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替是家常便饭的事,一半的时间几乎都在战争中,其中出现了不少知名的战役。根据时间的顺序,下面排出了几个知名的战役。
一、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决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周武王联军以少胜多,打败了商纣王的军队,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三、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了夺取韩国的上党郡,在长平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此次战争赵军参战人数有45万人,秦军60万,双方大军加起来近百万人。战争结束,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万,仅被活埋的就达40万人,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的提升,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四、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的经典,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范例,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曹操率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刘备孙权联军巧用火攻,重创了曹操的军队。经过此战,孙权、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以上只是列举几个知名战役,小伙伴们如果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欢迎留言评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战役:淮海战役。
淮海之战,国共双方投入兵力近150万,国民党军精锐尽出,解放军方面投入了第二,第三野战军,还有支前民工400万人,堪称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作战区域最大,政治影响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谁是中国未来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淮海战役,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授予总前委以全权。相对于共产党,毛主席的大胆放权,国民党,蒋介石方面则是犹豫不决,将从中御,既要求前线指挥所主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按照原定作战计划执行,又不停地向他发布新的命令。
更坑的是,国军各兵团司令并不想积极作战,而是全都打着保存实力的算盘,当接到南撤徐州的命令后,李延年丢下黄百韬先撤了,黄百韬抱着侥幸心理,鬼使神差地等了44军两天结果被围。11月初,战役打响,解放军方面初期推进并不顺利,粟裕打碾庄遭遇黄百韬第7兵团顽强抵抗,又面临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增援,压力很大。
但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其实不想为了救黄兵团损失自己的实力,增援并不卖力。因此粟裕愣是把黄兵团敲碎,一口口吃掉了。第7兵团覆灭后,从河南东进的黄维第12兵团已经没有再进攻的意义,但此时的黄维已被中野与华野合围,第12兵团成为导致国军从战败到完败的重要因素。
杜聿明先是提出牺牲第7兵团做炮灰,待邱李兵团与第12兵团会合后与粟裕华野决战,这一计划随着第12兵团的被围而破灭。于是杜退而求其次,打算丢下黄维,从徐州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打算绕道河南再南撤蚌埠,结果走到半路又被舍不得第12兵团的老蒋拉住要求他去救黄维(第12兵团里有土木系第18军,老蒋嫡系的嫡系)。
杜聿明考虑再三,还是不敢冒丧师和抗命的风险(即使不救黄维也未必能全师而退),于是改变方向往南打救黄维,最后黄兵团没救成,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邱李孙三兵团原本计划一起突围,但是孙元良怕动静太大跑不成,率16兵团擅自提前突围,结果自己是跑了,第16兵团基本被解放军歼灭。过了半个月,已成瓮中之鳖的邱清泉李弥也被歼灭。
淮海战役过程中,国军作战意图不能很好贯彻,各级部队主官矛盾重重,协调问题层出不穷,战场起义时有发生,固然解放军的整体战斗力,指挥水平更高,但国民党的完全失败,是国民党战争策略,指挥能力,组织协调体系的全面失败,其源头是国民党从蒋介石到徐州剿总,各兵团,各军,师,旅,团指挥员丧失了决战信心,而本质是国民政府,国民党军队已经完全地失去了民心,军心,故而不可逆转地走向失败。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曾说过,“人类的历史,本质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上,曾爆发过数不清的战争,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著名战役,如果要将这些战役全部盘点一遍,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在这里,简单盘点一下,历史各个时期影响极大的著名战役。
【全文八千余字,阅读需耐心】
夏商周时期
1、鸣条之战:商灭夏。夏朝末年,因夏桀的残暴统治,臣民纷纷反抗,周围方国也纷纷背叛,夏朝陷入内外交困局面。此时,夏朝东方的属国商,在征服邻近的葛国后,商汤选良车七十乘,敢死之士六千人,联合各方国军队,进行战略大迂回,从西部突袭夏都,夏桀仓促迎战,战败退守鸣条。双方在鸣条展开决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率五百残军向东逃亡,最终病亡,夏朝灭亡。
