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吴三桂大概兵力应该十万左右,兵力不是很多,但自认为自己兵很是强悍,对大清统治很有了解,加之内外勾结,三藩互为帮扶,康熙对自己不敢轻易动手,朝中文武也与他多有往来,食财而肥,缺少战斗力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1673年,建立只有29年的清王朝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吴三桂造反了。
吴三桂主导的反清战争(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波及十几个省区,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差点把康熙皇帝拉下马。
那么,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候,手下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为何能对康熙皇帝的统治造成沉重打击?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的时候八旗兵不到十万,满族军队至多20万左右。
而明朝人口是至少6000万,是八旗军的300倍;李自成、张献忠、明朝各路政府军的兵力不低于200万,至少是清军的10倍。
尽管八旗军骁勇善战,但是要想控制关内大片土地,消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武装,兵力严重不足。
因此清王朝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将充当马前卒,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
明朝降将中,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最效忠替清廷,他们赴汤蹈火,为清廷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清廷也给了他们莫大的荣誉和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封王,赐地,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起义军和南明政府军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清廷的八旗军防卫重心是北方,肩负保卫京师及驻防各地战略要地的重任;而南方大部就采取权宜之计,让吴三桂等人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被围困在桂林,最后自刎而死,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吴三桂起兵第二年,孙延龄被吴所杀,广西成为吴三桂势力范围)
康熙皇帝登基前,吴三桂所辖的正规军有6万人左右,之前顺治皇帝曾经对吴三桂的军队进行裁撤,但是裁下的都是老兵弱兵。
吴三桂在发动叛乱前,所控制的军队总兵力只有2.4万,但全部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
由于三藩事实上成为独立王国,同时也失去利用价值;卧榻之旁不容别人酣睡,削藩势在必行。
康熙下达削藩的命令后,吴三桂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清廷这样做是兔死狗烹,太不厚道;他不甘心束手待毙,便开始积极扩军备战,打算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吴三桂扯旗造反的时候,手下的军队已经扩大了4倍,总兵力不低于10万,加上其他两藩的军队,以及各地响应吴三桂的地方武装的人数,总兵力在30万人左右,是平叛清军的两倍左右。
吴三桂的军队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增加那么多?
主要是因为他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储备充足,有着强大战争动员能力。
吴三桂刚消灭南明政权的时候,清廷对他非常重用,给予极大自治权“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当时的云贵,已经成为吴三桂的独立王国,财权、军权、人事权全部握在手中。文武官员都是吴三桂直接任命,他任命的官员称之为“西选”,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一说。
除了官员任命权,清廷在财政、经济上还给了吴三桂很多实惠和特权、
顺治时期,朝廷拨给云南一地的俸饷,每年就高达900万两。
不仅如此,云南当地的矿产和盐业收入也被吴三桂把持,吴三桂甚至在自己的辖区发行货币(西钱)。
既有朝廷拨款,又掌握了辖区的税收大权。
军事上吴三桂加强了和西藏达赖喇嘛的往来,通过转口贸易,吴三桂从西藏每年进口数千匹优质战马。
吴三桂还悄悄储备了制造炸药的硝、硫磺和其它战略物资。
在起兵之前,吴三桂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充足,只要有男丁,扩军水到渠成。
不过,短时间扩军,军队战斗力肯定不理想,他们来不及进行军事训练,跟正规军战斗力相差不少。吴三桂动员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并不理想。
既然如此,三藩之乱为什么还持续8年之久,而且还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致命威胁?
这是因为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本身就很难达到大多数人认可。
清军入关后所到之处,采取了野蛮的屠城政策,让天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摧毁百姓的反抗意志,在剃发等问题上不惜动用暴力,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
而当时明王朝刚灭亡不久,相对来说明朝政策更加宽松,这让天下百姓和知识精英更加怀念前朝。
而吴三桂起兵之后,打的是“反清复明”旗号,很快得到无数原明军降将和士大夫的响应。
据清廷统计,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从贼官”523员之多,许多还是两榜进士。
这足以说明,吴三桂起兵得到许多汉人文武官员的支持,并没有因为他曾经引狼入室,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消灭南明武装,杀害永历帝而放弃与吴三桂的合作。
吴三桂对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的声讨,和“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恢复汉人王朝统治的政治口号,还是深得人心的。
那些响应的人,并非全部是吴三桂的拥趸,甚至有不少人只是火中取栗;但是有一点,在反清这个大目标上。大家是一致的。
假设吴三桂推翻了清朝统治,还是会成为很多人声讨的对象,但当务之急,是推翻大清。
对他们来说,比起满清屠戮汉人的仇,剃发易裳的恨,吴三桂就不那么可恨了,他毕竟是个汉人。
甚至有人认为,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利用下这个汉奸有何妨?
