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
▍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
没听说!他脑袋进水了?
▍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驾崩,时年三十一岁,身后没有留下子嗣;因为武宗没有同父兄弟(长大成人的),所以他驾崩后,大明皇统大宗由此断绝。
武宗驾崩后,朝廷内阁首辅杨廷和依照太祖皇帝制定的《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一款的圣训,将武宗祖父明宪宗成化帝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即武宗最长的叔父、明孝宗异母弟中最长者)长子,时为兴世子的朱厚熜以“伦序当立”为原则,迎其入京、继承堂兄武宗皇帝所遗下的大统,承袭大明社稷;朱厚熜即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帝。
原本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是想让嘉靖帝以孝宗皇帝的嗣子、武宗皇帝的弟弟身份入继大宗、继位为帝;但在以武宗的名义颁布遗诏、宣布以兴世子入京承袭大统时,杨廷和等文臣们一时间疏忽,没有在遗诏上明明白白地写下“以兴世子入继孝宗皇帝为嗣子、为大行皇帝之弟、‘兄终弟及’承袭皇位”这一款,这才让嘉靖帝将来紧紧抓住这一点,和文臣们进行了十多年的往来拉锯战,并最终彻底击败文官集团,获得了礼法上的最终胜利。
杨廷和在选取兴世子为武宗继承者、准备入继大统时,就考虑到了兴藩一脉人丁稀薄、势力孱弱,兴世子又年少文弱,比较容易控制,相对宪宗位下其他宗藩来说,确实是最合适的新帝人选。但让文官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兴世子虽年少,却极为老成,城府深、心思缜密,性格坚韧,对于以何种身份入继大统之事、及对孝宗夫妇如何称呼,早就有了不可更改的主见。从入京开始,兴世子(后来的嘉靖帝)就因礼仪宗法纲常等事,和辅臣、文官们爆发了激烈冲突,并持续了十多年,史称“大礼议”(实际上就是君权与臣子治权间,以礼法制度的名义所展开的交锋)。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兴世子经迎接使团恭请,抵达了京师。当时文臣们想要兴世子以皇太子的礼仪,从东安门入宫,居文华殿,然后择日登基,并改称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世子大怒,斥责文臣们说“我以遗诏嗣皇帝位,不是来给别人当儿子的!”
这样,兴世子还没有正式继位,就和文臣们因为宗法礼仪之事闹得不可开交,彼此都不愿意让步,一时间,事情僵持了下来,大明的新皇帝居然无法顺利登基。
最后,是武宗生母、孝宗的皇后张氏下懿旨给内阁和文臣们,让他们以国事为重,以臣子的身份给兴世子上劝进笺表,先把君臣名份定下来再说。诸臣接受了皇太后的懿旨,在京师郊外给兴世子上笺劝进,兴世子因此受笺,从大明门直入皇宫,随即在奉天殿正式继位。而原本内阁给新帝拟定的年号是“绍治”,皇帝罢去未用,亲自拟定年号为“嘉靖”,这就是明世宗嘉靖帝称呼的由来。
从嘉靖帝即位开始,文臣们和皇帝之间,就对于以哪一位为皇帝宗法制度上的父亲(即尊为皇考)之事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文臣们从大明祖制及儒家伦理出发,坚持要嘉靖帝以孝宗弘治帝(嘉靖帝三伯、武宗正德帝生父)为皇考,以武宗生母、孝宗皇后张氏为母后;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将改称为“皇叔考兴献大王”、嘉靖帝尚在世的生母、兴王妃蒋氏改称“皇叔母兴国大妃”。这样一来,大明皇统将在宗法上保持在孝宗、武宗这大宗一系,而不至于大统承袭出现转移(宗法礼仪上的)。
后世都知道,嘉靖帝一生对后妃子女的感情可以用“凉薄”来形容,属于“刻薄寡恩”之人,但他惟独对父母的感情异常的深厚,尊崇生母、感怀亡父,人所共知。因此,当年轻的嘉靖帝得知文臣们要让自己认伯父孝宗皇帝为父、以皇太后张氏为母,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反倒要改口叫“叔父、叔母”时,不由得勃然大怒、厉声反驳说:“朕父母俱全,何可为他人子焉!”
