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李世民的评价极为中肯!
唐太宗雄才大略,一代帝王,他的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可进前三!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李世民的这个评价中肯,也有人说这个评价过于自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李世民承认曹操的将才,在军事造诣上有些英雄相惜的意思。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李世民对于曹操未能更进一步感到惋惜,且李世民自己“得位不正”,从某种程度上他又觉得曹操太“怂”,已然协天子令诸侯却仍奉汉为正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属于当婊子立牌坊,不如自己敢于担当!
曹操剧照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唐太宗皇帝祭魏武帝文》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后世主要是以《祭魏武帝文》来分析的,祭文虽然讲究客观,但一般也是歌功颂德的成分偏高。贬古褒今、抒怀壮志则是以诗词的形式来表达,比如低谷期的“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又比如意气风发时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其实都不能看作客观的评价。
宋江题反诗剧照
《祭魏武帝文》首先肯定了曹操的“匡正之功”,李世民认为曹操超越了伊尹、霍光这二位匡正能臣,但随即又点出了曹操“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的败笔,意思就是汉室已经覆水难收,你曹孟德还不及时取而代之,以至于天下三分,百姓陷入乱世之苦。但既然是祭文,又不能埋怨得太露骨,所以李世民将此败笔归结为天命,而非人祸,这是在给曹操留面子。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其实一直就是曹操的“黑粉”,因为他曾说过“深鄙其为人”,所鄙之处就在于“奸”。曹操乱世奸雄的名号贯彻古今,这是曹操乱世立命的资本,当然也是所有追求“圣贤”之君所鄙视的地方。换言之,李世民的偶像是尧舜之流,所以他对很多功业颇丰的帝王都有“恶评”,如评价隋文帝“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评价汉武帝“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隋炀帝剧照
李世民的评价确实很独到,他不去歌功颂德历史伟人,只是以史为鉴,看清古人的缺点从而修身自省,说明李世民比较务实。隋文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大一统,这些是人尽皆知的,但他心暗多疑的性格,是造成隋朝版“大跃进”的根源。说起这个很多人都把锅丢给了隋炀帝,其实隋文帝在位期间,隋朝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为了迎合隋文帝而虚报人口、土地,以至于隋文帝时期的在册户籍、土地远超实际。隋炀帝继位后,看到如此丰厚的“家底”,能不好大喜功吗?
关于迎合帝王这方面,《贞观政要》也记载过一件事,当时有人建议李世民试探臣下,清除身边只会迎合的佞臣。李世民的回应则是臣民是否奸邪在于君王是否施政得当,根源不在于臣民,因此不会去试探臣下。也正是这个时候,李世民说出了那句“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兼备,始可任用”。——《贞观政要》
李世民不光是鄙视曹操试探臣下的行为,他其实对于曹操的用人方式也有鄙视。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如《举贤勿拘品行令》所载“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李世民承认乱世时期的用人之道,但绝不认可这种任用方式。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剧照
这可能也是李世民认为曹操“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的一方面原因,因为乱世必将是向太平时期发展的,要有帝王之道的发展眼光方为万乘之才,曹操在这方面未能体现出来。李世民在乱世年代招揽于秦王府的人才都成为其夺位成功的勋臣,曹操招揽的司马懿则成为曹氏政权的掘墓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在讨伐高丽途经邺城时,写文祭奠曹操,其中点评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这个时间段唐帝国的版图基本奠定,李世民也正在完成隋炀帝未尽的事业,军事上,突厥、吐蕃、薛延陀、高昌已逐一平定,李世民在四年前就放出了“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的豪言,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渊三子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军事成就是唐帝国建立之后达成的,要论一将之才,李世民在唐国公造反后就已然展现,李渊的三个儿子中,要说最会打仗的就是李世民,但如果没有更进一步成为皇帝,李世民是完成不了后续的这些军事成就的。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才有馀”并不是狂傲之言。另外,曹操没能完成统一,也没代汉自立,确实没能达成万乘之功业。
