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现在的影视剧中的战争场面,都是导演把战斗场面故事化了,真是打不完的子弹,打不死的人,主要是宣传我们的军队勇敢面对自己的敌人敢打敢拼的精神力量。
真正在战场上,我们的部队是有作战按排的,有侦察,有突击队,有掩护下进行的,如果是大部队作战,布局更加完善,后面的人是不可能打到前面人的。
▍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我们村原来有个民国时国军的机枪手,后来回乡务农,老年赋闲时小孩子们常常会好奇地围着他问东问西,拿80、90年代战争片里的情节问他,中间就有担心后面打枪时误伤前面人的问题。
他总是笑笑不说话,最多说一句“你们看着乐呵一下就好了反正又不是真打仗”,那个年纪的我们都把影视剧里的场景当成真的了,于是就不服气般“挑衅”地说他作为机枪手是不是打死过战友,他一听就严肃起来,讲起了真实的战场是个什么样子。
老人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当兵,主官是冯玉祥将军,具体番号忘记了,他当时是机枪连的机枪主射手,军阀混战内战打过,抗战也打过几次,最后在陕西一地负伤后醒来部队已经撤离了,被当地好心村民救起养了些时日,能走路了就回了老家,从此在农村务农一生。
据老人讲,当时的机枪连是一个团才有一个,机枪原来是进口马克沁,后来为国产二四式马克沁水冷,一分钟打6、700发子弹,一挺枪百十斤,紧急时整枪2、3个小伙子抬着才能跑起来,平时拆开时一人扛枪身,两人抬枪架,还有一人扛弹药箱,当时我们都不信一个机枪有那么重。
进攻作战时,因二四式射程可以达到2000米,所以一般都是在后面几百米的隐蔽处,在步兵冲锋时对前方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敌方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他说,看到步兵战友冲锋时,不停的有人倒下,但可不是后面误伤的,都是前面中弹,在山地进攻时,倒下的步兵不少都是头朝后的,就是正面被敌人机枪打中冲劲太大翻倒的,甚至在平缓的地方被打中也会仰面栽倒。
步兵们冲锋时一般很少超过一个班的兵力一起往前冲的,像电视上那种黑压压成群结队正面冲锋的更是瞎扯,要是那样我这个机枪手可省子弹了,一发机枪弹可以穿透几个人,一个长点射一个班就报销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真像电视演的那样前后一起冲锋,后面的士兵只能冲天放枪了,要是也枪口冲前,那自己就把自己消灭了,还怎么打仗?
步兵的战术都是平时经过反复训练的,一个班为什么基本上都是配8、9个士兵加上一正一副2个班长,那是有讲究的,一般1个老兵带2个新兵,冲锋时几股子(方言“几堆”的意思)人相隔一定距离,互相掩护,都精(方言“警惕性高”)的很呢。
电视你们就当玩笑看得了,别较真,其实也并不是演戏的人(导演)傻,他们可能也知道怎么回事,但要是那样演一是不好看,再就是会吓着你们,真正的战场你们这些小孩儿看了估计吓得哭都哭不出来。
说着说着,老人清亮的声音开始沉重下来,甚至有点哽咽,说你们知道士兵中弹之后的样子吗?别管是日本人还是我们自己人中枪,都一样,可不是你们看到的像木偶一样倒下去,那样的其实少的很,除非一枪打到致命之处,都是要在地上挣扎好久,战场上鬼哭狼嚎的声音此起彼伏,你们愿意听见吗?
结语:按照题主这个问题的想象,后面的人开枪肯定有误伤前面人的可能,可真实的战场冲锋时,这样的场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负责火力掩护的机枪也会在比较隐蔽的高地向目标射击,所以后面开枪误伤前面人的可能基本不存在。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感谢支持。
▍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475条回答。
电影和真实战争是不同的。
以解放军为例,早在内战时代,林彪就提出了著名的三三制。
而林彪实际上实行三三制,是抗战甚至更早的红军时代。
所谓三三制不复杂,就是彻底摒弃人海战术,采用步兵班突击战术。
具体作战时,每个步兵排分为三个作战班,每个班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是3个人。
即便这3个人,分工非常明确。进攻时,他们是以三角模式,两人顶在前面,一人在后负责掩护,三人互相接应,互相掩护。
同时,往往是一个战斗班的3个小组同时行动,但小组之间分散的很开,防止本敌人炮火密集杀伤。
即便是3人小组,往往前面两个人和后面一个人,距离也有15米以上。
林彪规定,三个战斗班形成一个战斗排或者说战斗群。而战斗群也必须分散开,往往正面宽度高达800米距离。
所以,实际战斗时,根本看不到电影中人贴人冲锋的场面,而是攻击小组区区几人,在己方强大炮火掩护下互相掩护,交替前进。
这是为啥?因为二战的火炮非常猛烈,尤其是步兵增加了轻机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超轻型迫击炮、枪榴弹、榴弹发射器等等武器,火力密度太高。
如果采用人海战术,冲上去一百死一百,冲上去一千死一千,完全是送死,敌人伤亡却很少。
而作为后方的火力掩护部队,主要重武器,也就是机枪、迫击炮和枪榴弹进行掩护。
这些火力掩护,都会在进攻步兵小组前方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距离。
只有机枪的掩护较近,但也不可能低于几十米,不然很可能会出现误伤。
所以,进攻的小组自身的火力、个人能力、战术素养也很重要。真正到了距离敌人几十米内,谁也帮不了你,只能靠自己了。
至于拍电影,为了好看就让人挤着人,牧羊人赶着羊群那么走。
真正出现这种情况,一发重型迫击炮,直接炸掉1个排!