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月,嘉靖帝不顾群臣的反对,下旨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兴献帝”,尚健在的亲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皇太后”(不是太皇太后,表示位份不敢压过武宗生母张太后的意思),生母兴王妃蒋氏为“兴献后”。不过,嘉靖帝毕竟刚刚继位,羽翼未丰,也不能立即就和文臣们撕破脸、和皇太后张氏闹翻,出于平衡目的,嘉靖帝在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发布谕旨,还是称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兴献后”则改称“皇帝本生父母”。
这样暂时的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嘉靖三年(1522年),在历时三年半的对抗中,年轻的嘉靖帝勉强退了一小步,名义上奉伯父孝宗皇帝为“皇考”、给名义上的母后——张太后上尊号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而但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还是在此期间被上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头衔,嘉靖帝生母、原本只是“兴献后”的蒋氏则为进一步加尊为“皇帝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在宗法上和正牌皇太后张氏平起平坐。另外,嘉靖帝的亲祖母(兴献王朱佑杬生母、明宪宗邵贵妃)也从“皇太后”升级为“寿安太皇太后”(名份上高过了慈寿皇太后张氏)。
虽然从宗法上来看,嘉靖帝在没有完全掌握皇权之前,暂时还是以孝宗夫妇为宗法上的父母,生母则加了“本生”二字,但嘉靖帝内心实际只承认兴献王夫妇是自己的血缘父母,孝宗夫妇这个“皇考”、“母后慈寿皇太后”的称谓,嘉靖帝从来都觉得别扭,内心相当抵制。而对于兴献王夫妇被尊称为“恭穆献皇帝”、“章圣皇太后”之事,文臣们同样是极度反感,认为这有违儒家礼仪、宗法制度,完全不可以接受。所以,嘉靖帝和文臣们都对勉强达成的现状很不满意,一直想要彻底推翻对方的主张,获得礼仪制度上的最后胜利。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因为在和嘉靖帝进行了三年之久的“礼议之争”中心力交瘁、又加上对自己当初在以武宗名义发布的遗诏中遗落“兴世子入继孝宗、以皇子之名继位”程序、造成今日皇室礼仪制度上产生激烈争论的内疚和惭愧,内阁首辅杨廷和心灰意冷之下,向嘉靖帝提出致仕,从此再也不搅进这摊浑水中去了。
嘉靖帝没有过多挽留,很是痛快地批准了杨廷和的致仕要求,并赐给杨廷和“表彰功勋”的诏书,让朝廷提供车马、物资、护卫卫,送杨廷和返回位于四川成都的故乡,并再次确认将荫封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指挥使的旨意。
文官之首杨廷和的无奈致仕,标志着嘉靖帝在“大礼议”之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让嘉靖帝有所忌惮、阻止他在宗法上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从而在“礼制”上取得最后的胜利了。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嘉靖帝在逼退了最大的对手杨廷和之后,决心趁热打铁、再度出击,进一步将自己亲生父母的名份拔高,乃至于彻底尊崇为“皇考、母后(唯一的)”。于是,嘉靖帝直接下旨,命礼部官员为“恭穆献皇帝”、“章圣皇太后”预备好祭祀的册文,准备在当年的冬至祭祀中,将亲生父母的册文加入到历代大明皇帝和在世的张太后所拥有的册文内,一并以此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按礼仪制度来说,正统的皇帝和皇后,才会在祭祀大典时拥有自己的册文(在世的也有),“恭穆献皇帝”、“章圣皇太后”说到底也才是皇帝的“本生父母”,身份、资格都不能和真正的的皇帝、皇后相比,嘉靖帝这完全是假公济私、想要浑水摸鱼,直接把本生父母抬高到正统帝后的位置。因此,群臣闻讯后,无不哗然,对嘉靖帝这种明目张胆违反宗法制度的行为义愤填膺、极度不满。
一片哗然中,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状元、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杨慎(即致仕首辅杨廷和长子)趁机发动同年的进士,以及在京六部九卿、翰林科道、法司通政、诸司郎官等文臣共计二百二十九名,到左顺门前“候旨”(其实就是要挟皇帝),请求嘉靖帝收回给本生父母授册、陪祭的诏令(在杨慎坚持维护宗法礼仪制度的表面,其实也隐含了他不满嘉靖帝过河拆桥、逼迫自己父亲致仕,因此借机闹事的目的)。而在发动“左顺门谏言”前,杨慎为了增加气氛、以壮声色,还喊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千古名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
