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有个像包青天、海瑞这样的清官叫张释之,张释之都做过哪些事?
▍汉朝有个像包青天、海瑞这样的清官叫张释之,张释之都做过哪些事?
张释之做过的事很多,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维护秩序,尽可能地用公平的尺子照顾到更多的人。
张释之,生卒年不详,他本人的具体信息在历史上记载得非常少。但是他做的事情很多,有很多都流传成了千古佳话。
首先,张释之是一个富二代,家中还有一个哥哥张仲,也不知道张释之家里是做什么的,总之,就是特别有钱,花不完的那种。张释之富二代的身份,无疑是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了,不出意外的话,一辈子都不用被生计烦恼。
提到富二代,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肯定香车美女大房子对不对?如果张释之是一个纨绔子弟,这辈子可能就会挥霍一生了,但是张释之的家里是教养比较好的,早已经看透了富贵这个东西,人家兄弟俩有更高的追求。
张释之的哥哥张仲,热爱剑术,后来成了一代剑术宗师,与白猿公、赵处女、虫达齐名,在后世还收到了很多文人名仕的推崇,比如阮籍,吴均、贺若谊等人,都曾经写文章歌颂过他。
张仲一生追求剑术的更高境界,在历史上也是侠士一类的人物。
哥哥如此优秀,弟弟张释之也不甘心做一个废物点心一样的富二代。
不过,张释之可不想做什么剑客,他想做官。
在古代,皇帝用仁义礼智信这套东西,来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各种职业其实有不同的高低贵贱之分,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末,被人们认为是追逐利益,投机倒把的存在,因此备尝世人冷眼。人们经常用什么充满铜臭味,臭商贾,来贬低商贾人家。
如果有官员想和商人结亲,就会被人认为是贪图利益,所以很多经商人家都想摆脱商贾的身份。而相对商人来说,官员的社会地位,无疑就要高太多了。
而且,汉朝人想要做官,其实还真不算太难。因为在汉朝,有钱的话可以捐一些钱出来,充盈国库,国家为了奖励捐款人,就会赏赐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官给捐款人。
不得不说,汉朝为了充盈国库,真的是什么招都想得出来。
因为这条制度,后来,张释之就斥巨资,得到了一个骑郎的武官的官职。
普通人做官有些是迫于生计,有些是为了出人头地,张释之做官纯粹是为了人生理想和家族利益。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释之这个选择,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武官想要建功立业,大多是在乱世,而张释之身处的年代,是文帝时期的和平年代,哪里有什么仗打。
作为一个武官想要在和平年代升官,大概只有三种可能,第一,皇帝认可。可是张释之接触不到,于是这个可能是没有的。
第二,也可以长袖善舞,会逢迎接交,但是张释之从小在金窝窝里长大,骄矜得很,从来不会讨好别人,所以,这条路也堵死了。
第三,便是善于管理,工作能力突出。这个以张释之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是有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张释之在最初的岗位上,做了十年都没有升迁,所以,连最后的可能都没有了。
自己努力了十年的工作,眼看着升迁无望,张释之渐渐地心灰意冷,怀疑自己当初想做官的想法,是不是太过异想天开,白白的消耗了十年的时光和大把银子,于是犹疑着想要辞官。
临辞官前,找到当时还是中郎将的同事袁盎,喝酒辞行,袁盎知道了张释之想要辞官的想法,觉得非常可惜,所以就劝阻张释之,先不要辞官,自己想办法想皇帝举荐他。
得到好友的承诺之后,张释之很高兴,所以就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期待着袁盎的好消息。
接下来,袁盎倒也没有食言,真的向文帝举荐了张释之。文帝当时正是求才若渴,在见到张释之的时候,就问张释之对于当下朝局的看法,有什么可以改进的,不要掉书袋,要具体的办法,于是张释之以秦朝为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文帝听后很满意,所以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
注意,谒者仆射这个官职,并不是仆人一类的,而是属于文官,相当于皇帝的贴身助理,负责上传下达的工作。
这样一来,张释之就有了接近皇帝得到升迁的机会,机会就是一切可能,而袁盎为张释之求的,就是这个机会。
正是这个机会,让张释之能够一点点地平步青云。
有一次,张释之跟随文帝到上林苑看老虎,文帝突发奇想问了负责管理上林苑的上林尉,圈养动物的问题,上林尉答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一旁的啬夫是负责养老虎的,熟悉虎圈事物,就替上林尉解答了文帝的问题,并解答的很周全。
文帝认为啬夫比上林尉更加认真负责,当场就要将上林尉免职,让啬夫代替。
张释之认为不妥,劝阻文帝,会养老虎的不一定管的好上林苑,如果越级提拔啬夫,会让人知道只要在文帝面前表现的好,就可以升迁,这样朝廷内外,就会形成曲意逢迎的不正之风。
文帝听完认为很有道理,就没有提拔啬夫。
也不知道这个啬夫有多恨张释之,没仇没冤的,好好地升官之路,就这么让张释之给掐断了。
看完老虎,文帝带着张释之打道回府,在回宫的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为什么覆灭?