2、牧野之战:周灭商。商朝末年,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摇摇欲坠,面临着与夏朝末年相同的局势。与此同时,商朝西部的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一些方国,率军对商朝发动进攻。商纣王因主力仍在平定东方方国无法赶回,只得仓促间组织了一些临时军队前去迎敌,双方在牧野展开决战,结果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临阵倒戈,周武王率军大破商军,攻破商都,纣王逃回朝歌后于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3、城濮之战:奠定晋楚争霸局面。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楚军与晋军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诺言,下令晋军后撤,以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晋国自此崛起,开始与楚国争夺中原霸权。
4、马陵之战:战国霸主魏国衰落。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统治下,任用李俚变法,使得魏国成功成为战国初期霸主。不过,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要维持霸主地位,只能通过不断对外征伐,这导致其陷入外交不利。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桂陵之战”魏国虽然落败,但魏国主力尚未受损。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魏又攻韩,齐国孙膑又上演了一出“围魏救韩”,于马陵大败魏军,魏国主力损失惨重,魏国自此衰落。
5、鄢郢之战:楚国彻底衰弱。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率领数万秦军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敌不意突入楚境,直逼楚国别都鄢城,久攻不下的白起于是引水灌城,继而又攻陷西陵,截断了郢与西面巫郡的联系。次年,白起再度率军攻楚,攻陷楚都郢城。此战之后,楚国不仅被迫迁都,更是丧失了江汉平原,自此日衰。
6、长平之战:赵国自此衰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成为了战国末期唯一能够抵御秦国的国家,两国关系日益紧张。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韩国于是割让上党于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却将上党拱手让于韩国。秦昭襄王盛怒之下,命令左庶长王纥率军再攻上党,赵孝成王则令廉颇率军抵抗,秦赵相持于长平。双方对峙长达三年,赵国最终选择以赵括替代廉颇,秦国则秘密以白起取代王纥,结果赵军于长平惨败,四十余万赵军损失殆尽,赵国自此衰弱。
除了以上战役之外,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战役还有繻葛之战、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麻隧之战、鄢陵之战、鸡父之战、柏举之战、晋阳之战、浊泽之战、桂陵之战、宜阳之战、垂沙之战、伊阙之战、即墨之战、阏与之战、邯郸之战等。
秦汉时期
1、巨鹿之战:秦朝最后主力丧失。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秦末天下大乱,章邯率领骊山刑徒平叛,并率军于定陶击败杀死项梁,后认为楚地叛乱已不足为惧,于是率军北渡黄河攻打赵地,击败并将赵王赵歇围困于巨鹿,赵王歇则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援。楚王熊心派宋义、项羽率军六万赴援,项羽于安阳夺取军权后,以“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王离军团、迫降章邯军团,秦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就此损失殆尽。
2、垓下之战:西楚霸王命丧黄泉。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由于刘邦已经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而项羽在腹背受敌的同时,还要面临粮道被彭越切断的危险,项羽迫于形势,与刘邦“鸿沟议和”,后刘邦在张良建议下率兵追击,集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军队,于垓下击败项羽,项羽率八百起兵突围逃走,最终自刎于乌江边。不久后,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3、漠北之战:西汉打击匈奴的顶点。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起兵和数万步兵,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此战西汉虽然损失达到万余,但也歼灭匈奴军队9万余人,直接导致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4、昆阳之战:新莽政权走向毁灭。新莽末年,天下再度陷入战乱,其中尤以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最为势大,绿林建立更始政权后,王莽便集中兵力意图率先歼灭绿林,要求各州郡挑选精兵于洛阳会合,聚集兵力多达四十二万人。此战之中,新莽军队虽然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但却惨遭战败。不久后,绿林军先破洛阳,后破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同时,绿林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也被激化,而刘秀则开始趁机积蓄力量,为此后东汉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5、官渡之战:决定汉末北方局势的战役。此战位列汉末“三大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随着袁绍和曹操先后崛起于北方,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此战之中,袁绍势力更大,但曹操却先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大破颜良,后又在官渡决战中,派兵奇袭袁绍设于乌巢的粮仓,结果导致袁绍惨遭战败。