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在战场上,敌我双方互相厮杀,为了取得胜利不惜牺牲生命,一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即使取得胜利的一方,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后,死亡士兵的尸体会如何处理呢?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对于收容各自战士的遗体,双方一般都很有默契的,因为在战场上不可能只有一方士兵的尸体,只要战争打响,一般都会用敌我双方的尸体来掩盖整个战场,而收容问题只能战争打完以后了,而有些是随打随收,那只限于是在向前推进时发生的少量人员伤亡,专门会有一队人负责向下抬伤员和战死士兵的尸体,而战争程一边倒的势态时,一般败的那一方会一去不回头,那打扫战场的事情就由胜利方和红十字会来负责了,而如果对方想要替战友们收尸,那胜利方一般会提供便利,让对方把自己的弟兄们抬下去,这是出于人道考虑,大部分是因为不想替敌人收容这些大麻烦而以,而敌人不回头的情况发生后,尸体会很快被收拾干净,尤其是在夏天还有春雨季,因为这两个季节是最容易导致尸体腐烂的情况发生的,那瘟疫也会随之流行,加之恶臭,这比一场毒气战及细菌战的杀伤力都大,那导致的后果会更严重。
所以,出于这种考虑,战后敌人、我方尸体的收容问题是第一要务。
一、将这些士兵的尸体集体埋葬
埋葬这个方法呢,一般是比较常用的,而且这种埋葬方法花样还比较多,比如说堆积成金字塔模式的,或者是埋葬在路的两边,外慑不臣,内安人心。这个方法对待死去的士兵还是比较文明的,能让逝者安息!
二、将尸体全部烧掉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火化,古罗马曾经也有类似于把尸体堆在一起,堆完之后是一把火烧掉。这个处理方法可能在中国古代采用得较少,因为比较残忍吧,但是游牧民族以及兵匪对这个办法非常热衷,大多数是屠杀之后的简单处理。
三、弃之不理,暴尸荒野
这种弃之不理,暴尸荒野的做法还是比较残忍,但是毕竟“马革裹尸还”只属于胜利者,所以失败者的尸体胜利的一方也不会帮忙处理,也就只能弃之荒野,任由野兽分食。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的《兵车行》大约是对残酷战争最好的诠释了吧!
战后的抚恤
打了几千年仗,打出了完备的军事理论,更打出了相应的抚恤和救治机制。
在古代,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训练中受伤或者致残,朝廷都会给受害者相应的优待和抚恤,主要有:赐药、赐钱、赐绢,对阵亡者的安葬补贴以及对其子女或亲属的救助、减免徭役、赋税等。如西周时期,姜子牙就建立了完备的优抚救助制度,规定:“凡行军,吏士有死亡者,给其丧具,使归邑墓,此坚军全国之道也;军人被疮,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视,鞭之”。
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抚恤和救助阵亡或伤残兵士也就更加完善,《墨子》记载说:“吏卒民死者,辄召其人,与司空葬之,勿令得坐泣。伤甚者令归治病家善养,予医给药,赐酒日三升、肉二斤,令吏数行闾”。即:士兵战死了,官员要来死者家中负责丧葬,费用自然是由地方官府承担,对于受伤的士兵,则要赐给他们酒肉,让他们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再来说说三国时期,曹魏对于战死的士兵,要给家属土地、耕牛、米谷,让他们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不至于因为家中顶梁柱战死而带来灭顶之灾。蜀汉、东吴也都有类似的制度,毕竟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如果政权对待受伤或者阵亡的士兵优抚工作做得不够好,士兵们又怎么会毫无后顾之忧的在战场上拼杀呢?