张释之从小读书多,难不倒他,很轻松地回答出来了,文帝很满意,将张释之提拔为公车令。
公车令,就是负责宫中车辆运转的,还负责诸侯和大臣的来往通报。也就是说张释之从一个跟班,变成了一个小组长,虽然是升官了,但是不能再服侍在皇帝身边了,可以说丧失了很多机会。
然而张释之这个幸运儿,就算远离了皇帝,老天也会把机会送到他眼前。
后来有一天,当朝太子刘启在和梁王刘辑一起入宫的时候,是乘车进宫,并没有下车,按照宫中规矩,只有皇帝和太后才可以乘车进宫。
刘启这样做,显然是违反规矩了。
张释之就面临了一个尴尬的现状,一边是自己的职守,一边是当朝太子,应该顾哪边?如果换成了一般人,一定认为刘启是当朝太子,久居宫中,一定是知道规矩的,之所以敢知法犯法,定是因为刘启向来如此,依靠太子的身份没人敢动。
如果将太子违规的事报告皇帝,人家是亲父子,就算问罪太子,不过是骂一顿,自己却得罪了太子,未来的皇帝,来日自己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所以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卖太子个人情,当作没有这回事。
但是张释之丝毫没有因为违规的是太子就轻轻放过,而是拦住太子的车,阻止太子进宫,并向文帝状告太子违规乘车入宫,请求将太子治罪。
文帝也是第一次遇见这么较真的人,当场傻掉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治罪吧不是小罪,不治罪吧,没有办法维护法度。
所以这个时候,局面一时间就僵住了,直到后来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亲自下旨特赦太子,这件事才算圆满的收尾。
文帝经过这件事之后,认为张释之刚正不阿,值得重用,所以将张释之提拔为中大夫。
后来,汉文帝又接连提拔张释之做了中郎将,廷尉。
廷尉,是汉朝负责司法审判的长官,也是全国最有权威的法官,廷尉府相当于现代的最高人民法院。
这个职位,向来都是由最公平公正刚正不阿的人负责,张释之为人不畏权贵,正直忠厚,正好合适。正是在这个职位,张释之将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全的发挥,成了名垂千古的贤臣。
那么张释之是如何名满天下的呢?
后来有一次,有一名盗贼因为偷盗皇家宗庙的玉器被抓获,按照律法,应该处于死刑,但是文帝认为盗贼冒犯了刘家的先祖,应该诛九族,张释之认为不合法度,如果偷盗了宗庙玉器就要诛九族,那么如果有人挖了皇陵的土,又该怎么处罚呢?