此时的嘉靖帝,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孤零零一人从安陆封地到京师来继位的年轻王世子了,经过了三年的帝王生涯,他本来就异常成熟的政治手段更加老练狠辣,朝政大权几乎完全操控在手(仅仅只是名义上还不敢和张太后顶牛而已)。面对以杨慎为首的一帮文臣有如儿戏般的“乞求”(其实是要挟),他虽然也表现出恼怒,但终究没有沉不住气、中了杨慎他们的“激将法”,而是不动声色地先命內官传口谕,让左顺门外的群臣先退朝,日后再议。
杨慎等人见嘉靖帝没有正面回答自己的请求,又没有强行赶走左顺门外的同僚们,自认为皇帝是心虚、不敢过于压制,怕因此得罪全体文臣,于是更加放肆,在左顺门外继续哭闹,甚至用手大力拍打宫门,搞得左顺门外“声震阙庭”,有如市井菜场一般。
嘉靖帝得知文臣们在左顺门外吵闹喧哗、还拍打宫门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命锦衣卫将为首的几个人——翰林学士丰熙、六科给事中张翀、御史余翱等一一逮捕,下诏狱审问(故意没有第一时间抓杨慎)。而杨慎见同僚被锦衣卫抓走,气愤恼怒不已,头昏脑涨之下不加思索,带着剩余的同僚们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呼喝奔走,边走边哭,大声抗辩,直言皇帝拘押直臣,压制言论,破坏宗法礼仪。当时皇宫内外的呼喊、哭泣声此起彼伏,响彻宫廷。
嘉靖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即再次派出锦衣卫力士,以“要挟君上、无人臣礼、大不敬”为由,将在左顺门外闹事的官员全部抓捕,其中四品以上的八十六人暂时停职待罪(秋后算账),五品以下的一百三十四人则直接下狱论罪。经过内阁授权三法司会审(内阁辅臣张璁、桂萼等都是嘉靖帝心腹),给这些不顾礼法、在皇宫外闹事的官员们做出了处罚判决——四品以上官员,停俸降职(日后都被贬斥、勒令致仕,就是滚回家吃老米饭去),五品以下官员先加以廷杖,然后革职、充军。在执行廷杖的过程中,一共有十六人受刑不过,当场被打死。
而“左顺门事件”的罪魁祸首杨慎,先是在下狱后于七月十五被廷杖一次,几乎当场被打死,不过“死而复苏”;十天后,深恨他的嘉靖帝亲自下旨,再“廷杖一次”,明显,嘉靖帝这是要杀杨慎而后快。但最终嘉靖帝考虑到不要轻易得罪整个文官集团(杨慎是科举状元、在文臣中极具象征意义,又是致仕大学士杨廷和的长子),尤其要给杨廷和面子,所以二次廷杖后,嘉靖帝将打得半死的杨慎革职流放,充军云南永昌卫,永不叙用、遇赦不赦(杨慎日后被流放终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十二岁的杨慎病逝于昆明)。
在用雷霆手段彻底压制了出头挑事的文臣、并将话语权牢牢控制在手中之后,嘉靖帝当机立断、在接下来的冬至大祭礼中,给生父“恭穆献皇帝”去掉了尊号上前缀的“本生”二字,直接尊称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蒋氏则加尊号为“章圣慈仁皇太后”;刚刚薨逝的亲祖母邵太后追谥为“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后”,入葬茂陵(宪宗的陵寝),和祖父宪宗皇帝合葬。在宗法仪制上,嘉靖帝的生父、生母、亲祖母,都得到了正统皇帝、皇后的尊号和待遇。
另外,对于称呼了三年“皇考”的伯父孝宗皇帝,嘉靖帝也正式在这一年改称其为“皇伯考”,伯母张太后名义上“皇帝母后”的身份也改称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开始,历时三年的君臣“大礼议”争斗,终于在掌握了皇权、且心志坚毅、个性稳狠的嘉靖帝的雷霆手段打击之下,以皇帝大获全胜、文臣们一败涂地而告终(当然,在嘉靖帝的孙子明神宗万历帝那里,文臣们又找回了场子)。
表面上,围绕着“皇帝尊崇生父”而展开的“大礼议”交锋,看似是宗法和礼仪制度之争,实则却是君权与臣权的激烈对抗、和对朝政控制权的争夺。而原本认为会轻松获得胜利的文臣们,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才知道之前被他们所轻视、疏忽的年轻皇帝心思有多深邃、意志有多坚定、手段有多娴熟,败在他的手下,不冤。
嘉靖四年(1525年),嘉靖帝生父“恭穆献皇帝”当年为兴王时的侧妃王氏被晋封为“皇考淑妃”(不是记载中的睿庙淑妃,此时恭穆献皇帝还没有加睿宗庙号),嘉靖五年(1426年),“恭穆献皇帝”的神主(牌位)被嘉靖帝送到太庙内,不过没有立即奉安于正殿,而是“别奉于世庙”。
十二年之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帝的生母“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蒋氏病重,行将离世,嘉靖帝对父母极孝,因此便预备为母亲再争取身后的荣耀,一定要让母亲以正统皇后的身份享受后世子孙的代代祭祀、永世不绝。
因此,当年九月,嘉靖帝按照大明历代先帝的谥号仪制,为生父加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上庙号为“睿宗”,同时改位于湖广承天府(即兴王封地安陆州)的兴献王墓(嘉靖帝即位后,一直没给父亲的墓改名)为“显陵”,做好了将来一旦母亲驾薨,则可以立即归葬显陵,以皇后身份和父亲合葬的准备。
