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地震?
▍为什么会有地震?
因为奥特曼在地底下打小怪兽,你们还记得很多年前奥特曼把怪兽送在了,一个黑漆漆的地方吗,那就是地底下500年过去了,怪兽苏醒了要继续把他打晕才行。不说了我得去打怪兽了,不然要被扣工资了
▍为什么会有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
▍为什么会有地震?
过去100年里的世界十大最强地震
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接近地表的地壳断层处,从而导致地面发生大震动。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9.5级地震是史上记录到的最强地震。
公元132年,中国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记录仪器——地动仪。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动仪能够探测到640公里之外的地震。现代地震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监测到震中位置——位于地壳下方数十公里的地方。
矩震级是测量现代地震强度的标度。矩震级不是线性的,也就是说8级地震不是4级地震的两倍。相反,矩震级是对数函数,意味着8级地震比7级地震大10倍,7级地震比6级地震大10倍,以此类推。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以下是世界上最强的10大地震。
1. 1960年智利大地震
震级9.5
时间: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
记录到的最强震级为9.5级,断层位于地表以下约25公里的地方。由地震造成的死亡和伤亡的确切人数尚不清楚,但估计有5000多人死亡,超过200万人因地震而无家可归。地震损失估计超过30亿美元。
2. 1964阿拉斯加大地震
震级9.2
时间:1964年3月28日3时36分
阿拉斯加大地震也称为威廉王子湾地震,于1964年袭击了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附近,死亡人数超过120人。
并列第3. 2004年苏门答腊岛大地震
震级9.1
时间:2004年12月26日0时58分
地震袭击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西部海岸,震源位于地表下方30公里处。地震发生在印度与缅甸板块交界处的俯冲带。地震给这个国家造成重大的生命损失,印度尼西亚全国死亡人数估计多达23万人。
并列第3.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
震级 9.1
时间:2011年3月11日5时46分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约15,000人死亡。大地震之后一小时,海啸袭击了日本,造成福岛核电站灾难事故。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24公里。
5. 1952年堪察加半岛大地震
震级 9.0
时间:1952年11月4日16时58分
在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发生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并列第6. 2010年智利马乌莱区大地震
震级 8.8
时间:2010年2月27日6点34分
地震发生在纳斯卡板块和南美板块交汇处。这场大地震距离智利首都320公里,共有520人死亡。智利的阿劳科和科罗内尔城市遭受最强震动以及最大破坏。
并列第6. 1906年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大地震
震级 8.8
时间:1906年1月31日15时36分
地震发生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沿海地区,死亡人数至少1000人。纳兹卡板块俯冲至南美板块下方,导致断裂带长度超过480公里。
8. 1965年拉特群岛地震
震级 8.7
时间:1965年2月4日5时1分
地震引发高达10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阿拉斯加的舒曼雅岛。地震发生在阿拉斯加和阿留申板块边界,断层从东向西破裂了600公里。
9. 1950年西藏墨脱地震
震级 8.6
时间:1950年8月15日14时9分
发生在西藏墨脱的大地震引发了雪山产生大规模雪崩,并最终造成约1500人死亡。
10. 2012年苏门答腊岛北部地震
震级 8.6
时间:2012年4月11日8时39分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报告,震源位于海底下方约30公里处。此次大地震并没有引发海啸,但是辛那邦和米拉务城市感受到了第一次地震引发的震动。
▍为什么会有地震?
为什么会有地震?