而要说抚恤制度最完善的,还得是宋朝。
为什么呢?因为从宋朝开始,兵农合一的半职业化军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宋朝全面推行的募兵制,所有士兵都是专一从事当兵这一职业的,他们当兵的原因不是被迫征召,而是为了得到固定收入主动参军。
宋朝的禁军和厢军除了每月固定的月俸外,还会定时发放蔬菜、衣服、粮食,每隔三年郊祀的时候,还会例行对士兵们进行赏赐。士兵们赚到的这些钱,多数会寄回家里,或者在退伍时由自己带回,这样即便受伤或者士兵本人阵亡,家属都有相对富裕的钱财来进行接下来的生活。
当然,除了月俸外,日常行军打仗,还有专门的医官负责士兵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军营医官,都是由太医院统一派遣的,而且每隔三年还要对守边的士兵健康状况进行抽查,以防止有的随军医官不负责任。遇到天气炎热的时候,还需要给士兵发防暑降温的药品。
对于阵亡的士兵,宋朝的抚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敛安葬。这个在前面已经说了不少,就不多说了。
2、招录子弟。如元丰元年曾规定:“阵亡并安南病死军士,听其子孙弟侄年二十以上一人充填”。
3、赐给田宅。宋朝的赏赐特别丰厚,这得益于宋朝雄厚的财力。如宋神宗时期规定:诸军阵亡军士祖父母、父母、妻无子孙依倚者,人日给米二升,以终其身。此外还有数额不等的田宅、布匹。
4、减免赋税。士兵战死后,家庭经济往往遭受重创,为了让这些孤老残幼能够生存下去,宋朝还会减免死者家庭的赋役负担。
当然,如果是受伤致残的,朝廷自然也不会不管,即:军士因战重伤不任征役者,且给全分衣粮。此外,还会提供住房以供居住。可见,虽然古代是典型的人治社会,但在士兵的抚恤和救治上,措施很完备,这一点还是很暖心的。
总结:对战后尸体的处理,是具有很重要的安全意义的,随着多次瘟疫的发生,统治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有所改观。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马革裹尸还是最好的下场了,大部分死亡士兵的尸体都只有一个下场——曝尸荒野。
野战中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边追,一边逃,死者遍地都是,逃的只顾逃,追的也没工夫打扫战场,然后那些尸体就丢那儿不管了。
有时候某些战况比较激烈,士兵们的尸体会绵延一路,甚至死人连河沟都能塞满,把水都淤积住。
即便有后续打扫战场的部队,他们的处理方法也是以简单省事为主,剥下铠甲军械,搜刮出值钱的东西,然后附近有山沟就丢山沟,有树林就丢树林,只要不碍事就行。
运输和处理是尸体是很困难的事情,在缺乏交通工具、道路的古代,仅靠人力搬运这些尸体都很难,军队们不会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力气和时间。
即便在现代,快速处理战场尸体也不一定容易。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一些残酷的岛屿战后,不得不用推土机处理尸体。
苏德战场许多地方根本没有打扫,至今仍丢弃着大量双方士兵的尸体,挖土党挖这些东西都挖成了产业。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由于来不及转移,许多战友的尸体都是以薄土覆盖,匆匆埋葬。
车臣战争中,被打得头破血流的俄军,许多尸体都没有收回,甚至战后很多年还发现有成堆露天丢弃的尸体。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中,阿塞拜疆出动了挖掘机处理己方尸体,场面令人不忍目睹。
古人没有推土机、挖机,很难快速处理尸体。那些死人较多的战场,通常等不到人们去收尸,尸体就已经腐坏朽烂,或者让野生动物给吃掉了。
腐败的死人很容易滋生病菌,这对古代的军队而言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他们宁可眼不见为净,也不愿因搬运尸体引发瘟疫。
在中国古代,许多处理战场尸体的工作,都是由驱赶或征发的民夫来完成的。
古人当然也明白死人过多会造成瘟疫,但军队可以躲,民众却不能逃,一般这些收尸的工作会由官府出面征发民夫进行,以避免给州县带来灾害。
有的时候,随军的民夫也会被军队命令完成这项工作,或者干脆交给不顶事的辅军来完成。
当然,等待他们处理的多半都是已经搜刮一遍的尸体,古代打扫战场是美差,兵甲、细软都是很值钱的东西,一般都会让将领的“嫡系”给先行扫荡掉,后来真正的收尸者干的都是苦力活。
因此也别指望他们能对那些尸体多么友好,能找个坑,找个洞,找个山沟丢进去就算不错了,肯撒上两锹薄土,已经是给你施了恩情。
图省事儿的,拿鸡公车拖着往山林里一丢,或者原地上两铲土,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大多数时候,民夫们所做的也不过是眼不见为净罢了,史书也几乎不会讲这些细节,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之类的诗歌会为士兵们暴露的白骨传唱。
于是某些人烟稀少又冤魂众多的古战场,渐渐会成为谁都不敢过去的“禁区”。