既然“恭穆献皇帝”已经升级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具有了“睿宗”的庙号,那么睿宗的神主就得按照礼仪制度,摆放进大明太庙正殿内,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但大明皇家的太庙,是明太祖建国登基之后,依据周礼《礼记.王制》中所记载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太祖)之庙而七”的制度、并稍做修改,重新制定的宗庙祭祀仪制。大明的太庙,在周礼的制度上增加了一昭一穆,于正殿之中供奉始祖、四昭四穆,共计九位神主。
到了明宪宗成化帝于天顺八年(1464年)继位时,大明太庙中正殿内的位置已经全部满了,分别是:德祖朱百六(始祖)、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世珍、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兴宗朱标被取消庙号、建文帝朱允炆无资格)、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当时没有庙号,无资格)。
二十四年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驾崩,明孝宗弘治帝继位。宪宗的神主按照制度将奉安于太庙正殿,但此时太庙正殿内供奉的从始祖德祖朱百六开始,加上四昭四穆,至英宗朱祁镇为止,共计九代,已经满员了。于是,孝宗下诏给礼部及宗人府,亲自解释了宗法“迁祧”的原则:“德祖以上,祖宗莫得其世次,德祖应以周后稷例,不可祧,其余亲尽则祧。”因此,孝宗将大明始祖德祖之下,离先帝宪宗血缘关系最远的懿祖的神主从太庙正殿中迁出,另建“祧庙”,将懿祖神主供奉其中。
之后,孝宗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武宗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先后驾崩,其神主都奉安于太庙正殿,嗣皇帝按照孝宗所做出的“迁祧”原则,将德祖之下,血缘关系最远的熙祖、仁祖神主从正殿迁出,迁往“祧庙”和懿祖作伴,一并供奉,以腾出正殿内的位置给孝宗、武宗神主。
因此,到了嘉靖帝在位时期,大明太庙正殿内的神主位置,是:德祖朱百六(始祖)、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而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世珍的神主,已经迁往“祧庙”供奉。
嘉靖帝要做孝子,追尊其父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上庙号“睿宗”,如果此时将睿宗的神主放进太庙正殿内供奉,那么之前的九位先帝神主中,就得按照懿祖朱、熙祖、仁祖的例子,被“迁祧”出正殿一位,移到“祧庙”供奉。而现有的九位神主中,德祖是大明皇室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人,孝宗皇帝有诏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所以可以一直供奉于正殿。太祖皇帝朱元璋则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有开国立基之赫赫功劳,自然“万世不祧”,并稳居于正殿正中,不管后世子孙嗣皇帝的血缘有多远,也不会“祧”到他头上。
既然德祖、太祖的神主不能挪位置,那么,太祖之下,距离“睿宗”血缘最远的先帝,就是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大明社稷的太宗朱棣;将六世祖太宗的的神主从太庙正殿中迁出,给父亲“睿宗”的神主腾出位置,世宗起初的心思,就是这个样子。
一百一十四年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世宗的六世祖、永乐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返回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继位,即明仁宗洪熙帝。
仁宗即位后,要为父皇永乐帝追上谥号、尊号,以评价先帝的一生功业,所以仁宗召集群臣,商议给先帝尊上何种谥号、庙号。而在廷议中,诸臣以先帝有“北征鞑靼、南讨安南、六下西洋、编写永乐大典、建造京师”等文治武功,实在是武功赫赫,德业昭昭。又兼具文武全才、宽严并济、荣受直言、保全功臣等圣德,一致认为要为其上“太宗”庙号,并随后尊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此后一百多年,永乐帝的庙号和谥号都是“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这一次,嘉靖帝为了要把父亲睿宗的神主摆进太庙正殿内,打起了已经安放于太庙内一百多年的六世祖太宗皇帝的神主主意,准备按照“迁祧”原则,把太宗的神主迁到“祧庙”中,然后把父亲睿宗的神主正大光明地摆进太庙正殿。
但太宗皇帝当年起兵靖难,历经三年苦战才夺取了皇位,虽然名为承袭太祖的大统,其实属于开创基业。而他之后的仁宗、宣宗皇帝,之所以能由宗藩成为帝系,都要拜太宗所赐,即使是嘉靖帝本人,也因为是太宗的直系后裔,这才可以有资格继位为帝。太宗的功业昭昭,后世子孙崇敬万分,嘉靖帝当然也不例外。
