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记得2000年和初恋女友刚刚确定恋爱关系,跟她说我在车站旁边的音像店看到一盘张信哲专辑磁带,都是我爱听爱唱的,只不过当时没带钱晚上下班去买回来!
中午下班女友就一个人跑去车站帮我买磁带,那里少说三四家音像店,那时候阿哲火爆了,她帮我买回来的就是我心仪的那一盘!好像是《某某某》专辑!
▍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现在电子产品那么先进,音效却是不及当时”,这是一个伪命题。首先,我是一名音响发烧友,更是一名DIY发烧友,超过30年的发烧经验,从以前模拟时代的磁头放大器到数码时代的DAC解码器、晶体管前级、电子管前级、晶体管后级、胆石后级、信号线、喇叭线、音箱都能独立设计并制作,模拟年代,用松下的AN360制作的磁头放大器,打败众多的名牌厂制机而赢得口碑。
但磁带模拟设备有致命的弱点,本底噪音非常的大,普通的机器的信噪比只能达到30-40db,优秀的50左右,顶级的录音棚设备也不会超过70;动态比较差、失真比较大,即使用上廉价的杜比B或昂贵的杜比C系统也未能取得好的效果,天价的杜比A系统只能是录音棚设备,磁带系统太容易受影响了,磁带的质量、磁头的磨损、清洁度、方角位及录音等等都会损害音质,我收藏的带子中音质最好的是一盒飞利浦出的保罗-莫里哀音乐和宝丽金出品的一些带子,但也只能是封存收藏,1996年以后再没听过磁带。
有人会说:认为磁带不如CD好听的,肯定是没有听过优质磁带和优质播放设备播放磁带的声音,如果听过开盘机和金属带的声音会马上否认CD是最好听的。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准确,应该说顶级的模拟系统和顶级的CD机都能完美的还原声音,优秀的CD机,你也绝对听不出所谓的数码声。家用磁带机的声音,其实将普通CD机将高低音进行衰减后差不多或更差,现在玩家用磁带机的只是一种情怀,但声音确实不敢恭维,就像人捂住嘴蹲在地上唱歌的感觉,玩开盘的也只是摆显,只是有客人来的时候让你听一会儿,试问有多少人每天都会听开盘机2-3个小时的?软件有多少?来源又如何,难不成是通过CD转录的?那就更可笑了。
当然,廉价CD机的声音确实存在很多缺陷,但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CD机比不上磁带的声音,有动手能力的发烧友,完全可以通过合理摩机对CD机提升,在我的摩机经验里,最能获得完美效果的是飞利浦950-951,解码是DAC7,也就是SAA7350+TDA1547,没摩过的,只能用中规中矩来说,高音不刺耳,低音不浑浊,人声也比较自然,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到喉不到肺,总缺点什么,但英国的deltec公司同样的却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关键来说不是1547不好,而是用不好,1547芯片不但左右声道独立,并且数字和模拟的电路都是独立的,用同一个电源为这么多电路同时供电,当然出不了好声音。
我现在用的系统是飞利浦CD951(加四个变压器摩过,两个为模拟输出的左右声道,一个为TDA1547解码芯片的数字供电,一个为TDA1547的模拟供电,全部使用有源伺服电源,机内所有跳线全部用特氟龙外皮的单支银线换掉)+自制的胆前级(SRPP电路,分体电源,四个变压器,左右声道高压240伏稳压各一个,灯丝左右声道各一个,国产的6N11J已能获得完美音效,淡淡的声音更有磁性)+自制的晶体管后级(两个变压器左右声道独立供电,差分输入,输出管2SC5200、2SA1943,无保护电路,开机无冲击)+自制两分频实木全封闭音箱(低音为惠威的D6,高音为铝带,分频器自制,经过近一年的调试取得完美效果),所有信号线、喇叭线全部用单支特氟龙外皮的银线编织,全套系统轻松挑战10万元级设备,也绝对没有什么数码声。
▍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美化过去,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在于,那是我们的过去,哪怕那时候并不太好,但那毕竟是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或者,那是我们的青春——而小时候或者青春总是美好的。
问题中说卡带的效果音效绝佳,比得过现在的音响设备,我不敢苟同。
客观上说,科技进步是硬道理,如今的好耳机和好音响,其效果肯定远远超过当年。只不过我们现在几乎没有机会再听到卡带随身听,就想象那种音效非常动听。
不过有一点我相信,卡带随身听最早给人的耳力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冲击真的有可能胜过多年之后再听其他耳机。
在听到随身听耳机之前,我们听到歌曲都是通过广播和电视,我们的耳朵从来没有那么近距离地听到歌曲。而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但却是近距离冲击耳膜的时候,我们的体验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也是印象极深的,以至于多年之后想起那一刻,仍会感觉到一丝丝震撼。