荀彧反对曹操晋魏王
但话说回来,曹操那个时代不具备自立的条件,根源是因为东汉末年的社会结构尚未打破重组,士族门阀心向汉室,曹操与颍川望族的合作是建立在“匡扶汉室”的基础之上,所以曹操晋魏王都出现了阻力,更别提代汉自立了。这个问题是由曹丕来解决的,但基础还是曹操打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建立在曹操的用人策略上,可以说曹操并不是没有称帝的能力,他只是没向上天再借二十年阳寿。
李世民玩政治的手段是否高于曹操并不好说,但面临士族集团的问题上,李世民的阻力要小很多,毕竟自己也是关拢集团的产物,不存在皇帝是姓什么的问题。只不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统统收纳了兄弟的妻妾,这些政治资源足够赢得整个关拢集团的支持,五姓七望(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问题也在重修《氏族志》、大兴科举等政策下慢慢解决,其实这些路数跟曹操当年如出一辙。
既然路数一样,李世民仍评价曹操“万乘之才不足”,说白了就是心里有鬼,我虽“得位不正”,五姓七望虽不与皇家通婚,我照样坚持做皇帝,你曹孟德难以逾越的那一步,我迈过来了,从结果而言,我就是强于你。而且在品行上,李世民追求的是千古圣贤,当然就看不上曹操那些诡诈之道,所以天命所归,曹操就是没有万乘之才,更无万乘之命,我李世民才是真命天子!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个人觉得李世民是在嘚瑟。不过这个评价在我看来李二同志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贞观十九年,对比自己与曹操相似的经历(亲自带兵),相似的问题(继承人),难免生出英雄相惜的感觉。
所以李世民路过邺城祭奠曹操的时候,有些感慨,半是自省半是自夸。谁不知道李二同志善待功臣,知人善任还用人不疑,比起曹操,不敢把权利放任手下,只握在自己或者宗室手中。李世民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领兵打仗还行,但是作为君主的气量还不足。
但是这个评价中肯么?
曹操的出身是宦官集团(家族也许有点实力,但与真正大族无法比)在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两派争斗,结果就是两个集团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世族集团。
曹操任人唯贤与使用寒族,固然是为了制衡旗下世族力量,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不是他不得已的办法,根基不稳。
世族投奔曹操,是因为汉天子在曹操手中,通过曹操可以让大汉重振雄风,比如荀彧作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论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不可不说不高,但是就是因为不支持曹操称帝而被赐自尽。
荀彧的例子说明了曹操旗下相当一部分世族力量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曹操敢跟李世民一样放权,用人不疑么?搞不好旗下立马分裂出好几股势力。
不要世族行不行?
经济、教育等等能通往精英阶层的道路大都掌握在世族手中,没有世族曹操靠谁打仗呢?
曹操即不是出身让人信服的世族(如袁家),也不是造反派干翻一切起家(如张角),不尴不尬的宦官集团出身,只能让他相信自己或者自己家族的人。
李世民在同样情况下,可选择的就多了,而且作为历经北魏、西魏、隋朝根正苗红的豪门世族新进老大,扛着大旗麾下一群小弟冲锋,对于不合作的另一个阶级,砍翻重新挑合作者就行
所以李世民的评价,嘚瑟自己政治水平比曹操高,很大原因是他的所在的集团比曹操形势更有利。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李世民这个牛逼吹大了。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二月初八,李世民亲帅大军讨伐高丽国,路过魏武帝龙兴之地邺城,亲自祭拜了曹操墓,还写了一封祭魏太祖文,大意是说,当皇帝这种事,不可智取,不可力争,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想当年汉室倾颓,群雄林立,百姓流离,急需出现伊尹霍光这样的忠勇之臣,魏武帝当仁不让扛起这幅重担,匡正之功有目共睹,只可惜后来他欺君罔上飞扬跋扈,最终没有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而导致三足鼎立,这难道能全怪天意吗?我看人事的因素也很大。所以曹操这人: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就是说曹操只适合做一员大将,当皇帝能力还差点。换言之,搞军事行,搞政治不行。