腐烂的尸体大量堆积在一地,会吸引来大量食腐的野生动物,如老鼠、狐狸、狼群、乌鸦、秃鹫等等,它们大快朵颐,吃人肉吃得肚儿滚圆,然后大量繁殖。
尸体的污染,病菌的滋生,野生动物的泛滥,会给周围带来巨大的危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最终造成更大的无人区,将它们埋进历史的尘埃中。
日本战国时代也是如此,两个城主打仗,打完了收走死人的兵器甲胄,尸体就扔着不管了。然后附近的村子出人清理尸体。
有些彪悍的农民,会抢在军队前面打扫战场,搜刮财物和武器,甚至还会“捕捉”一些活口武士拿来换钱。
这些农民装备精良敢打敢杀,因此一般的武装也不敢惹他们。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丰臣秀吉颁布《刀狩令》后才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长期的攻防战中,尸体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无论是守城的还是攻城的,为了杜绝瘟疫的横行,整理攻守场地,都会及早对尸体进行处置。
城下的尸体当然是没法收的,城上守军巴不得有些恶臭熏天的残骸拦路。打着打着,城下的残骸就化为血泥了。
城外的一般是找个专门的场地集中处理尸体,或埋或烧,有些同乡甚至还能雇人托人把尸体送回去,赚一笔银钱。
城内的就麻烦了,尤其在那些旷日的围城大战中,尸体肯定是不能堆积的,所以他们唯有集中焚烧这一条出路。
破城后就又是另一番景象,攻城军队往往会烧杀抢掠一番以振士气。比如曾国藩破天京,全军掠夺,分段搜杀,秦淮河里尸体如麻。
蒙古军队倒是个特例,古代蒙古人根本懒得处理敌人的尸体,任他们在草原上被狼群吃掉,但他们很热衷于争夺自己人的尸体。
这是因为他们有个特殊的规矩——谁带回了战死者的尸体,谁就继承他全部的财产,从他的牛羊、牧场到妻子、儿女,全部继承。
就算是奴隶,他如果能抢回蒙古军士的尸体,也可以得到牛羊甚至自由的赏赐。这如何不让人眼红呢?能留下尸体才怪。
对敌人的尸体蒙古军队可就没那么友善了,曝尸荒野是普通操作,愤恨的话他们还会纵马踩踏上几个来回,上千匹马哒哒哒几下就把人跺为肉泥了。
在攻城中,蒙古人还将腐烂的尸体扔进对方城池里,为对方制造疾病。
比如1346年蒙军进攻卡法,因久攻不下,蒙古人用投石机将患病的尸体丢入城内,造成黑死病流行。
因为战乱和杀戮,无数曝尸荒野的尸体引来了老鼠的繁殖,鼠疫疯狂流窜到欧洲各地,最后杀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人死后尸体变化的情况。
人死后马上就开始了腐败的过程 一两小时就会有苍蝇等外来食腐生物麇集,开始产卵。八小时左右由于血管里积存的血液不再流动 会出现明显的尸斑。因为季节缘故,此后人体腐败程度会因气温湿度有所不同,大体上春秋季节户外尸体会在三至五天左右出现人体内腐烂气体膨胀导致的巨人观现象,冬季会延长到一周到两周左右,夏天则仅要一两天时间就会出现。伴随巨人观现象到来的 就是臭气熏天的恶臭,但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很快剧烈膨胀的尸体会破裂甚至爆裂炸开,流出花花绿绿的人体组织液,接着蝇蛆的时代就热烈登场了。注意 这些蝇蛆不仅是美食爱好者,同时也是快乐的旅行家 会在尸体周围半径一两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构建起一个周密而复杂的食尸王国——各种规格品种的苍蝇在尸体上(先是软组织腹股沟腋下眼睑一带 接着就扩散至全身)产卵,新孵化出来的蛆虫忙着啃食尸体,蝶变成蝇的新生代们则在附近求偶交配,而以苍蝇为食的各种昆虫小兽和鸟类也绝不会错过这类盛宴。这就是让人谈虎色变的尸体白骨化阶段,通常要三至五个月,夏天则会缩短到一个月之内,甚至几天时间。而一旦这个充满味道的半径和活人的生活轨迹重合,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了,尸体分解的过程就是一次生物大爆炸的过程,各种有害微生物弥漫在空气里,并随着苍蝇的到访污染所能到达的一切地区。古代惨烈的围城战中,攻城一方最具威胁的武器就是把战死者的尸体或腐烂的牛马尸体作为生物武器,利用投石车投进围城圈内,以造成防御方的非战斗减员。而这种减员,往往比战斗本身所造成的杀伤还要严重。
所以,你如果了解了这一套大自然规律后,会如何处理战死者的尸体呢?一一掩埋固然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实际上除非个别重要将领或有特殊身份的参战者,普通人肯定是埋不过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趁尸体没腐烂,迅速将其处理掉,通常的做法是利用敌我双方现成的壕沟进行填满。如果是夏季作战,死者过多,连填满也无法保证免疫的话,那就采用更直接的办法,集体焚化。皇太极继位后第一次叩关选择了夏天,久战不利,八旗死伤惨重,临撤退前就是这么处理多达万人的尸体的。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征途上,始终离不开的就是战争,而围绕战争所引发的就是伤亡,在大型战役上,牺牲的士兵有时会多达好几万,于是战争就多了一个环节,那就是打扫战场,尽管时代不同,但对于战争结束后的尸体,人们的处理方式还是非常相似的,那他们是怎么处理的呢?
