军二万人,也就是一军三千人左右,或更少。大体保持的比较稳定。而且李靖那段直接写出了“七军”,可见是一种比较标准的制度。因此,一军大概三千多人,七军二万多人是一种从春秋末期到唐代一以贯之延续下来的制度,这样的说法比较可信。
三国时期的军事战争规模其实都不是很大。诸如曹操赤壁之战的八十三万大军,刘备夷陵之战的七十万大军都是演义虚构。真正赤壁之战曹操的兵力最多二十万,而夷陵之战刘备只有七八万人,其中还有近一半是借来的蛮兵。就这个规模,刘备还是发了举国精锐。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以攻城为主,攻城战一般攻方兵力要比守方至少多一倍才能成功,就算关羽自负,也不敢带比守军少的人去吧。要真如有些人说的于禁的七军有七八万人,关羽得带十万大军才敢出动,他哪里来这么多人?所以于禁七军两万多人,加上曹仁守军三万人左右,关羽也带三四万人,这还是去比较能接受的可能。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呢?
水淹七军里的“军”是汉代的军事编制单位,七军就是7个“军”。
现在的军队编制,大家熟知的一般是军棋里的规则,由上到下通常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古代也一样,也有类似的编制方法,只是各代略有不同。
东汉军队编制通常是:军、营、部、曲、屯、队、什、伍。一个“军”有多少人呢?,这个可以计算出来,可先从最小的“伍”算起。
“伍”,顾名思义就是由5名士兵组成的战斗小组,这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主官为伍长。
“什”,由2个“伍”组成,也就是10人,主官为什长,类似于现在的班长。
“队”,由5个“什”组成,也就是50人,主官为队率,略大于现在的排长。
“屯”,由2个“队”组成,也就是100人,主官为屯长,略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曲”,由5个“屯”组成,也就是500人,主官为军侯,略大于现在的营长。
“部”,由2个“曲”组成,也就是1000人,主官为司马,可以理解为团长,别部司马可以理解为独立团团长。
“营”,由5个“部”组成,也就是5000人,主官为都尉或校尉,相当于旅长或师长。
“军”,由2个“营”组成,也就是10000人,主官一般是各类将军,这些将军在汉末三国被称为“杂号将军”,因为他们的名号比较杂且并不固定,如荡寇将军、横野将军、伏波将军等,他们都相当于军长,裨将军、偏将军相当于副军长。
杂号将军之上就是所谓四安、四平、四镇、四征、四方将军,如平西将军、安东将军、镇南将军、征西将军、左将军等,他们相当于战区副司令、司令。
为什么都是“四”呢?因为全国一般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江左即江东,陇右即陇西,左将军就是东部战区司令,右将军是西部战区司令。
这些“战区司令”也有顺序,从四安到四平、四镇、四征、四方是升序,也就是说四方将军最高。如果同一战区这些“四字头”的将军都设了,那四方将军是司令,其他人是副司令。
但通常他们不会都设,不管设几个,最高的那一位就是司令,比如西部战区里如果只设了一个安西将军,上面都没设,那安西将军就是战区司令。
这些“四字头”的将军再往上就是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由卫将军到骠骑将军也是升序排列。
再往上就只有一个人了,就是大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如果没有大将军,那骠骑将军就是全国武装部队代总司令,依此类推。
弄清楚这些就好理解“水淹七军”了,它指的就是7个“军”,7万多人。
于禁当时的职务是左将军,相当于曹魏东部战区司令,本应在东南战场,但当时襄阳、樊城形势更紧张曹操“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所以来到了荆州战场。
于禁作为四方将军,麾下至少辖有7名杂号将军,但他们的名字史书没有详记。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呢?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于禁庞德所率七军到底多少人?】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创作,严禁抄袭剽窃。