答:地震与地球的结构有关系,按照地球板块学观点来看,地球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板块所组成的,地震正是由于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释放出来的能量而形成的强烈震感。所以大多是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板块的边界处。就拿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来说,它原来是最低的海平面,由于地壳运动而沧海桑田最后成为世界屋脊。
要说地震,确实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有500万次,只是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很小,是人们感觉不出来的地震威力,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地球的结构,地壳是地球表面层,平均厚度17千米,其中厚度不均匀;往下叫做地幔,其厚度约2865千米,其中它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下面是地核,平均厚度3400千米。其中它又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千米的球心,核心温度约6600℃。
地球自形成以来,火山爆发就没有停止过。火山的形成是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主要是地球内部存在的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状态下衰变,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无法散发到地面,温度不断升高,直至把岩石融化,形成地球内部的高温融化状态。这些岩浆一旦冲破地壳喷出地面,就形成了火山。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地球自从诞生的46亿年,它都一直在太阳的引力下自转和公转,而且地球公转轨道线速度平均为29.8公里每秒,折合成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6米每秒,而身处地球上人类都没有任何的感觉。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代地球科学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水平转动;相邻板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会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 移说、海底扩张说、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和学说,为解释地球地质作用和现象提供了极有成效的模式。
根据物理性质可将地球上层自上而下分为刚性的岩石圈和塑性的软流圈两个圈层。岩石圈在侧向上被地震带所分割,形成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称为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各板块的厚度不同,约在几十千米至200千米。
全球共可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中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称为板块边界。可分三类:
①离散型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又称生长边界。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也是地幔物质上涌、冷凝、生长出新的洋 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分离的板块后缘所在。
②会聚型边界。两个相互会聚、消 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又称消亡边界。可分两个亚类: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现代俯冲边界位于太平洋周缘的海沟,大洋板块在此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
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并相互碰撞,形成碰撞边界,欧亚板块南 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的实例。
③守恒型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个相互剪切滑动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构造活动等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
板块运动是一板块对于另一板块的相对运动,其运动方式是绕一个极点发生转动,其运动轨迹为小圆。软流圈是地震横波波速降低、导电率显著升高的上地幔中的低速层,其物质可能较热、软、轻,具有一定的塑性,是上覆岩石圈板块 发生水平方向上大规模运动的前提。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一般认为来自地球内部, 最可能是地慢中的物质对流。
▍为什么会有地震?
6月17日,四川宜宾发生的6.0级地震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性,不过好在地震预警系统的电磁波靠着速度优势跑在了地震波前头,为其他地区的人们提供了若干秒的地震预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大伤亡。
但地震预警毕竟不是地震预报,它只能给震中一定距离以外的人们提供若干秒的逃命时间,而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告诉人们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会发生地震,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之所以不能预报地震,是因为我们地震以及地球内部板块运动都还知之甚少。
小学课本上曾经有一个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大致意思就是说天性好动的他在病房里躺不住,便开始用手指沿着世界地图上各大陆的海岸线划来划去,结果一来二去就发现非洲和美洲大陆上海岸线上的凹凸似乎是一一对应的,并且从各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情况来看它们都能很好的契合在一起。
魏格纳这一发现让他设想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各大陆在遥远的过去其实是合在一起的,只不过被漫长的岁月分开成了今天的样子。
大陆漂移学说下的地球各大陆就好像漂浮在鸡蛋上的蛋壳一样,这种在当时看来十分“惊悚”的理论并不被人们所接受,于是魏格纳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地质证据之路,最后于1930年死在了前往格陵兰岛考察的途中,享年50岁。
魏格纳死后大陆漂移学说沉寂了好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该学说无法给出大陆漂移背后的机制,主流科学界无法接受。
20世纪60年代,深海探测器发现了板块运动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证据,已故魏格纳的理论得到了有力证明,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原因得以和板块漂移运动联系在一起。
从地质结构上来看,最上层的地壳厚度和地球半径比起来就好似一张纸,所以我们的大陆其实是漂浮在地层深处的岩浆海之上的,这些流动的岩浆让大陆得以漂移运动并互相碰撞,在地球早期地质运动最活跃的那段时间,巍峨的山脉甚至可以在“一瞬间”被板块运动挤压出来。
地震就是由于地层深处板块运动产生的摩擦产生的,这种摩擦的相对运动到达地面时就发生了地震,而由于探测这种摩擦的难度太大且影响摩擦的不可知因素太多,地震预报变得困难重重。
不过在科学家看来地震并不是永远无法预测的,理论上只要人类对地球内部情能够况完全了解且建立遍布全球的地下监控网络,那么就能清楚的看见地震发生时相应的地层深处活动,进而实现今后对地震的预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