总的来说,吴三桂起兵反清是得人心的;因此一呼百应,大军势如破竹,清军望风而逃。
清军初期溃败还有一个原因,清廷的八旗军与三藩相比,兵力悬殊,而且战斗力今非昔比,一落千丈。
入关后,经过数十年征战,满族人口锐减,男丁人数下降。
到顺治五年,满族男丁35万。按其“三丁一军”的惯例,其现役官兵不过10万多一点。
其余则为多年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和归顺的汉八旗男丁,即满清所说的“包衣”和“尼堪”。
这和三藩的50万大军相比,显然太过悬殊。
如果按照八旗兵入关前,或者刚入关时的战斗力,三藩的这点兵力不在话下。
那时候,八旗军战斗力非常强,往往以一当十,创造了“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可是八旗进关后不到20年,安逸的生活让人懈怠,胜利的光环让人陶醉,马背上的民族来到了地上享乐,马上功夫渐渐退步。
三藩之乱初期,曾经的马上劲旅居然箭箭虚发,士兵们上马之后找不到感觉。
八旗军的主帅也指挥失当,官兵毫无斗志。
李定国的衡阳之战,郑成功的镇江之战和厦门之战,八旗兵被打得落花流水,表现与当初判若两军,战斗力不敢恭维。
在此情况下,三藩军队屡战屡胜,打到长江南岸;清军主力在北岸设防固守,不敢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广西、四川、福建、陕西飘扬叛军大旗,清王朝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问题来了,如果清军真的如此不堪,三藩之乱如何平息的?
利用了汉人武装,这正是康熙的高明之处。
在清廷危在旦夕的时候,康熙用起了谋略。
起义军各自为战,不是铁板一块,康熙分化瓦解,让汉人自相残杀。
他首先收买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然后又策反了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
正是依靠汉将作为前线作战主力,清军才最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当然,这时候的清军才刚开始腐败,还有一定战斗力,比后来太平天国时期的清军要强得多。
可是假如三藩不是一盘散沙,能够团结一致,那么历史大概率会改写,清朝统治能不能继续都是未知数。
总结吴三桂败因,主要是其战略严重失误。
他过高估计了清军战斗力,忌惮八旗骑兵;因此他采取保守战略,打到长江边不再前进了。反而想要去北京政府谈判,产生了和清王朝划江而治的想法,这正中康熙之意。
当时的情况,吴三桂首选战略应该是一鼓作气,从气势上压倒清军。
对吴三桂来说,最怕的就是保守战略。
因为三藩山头林立,除了吴三桂,大家都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都在观望,各怀鬼胎、见风使舵。
如果勇往直前,他们就会跟进。
如果战略保守,裹足不前,就会生变,给康熙喘息和分化瓦解叛军的良机。
三藩之乱的平定,清廷是最大的赢家,彻底消除了分裂隐患,其政权得到完全巩固,为之后的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打下基础。
而作为最大的输家,吴三桂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身败名裂。
总之,三藩之乱改变了历史,人民承受了巨大灾难。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按照魏源所著《圣武记》的说法,吴三桂造反前的正规兵力约为23000人。
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
这么点兵力就敢造反?
当然不可能了。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除了原本的一万多关宁军外,他一路南征北战,还招降了不少明军和农民军。
如据《清实录》的记载,顺治十七年,吴三桂部共约七万余人,其中六万为降兵。
云南平西王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
注意,这只是顺治十七年的统计。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通过打击南明余部,招降纳叛,如招降白文选部一万多人,李定国之子李嗣部五千人,又进一步扩充了实力。
粗略估计,顺治时期,吴三桂的实际控制兵力应该不会低于十万人。
而为了养吴三桂的这些兵,清廷一年就要为其支付900万两的军费。
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
当然,吴三桂勒死永历帝后,已经不能再养寇自重了。所以他和尚可喜、耿继茂,很自觉得裁掉了大部分兵力。
据《圣武记》的记载,至康熙十一年,清廷每年只需要为三藩支付500万两白银。
除四川不数外,余皆三藩协饷岁五百余万,云、贵不及一半,较顺治间已省四分之三。
这个数字,只是三藩在顺治时期所需军费的四分之一。
这说明,吴三桂起兵造反前,其正规军已经裁得只剩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两万多人。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吴三桂作为顺治帝的宠臣,清朝的平西王。他在云南是有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
他不仅掌握了如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地方财政收入。
还有推举官员的权力。
据《皇清奏议》记载,康熙时期,吴三桂推举的官员,遍布云南、贵州、广西、四川。
四川、广西、贵州三省附近滇云,吏部查三省举人考过职街、应选州县者,挨序咨送平西王查缺补授。
这个现象,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
吏部要任命官员,还得咨询吴三桂的意见。
一个士人想在西南做官,不跟吴三桂搞好私人关系,官位是坐不稳的。
试想,吴三桂掌握了地方部分财权,同时还通过推举官员,掌握了地方部分政权。
他想把裁掉的军队隐藏起来,变成编制外的隐形武装力量,应该不难吧?