【水淹七军的历史背景】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战败曹操,根据孙刘协议,刘备攻取荆襄九郡,孙权攻取九江、合肥,刘备派兵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当是时,南郡在周瑜之手,刘备向周瑜、鲁肃暂借南郡,治所改名为公安,刘备领荆州牧。周瑜、鲁肃玩弄文字游戏,向孙权表奏说:“我们把整个荆州借给了刘备”。刘备占据荆州七郡,孙权非常的忌惮,听从周瑜之美人计,把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刘备去往江东迎亲,孙权对刘备说:议取益州之事。刘备回答说:江东必不能越过荆州去取益州。
荆州主簿殷观向刘备进言道:“东吴议取益州,目的是为了抢夺荆州,我若贸然进取益州,万一失利,东吴必然乘机夺取荆州。我们可以赞同东吴伐蜀,但是要强调刚刚取得荆州郡县,根基不稳不能轻易出兵,东吴必然不敢越过荆州而独自去攻取益州。这样一来,我们就进退有据,可以坐收东吴、益州之利。”数年后,建安十六年,曹操将伐汉中张鲁,益州牧刘璋很害怕,益州别驾张松建议邀请刘备入川共同防御。刘璋派遣法正迎接刘备,刘备遂率3万兵马入川。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公元217年,既建安二十二年,孙权闻听刘备取得益州(四川),派遣使者到成都对刘备说:“现在,你们已经取得了益州,东吴想要得到荆州。”刘备回答说:“将来取得凉州,就把荆州送给孙权。”使者回到东吴向孙权汇报,孙权听了很生气,立即派遣吕蒙帅兵去偷袭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帅兵5万来到公安,命令关羽进驻益阳(属长沙郡)。刘备本来是要攻打东吴的,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平定了汉中,张鲁逃到巴西去了。刘备遂同孙权议和,割让荆州、长沙、江夏、桂阳给东吴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这就是著名的《荆州协定》,刘备和孙权实质上瓜分清楚了荆州。
协议完成后,刘备遂帅兵西归,去和曹操抢夺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派遣将军雷同、吴兰攻取武都,都被曹军战败覆灭。刘备率军进驻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两军对峙。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大军渡过沔水,扎营于定军山,夏侯渊帅兵来争夺,黄忠力斩夏侯渊大破夏侯渊曹军,刘备大军乘势攻击曹军,再斩益州刺史赵颙(yong)等将领。曹操亲率大军来争夺,刘备对大家说:“曹操虽然亲自来了,已经无能为力回天乏术,汉中已经是我的了。”等到曹操大军到来,刘备聚集大军守卫险要之地,就是不主动出击和曹操交战,曹军攻打了一个多月伤亡很大。夏天,曹操遂率军北还,刘备遂得到汉中,随后派遣刘封、孟达、李平等人率军攻打上庸的申耽。群臣表奏汉献帝,刘备进位汉中王。
刘备进位汉中王,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为五虎上将之首,陈寿《三国志》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写一传。刘备取得汉中,刘封招降申耽取得上庸,加上前二年刘备和孙权签订了《荆州协议》,关羽守卫的荆州三郡,北面防守曹军、东面防守东吴的严峻形势得到缓解。有《荆州协议》做保障,至少表面上孙刘两家还是同盟关系,防备东吴孙权军队的压力陡然减轻,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关羽乘势发动了“襄樊战役”,全力攻打襄樊的曹军。
【于禁其人其事】
于禁字文则,山东泰山巨平人(大汶口),黄巾起义时,鲍信为骑都尉回乡招募兵勇,于禁就投军了。曹操做兖州牧时,于禁是将军王朗的手下,王朗想提拔于禁为将。曹操召见了于禁,任命为将军府“军司马”,相当于郎中营长。跟随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攻克了广戚县城(山东微山县),救出了陈都尉(旅长)。跟随曹操在濮阳征讨吕布,攻破濮阳城南两座军营。跟随曹操征讨黄巾军,屡立军功而升为平虏校尉(旅长、和都尉平级)。