但不迁祧太宗,那么睿宗的神主就无法摆进太庙正殿,因此嘉靖帝硬着头皮想要直接将太宗的神主迁走。可这个时候,依旧不甘心败在皇权之下的文臣们又不干了,他们以太宗皇帝文治武功威名赫赫、功业昭昭为名,坚决反对迁祧太宗神主,尤其太宗是“靖难”成功、夺取的大统,实同于开国皇帝一般。这样的“开基”功劳,无论如何也不能像普通皇帝一样,被迁祧出正殿(其实这是文臣们在“大礼议”中吃了亏,一直不服气,总要在其他牵扯到礼制的地方争一争)。
其实,嘉靖帝也不想拉下脸直接将太宗的神主迁走,在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下,皇帝收回成命,决定越过太宗,在他之下寻找其他先帝神主,加以“迁祧”(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嘉靖帝最想迁祧的,就是堂兄武宗正德皇帝的神主牌位,不过这个更加不合礼法,文臣们和武宗关系再恶劣,也不会支持嘉靖帝的这个出格行为)。
但是,嘉靖帝想直接越过太宗、去迁太宗之下、其他先帝们神主的想法,又被文臣们所反对,大臣们借口“于礼法制度不合”、“有悖于祖宗圣训”等,对嘉靖帝的这个意见也不赞同(其实文臣们的潜在意思就是皇帝你别折腾了,睿宗的神主直接去祧庙和懿祖、熙祖、仁祖等老祖宗作伴最好)。
嘉靖帝何等聪明机敏,怎么会不知道文臣们的小心思,不过宗庙祭拜之事属于国家最重要、最严肃的大典,不能像处理“左顺门事件”一样,直接上棍子打得文臣们服气,那样就太没格局了。于是,嘉靖帝一反之前自己想要将太宗皇帝的神主迁出太庙正殿的主意,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月,用“尊崇太宗开创之功”的名义,正式将永乐帝的庙号由“太宗”升级为“成祖”,谥号也从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升格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用启、肇两字,以示崇敬成祖开创之意),将永乐帝的身份拔高到“开创之祖”的位置,和大明始祖“德祖”、开基之祖“太祖”并驾齐驱。然后,嘉靖帝明确“成祖”与“德祖”、“太祖”一样,都属于“万世不祧”之祖,永远在太庙中拥有崇高的位置,受后世子孙代代祭祀。
在使出了“釜底抽薪”之计、将文臣们的小心思干脆利落地反击回去、使他们哑口无言后,嘉靖帝再接再厉,将太庙正殿中,位于“成祖”之下的五世祖、仁宗洪熙帝的神主迁往“祧庙”中奉安,和懿祖、熙祖、仁祖去作伴(仁宗也是第一位神主被迁祧出太庙正殿的正统皇帝),为将来将父亲睿宗的神主送入太庙正殿供奉做好了最后一步准备。而文臣们再怎么标榜仁宗“仁宣之治”的功劳,他也只是“守成之主”,没有太祖、成祖那种开创基业的赫赫功劳,迁祧他的神主,文臣们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宗法礼制上也没有纰漏。嘉靖帝的“尊崇生父”目的,至此终于圆满完成。
原先嘉靖帝预备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当年,就正式将父亲睿宗的神主送入太庙正殿供奉,取代空出来的仁宗神主位置,但恰恰在这一年十二月,嘉靖帝生母、“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蒋氏因病薨逝,嘉靖帝悲恸不已,追谥母亲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因此供奉睿宗神主入太庙正殿之事就耽搁下来。
为了给母亲办丧事、以及千里迢迢将母亲的遗体运回承天府(安陆州),和父亲睿宗合葬于显陵,嘉靖帝暂时中止了将父亲睿宗的神主迁往太庙正殿的行动,睿宗神主依旧在单独修建的“世庙”内接受供奉。此后十年,嘉靖帝没有提出迁睿宗神主到太庙正殿,正殿内的历代先帝神主,一直只有八个(仁宗:那何必把我迁出来和几个老头子作伴呢)。
一直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嘉靖帝终于想起来自己父亲的神主还没有迁到太庙正殿,而五世祖仁宗的神主,早在十年前就和老祖宗们在“祧庙”中作伴了,提前布置好十年的局一直也没彻底落实。于是,嘉靖帝在这一年举行了盛大仪式,正式把父亲“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的神主从世庙内恭恭敬敬地请出来,然后供入太庙正殿内,以“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的原则(嘉靖帝心虚,不敢论世次)将睿宗神主奉于太庙德祖之左、昭四的位置,供奉的位次还在堂兄武宗皇帝神主之上(而睿宗生前,可是给武宗当了十四年的臣子)。
就这样,在孝顺儿子嘉靖帝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之下,生前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最高只是一个普通藩王的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朱佑杬,终于在身后享受到了正统皇帝的全套待遇,还进入了至高无上的太庙正殿,接受后世子孙的崇敬和膜拜,这在他生前,是万万不敢想到的。