所以吴三桂造反时,虽然正规军不多。但他能号召的人,并不少。绝不低于十万。
而也正是因为吴三桂在西南地区有较强的号召力,所以他起兵后,贵州巡抚曹申吉、四川巡抚罗森、四川提督郑蛟麟、广西将军孙延龄等人,就纷纷带兵归附,背叛清廷。
还不到一年时间,吴三桂的势力范围就由云南一省扩大至六省,完全控制了云贵川,控制了湖南、陕西、广西的一部分。
同时,他还得到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响应。
可以说,吴三桂完全是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打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吴三桂却突然不打了。
他在风头正盛时,没有选择渡江北上,也没有及时东下,联合耿精忠拿下江浙,切断清廷与江浙财赋重地的联系。而是派人前往北京与康熙谈和,想划江而治,希望康熙放回吴应熊。
而信使这么一来一回,耗时数月之久,就给了康熙调整反击的时间。
康熙在谈判期间,先派兵灭察哈尔部,稳定了后方。随即又制定攻守之策,在严防吴三桂的同时,将打击目标瞄准在实力较弱的耿精忠和王辅臣身上。
由于吴三桂未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通道。且又要救援王辅臣。
于是,吴三桂的攻势局面就这么丧失了。三藩之乱也进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王辅臣被清军包围,吴三桂多次派兵救援,没能得逞。王辅臣在重重合围之下,被迫投降清朝。
另一边的耿精忠,由于与郑经不和,两个弱者还相互掐。最后,一个被清军灭掉,一个被清军打出大陆。
耿精忠被灭前夕,尚之信发动兵变,软禁老爹尚可喜,宣布响应吴三桂。
但尚之信也是个坑货。造反掉脑袋的事,他居然事先一点准备工作都没做。
而由于缺乏准备,尚之信造反后,完全没有作为。他是莫名其妙造反,又莫名其妙地投降了清朝。最后不出意外得被康熙下令处死。
等到耿精忠、王辅臣、尚之信接二连三地投降清朝后,吴三桂这才大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清军从三个方向包围了。
自己的战略形势与曾经的清军合围南明,可谓如出一辙。自己已是无路可退。
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建国。
称帝之后,吴三桂下令全线反击。先打击南面的清军。
马宝等将领随即率军南征,大败清军,击毙了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等部。
清军受此大败,由湖南退入广东。
反攻大胜后,吴三桂又亲自制定对两广的战略进攻。调集了十万大军,对两广地区的清军进行猛攻。
在一波攻势下,清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有大溃败的趋势。
然而,就在两广清军即将崩溃之际,年迈的吴三桂突然死了。
皇帝陛下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随后,前线的吴军全部回撤,并派人赴云南迎奉年仅15岁的吴世璠继承皇位。
听说吴军迎奉吴世璠继位,所有人都笑了。
吴三桂是悍将,大家敬畏他。可吴世璠才是个屁大点的毛孩子,吴军众将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简直是昏了头。
三藩之乱随着吴三桂的死,进入了清军全面反扑的阶段。
吴世璠继位不久后,康熙随即命令清军对川湘两省发动全线进攻。而吴世璠对此毫无应对之策,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于是,清军轻轻松松就拿下了湖南、四川。
拿下川湘后,清军继续猛攻,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灭了吴三桂的二十万大军。
三藩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有很多。体现在吴三桂身上,最要命的问题是他的年纪大了,缺乏进取心,战略上过于保守。且关键时刻病死。
如果吴三桂能年轻十岁,他与康熙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真很难说。
毕竟,吴三桂死后的第十年,噶尔丹就进犯喀尔喀蒙古,威逼北京。
而在此之前,沙俄还入侵了东北。
如果当时吴三桂还活着,清朝很可能在几方势力的夹击下,土崩瓦解。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三藩之乱,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场叛乱,也是最危险的一次叛乱,险些导致清军退回山海关以北。
在历史中,很多人以为,三藩之乱是清朝碾压式的胜利,实际上,这仗打的并不轻松。