此战之后,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6、赤壁之战:决定汉末格局的战役。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并于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兵南下,其恰逢荆州刘表去世,刘琮则在蔡瑁建议下投降曹操,获得了荆州水军的曹操,遂又率兵东进,企图一举消灭江东孙权,却在赤壁被周瑜击败,再加上军中瘟疫肆虐,曹操最终只得率兵返回北方。此战之后,曹操短期内再也无力南下,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荆南四郡,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除了以上之外,秦汉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蒙恬北伐匈奴之战、定陶之战、陈仓之战、彭城之战、成皋之战、井陉之战、白登之围、马邑之战、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杜陵之战、宜阳之战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夷陵之战:三国局势变革。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孙刘联盟因荆州归属问题宣告破裂,先有湘水划界,后有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蜀汉丢失荆州,但由于蜀汉刚刚结束汉中之战,尚无力对东吴动武,此事得以搁置。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重夺荆州,以“为关羽复仇”为名,率兵攻打东吴,却在夷陵惨被陆逊击败,蜀汉损失惨重。此战之后,基本奠定了孙刘消除矛盾、共同抗魏的基础。
2、宁平城之战:西晋最后主力毁于一旦。“八王之乱”后,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但西晋的统治也就此摇摇欲坠,然而即使如此,大权在握的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之间的矛盾却愈来愈尖锐,司马越为求自保,于永嘉四年(310年)率领西晋宗室和重臣及甲士4万人,出屯项城。次年,司马越病逝,晋廷朝臣、军队10余万护送司马越灵柩返回东海安葬,结果却被石勒率兵截杀,由于军队无统一号令,晋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战之后,西晋再也无力对抗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久后洛阳失陷,西晋就此走向毁灭。
3、淝水之战:前秦走向毁灭。前秦一统北方后,前秦天王苻坚于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发兵南下,统率各路兵马共112万大举进攻东晋,东晋则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八万北府军前往抵御。此战,前秦兵力看起来很是吓人,但实际上抵达前线的军队仅仅只有三十万,再加上一系列失误,结果反倒被东晋打的落花刘硕。此战之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机北伐将边界线推至黄河南部。
4、邙山之战:东西魏经典之战。南北朝时期,东魏和西魏之间曾发生过很多场著名战役,其中邙山之战便是其中代表。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年)2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同年3月,两军在邙山决战,西魏军大败。宇文泰在退兵之后,上表自贬,但魏帝元宝炬没有接受。此战之后,东魏乘胜追击,收复虎牢,平定了北豫州和洛州。
除了以上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魏灭蜀之战、魏灭吴之战、幽州之战、刘裕北伐、浚义之战、统万之战、平凉之战、利州之战、始州之战等。作为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战争极多,著名战役着实不少。
隋唐时期
1、周槃之战:隋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第一战。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大举攻隋,同年十二月,沙钵略可汗率10余万众进至周槃,隋行军总管达奚长儒领兵2000抗击,转战三日,杀伤突厥兵以万计。四日,突厥人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此役隋兵死者也多达十之八九,长儒多处受伤。
2、邙山之战:两虎相争便宜唐朝。隋末唐初,王世充和李密为争夺河南霸权,争斗十分激烈,虽然曾因共同对付宇文化及短暂联手,但当宇文化及被消灭后,双方便再度对立。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趁瓦岗军久战疲惫军心不稳之际,率兵攻打瓦岗军,双方于邙山展开决战,结果瓦岗军遭遇惨败。此战之后,李密、王伯当、贾闰甫等率领两万参军降唐,其余李公逸、裴行俨、罗士信、周法明、程咬金、秦叔宝、杜才干、徐圆朗、周文举、王当仁、刘黑闼等在短暂归附王世充后,也大多转投唐朝或窦建德,魏征则在短暂归附窦建德后,又随徐世勣、张善相、张亮等投降唐朝,结果反倒为唐朝提供了大批人才。