明世宗嘉靖帝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驾崩,其子明穆宗隆庆帝即位后,按照祖宗所定下的迁祧规矩,将宣宗宣德帝的神主从太庙正殿迁出,改到祧庙供奉,给嘉靖帝的神主腾出了正殿中位置。此后,明穆宗隆庆帝、明神宗万历帝、明光宗泰昌帝、明熹宗天启帝先后登基、驾崩,他们的神主也依照祖宗制度,被送进太庙正殿接受供奉,相对的,原先的明英宗天顺帝(正统帝)、明宪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明武宗正德帝的神主纷纷自正殿移出,迁往祧庙供奉。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第十六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农民军攻克京师之后,自缢殉国于煤山。如果按照之前的太庙制度,崇祯帝驾崩后,神主将进入大明太庙正殿供奉,而此时需要从正殿被“迁祧”的,正是近百年前被嘉靖帝硬塞进正殿内的“睿宗献皇帝”神主。可是,大明中枢这个时候已然灭亡了,再也没有人会关心太庙中的“迁祧”、“供奉”事情,睿宗的神主迁不迁、崇祯帝(思宗)的神主入不入正殿,南方的南明历代小朝廷根本就顾不上考虑(大明太庙都不在南明势力范围之内了),“睿宗献皇帝”的神主供奉问题,就此划上了不是句号的句号。
▍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
其实理由很简单,作为“外藩入主”的嘉靖帝为了某种目的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也为了给自己父亲一个“皇帝”的名分并入太庙,那么作为关系最为疏远的明太宗朱棣(当时的朱棣还没有升级为明成祖,庙号为太宗)只能被移出太庙移至桃庙。
可能,这里大家会很疑惑,关系最疏远的不应该是朱元璋么?为何是朱棣要被移至桃庙而不是朱元璋?这里涉及一个知识点,朱元璋虽与嘉靖帝关系最为疏远,但其作为明朝开国之君有着“万世不桃、永享太庙”的权利。
武宗驾崩,嘉靖幸运继位
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没有留下子嗣,皇位该由谁继承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朱厚照没有子嗣且作为自己父亲的独苗亦没有亲兄弟。最终只能从武宗的爷爷宪宗的孙子辈中挑一位藩王以承嗣为孝宗之子、武宗之弟,继承大统。最终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成了这个万里挑一的幸运儿。
但,少年天子朱厚熜刚到北京城外,朱厚熜便与内阁爆发了第一次冲突。根据杨廷和(内阁首辅)的安排,以太子之礼迎朱厚熜,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这个时候第一次冲突爆发了,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就这样双方皆互不妥协,最后还是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于北京城郊受笺,由大明门入、奉天殿即位,正式成为大明帝国第十一位皇帝。
虽说,大明门非天大之事不允开启,但说真的彼时还有比新皇登基更大的事么?其实说白了这是杨廷和想欺朱厚熜年少给一个下马威,也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与文臣之间微妙的关系。
冲突升级,大礼仪之争爆发
经历了大明门事件后,嘉靖皇帝与群臣之间的矛盾又再一次爆发了,之时这一次他选择了以最激烈的方式去与群臣们做争斗。
嘉靖皇帝要加封自己的生父生母为皇帝与皇后。
朝臣们认为按祖制,嘉靖是以孝宗皇帝为皇考、武宗皇帝为皇兄以嗣皇位,那么宗法之上,他的生父生母已经不是他的父亲、母亲,不允加封。而嘉靖帝则铁了心要把自己生父的谥号升到兴献皇帝的高度,并将牌位升俯太庙,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坚持“继统不继嗣”,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这便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之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礼议之争持续了三年多,最终以无数的文臣遭受鞭刑,数十人致死亡,内阁首辅杨廷和辞官为结局,嘉靖帝取得最终的胜利,并追其父为皇帝。
步步为营,兴献皇帝升俯太庙,欲动太宗朱棣之牌位
随着在大礼仪之争取得全面胜利,嘉靖体会到了皇权的无上威严,为他后来变得独断专行奠定了基础。明朝原本士大夫共治的格局直接被打破,衰落也就此开始,当让这些都是后话。
回归正题,随着大礼仪的胜利,嘉靖便在皇城里为自己的父亲建了一座祢庙,并亲自命名为世庙。但,得陇望蜀的嘉靖不可能就此罢休,他在谋划着要将自己父亲的牌位抬进太庙。
但“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庙中只能安放七位皇帝的牌位,出去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位置永不可动,其余的则按照血缘亲疏,最远者移至桃庙。虽说明朝时,朱元璋改为了九个,但当时的太庙中仅供奉着八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与景泰帝朱祁钰除外)的牌位,留给嘉靖父亲的位置还是有的。但嘉靖帝又打起了小九九,先给自己的占起了位置,将自己老婆孝烈皇后的排位提前袝庙。这样子位置就不够了,那么作为血缘关系最为疏远的朱棣就面临着要被移至桃庙的命运。