在清军入关后,残暴无比,老百姓死伤不计其数,原来富庶繁华的江南,十室九空,如同人间地狱。
虽然到了康熙年间,努力的恢复江南的生产,渐渐恢复了生机,但清军的残暴依然让老百姓恐惧甚至愤怒,只是因为恐惧,所以将愤怒藏在心中。
为了能够拉拢汉人,减少民族矛盾,并且开始任用很多汉人作为封疆大吏,这些人,除了三藩,比较有名的还有,陕西的王辅臣等封疆大吏,汉人的势力,几乎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康熙皇帝在即位六年后亲政。
十四岁的康熙皇帝,已经对三藩的势力产生反感,但因为三藩的势力太大,而且,这些人还是忠诚于清政府的,虽然各个拥兵自重,但并没有做出什么影响清朝统治的事情。
但康熙皇帝,是不允许出现国中之国的,而且,清朝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已经积蓄了很强的实力,至少在康熙心中,现在的清政府,是可以和三藩战一场。
一错再错的吴三桂
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一个机会出现,年老的尚可喜想要退休,回到辽东老家,而且,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代替自己的位置。
年轻却很有政治嗅觉的康熙皇帝,立刻嗅到一丝不妙,于是,他拒绝尚可喜的要求,开始实行削藩的策略。
只是,康熙皇帝还是太年轻,削藩的旨意一下来,就遭到三藩的强烈抵抗,先开始,吴三桂等人,只是想要和稀泥,没有什么其他手段,但清廷不断地施加压力,让吴三桂等人感觉到危险。
于是,这一年,吴三桂反了。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的实力最强,这次叛乱的兵力,达到了十五万之多,而吴三桂反了之后,其他两个藩王立刻响应。
接着,四川,贵州,陕西纷纷响应。甚至对清军十分仇恨的江南百姓,也开始呼应,叫反声席卷清朝半壁江山,甚至很多对清朝不满的少数民族,远在台湾的郑经,也纷纷起兵呼应。
这种规模和气势,远非清朝现有的实力所能控制的,但偏偏出现了一个很细微的纰漏,这个纰漏就是,这次叛乱的首脑人物是吴三桂。
他不是真心想造反,也不是真心想要反清复明,他本来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而且,年事已高的吴三桂,根本没有太多的雄心壮志。于是,轰轰烈烈的三藩举兵,变得雷声大,雨点小。
吴三桂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在占领湖南后,并没有就此北上,问鼎中原,反而按兵不动,和清军隔江对峙。
三藩起兵的初期,清军兵力完全不占优势,又是仓促应对,因此,军队没有来的及集结,战斗力不足,如果吴三桂可以出其不意,或许会有另一个结局。
但吴三桂不敢这么做,因为他本心就不是想要造反,而且,入主中原,虽然很威风,但风险很大。
他不敢保证,他和清军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其他人,是帮助自己,还是帮助清军。所以,吴三桂选择对峙。
随后,吴三桂犯了第二个错误,那就是,忽视了北方王辅臣的地位。
王辅臣是一个非常能打的人,而且他所处的位置,是难得的战略要地,东可出潼关入主中原,和吴三桂会师河南,西可以联络蒙古准噶尔汗国,给清朝后院放一把火。
即使打不赢,也可以扼守关中险阻,联通四川,形成战略防御。
但很显然,吴三桂对王辅臣的态度,并不鲜明。
吴三桂没有关注王辅臣的重要地位,清朝却看到了这个重要转折点,于是,在吴三桂扼守长江,并没有渡江打算的时候,清军趁着这个天赐良机,一举击败王辅臣,并且迫使他投降。
于是,北方再次成为清军的天下。
这时候,起兵反清的集团内部,出现内讧,首先是郑经的台湾军团,他们虽然也反清,却将进攻重点,放在了福建的耿精忠身上。
于是,耿精忠在和清军厮杀还没有占据上风,背后就被郑经捅了一刀,于是,耿精忠再也不想造反,只得投降。
很快,尚之信也投降了。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五年,短短三年时间,声势浩大的三藩起兵,就变成鸟兽散。清军终于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吴三桂的势力。
又过了两年,吴三桂死了。他的孙子吴世藩当了皇帝,但无奈的是,他们手下的军队,已经没了战斗的欲望,顿时土崩瓦解,但依然有一些悍将抵抗,又过了两年,这才完全平定吴三桂的叛乱。
三藩的兵力
三藩之乱,实际上是一帮反复无常的小人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根本没有任何伟大的理想,声势虽然浩大,实际上只是一个空架子。
唯一能有些战斗力的,只能算是吴三桂的军队。因此,三藩到底有多少兵马,很难具体说明。
据清朝官方史料记载,平南,镇南两藩,各有十五佐领,绿营的兵力有六七千,佐领是清朝的官职,在康熙年间,一个佐领,可以带领一百三十人,相当于连长,那么十五佐领,也就是不到两千人,加上六七千绿营,不超过万人。