文帝和薄太后商量后,认为张释之说的有道理,就认可了张释之的判决。
经过这件事,大将军周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都钦佩张释之的为人,与其结交,张释之因此在汉朝名声大噪,很多王公贵族,大臣百姓都认为张释之为人公允,称赞他执法如山。
后来,汉文帝刘恒去世,汉景帝刘启继位。众所周知,刘启是个记仇的个性,张释之担心刘启给自己穿小鞋,就向刘启当面谢罪。
好在,刘启也知道张释之的性格,并没有责怪他。当然,也可能是刘启当时刚继位,认为张释之这样的直臣还有用的缘故。
一年后,景帝刘启将张释之调任为淮南王的相国。
相国一职官位比廷尉高,但是由中央发到地方,也弄不清楚张释之是被提拔了还是被贬官了。
要知道,淮南王刘濞可是景帝刘启的死敌,因为刘启曾经用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嫡长子,刘启这个安排也不知道是重用张释之,还是报复张释之,关于这个猜测,后世的人众说纷纭。
过了很久,张释之去世了。
张释之有一个儿子,名叫张挚,做官做到了大夫,后来因为不善于结交逢迎被终身免职。从这个事件来看,景帝刘启很有可能就是记恨张释之,才将张释之调到淮南的。
毕竟,张释之做廷尉做得很出色,张释之自己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做不了自己热爱的工作,这对张释之来讲,也是一种惩罚。
只是因为人家儿子不会结交逢迎,就将人家贬为平民,并且终身不得做官,这个惩罚明显是过了呀。由此可见,景帝刘启还是记恨了张释之。
张释之执掌廷尉,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执法如山的典型,他的观念是用律法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尽可能地客观,这个观念在当时十分前卫,放在现在的社会都是先进的,可谓法律史上的先驱人物。
后来,司马迁还这样评价过张释之:
“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二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
张释之身为富二代,却能够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其中的坚毅品格。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汉朝有个像包青天、海瑞这样的清官叫张释之,张释之都做过哪些事?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张释之,字季,汉族,堵阳(河南南阳)人,西汉法学家,法官。
张释之年轻时,在朝廷做骑郎,侍奉汉文帝。当时的年奉为300石。但做了十年的骑郎,始终得不到升迁,他就有些灰心,要辞职回家。
朝廷的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有中郎将的推荐,但也得看看他是不是这块料?汉文帝决定,要对其进行面试。
张释之觐见文帝后,就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但他海阔天空的谈的那些大道理汉文帝并不感冒,对他说:“谈一些实际的问题,不要在那里高谈阔论。”
张释之沉下心来开始谈王朝的兴衰。他仔细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又谈到汉朝因何而兴盛。这一下挠到了汉文帝的痒处,很认可他的分析,非常赞赏他,于是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这个官职是负责朝廷礼仪与传达命令,年奉达到了1000石。
一天,太子(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
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
薄太后马上听说了此事,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
汉文帝看上了张释之忠于职守的认真劲。他连太子都敢得罪,是个干大事的材料,又升迁他做了中大夫,俸禄达到2000石。
只要是给皇上看中的人,升迁起来自然很快。又干了两年,就当上了廷尉。这个职位就不得了了,为朝廷的九卿之一,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它的职能是每年天下断狱总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下面的郡国疑难案件要报请廷尉判处。有的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决意见。驳正皇帝的失误这最后一条,在张释之的任期内还真用上了。
有一次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事发突然,马受了惊。惊了御驾。
汉文帝命捉住此人,把他交给了张释之。
张释之奉命审讯此人。犯人回答道:“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就立即逃走。”
张释之审理完毕,向皇帝报告。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
“处罚这么轻?”处罚结果上奏后,汉文帝大怒:“这个人本来使我的马受惊,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匹烈马,说不定弄坏了我的车,使我有可能受伤。这惊驾之罪,怎么能只是罚点罚金就完事了呢了?”
张释之解释道说:“制定法律,是要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如果随意改变它,那法律的严肃性就没有了,老百姓此后不相信它,法律就成为一纸空文。 我的建议就是以法律为准绳,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愿陛下明察。”
汉文帝听后,寻思了好半天,终于认可了张释之的判罚。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规定判处其死刑。
因为牵扯到先祖,这次的汉文帝,可就没有那么好的修养了。盗贼偷盗的可是祖坟上的宝物,光判他一人,岂不便宜了他。听了张释之的判罚后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你审理的目的,就是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进行惩处,这让我对宗庙没法交代啊。”
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蠢人挖了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汉文帝听后,余气未消。
过了几天,汉文帝给薄太后请安时谈论起这件事,薄太后比较通情达理,认为张释之的判罚是公正的。汉文帝非常孝顺,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就说的他。所以一听老太后都这么说,于是就同意了此判决。
张释之由于执法严明,用法公正,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当时的显贵周亚夫等都成为他亲密的朋友。
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即位。
张释之知道,自己的苦难要降临了。因为当年自己当谒者仆射时,曾弹劾过汉景帝,那时他还只是太子。但他今天当了皇帝,张释之内心极为惶恐。
这时候的他进退两难。在朝廷继续担任官职吧,不知道哪一天景帝找个理由就把自己给“咔嚓”了。那么称病隐退行不行呢?刚换了一个主子你马上就撂挑子,弄不好会招致更大的灾祸。
那么当面向景帝谢罪,行不行呢?你既然以执法公正严明而自居,当年是太子违反了礼制,你只不过是照章办事,汉景帝如果反问你一句:“你有什么过错呢?”一定弄得自己当场哑口无言。
正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还是由于平日的人缘好,博士王生给他引荐,终于能见到汉景帝当面谢罪,汉景帝并没有责怪他。
这个过节就这么过去了。
这个王生是何许人?他是一个喜好黄老学说的博士,虽然没有官职,但是皇上的贵客。那时的汉朝廷信奉的是黄老哲学,对这些士人很是礼遇。
有一次,王生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都齐聚朝堂,听他给大家讲黄老哲学。这个老头来到朝堂,对张释之说:“我的袜带松脱了,帮我系一下袜带!”