跟随曹操征讨张绣,斩杀桥蕤(rui)等四将,包围张绣于宛城,张绣假投降。后张绣复叛乱,曹操与张绣战不利军败,曹军遂大乱,大家求计于曹操皆找不见,惟有于禁所率数百人不乱,且战且退,虽然有死伤但相互不离弃。于禁率军摆脱追兵后,赶往曹操中军集合,路上见到十几个军士裸奔,于禁询问缘故皆曰:“遭到青州军的抢劫!”曹操征讨黄巾时,收降黄巾军20万(拖家带口),募得青壮兵丁数万,号为青州军,曹操对青州军较为宽厚,故此军纪不严。
于禁对部下说:“青州军也是曹公的军队,现在还在做贼当强盗!”乃帅兵讨伐青州军,青州军遂逃遁向曹操投诉。于禁率军到达曹操大营,先不去拜见曹操,而是先扎立军垒。有人对于禁说:“青州军已经把你给告了,赶快跟曹公解释去吧!”于禁对曰:“现在张绣的追兵在后面,很快就到了,现在不做防范,何以应敌?曹公是聪明人,知道青州军为什么告状。”于禁等到扎营完毕,才去见曹操,并且向曹操陈述缘由。曹操很高兴,夸奖说:“淯水之难,我急的都没办法,将军临危不乱,讨伐暴乱整饬军垒,古之名将不过如此也!”于是,补录于禁前后的战功,封为益寿亭侯。后来,于禁跟随曹操讨伐张绣于穰,擒拿吕布于下邳,另外与史涣、曹仁攻打“眭固”于“射犬”,击破并斩杀“眭固”。
曹操初征袁绍,于禁率步兵2000人,据守延津要塞。袁绍攻延津而不能攻克。官渡之战前,于禁与乐进等人率步骑军5000人,进攻袁绍的其他大营,从延津至缘河攻克汲、获嘉两个县,焚烧军营三十多座,斩首俘虏绍军各数千人,招降袁绍将领何茂、王摩等20多人。曹操又派遣于禁驻屯原武,在杜氏津击破袁绍将领的军营。于禁晋升为裨将军,又回到官渡战场。曹军和袁绍军相对扎营,筑起土山相对抗。袁绍军射曹军营,军士多有死伤,曹军非常恐惧。于禁防守土山,拼死力战士气高涨,袁绍败,于禁晋升偏将军。
昌豨叛乱,于禁领命征讨,于禁急速围攻昌豨,昌豨和于禁是故友,昌豨投降于禁。诸将都以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把昌豨送往曹操处置。于禁对大家说:“诸君难道不知道曹公有令,先被围困然后投降者,罪不可赦吗?我奉军法从事,做事必须有节操。昌豨虽然是我的故友,于禁难道就可以枉法失节吗?”于禁和昌豨告别,按军法斩首了昌豨。当时,曹操大军在淳于,闻听这件事情叹息着说:“昌豨投降于禁,而不送到我这里来,岂非天命也!”曹操愈发的重用于禁,平定东海后,加封于禁为虎威将军。
后来于禁和臧霸等将攻梅成,张辽、张郃讨伐陈兰。于禁到达,梅成率三千多人投降,于禁回去复命时,梅成复叛投陈兰。张辽等将与陈兰、梅成相持,于禁押运粮草给张辽,张辽遂斩杀陈兰、梅成。于禁和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同为曹军名将,号称为“五子良将”。赤壁之战后,于禁在河南、安徽一带屯田练兵,10年再没有打过仗,因为屯田练兵有功,晋升为左将军、假节钺。建安二十四年既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围攻曹仁于樊城,曹操紧急启用于禁,率领屯田之兵前往襄樊救援曹仁。
【庞德其人其事】
庞德字令明,南安狄道人(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年轻的时候为郡吏、州从事。初平年间(大约192年)。跟随马腾平叛羌氐之乱,多有战功,晋升为校尉(旅长)。建安年间,曹操征讨袁谭、袁尚于黎阳,袁谭派遣郭援、高干等将攻略河东(山西),曹操委派钟繇率领关中主将征讨。庞德跟随马腾抗击郭援、高干于平阳,庞德为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破郭援、高干军,亲自斩杀了郭援,晋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张白骑反叛于弘农,庞德跟随马腾征讨,击破张白骑于两关之间。每次出战,庞德都冲杀在前,勇冠马腾西凉军。
曹操不放心马腾,调马腾入朝为官,马腾为“卫尉”(宫廷御林军总管),庞德留下来归属于马超。曹操扣押了马腾、马铁、马休父子三人并宗族,马超遂起兵对抗曹操,曹操在渭南击破马超军,庞德随马超逃亡汉阳,保卫冀城。失败后,庞德跟随马超投奔汉中张鲁。曹操平定汉中,庞德随军投降了曹操。曹操素来听说庞德骁勇善战,加封为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侯音、卫开等将领,在宛城反叛曹操,庞德率领西凉兵和曹仁一起攻克宛城,斩杀了侯音、卫开,随后就驻扎在樊城之北。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于禁率屯田兵增援,庞德跟随于禁讨伐关羽。