▍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是你国产剧看多了,发现队伍前面冲锋,后面机枪老打自家人屁股。
真正的战场没有无脑扎堆集团突击的,红军就开始玩散兵战术了,林彪后来总结出“三三制”战法,又不是拿破仑时代,排队送死么?队伍冲击路线一般会避开机枪射界的,掩护射击不会打自家人屁股。我们的编导多数没有当过兵,连一般军事常识都不懂,所以拍得很假。
看到“三三制”队形了吗?不过是以排为单位的仰攻,这是训练图。
当然,真实战场上的误伤太正常了,还有人把手雷丟自家战壕的都有,没办法,遇到只能自认倒霉吧。事实上多数都是对手被压制住了,或者说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才发令的,对方火力旺时,冲锋是送死的。所以大多数时候冲锋是象征或威慑的意义大于现实的意义。不要看影视剧虚假战场描写,那是忽悠吃瓜群众的。
伤亡,残肢断臂,血肉模糊才是战场真实景象,但这些没法让人看,于是编导拍人头攒动集团冲锋,吃瓜群众看热闹,战争完全游戏化,没人把战争当回事,和平日久,会麻木不仁。所以国内编导得小心些,不能误国误民了。
▍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村里一位90岁的老兵爷爷告诉我:真正的实战是不允许地毯式冲锋的,如果发动了地毯式冲锋,不仅没有战功而且还会受到处罚。
一说起冲锋,大部分人的心中就会出现一个场景,那就是几百号人一起冲锋,这也是大多数影视剧中的效果,这就让很多人认为真实的冲锋就是这样的,然而实战中却不是这样的,自从冷兵器结束后。
人们已经很少冲锋了,影视剧之所以那么拍,主要还是为了影视效果,因为镜头就那么一丁点大,如果不拍几百号一起冲锋,那么一个镜头根本拍不了几个人,因此只能远镜头拍几百号人一起冲锋的画面,制造紧张的感觉。
其实自从冷兵器结束后,迎来了自动化武器,人们已经很少冲锋了,基本上都是在战壕里打的阵地战,如果非要问发动集团地毯式冲锋会有什么后果,这种情况英军最有发言权,在索姆河一战中。
英军使用的集团地毯式冲锋,全军一字排开,向德军发起冲锋,然而还不到一天的时间,英军就损失了60000余人,最后德军都不好意思打了,在德军眼里这哪是打仗啊,这分明就是打靶练习,由此可见冲锋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
作为聪慧无比的中国人是不可能犯这么低级错误的,自始至终咱们都没有冲锋过,所谓冲锋只有在追击敌人的时候才用过,刚开始最先使用的战术是“一点两面”,所谓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击打。
所谓两面指的就是其他兵力从两面进行迂回包抄,优势兵力指的就是重机类武器,进行火力压制,让敌人抬不起头,其他两面的包抄的兵力,也有自己的行为规则,那就是梯次前进,比如第一梯次先趴下,第二梯次进行火力压制。
接着第二梯次趴下,第一梯次开始火力压制,这种前进的方法叫做“循环前进”,就算是梯次分配,但还是有人点人员比较密集,敌人一颗投掷类武器,咱们还是能损失好几人,对于当时咱们的条件,也可以说损失也是比较大的。
后来就是咱们的林帅林爷爷发明了著名的“三三制”战术,三三制战术的主要核心就是“化整为零”,以班以小组为单位,当时的三三制战术,可谓是对咱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就拿其中一场战役来说,咱们第一批次的战士有4个军,分别是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
算上后勤人员和辅助人员,总合计差不多在25万人左右,想要把这25万人秘密送上前线,显然是不可能的,况且敌军的侦察机时时刻刻都在侦查,当时用的就是三三制战术,化正为零,用了20天的时间,把25万人悄无声息的送到了前线。
这种战术让麦克阿瑟将军产生了误判,最后还发出了著名的“圣诞节言论”,结果惨被打脸,在实战中三三制战术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在一场战役中,敌军的飞机对咱们的攻击发动了600余次,然而咱们却损失650人不到。
其中有好多是因为受伤然后加上天气原因,失温而牺牲的,因此这次攻击也被咱们戏称为,敌军的飞机丢的是“摔炮”,根据敌军的空军回忆道,当时满山遍野都是咱们的战士,咱们的战士就像跳蚤一些来回跳。
可见三三制战术的优点还是很多的,所谓三三制就是以小组为单位,三到四个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到3米,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距离大概为20米左右,也就是说只需要10组人员,30人左右就能建立200多米的战线。
如果是一字排开,建立200米的战线则需要200多人。当然了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也不是说一成不变的,可以随机应变,战场上战士比较灵活多变,组长可以随时下令佯攻,还是主攻。
因为在战场上,机会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如果每个战士都听从营长连长的命令,那显然是效率很低,再加上战场上的噪音很大,很难传到每个战士的耳朵里,然而改成小组就方便多了。比如这一秒,敌军的左边是薄弱点,那么左边的小组队长就可自行下令攻击。
下一秒敌军的右边是薄弱点,那么右边的组长就可以下令攻击,这样一来,战士们就不用分心等待营长连长的命令了,一心一意的打击敌人就行,其次就是三三制战术,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作为小组组长。
需要有极强的思维能力和战场应变能力,小组长还能在战场上锻炼自己的指挥能力,因此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部队输送干部人员,在战场上牺牲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战术也极大程度上了避免了部队指挥人员的断层。
写在最后
真正的实战,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乱打,而是经过严格划分的,比如重击武器怎么打,步兵战士怎么走,战士之间怎么配合的,这些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影视剧之所以拍冲锋镜头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镜头太小,一个镜头装不下几个人,只能远距离拍集体冲锋的画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