再是皇上的贵客,但张释之此时的身份是朝廷的九卿之一,那是何等的身份。听到王生的吩咐,大家都看张释之如何答对。只见张释之什么话都没有说,跪着给这位老者结好袜带。
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
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他,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
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更加敬重张廷尉。
张释之当时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觉得他是老者,弯腰不方便,所以就帮助了他。后来听说了王生的良苦用心,遂登门道谢。
就这样,张释之和王生竟成了莫逆之交。现在张释之有了危难,王生出手相助了张释之一把,使他度过此危机。
这么看来,一个人如果一心向善,终究能够积善成德,有了危难,就会有贵人相助的。张释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参考资料:
《史记》汉·司马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汉朝有个像包青天、海瑞这样的清官叫张释之,张释之都做过哪些事?
执法公正的张释之
读《史记·张释之列传》,不禁对张释之的刚直不阿赞叹不已。汉文帝时,张释之担任廷尉,廷尉是汉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张释之为人刚正,执法公平,他认为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公,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他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所以,当皇帝的诏令和法律发生抵触时,他仍然能够严守法律。他认为,如果皇帝可以个人意志随意修改或废止法律,“是法不信于民也”。
张释之,字季,南阳人,《史记》里记载了他严格执法的几个故事。
张释之最初担任公车令时,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和梁王共同乘坐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有律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乘轺传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张释之就迎上去拦住了路,不让太子和梁王进宫。然后,又把他们的“不敬”之罪报告给汉文帝。直到薄太后派人送来了赦免太子、梁王的诏书,才放他们进宫。
张释之担任廷尉后,有一次,汉文帝的车驾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跑出了一个人,把给皇帝驾车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很生气,把这人抓了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审讯时,这个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皇帝经过,发布了禁止通行的命令,就躲在了桥下。过了很久,我以为皇帝的车架已经过去了,急着回家,就跑了出来,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并非有意冒犯皇帝的车架,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应判以罚金后释放。
文帝听了他的报告很生气,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很驯良,不然的话,说不定会摔伤我,你怎么判的这么轻?”张释之说:“法律是要天子和百姓一起遵守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陛下却要加重处罚,如何能取信于民呢?陛下既然把这个人交给我审判,我是廷尉,就应该公正执法。”过了很久,皇帝终于说:“你说得对。”
还有一次,有一个小偷偷盗了汉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在现代人看来,这也就是一起盗窃案,没有什么了不得,但在当时,这是极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汉文帝愤怒之极,下令严查,盗贼很快就被抓到了。汉文帝把这个盗庙贼交给廷尉严加惩治。张释之依据汉朝法律中规定的偷窃宗庙的珍宝、服饰、器物的条款,判处盗贼斩首示众,也就是“弃市”的刑罚。
看到这个判决,汉文帝勃然大怒,责问张释之:“这个贼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竟敢盗窃先帝庙中的器物。我把这个案子交给廷尉,就是要你严加惩处,判以灭族重刑。可是你却像办普通案子一样,只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来定罪。你这样处置他,怎么能够维护先帝的尊严呢,也违背了我尊奉祖先的心意啊!”
见皇帝大发脾气,张释之赶紧脱帽叩头谢罪,但嘴里却不放松,他据理力争道:“根据法律规定,把窃贼判处‘弃市’就是最重的了。到底怎么定罪,要依照罪行情节的轻重。现在要是对盗窃了宗庙中的玉环器物的贼就判以灭族的话,那么有朝一日,再有个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若公然去挖掘祖庙,到那时陛下又将用什么刑罚来加以惩治呢?”
汉文帝听后无话可说,后来和薄太后商量,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张释之执法严明,能够依法办事,并敢于坚持正确主张,对皇上也不阿谀逢迎,所以在他担任廷尉期间,避免了许多冤案,得到了百姓的称颂。当时人们称赞他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的言行,不仅在皇帝专制、言出法随的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值得我们大加赞赏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2万左右男表有什么好的推荐?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