【于禁庞德所率七军,都是什么军队,有多少人马?】
古代军队的编制,西周时期规制:“周天子六军、大国三军、小国一军”,意思是说:周天子拥有六军之师。周朝军制,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秦国是周朝的诸侯国,沿用周朝的军制,秦统一六国后,军制没有发生变化。刘邦建立汉朝后继续沿用秦军制,直到东汉末年,军队的规制没有大的变化。于禁庞德所率的七军,到底有多少兵马呢?必须详细解读汉朝军制,研究当时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
汉朝兵制:什人队、屯小队、百人队、营、千人队、旅、军(师)。
什人队:最小的军队编制,相当于今天军队的“班”。每十名军士为一个基本单位,十人中设置“什长”“伍长”各一名。什长就是班长,伍长就是副班长。
屯小队:相当于今天军队的“排”,三个什人队组成。设置屯长一名。
百人队:相当于今天军队的“连”,管辖三个屯小队,总计10个什人队,其中一个什人队负责做饭喂马等后勤事宜,设置百夫长一、二名。汉武帝时期,取消了战车部队,把以前的战车改造成武刚车和运输马车。汉朝的军队不论骑兵步兵,军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武刚车马车,运送粮草军需物资。
营:基本的作战单位,相当于今天军队的“营”或“大队”。管辖五个“百人队”,大约500人左右。设置正副郎中各一名,相当正副营长。
千人队;相当于今天军队的团,非常设的作战单位,根据作战需要,编制两个营或三个营,由两名千夫长统领指挥。
旅:相当于今天军队的“旅”,规模比今天军队的旅略小,管辖五个作战“兵营”,人数大约2500人。设置正副“都尉”或“校尉”两名,相当于“旅长”。另设“参军”一名,负责监督军事。旅部还有千夫长3至4名,根据训练、作战需要临时编制千人部队。
军:相当于今天军队的“师”,比今天军队的“军”要小,管辖五个“旅”,人数大约12500人。设置将军两三名,另设“监军”一名,负责监督军事。
东汉末年,齐装满员的一个军12500人,七个军就要87500人。那么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真的有这么多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东汉末年,西凉军是东汉最大的军区,管辖着八个军,大约十万之众,负责河西走廊、青海、西域的防务。184年,黄巾起义时,撤掉了青海、西域的防务,大约一半西凉兵调到中原地区。马腾管辖西凉军的时候,西凉兵只有四个军,大约五万人。马超对抗曹操的时候,西凉军内讧,韩遂等将领,分走了三分之一兵马,马超渭河之败、冀城之围,西凉军又损失了一些兵马。马超投奔汉中张鲁之时,西凉兵的编制也就仅剩两个军,不足两万。曹操平定汉中,庞德率军投降时,西凉军的人马也就一万多人了,后来,庞德驻扎樊城的时候,肯定补充了一些人马,但是两个军的西凉兵,也就万八千人马。
于禁在河南、安徽屯田练兵有十年之久,于禁管辖着五个军的屯田之兵。屯田兵虽然齐装满员,但是属于预备役性质的军队,于禁齐装满员的五个屯田军,总人数在65000人上下。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曹操征调于禁的屯田兵,紧急增援襄樊前线。于禁的屯田兵散落在广大的地区,军士的年龄也参差不齐,普遍来说年龄偏大,于禁只能挑选较为年轻的军士,老弱病残不能带着去凑数。于禁不能把全部屯田军都带走,田地的庄稼还需要侍弄,仓库、房屋、牲畜还需要看管,于禁必须留下一些人马。
于禁统领指挥的五个屯田军,需要留下三分之一的人马看家。这样算来,于禁带来的五个屯田军只有四万人左右。于禁到达襄樊之后,和庞德会合后,加上庞德率领的两个不满员的西凉军万八千人马,于禁、庞德所率的七个军,总兵力不足六万兵马。
【关羽的封神之战:水淹七军。】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前,荆州及其周边的战略态势。217年,刘备和孙权达成《荆州协议》,刘备把荆州、长沙、江夏、桂阳割让给孙权,刘备自己保留了南郡、零陵、武陵三个郡,至少在表面上暂时解除了东吴孙权对荆州的威胁。关羽驻守荆州三郡的兵力大约五万多,不到六万;曹仁、徐晃守卫的樊城、襄阳有本部兵马三万多,将近四万,庞德驻扎在樊城以北地区,统领的西凉兵有万八千的。吕蒙驻守的荆州四郡,东吴有兵马七八万的样子;刘封、孟达招降了申耽、申仪,驻守在上庸(今湖北十堰市)有兵马三万多。