3、虎牢之战:唐朝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战。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命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王世充不敌,眼看李世民率军直逼洛阳,急忙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在刘彬建议下,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前去支援,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被擒。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此战之后,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4、唐灭东突厥之战:唐朝北扩的决定战役。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此战过后,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5、白江口之战:日本就此臣服近千年。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罗联军和倭国、百济联军在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水战。此战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自白江口之战以后,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日本始终生不出任何挑衅中原王朝的念头。
除了以上之外,隋唐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白道之战、隋灭陈之战、浅水原之战、泾阳之战、唐灭高昌之战、唐灭西突厥之战、唐灭百济之战、唐灭高丽之战、积石军之战、蔡州之战等。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
1、柏乡之战:梁晋争霸决定战役。五代初期,后梁太祖朱温与河东晋王李存勖矛盾日益加剧,朱温怀疑成德节度使王镕串通李存勖,便趁着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于天祐七年(910年)十一月攻打王镕的机会,佯称助王镕拒刘守光,派供奉官杜廷隐等领兵3000进驻深州和冀州,企图消灭成德、义武两镇势力,于是成德、义武两镇与李存勖联合抗梁,并最终大破梁军。经此一战,晋军威大振,使后梁在河北的势力退至魏博以南,为尔后南下攻后梁建立后唐创造了有利条件。
2、宋灭南唐之战:宋朝攻灭南唐。北宋开宝七年(974年)10月,宋太祖赵匡胤以南唐国主李煜拒绝入朝,违抗宋天子之命为由,令曹彬等率水陆军10万人伐南唐。南唐国主李煜以为宋政权离金陵城远隔千山万水,宋军不可能马上就到,因而防守懈怠。宋将曹彬受命后,由荆南沿江东下,伺隙攻惰,乘其无备,越过湖口,在池州以西峡口寨登陆,迅速歼灭南唐沿江各地守军,攻占池州、铜陵、芜湖、当涂等地。次年十一月,曹彬攻破江宁,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3、岐沟关之战:宋朝最后一次北伐。雍熙三年(986年)春,北宋三路攻辽,主力东路曹彬部求功心切,孤军进至涿州后,因粮草不继,被迫撤回雄州,不久虽又裹粮再进,但部队疲劳,战斗力下降,辽军则以逸待劳,全力对付东路宋军。辽军先以偏师骚扰宋军,绝其粮道,随后乘其疲惫而决战。四月,宋军被迫自涿州败退,辽军乘势夹击。五月,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统大军追击宋军至岐沟关,两军决战,宋军大败,伤亡惨重。残部夜渡拒马河,又被辽军追及,溺死者甚众。曹彬退至易州东面沙河宿营,风闻辽兵追至,士兵惊溃,争渡沙河,溺死者过半。宋军全线溃败。东线的溃败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中路军和西路军全部陷入不利,最终引发了全线溃败,此战后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
4、澶渊之战:奠定宋辽百年和平。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的主张,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澶州跨黄河南北为二城,宋真宗率军到达黄河南岸后不愿过河,禁军统率高琼用鞭子驱赶给宋真宗抬轿的卫士。当宋真宗的黄色龙旗插上澶州北城时,宋军欢呼之声在方圆数十里内都能听得到。士兵阵前掀动付弩,射死出帐督军的辽军统率,宋军士气受到鼓舞,重挫辽军。次年,宋真宗在有力的条件下接受了《澶渊之盟》(条约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银绢等钱物史称“岁币”),澶州之战落下帷幕,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使宋辽两国之间维持了大约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
5、崖山海战:古代少见的大海战。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蒙古铁蹄之下,南宋王朝已经是退无可退,被逼在崖山进行最后的抵抗。此时的南宋军队已经难以抵挡元军的进攻,虽然宋军将士拼死作战,却仍然难以扭转战败的局面。同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除了以上之外,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三垂冈之战、幽州之战、象牙潭之战、百胜军之战、高平之战、君山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好水川之战、宋金联合灭辽、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郾城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等。
明朝时期
1、鄱阳湖之战:明王朝建立的关键一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攻打朱元璋,率领60万大军围攻江西洪都,然而却始终拿不下朱文正驻守的城池。同年七月,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救洪都,陈友谅得知消息后撤围,选择在鄱阳湖以自己最擅长的水战迎战朱元璋。双方交战数日,朱元璋在郭兴建议下先败后胜,大败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乘胜追击,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朱元璋,朱元璋的势力得以迅速延伸至江西、湖南、湖北,为大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开平之战:元朝被彻底赶出中原。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在徐达、常遇春率领北伐军,连下德州、通州之际,眼看大都不保,元顺帝慌忙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克大都。之后,明军挥军西进,而元顺帝则趁机率军向北平反扑,常遇春于是和李文忠率领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一年后,元顺帝病逝,明朝则于此设立开平卫,俯瞰整个蒙古草原。