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用随身听耳机听歌的时刻。我在上初二,有同学拿来一台随身听,课间时候他让我戴上听听,说你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戴上耳机,按动播放钮,音乐喷薄而出,就好像要将人包围和融化,那一刻我才认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听歌。
依我们那时候的物质条件,现在来看那台随身听和耳机都非常廉价和低级,但它给当时眼界不够的我们的确带来了全新收听感受。但如果说起实际效果,它比现在的静噪耳机不知差了多少级别。
你可以肯定主观上旧时的美好,但也要承认客观事实。
▍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本人是一个数码爱好者,也算一个穷烧,关于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这个问题,我觉得吧,很大一部分就是情怀在作祟1’ 实物拍摄,手机像素不高,望大家包涵,我得休闲小玩物SONY r900+美国ue5限定 +泰坦尼克原版md 一个人时常常静听一会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新烧友压根没有接触过md,【因为在數字音頻播放器中,MD播放器一直屬于比較小眾的部分,而MD隨身聽對于90后出生的發燒友們恐怕更是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但MD確是一個在存儲、音頻編碼、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今天回頭來看MD產品,它甚至可以被認為是一個改革的先行者,它兼有錄音和放音功能,將壓縮音頻引入唱片工業[雖然很有限],本身尺寸小巧,穩定性出色便于保管[被用于廣播等工業應用]。但技術日新月異,MD本身的核心技術決定了它的前景非常有限】。MD因为采用的ATRAC压缩算法(全称AdaptiveTRansformAcousticCoding)利用了人耳的遮蔽效应原理,所以音质直逼CD(小插曲:研究显示,当人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频率、不同音量的声音时,音量较小的那个会被忽略。它将声音讯号以频率响应轴分成52个区段(在低频时分割较细而在高频时分割较粗),而在同一时间里面,音量较小的某些频率段会被忽略不予记录。利用这种原理,ATRAC可以将录音的资料量压缩为原来的五分之一)。所以md是仅次于cd得好音源
2再来说一下mp3 本人喜欢摇滚,所以听摇滚就是rio+铜涡轮,因为Rio Karma除了支持常见的MP3和WMA格式之外,新型的OGG Vorbis格式和可以逆压缩的FLAC格式也是得到了支持,但mp3终究是mp3 目前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储存在电脑里的MP3音乐文件。其实我们仔细比较一下CD音轨上的音乐与MP3格式的音乐就可以发现,采用目前最常用的128Kbps采样的MP3格式的音乐所占用的体积大约是CD音轨音乐所占用记忆体体积的1/10,也就是说MP3压缩格式是对CD音乐进行了1:10的有损压缩。而且与标准ATRAC算法所不同的是,MP3算法省略了很多人耳能听到的高频声音,因此MP3的音质总是略显干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常说MD的音质好于MP3的由来。但是,若不是追求极端音质,这种格式上的音质差别将是微乎其微的。以上是我得一个小回答,总结一下,其实就是每个人发烧程度不同而已。个人感觉才是王道。差别是有,但随着科技技术越来越发达,好器材加好设备,绝对比几十年前的要好!
▍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的绝佳音效现在找不到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为什么早年卡带随身听,现在找不到了。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的总有一些东西要被淘汰,现在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想听什么都可以,我们只是怀念那个年代,而不是怀念随身听,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从家里偷了十几块钱,买了我心仪已久的随身听,每次上学放学,把随身听挂在我的腰后面,踩着我的二八自行车,只是为了从身边经过的女同学,多看我一眼,偷钱的事,最后被爸妈知道了,打了我一顿,那种感觉恐怕这辈子也不会再有了。
那时候我买的随身听只是为了听任贤齐,现在随身听没有了,磁带也没有了,有的只剩下回忆,卡带的年纪已经过去,那时候的音效是80年代的音效,真正丢失的不是音效,而是那时候的味道,谢谢。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孤独真的能毁掉一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