峰回路转,无辜仁宗被移出太庙
要动朱棣的牌位,这可把群臣给逼急了,一顿哭天喊娘的向嘉靖细数朱棣之功。或许是嘉靖考虑到如无朱棣,大明天下亦落不到朱棣这一脉之上。便将朱棣的的庙号改为了“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即“明成祖”,如此一来朱棣便与朱元璋一样“万世不桃”。
但,问题还是在的,这个要移至桃庙的皇帝便成了明仁宗朱高炽,因为朱高炽在位时间较短,这次也没有朝臣在继续反对了。嘉靖尊其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即明睿宗,并奉睿宗祔太庙,这一刻嘉靖心满意足了,
直到隆庆帝(明穆宗)朱载坖继位后,觉得自己父亲做的可能太荒唐了,便将献皇帝的牌位移出了太庙,重新放回世庙祭祀,这件事情才算结束。
▍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
其实,嘉靖爷是玩了一招“欲擒故纵”,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死去的老爹兴献王荣获皇帝封号,进入太庙!这不仅仅涉及到他的面子问题,还涉及到政治格局问题
作为小宗继承大宗的代表性人物,嘉靖和永乐两位皇帝,原本就不是应该继承皇位的那一类人,只不过一个天上掉馅饼,一个自己作馅饼,终究还是把这馅饼吃在了嘴里
为了这出戏能够更加逼真,写实;所以聪明绝顶的嘉靖准备拿时任太宗的朱棣开涮
大议礼事件逐渐拉开序幕——所有的斗争根源都是政治斗争
由于明武宗朱厚照实在玩的太疯,忘记给自己生孩子,直接导致朱佑樘这一支彻底绝了后。没办法,按照太祖遗训兄終弟及的规定,五服之内关系最近的要数兴献王之子,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原本是地方上的土财主,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未来的一把手,这让朱厚熜很不适应,第一时间竟然选择了拒绝
等回过神来,他知道了,他是名正言顺的,他即将成为大明的天子!所以,他高高兴兴的准备进京当皇帝,可是在入京仪式上,这个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无情。武宗期间的内外一把手,也就是职业经理人杨廷和准备给他个下马威!
按理说,他跟朱厚照是哥俩,但在杨廷和等人的安排下,他需要从东华门入宫,以太子的身份暂居文华殿,再行登基仪式。要说朱厚熜绝顶聪明,他立刻否定了这一决议,并对左右说道:“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也就是说,他必须以新皇的身份直接从大明门进,于奉天殿直接即位。为此,他还扬言,如果不按照他说的来,他就不当皇帝了,回家当自己的土财主去!
最终,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妥协,但他们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大议礼事件,即将席卷整个朝廷
当个皇帝,连爹都当丢了?凭什么叫他叔叔!爹就是爹!
按理说,这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可能好面子,闹一闹就过去了。可让文官集团瞠目结舌的是,这个孩子却展现了非凡的政治天赋和斗争属性。按照惯例和祖制,杨廷和等人告诉朱厚熜,从今天开始,你爹朱佑杬就不再是你爹了,你得管朱佑樘叫爹,至于朱佑杬那是你叔叔!
这件事让年少的朱厚熜同志彻底炸锅,他死活不服“凭什么?当个皇帝把爹都当丢了?”可是,当他准备用亲情和真情打动大臣们的时候,他发现他错了,没有人站在他这边,所有人众口一词的表示“是的,皇上!您得管你爹叫叔叔!”年少的朱厚熜,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政治斗争的黑暗。于是,他准备登上政治舞台,和这一帮老油条好好过过招,奈何当时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太过铁板一块,他始终没有拉拢到自己的盟友,直到一个叫做张璁的人出现
凭借着对于古代宫廷礼仪的了解,他旁征博引,竟然论证出了一个结果——皇上,您爹还是您爹!这篇稿子一出,朱厚熜无比的兴奋“我终于可以认我爹了!”得以父子团聚的朱厚熜,立刻以此篇奏疏为武器和文官集团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斗争
而结果是——朱厚熜大获全胜,张璁平步青云。而文官集团这边,杨廷和无奈致仕,青年官员代表杨慎(杨廷和之子)被流放,仗刑致死官员几十人,文官集团彻底失败
父子相认只是第一步,我还得让他当皇帝——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立威
基本完成了阶级斗争的胜利,朱厚熜得以认爹,接下来就是让自己的老爹也感受一下皇帝的待遇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让群臣瞬间爆炸的想法——让老爹进太庙!