而吴三桂,拥有五十三佐领,绿营一万多人,也就是近两万人,那么,三藩的官方兵力加起来,不超过四万。
很显然,这个数字是不靠谱的,如果吴三桂等人想凭借这点兵力,就要造反,那么,他们一定是老糊涂了,而且如果三藩凭借这点兵力,清军还要打八年,那清军真成了笑话了。
因此,很多资料显示,吴三桂等三藩起兵的时候,兵力应该在三十万以上,如果算上其他地方的兵力,那么,这次叛乱的总兵力,可能达到七十万之多。这个数字还是比较靠谱的。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三藩之乱其实质就是就是满洲与辽东军事集团的决裂。在与南明、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出身于辽东的汉人四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三代(子耿继茂,孙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可以说清朝能拿下长江以南,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清初四王拼死作战的结果。当然,定南王孔有德被李定国击败,身死广西桂林,其余三藩,吴三桂镇云南、耿仲明之子耿继茂镇福建(本与尚可喜同镇广东,后被移藩)、尚可喜镇广东,这三位功劳最大,爵位最显,尤其是吴三桂更是后来居上,实力更是这三位藩王的领头羊。
当然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对清廷来说,三藩逐渐失去正面作用,副作用倒是越来越明显,甚至对清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
首先、消耗财政,占用补贴,清朝财政能力遭到严重削弱。三藩虽然掌握了地方财权,如吴三桂,不算其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收入,光是鼓铸货币每年获得利息就达20万两,地方之利尽入自己腰包。但是清廷每年仍然要支出大量的俸饷,据清廷户部于顺治十七年奏报,仅仅供给吴三桂的银两就高达900余万两,而当年正赋仅仅875万两。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
再加上耿、尚二藩,其当年共需要2000余万两。当然,随着战事的顺利推进,饷需压力有所缓解,如康熙十一年,三藩所需银两为500余万两,但是相对于康熙年的3000万两左右(查康熙三十八年,其征银数目为2739万两)的财政收入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仍然是清廷巨大的负担。
《圣武记·卷十二》:除四川不数外,余皆三藩协饷岁五百余万,云、贵不及一半,较顺治间已省四分之三。
其次,三藩私属官僚遍布各地,尤其是吴三桂不仅可以节制云、贵督抚,还可以在四川、广西、贵州三地拥有任命官员的权力,号称“西选”,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
《皇清奏议·卷十六》:四川、广西、贵州三省附近滇云,吏部查三省举人考过职街、应选州县者,挨序咨送平西王查缺补授。
再加上三藩有各自庞大私属武装力量,有此三项,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形成割据。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对中央威胁实在巨大,搞不好有颠覆政权的可能,当时年轻的康熙皇帝认识到了形势严峻,遂将“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书写于宫柱之上时时警醒自己。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四》: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要集中力量做大事,首先就是要把形同国中之国的割据势力三藩给铲除,否则怎么会将除三藩一事放于其他两件大事的前面。事实上,康熙之所以能在未来治黄河、定台湾、灭噶尔丹,其一生之功业就是基于消灭这个割据势力基础上完成的。
而吴三桂的猝然反叛,清军几乎动员了全部有生力量前去扑灭,造成了“诸禁旅皆南征,宿卫尽空”的局面,差点给清廷造成了灭顶之灾,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趁清军全力南下平叛之机反叛,兵力空虚的清廷不得不组织八旗家奴组成军队平叛,幸好图海等人指挥给力,再加上漠南蒙古诸王公感于清廷三代积威和羁糜大部分王公未响应布尔尼(仅奈曼部响应布尔尼),才得以平叛成功,实在是险峻的很。
而提问中提到吴三桂的兵力多少问题,我也来说说,先来看看《圣武记》的说法,资料如下。