刘备取得汉中,刘封取得上庸,刘备进位汉中王,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当年,刘备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指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关羽敏锐的感觉到,北伐襄樊曹仁,率军以向宛洛的机会来了。关羽留下一万五六千人守卫荆州,防备东吴吕蒙的明争暗夺,亲自率领四万多荆州兵发动了襄樊战役,围攻樊城的曹仁。
曹仁、徐晃三万多兵驻守樊城、襄阳,守城有余而反击不足,曹仁、徐晃遂向曹操汇报了襄樊前线的战略态势和战况。曹操接到曹仁汇报后,认为襄樊战役是一个机会,如果增加兵力攻打关羽,很可能改变襄樊战役的战况,弄不好还可以击败关羽而夺取荆州。向襄樊增兵,兵源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缺少领兵大将。曹仁、徐晃在襄樊前线,张辽、乐进、李典驻守合肥,张郃在防守陈仓、天水,许诸虽勇但不是大将之才,能够启用的大将也只有屯田十年的于禁。曹操召回屯田的于禁,加封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于是,于禁集结屯田五军四万精锐,立即前往襄樊前线参战。
当时,正是六七月份,荆州的雨季即将到来,于禁十年没有领兵打仗,而且对荆州地区也不是很熟悉。关羽自从官渡之战后,跟随刘备投奔刘表,在荆州地区生活了将近20年,关羽对荆州地区的天文地理水文,以及风土人情相当的了解,而且关羽还相当的熟悉水战。于禁到达樊城一带,和庞德会合后,拥有七军六万之众,襄樊前线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改变,关羽不得不暂停围攻樊城,认真的对待于禁、庞德统领的七军曹兵。
于禁七军进攻关羽的时候,荆州地区已经进入雨季。《孙子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于禁、庞德对荆州地区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很不熟悉,关羽却对荆州地区的各个方面非常了解。关羽算到了于禁、庞德进军会从哪里走,敌强我弱之时,利用雨季发动水攻,成为关羽打仗的首选。《三国志》并没有详细记载,关羽是怎么利用雨季和汉江之水的。《三国演义》说,关羽让关平、周仓在汉江上游筑造水坝,等到于禁大军到达指定地区时,掘开汉江水坝大水冲流而下,于禁的七军全被淹在洪水里了。
冷清先生认为,汉江虽然是长江的支流,但是也是一条大河,以东汉末年的工程技术条件,短时间在汉江上筑坝是做不到的。那么,关羽要利用雨季汉江涨水,只有汉江上游某处决堤放水,汉江的洪水冲流下去,于禁、庞德统领的北方七军就全淹在水里了,关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大船,捉拿水中的曹军将士。于禁、庞德都被关羽捉拿,五六万曹军,不是被淹死就是被活捉,逃脱者并不多。关二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成为了关羽的封神之战。
于禁被浮后,选择了投降活命,庞德宁死不降,关羽不得不斩杀庞德。庞德至死不降的原因是什么呢?襄樊战役开始后,诸多将领都怀疑庞德会不会忠心曹操,因为庞德的旧主马超、兄长庞柔皆在刘备之处。庞德为了表示忠心说:“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在和关羽对阵的时候,庞德对着关羽的面门射箭。庞德至死不降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庞德对曹操忠心耿耿,而是庞德把话说绝、把事做绝,真的无颜再见马超和兄长庞柔,以求速死而保全自己的名节。
《三国志•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三国志•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三国志•庞德传》:“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水淹七军中的七军是指哪七军呢?