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评价曹操呢,他有这个资格吗,评价到位吗。其实李世民和曹操开始差不多,都是靠打仗起家,麾下战将如云谋臣如雨,都有自己的行政班子,能跟皇帝分庭抗礼,皇帝对他们又恨又爱又无奈,用一句网络语,我就喜欢看你讨厌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但是李世民最终喋血玄武门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荣登大宝,开创了贞观盛世,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自己是个卓越的万乘之主。可是曹操却最终止步在丞相的位置上,当了周公伊尹霍光萧何,没有当皇帝,所以他的成就也没有李世民大。更严重在于,他并没有统一天下,赤壁战败后屡次征伐吴蜀无功,没有当皇帝的实力。
那么一员大将和一个皇帝的区别在哪里呢。西汉刘邦和韩信论兵,韩信说刘邦,你最多能率领二十万人打仗,再多你就玩不转了。刘邦问,你能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多多益善,百万雄师照样玩的顺溜。刘邦很生气,那你这么牛逼为啥还在我手下混呢。韩信说,我擅长带兵,你擅长带将啊。所以皇帝和将军的区别就在这里。李世民意思,曹操虽然也有自己一套班子,文臣武将无数,可他并不大会领导,所以才有赤壁惨败西凉割须,因为泡妞差点被张绣剁成肉酱,但是李世民却能把手下这帮骄兵悍将治的服服帖帖,指哪儿打哪儿。
讨论这个问题,还得看李世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抛开一切条件谈定理统统属于耍流氓。李世民这话说在征讨高丽国的路上,此时他已经混出天可汗的名号,南蛮北狄西戎都被他一一讨平,只剩下东夷强项不服。李世民此次东征,有谋臣建议,你没必要亲自去,随便派个大将完全可以搞定。当年隋炀帝就是因为东征高丽亡了国。但是李世民此时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唯一敢于犯言直谏的魏征也死了。现在路过邺城,他表面上是祭拜曹操,其实是给自己张目,我亲征高丽比派一大将去效果要好得多。曹操南征孙吴折戬沉沙,我李世民比他强。
但是事实赤裸裸将李世民老脸打的啪啪直响,这次东征高丽正是由于他的御驾亲征导致所有将士投鼠忌器放不开手脚,李道宗的正确建议被他否决,李勣的主要精力放在确保他的安全上,最终高丽国在安市城负隅顽抗拖到了冬天,唐军损伤惨重无功而返。李世民回去没几年就病死了,比曹操赤壁之败还要惨。又过了十几年,唐高宗李治派李勣东征高丽国,也想御驾亲征,武后说你爸都玩不转你确定自己能行。李治于是放弃了亲征的想法,李勣麻利把高丽国灭了。如果李治御驾亲征,能不能赢还真不一定。
所以这次李世民贬低魏武帝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他用自己惨痛的失败为这句不公正的评语作了注脚。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李世民是天才的军事家,他品评军事方面的将帅,自然是要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合理。毕竟他有这个资本和资格。
但是他在评价曹操的军事能力时,是这么说的: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李世民认为,曹操的军事才能,比一般带兵打仗的将领要强一些,但是作为集团总司令来说,水平还是差了点。
这句话被传扬出来以后,曹操的粉丝们立刻就不答应了,一个个拍案而起,鬼哭狼嚎,想要为曹操平反,认为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有失公允。
此前我们说了,李世民评价军事人才,那是有足够资本的,毕竟唐朝的江山是李世民亲手打下来的,而东突厥也是李世民亲自揍扁的。
可是曹操也是三国枭雄,他带兵打仗多年,将一盘散沙的北方统一在了一起,也是个很厉害的人。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评价曹操呢?
一、曹操亲力亲为较多,一言不合就亲自出马。
这是曹操的习惯,我们可以简单看看曹操人生中的大事件:
第一,公元192年到195年,曹操亲自出马,平定兖州,得到了大本营。第二,公元199年,曹操亲自带兵与刘备合作,灭了吕布,拿下了徐州。第三,公元200年,曹操亲自领兵与袁绍打了一场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归属权。第四,公元205年,曹操亲自带兵灭了袁谭,拿下冀州、青州。第五,公元206年,曹操亲自带兵灭了高干,拿下了并州。第六,公元208年,曹操亲自带兵南下,打响赤壁之战,结果败北而归。第七,公元211年,曹操亲自领兵击败马超、韩遂联军,平定凉州。第八,公元215年,曹操亲自带兵进入汉中,感叹这里的路真难走啊!顺手招降了张鲁。第九,公元219年,汉中之战打响,曹操亲自带兵支援汉中的夏侯渊,可惜晚了一步。第十,公元219年下半年,襄樊之战打响,曹操派了一堆援军到荆州后还不放心,非要自己亲自出马。要知道,襄樊之战时的曹操,已经65岁了。等到第二年他从前线回到洛阳后,就给病死了。可他偏偏还是要亲自去支援前线,为啥?这就是曹操带兵的弊端。
从以上所有曹操最重要的军事计划中,我们就能看得出,但凡是攻占土地,或者是生死大战的时候,曹操永远都是亲自带队的!