《圣武记·康熙勘定三藩记》: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破流贼,定陕,定川,定滇,取永明王于缅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计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积五十佐领,辖以左右都统。设前、后、左、右援剿四镇,分十营,每营兵千有二百。
《圣武记》所说原有吴三桂的藩属兵丁12000人,这应该大多是原吴三桂的关宁军体系部队,再加上各处降兵组成所谓“四镇”,分“十营”,又有12000人,吴三桂的部队按此说法只有24000人。而《清史稿》的说法则略为不同吴三桂兵力构成是原藩属兵丁+四镇+十营,以此加之吴三桂的部队应该有30000多人两种。附图。
两种史料的不同点在于“四镇”和“十营”是否是同一体系,再查《清世祖实录》,吴三桂清廷于顺治十七年七月,允吴三桂设置“十营”。而于同年十月,“允平西王请,设云南援剿四镇”。由此可知《圣武记》的确犯了错误,根本就没有什么设“四镇”分“十营”的说法,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单位。所以,以两种史料综合来看吴三桂的兵力只有24000~30000人左右。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真的只凭这一点兵力就能在云南起兵反抗清朝吗?要知道吴三桂起兵后仅仅数月,席卷云南、贵州、四川、湖南诸省,这绝对不是只有30000兵力能做到的。所以吴三桂的兵力绝对是要多的多。
首先从目前的史料上看,吴三桂刚开始降清时的藩属兵丁,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记载为2万人,“分隶步骑兵二万,先驱讨贼”,而《清世祖实录》则记载“以马、步兵一万隶平西王”。在刚开始降清之后可知吴三桂的兵力为1~2万人,极有可能如《圣武记》所说为12000人。
其后下陕西、平四川、定云南,又有大量的南明和农民军降兵加入,我根据明末清初人刘健所写的《庭闻录》的记录汇总,吴三桂在征云南时期,光在顺治十七年五月前,在云南一地吴三桂就额外的收纳了降兵43879名,所以,清廷在顺治十七年六月的户部奏报上写道吴三桂有的兵马有70000余人应该与真实数字相差不大。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六》:云南平西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
当然,这仅仅是顺治十六年六月的数字,其后仍有大量来自南明和原大西军的降军到来。如贺九义部将何起龙、杨朝钦等六人,率众738人来降,丁仲柳以168人来降,黄朝用以342人来降,白文选以众11749人来降,将军胡顺等人又带2000余人来降,李定国之子李嗣兴率兵5000余人来降。仅仅是《庭闻录》记载投降吴三桂的人数已经高达近2万,我严重怀疑这些部队虽不见于清廷编制,但已经被吴三桂消化吸收。
而史书上留下的记载吴三桂的各个时期的添兵记录也有很多。附图。
《清圣祖实录·卷六》康熙元年七月庚辰条:兵部议准平西王吴三桂请,添设云南省城副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马步兵一千名。
《清圣祖实录·卷八》康熙二年三月癸酉条:伪都督马思良,自边外率众投诚,应授职衔,并伪总兵胡顺等以下各员,均应请叙。
《清圣祖实录·卷十五》康熙四年五月癸丑条:伪总兵罗大顺投诚,其原管地方应编入贵州新添卫,土田照例科粮。
所以,吴三桂的编制内兵员(魏源谓藩标兵额)可能确实只有2~3万,但是由于其封藩云南,天高皇帝远,自己私底下扩张的编外人马起码10多万,再加上吴三桂战起之日,还大量招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加入军队,所谓“兼煽土司㑩倮兵数万”,所以吴三桂起兵之时兵员已经有将近20万人。再加上云贵地区、湖南地区在吴三桂反清时,大量绿营官兵倒戈投降,如贵州巡抚曹申吉、黔西总兵王永清、沅州总兵崔世禄、贵州巡抚李本深在吴三桂反后,纷纷加入吴三桂的阵营,其军队规模在25万以上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吴三桂在云南根深蒂固,有雄厚的财政收入以及自己的官僚集团,还有庞大的军队,所以一旦发难,绝对能给清廷造成很大的威胁。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清史列传》、《圣武记》、《庭闻录》、《皇清奏议》
------------------
推荐阅读:
如果给你一次回到以前的能力,你最想穿越到哪一年或者说哪一件事发生之前?
女人四十岁以后该如何接受自己已经步入衰老的外貌,心里会失落吗?
上一篇:妈妈存过你小时候的压岁钱吗?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