战争结束后,大多是由战胜方来处理善后的
他们会击杀或俘虏未死、重伤的敌方军人,收缴兵器、战车以及粮草辎重,对自己方存活的军人进行救治。
如果敌方的人也想来收尸的话,那也是可以的,这就像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一样,只要你不具备进攻性就行,估计敌方来的人也不会很多,一定是老弱病残,不会是正规军队。
胜利方之所以允许敌方来收尸,一是自古以来存在的规则;二是尊重对方;三是不愿意激怒对方,试想如果某人父亲被杀了,儿子本来已经两眼通红要报仇了,尸体再拿不回来,被烈日暴晒,就更加导致他的敌意;四是尸体长时间暴晒,也容易传播疾病,没人愿意自己家门口摆一个死人吧,哪怕是被你杀死的仇人。
筑京观筑京观,又称作骷颅台,就是战胜方把战败方军人的尸体集中起来,堆积在道路两旁,上面再用土盖住,夯实后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土堆,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表达蔑视,以此炫耀战绩,这种残忍的方式在清朝以前有使用、
用火烧尸
就是火葬,这种方式比较安全、环保,即便是可及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在使用火葬,而在古代战争结束后,战场上的尸体往往比较多,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极有可能产生瘟疫,通过火葬的方式烧掉尸体,就可以基本杜绝瘟疫的发生。
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工作量较大,如果一场战争死亡的人数太多,要想将所有尸体全部烧掉,那也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因此,尽管这种方式可以杜绝瘟疫,但这种方式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挖坑埋掉就是土葬,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不管人因为什么原因去世,都讲究入土为安,战死也不例外,在古代战争结束后,最常用的尸体处理方式就是建万人坑,也就是挖出一个大坑,将所有的尸体全部放入坑中掩埋。
挖坑的任务一般都是由战俘来完成的,然后把所有的尸体都扔进去,再用土一盖,也算是尘归尘、土归土了,这种处理尸体的方式是战争中最常见的。
最后还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直接丢在荒郊野外,不再去管,任由这些尸体慢慢腐烂,让飞禽叼食,让野兽撕咬,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
当然了,这些处理尸体的方式都是针对战败方而言的,战胜方都会为自己战死的士兵修筑公墓,或者直接送回家乡去安葬,并给予家属一定的抚恤金。
其实,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不是最好的,最惨的是那些死在异乡或异国的,最好的是没有战争,没有牺牲,没有伤亡。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历史上战争结束后,死亡士兵的尸体怎么处理?
历史上在战争中死亡的士兵遗体处理方法没有统一规定,多数是曝尸在荒山野岭、无人问津。
在二战时期处理士兵遗体就有了文明做法,比如日本军人总是把战死的士兵遗体就地火化,把骨灰装进瓷器里再送回国。如遇到大量的士兵成千上万的死亡,那就顾不得再送回国,而是挖个大坑进行集体掩埋。
假如说战败时,士兵的尸体根本就没人管。比如国军在我军渡江战役后,追的丢盔掉甲,留下的士兵尸体就没人管,一个月后才被当地百姓掩埋。
我军在朝鲜战争中士兵牺牲后的尸体,大多被朝鲜人民集中收到一起,建立了烈士陵园。中越战争中我军士兵的尸体都被拉回我国的云南边界,并建起了集体烈士陵园,供后人永远缅怀。
在特殊情况下,尸体就是活人的伙食。比如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没有粮食时,就把美国兵的尸体都开膛下锅、用来充饥。它们认为在战场上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