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本意是指东边的篱笆墙,后特指种菊的地方,后人多用以代指菊圃。
这个典故就要追溯到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了。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先生曾经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因生性耿直,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陶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彭泽县令任上仅仅八十多天便已然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他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歌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东篱”便被专指为菊圃。(2022/6/24,下午)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有些词已经从它的本来的意思,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含义了。这个与中国诗歌的造境艺术有关。一种景物或事物,在一篇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被使用,随着这篇文学作品的流传,这个意象逐渐发生了改变,而带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意思。
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柳树已经不是柳树了,而是代表了送别和伤感的意思。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而梧桐,则带有凄凉悲伤的意思。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红豆也不是红豆了,而是相思的象征或者是爱情的象征。
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莲花也不仅仅是莲花了, 而取谐音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所以,在古典文学中的东篱,已经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带有一种隐士的心态,隐士的生活和理想的象征了。比如号称是马神仙的元曲大家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这就体现了马致远的人生理想,要像陶渊明学习,做一个隐士的意思。
所以,东篱这个词,来自于隐士界的大神,陶渊明。
陶渊明从一个小官做起,最后做的很憋屈,觉得自己一个大诗人,自己的祖父还是东晋的大牛人陶侃,做个小官还要天天搞接待,搞得自己很烦,干脆就辞职回家,在南山之下亲自种地吹野风,然后酒量不大的他,天天和邻居喝老酒,喝的七荤八素。家里没有乐器,干脆就放个没有琴弦的古琴,假装每天抚琴自乐。
一大早就跑出去锄地,在月亮升起的时候回家。
一推开门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南山,还有眼下那长满了菊花的东篱。注意,东篱开始出现了,在陶渊明的诗中是这样说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首诗,写的极为清淡自然,充满了一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美感,这样就让他笔下的好几种意象,发生文化上和语意上的改变。
南山,已经不是南边的山了,他是隐士的精神家园;东篱已经不是东面的篱笆了,他是隐士心灵栖居的地方了。
所以,后来好多诗人词人,都喜欢写东篱,而没人写南篱、北篱、西篱,这就是陶渊明的贡献。
比如,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东篱在这里,有特别的美感,因为它让我们联想到那淡淡的菊花和淡淡的忧伤。
比如,柳永的《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这是隐士的境界。
甚至马致远都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篱。我以为,马致远是气质上最接近陶渊明的人。我们来看马致远的作品: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
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绝对有陶渊明的风采。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谢邀。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奠定了陶渊明作为隐士之宗,田园诗创始人的位置。而其中最有画面,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一词,从此带上了诗人自有的感情色彩。
我们说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说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表达出感情的境界。而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被诗人使用之后,对事物的描写就赋予了一种脑海中特定感情的反馈。“东篱”就不再只是东面的篱笆,它指代了五柳先生整个隐居自得的生活和“心远地自偏”的境界。
就好像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诗词的“有我之境”,世间万物随着诗人的目光所及,染上了诗人心内感情的特色,成为一种特殊的、带有个人色彩的意象,而不再是简单、生硬的客观描写。
经过千万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诗人对这种大家都认同的词语不断使用,这些意象就会逐渐固化。从最开始的可拆分变成后来的不可改变。
比如陶渊明在写《饮酒》的时候,假如这篱笆不是在东边呢?他会不会写成“采菊西篱下,悠然见北山”?这是有可能的。可是事实不是这样,而文章一旦产出并流传,这些意象,包括“东篱”,“南山”就已经固化,不再是简单的客观事物。那么后世诗人在描写这种类似于隐居生活的时候,自然就会使用已经固化“隐逸思维”的东篱和南山,来指代篱笆下的菊花或者其它适合隐居的山。
关键是取其名称下指代的意思,也就是使用大家都认同的意象,可以在有限的诗词文字中尽量延展感情又无须多用笔墨来解释。这种固定意象的作用和用典是一样的。
“东篱”因“采菊”而名。菊花,外表淡雅,独傲秋霜,是高洁之士的精神寄托。屈原便有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五柳先生《饮酒》里,菊花不但高洁,更有了隐逸避世的含义。从这里起,“东篱菊”就成为一个成典,被那些有归隐之心的诗人们信手拈来。
不过“东篱”和其他的固定意象稍有不同,因为它本身(篱笆)的常见性,所以后世诗词使用得非常多。而诗人们在使用这个固定意象的时候,不只是使用五柳先生的隐居的意思,同样会带入自己的情感。这样“东篱”这个意向的含义就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使用。
比如白居易就非常喜欢用“东篱”。如《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还有《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在白居易手中,“东篱”和菊花的羁绊就更加深了,而且每每用词都是重阳佳节赏菊之时。而且我们细品乐天作品,就会发现他的心思和陶渊明当时是不一样的。陶渊明就是去官归隐,是个真正的隐士。而白居易却是身在朝中,想归隐而不得,可能也没那么想归隐。只是中国的文人,每逢仕途不达,流贬之时,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潜意识。