“水淹七军”,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那么,这七军究竟是哪七军,究竟多少人呢?
七军并非泛指
有一些朋友认为,所谓“七军”,不过是泛泛而指的虚数而已。
其实不然。
当时,于禁所都的,确实是七个军。
《三国志》中,反复出现“于禁等七军”、“禁等七军”、“于禁所督七军”的记载。
显然,这七军,指的是,于禁直辖的一军,加上由他所督的其他六军。
事实上,“军”,确实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个战时军事编制。
编制
汉末三国时期的军队编制,在曹操《步战令》中有所反映。
汉末三国的军队,根据二、五递进。
五人成一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队,设都伯一人;二队为屯,设百人将一人;五屯为曲,设曲长一人;二曲为部,由千人督一人。
“部”,是当时军队平时编制的最高一级。
在需要执行较大规模的军事任务时,临时编组为规模较大的作战部队,由具有官号的武官统领。
跟后来战时的“集团军”类似,将军编有的兵力视情况而定,称为一军。
一军,是编组的最大建制单位。
由于当时普遍采取的是募兵制,军队内部的依附性极强,因此,很难再进行重新编组。
因此,各军之间,一般互不统属,各自独立。
在需要数军同时执行任务时,一般会委派“都督”(方面军司令)、“护军”,督护各军,统一指挥。
其中,“护军”,主要是协调各军的关系,一般不参与指挥;比如,合肥之战时,曹操明确下令:“护军不得与战”。
而当委派“都督”时,一般是有较大的作战任务,需要统一指挥。(汉末时,督各军的都督多为临时设置。到三国时期,战线稳定,才常设都督)
所以,史书一会说“于禁等七军”,一会说“于禁所督七军”,实际指的是于禁除指挥本军外,还都督其他六军。
兵力
一军的兵力是因情况而不同的。
不过,于禁所督七军的兵力是明确的。
《华阳国志》明确记载,此战“于禁督三万人”,即于禁所督七军共三万余人。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此战中,平均一军兵力为四五千人。(当然,各军数量不一,甚至相差可能悬殊)
七军指哪七军?
于禁所督七军,史未明记。
然而,通过史书的零散记载,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其中的“四军”。
1、于禁军。
于禁军是当时曹军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于禁是当时曹军中,级别最高的异姓将领,唯一假节钺者。
不久前,曹操刚下令,由于禁吞并了朱灵的部曲。与“五子良将”并传的“第六将”朱灵居然成了于禁的“帐下督”。(不过朱灵显然没有参加此战)
2、庞德军。
庞德军是在作战中表现最突出的一支。
在此前的交战中,庞德奋力拼杀,“设羽中额”,关羽军“皆惮之”。
3、东里衮军。
东里衮,原是南阳太守。
侯音在宛城发动叛乱时,东里衮被俘,后逃出。
此后,东里衮又率军跟随于禁出征,并担任军司马(乐进曾担任过类似职务)。
4、浩周军。
浩周原为徐州刺史。
此时,也率军跟从于禁作战,担任都护之职。
其余三军,记载不详。
不过,从东里衮、浩周的情况来看,应当也是紧急调集的地方军。
因此,事实上,“七军”中,战斗力较强的,可能确实只有于禁、庞德两部了。
于禁七军,兵力三万余人,在正面交战中与关羽军不相上下。
然而,稀里糊涂的,这支有生力量就在山洪暴发中被“交代”了。
可以说,有理由认为关羽是幸运的。
然而,“水淹七军”,在客观上又助长了关羽的傲气,使他变得更为骄狂,以至麻痹大意,“大意失荆州”。
从这个角度看,“水淹七军”,于关羽而言,反倒是不幸的了。
------------------
推荐阅读:
《天龙八部》中少林七十二绝技,如果全部练成,武功会是什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