3、捕鱼儿海之战:间接促使北元分裂。洪武二十年(1387)9月,明太祖遣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进攻北元。次年四月,蓝玉率兵至庆州,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遂掩旗息鼓,兼程而进,元军无所觉察。大军到后,元太尉蛮子仓促拒战,被杀。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遁去,却在逃跑途中被也速迭儿所杀。至此,黄金家族彻底丧失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导致蒙古各部纷纷离心离德,北元不久便分裂为了鞑靼和瓦剌两部。
4、北京保卫战:挽救亡国之危。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瓦剌,却惨遭“土木堡之变”,明军不仅几乎全军覆没,随行大臣、功勋、将领也几乎损失殆尽,就连皇帝本人也沦为了俘虏。消息传回京城,在于谦等大臣力主下,郕王朱祁钰被扶上皇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同时抽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以及浙江兵入京。由于明廷应对得当,当瓦剌裹挟明英宗南下之时,在北京城外遭遇惨败,只得仓皇逃回草原。
5、屯门海战: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海战。屯门海战又称珠江口海战,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由广东道副使汪鋐指挥,明军在屯门地区抗击佛朗机(葡萄牙)人发生的战争。此战明朝出动南头寨和东莞守御所士兵四千多人,战船和渔船攻击50多艘;而葡萄牙则出动士兵和船员千余人,武装福船五艘。此战汪鋐最终使用火攻击败蒲军,葡萄牙人最后只剩下三艘大船,蒲军士兵则纷纷逃亡,而明廷则收回了葡萄牙人盘踞的“屯门岛”和被经常滋扰的“屯门海澳”及“葵涌海澳”。
除了以上之外,明朝著名的战役还有沈儿峪战役、曲靖之战、真定之战、白沟河之战、朱棣五次北伐、安南之战、鸣梁海战、明平杨应龙之战、平壤之战、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西草湾之战、澎湖之战、料罗湾海战等。
清朝时期
1、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亲率2.5万名士兵,分承百余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人听说后,将军队集中于台湾、赤嵌两座城堡,并在港口沉船阻止郑成功率军登岸,但还是没能阻止郑成功的军队。次年,荷兰人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沦陷长达38年的台湾就此被收回。
2、雅克萨之战:两次围歼入侵俄军。从十六世纪开始,沙皇俄国便开始疯狂对外扩张,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由于清廷忙于国内战争,俄国趁机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平定三藩之后,康熙派人奔赴关东巡查,同时命令萨布素率部在黑龙江瑷珲修建城池,开始积极备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派人驱离俄国侵略军,被拒绝后,萨布素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得雅克萨变成了一座孤城,并于同年四月攻打雅克萨,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战败投降。不久,托尔布津再次侵犯尼布楚,康熙于次年再度下令反击,清军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深挖战壕围困俄国侵略军,侵略军被围困,由最初的八百多人到最后只剩下六十多人。无奈之下,俄国只能与清廷议和,双方最终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尼不楚条约》。
3、高楼寨之战:清朝著名的伏击战。同治三年(1864年),捻军起义纵横各地,清廷派僧格林沁率马步万余跟踪穷追,企图将捻军一举扑灭。次年5月初,捻军数万进入山东,驰抵菏泽西北的高楼寨地区,利用当地河堰纵横、柳林密布的优势,设下伏兵。5月17日,僧格林沁率军追至,扎营于菏泽西面的解元集,次日拂晓督军向高楼寨进逼,捻军小股部队则诱敌深入,促使僧格林沁兵分三路追击,结果却被捻军诱入伏击圈,被团团围住。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部突围,遭捻军截击,死伤惨重,僧格林沁虽冲出长壕,但已身负重伤,在菏泽西北的吴家店被捻军战士杀死。
除了以上之外,清朝的著名战役还有山海关之战、扬州之战、豪格平川陕之战、桂林之战、衡州之战、衢州之战、岳州之战、保宁之战、澎湖之战、乌兰布通之战、布尔哈屯之战、黑水营之战、大小金川之战、浑河之战等等。
以上便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爆发的一些著名战役,由于古代大小战争爆发频率极高,其中难免有所遗漏,欢迎评论补充。此外,元朝历史实在不怎么了解,如果有比较经典的战例,也欢迎留言评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战役是:
《关公战秦琼》。
据说是一个会说相声的,叫候宝林的人弄出来的,
战役的最终结果:天不知道,地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姓候的这小子更不知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
推荐阅读:
我爸爸开车撞到了人,一死一伤,他没有喝酒,没有逃逸。都需要负什么责任?有何法律依据?
上一篇:有哪些有趣的悖论?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