你见过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每次谈合同的时候,都要带着一帮业务员亲自到现场吗?这难道不会显得掉价吗?所以说,曹操在带领军队的过程中,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至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曹操这是不太懂管理。
他处处都要亲力亲为,并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将领们独当一面。即使派出去那么多封疆大吏,可到了关键节点,还是自己亲自出马,这就是李世民觉得曹操“万乘之才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曹操在关键几场大战中,都没能占多大便宜。
当然了,决定曹操坐稳北方老大位置的官渡之战,曹操是打赢了的。可是再往后看,曹操人生中的大战,就很少能占便宜了。
第一,赤壁之战战败,导致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赤壁之战。其实只要赤壁之战打赢了,那曹操夺取天下,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时曹操已经拿下了荆州,打赢赤壁之战,那么江东的地盘可就都归了他了。再回头时,只有那个没用的刘璋守着益州,你觉得还能翻得起什么大浪吗?
可惜的是,赤壁之战这么一场至关重要的大战,曹操居然给打输了。这就好比李世民进军中原,结果会败给王世充一样,这种结果会让大唐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的。同样,赤壁之战也让曹操错失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第二,汉中之战战败,导致三分天下的建立。
汉中之战是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大战,当时刘备拿下了益州,法正等人劝说刘备夺取汉中,因为这里是益州的门户。只有拿下汉中,益州才能高枕无忧。
因此刘备割让了荆州的长沙和桂阳两个郡给孙权,使得孙权放弃了这个时候跟刘备翻脸。此后刘备专心致志地攻取汉中。
最初汉中是夏侯渊和张郃共同镇守,结果夏侯渊中计被杀,张郃压根顶不住。这个时候曹操才到达汉中,双方发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后,刘备切断了曹操的粮草,这才让曹操放弃了争夺汉中。
汉中对刘备和曹操,实在是太重要了。曹操有了汉中,那么随时都能攻取益州。而刘备有了汉中,那么随时都可以北伐关中。由此可见,曹操在这一地区的战略部署,是严重欠缺的。
也正是因为刘备拿下了汉中,此后刘封孟达又顺道拿下了上三郡,这才使得刘备有了资本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后期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三、李世民自然是以一统天下的姿态来看曹操的。
不管怎么说,曹操的基础并不差,他的爷爷是大宦官,他的父亲是昔日的太尉,家底殷实,又有曹家和夏侯家两大家族的共同支持,没理由搞不定刘备这种泥腿子。
李世民和曹操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也是贵族出身,家里也有很强大的背景。所以李世民顺理成章地搞定了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完成了天下一统。
难道说李世民的对手不够强,而曹操的对手特别强大?我看不见得吧?能到达那个地位的人,水平一般不会差太多,只能说曹操没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孙权和刘备,而李世民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王世充和窦建德。
这么一来,谁都能看得出,孰高孰低了。李世民显然是以大一统帝王的身份,来审视曹操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不少不屑的成分在里面。
记得当年朱元璋在给明孝陵选址的时候,发现钟山上还有一座帝王陵,那便是孙权的陵墓。结果老朱来了一句:那就让他给我看门好了。
这是多么嘲讽的不屑啊,孙权好歹也是一代帝王好不好?为啥老朱会有这样的感慨呢?还不就是因为孙权只有三分之一的天下,而老朱却完成了大一统嘛!
总结,曹操在战略布局上的水平,稍微差了点。
这或许是李世民最在意的地方,曹操的确是个天才的战术家,要不也不可能打那么多胜仗。可是曹操在战略布局上,跟李世民比起来,似乎欠缺了一些火候。
李世民也亲自带兵,可那是李世民要在他老爹跟前攒积分。等到他称帝以后,战略布局就显得更加明显了,反而使得他高超的战术水平,不那么耀眼了。
可曹操这辈子南征北战,到处跑来跑去,始终都是以一个将领的身份在奔波。甚至65岁高龄了,还要上战场,这不是闹着玩嘛!
参考资料:《三国志》
------------------
推荐阅读:
孩子五年级了,我一看她的作业就跟我大呼小叫的,是不是都这样?
上一篇:毛主席说过哪些让人深思的话?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