白居易还专门写过《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思间。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所以他虽然每到重阳提“东篱”,每每想归隐,但总归只是想法和向往罢了。
“东篱”在白乐天这里,又多了一些求归隐而不得的惆怅。
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进入宋朝,由于词牌的兴起,很多文化用词开始在普通民众中大肆流传,宋词中“东篱”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易安居士李清照也很喜欢用“东篱”这个意象,如《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居士前半生悠闲,后半生流离,“东篱”于她,大概念只是一种平静生活的寄托,这个意象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再有五柳先生避世的执着,甚至也没有白乐天仕途颠沛时的憧憬,有的只是希望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奢求了。
不过就算“东篱”的意思随着使用者不同的变化,也不影响我们如今创作古诗词时候的选用。“东篱”不管新附着了多少个人的情思,其精髓仍然未变,是源自陶渊明的精神上的超脱出尘。
一个固定意象到底如何使用,有它本身所传达固化意境的限制,但更加需要创作者的巧思契合,让每一个意象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从而完成诗词整体意境的构造和提升。
而不仅仅是堆砌古词意象。
堆砌古词不但不利于意境层次的升华,甚至能让人一眼看穿写作者的肤浅。
如今的古风,大多都是如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一词最初出自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东篱”本意是指种菊花的地方,后人称之为菊圃。该词不仅仅出现在陶渊明的词作里,也相继出现在后来好多作者的诗词作品里。
陶渊明(陶潜)东晋(今江西九江市)人,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也称靖节先生。晋末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多职,成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时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觉得自己一个大诗人天天为小官所累很烦心,于是辞职在南山下,每日种地品酒甚为惬意。于是某天写下了有名的《饮酒》词。“东篱”因而成为后来代表隐士家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被更多作者引用,也使得不可能再会有南北西篱在诗词中推行。
陶渊明的《饮酒》写得清淡自然,充满了一种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美感。东篱的实质寓意使他的笔锋发生了文化和语意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典型应用。如柳树改喻别离、红豆改喻相思、梧桐改喻凄凉、莲花改喻怜爱等等。“东篱”则改喻为隐栖和乐园。除了陶渊明,还有很多作者也引用了“东篱”一词。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词人的作品:
一、北宋词人李清照在她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是这样写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作者新婚后不久。“东篱”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菊花在清秋中散发出来的的淡雅清香,更加勾托起西风中主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和伤感之情。
二、北宋词人柳永的《玉蝴蝶·重阳》词里也写到东篱:
淡荡素商行暮......
良俦。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浅酌低吟,坐中俱是饮家流。对残晖、登临休叹,赏令节、酩酊方酬。且相留。眼前尤物,盏里忘忧。
这首词是作者在重阳节写下的。他渴望像晋朝孟嘉那样登高落帽依然倜傥,像陶渊明那样东篱采菊的怡然自乐。这首词中的“东篱”就是沿用了陶渊明的出词。
三、其他诗词中都有东篱二字的还有如:唐代杨炯的《庭菊赋》中:“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黄英》中:“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宋代陆游《东篱记》中:“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
......
另外除了文章,有古人也把“东篱”应用在自己的字号中,例如元曲家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所以在古典文学中的东篱,已经不仅仅是院子东边的篱笆了,而是已成为一种藉以表达他们归隐志向和向往洒脱生活的一种理想象征。
东篱黄花伴酒香,田园惬意登高长。
谁弃拟孟效陶潜,屐迹南山消清凉?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东篱一词,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诗啊,千古名句,改变了三个词的词生——采菊,不是采菊这一动作;东篱,不是东边的篱笆;南山,不是南面的山。
陶渊明的隐居之志
那这三个词到底是啥意思呢?“悠然”二字,就是答案。是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是超脱尘世的情趣,更是作者隐居之志的一种抒发。
陶渊明这首诗中表达出的超然情趣,是那个时代的特性,魏晋时期所谓的名士风度,就常含隐居之志,主要是因为时局动荡,便以隐居等方式,表达自己不问政事的人生态度,以明哲保身。
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洒脱。
陶渊明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隐士,他开辟出一亩三分地,每天没事就去种种豆子,结果草盛豆苗稀,啥也没种出来,生活温饱都成问题,别人请他出山当官,却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什么受后世追捧?五个字:人穷志不穷。这是真正的隐士。
东篱
陶渊明之后,东篱一词的意象就被固定了。东篱就是采菊的地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超脱的情趣,是理想化的隐士生活,是一种象征。
但真要像陶渊明这样做一个隐士,又谈何容易?文人士大夫真正的理想,还是致君尧舜,实在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待不下去了,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但那种隐居起来,逍遥自在的生活,从来都是文人士大夫割舍不下的情怀,如王维,在朝廷做官,他是出世的人臣,但他又营建辋川别业,休闲的时候就去过一把隐居的瘾。
后来,文人士大夫们就在自家小院中,留出一块地,用于饮酒作诗,称为东篱。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她在重阳节嗅着菊花的幽香,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陆游《东篱记》:“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地……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退休之后,终于可以放下俗世的一切事情了,赶紧开辟一块地隐居起来,称之东篱。
又如元朝马致远,直接以东篱为号,寄托自己隐居的情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