要知道,这在古代可不是说进就进的,复杂的礼仪要求,严格的制度都让进入太庙正殿变得十分困难,之前太庙中供奉的先祖,是七人;到了老朱这边,觉得太少,于是改成了九个人,毕竟人家是开国皇帝说了算,等到了嘉靖年间,这九个位置已经全部分配出去了,没有剩余。况且,嘉靖他老爹就没当过皇帝,怎么能进太庙?
但是,嘉靖就是坚持,必须立刻马上办。按照传统的宫廷礼仪,当朝皇帝是可以调整太庙的供奉,但问题是——动谁?按照大小宗亲疏的关系,首当其冲就是老朱,但开国皇帝哪能随便乱动?所以只能往下顺,也就是朱棣朱老四,跟朱厚熜一样,都是小宗入主大宗的代表,亲疏方面自然要差点事儿。可问题是,朱棣可是一代明君,永乐大帝啊、牛叉轰轰啊,还能给他搬出去么?无奈之下,大臣们为了让太宗朱棣继续在太庙待着,只能商议该称“成祖”,这样一来,和太祖一样级别,就可以在太庙里捞个铁饭碗了。于是,继续顺延,就到了明仁宗朱高炽,也就是朱棣的儿子。好嘛,在位不到一年但勤政有为的朱高炽被移出了太庙正殿,朱厚熜他老爹走了个后门,进来了
实际上,这一系列的操作,朱厚熜只有一个目的——掌控群臣。让所有的大臣跪倒在自己脚下,听自己的话,别搞事儿!
作为明朝历史上智商极高的皇帝,嘉靖一生都在玩心眼儿。而玩心眼的目的,也是为了掌控群臣,为了玩心眼儿而玩心眼。所以,如此聪明的人,断然不会做出什么把成祖牌位扔出太庙这种事情,他只是用这种方式,去警告那些有歪心思的人
当然,他在位的时候,是胜利了,所有人都臣服于他脚下,只是很快,随着儿子朱载垕的继位,深知老爹做事儿有点过,很快便下令将爷爷朱佑杬的牌位移出了太庙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请出太庙?
不管怎么说,人家朱厚熜还就是命好。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子嗣,而且他这一辈亲哥们儿里也没人,最后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以血脉亲疏来甄选皇位继承人,所以只能在朱厚照父辈的下一代的子侄中产生。选来选去,只有朱厚熜符合条件,天意如此,朱厚熜就有当皇帝的命。
年仅15岁的嘉靖(朱厚熜)当接到这个消息时,简直不敢接受这个事实。咬了咬了自己的手脂,疼得"啊呀"一声,知道这不是在做梦。
在杨廷和等人的安排下,嘉靖是从良乡进的北京城。他需要从东华门入宫,以太子的身份暂居文华殿,再行登基仪式。别看人小却鬼大,他立刻否定了这一决议,并对左右说道:“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也就是说,他必须以新皇的身份直接从大明门进,于奉天殿直接即位,所以说当时的嘉靖相当的不简单。为了镇住朝臣,居然放言,如果不按照他说的来,他就不当皇帝了,回家当自己的土财主去!
最终,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不得不妥协,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大礼仪之争",即将席卷整个朝廷。
按照祖制和礼法,嘉靖应以武宗之父孝宗皇帝为皇考,那么问题来了,他的生父生母名义上就不再是他的父母,这在嘉靖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兴献王走的早,是母亲带大的,一向行孝的嘉靖铁了心要给自己的生父上庙号。说白了就是向天下人宣布其父己由兴献王升格为皇帝。
但是,他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到大臣们的拥护和支持。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时期旧臣本来就想要压制皇权,使得嘉靖成为内阁指挥棒下的顺从皇帝。对于这种悖礼的做法,他们必然是要阻止的。其实嘉靖的做法也对,当了皇帝连自己的亲爹都不要了,这皇帝还叫个皇帝吗?
当时的嘉靖非常清楚这场"大礼仪之争"的背后暗藏的玄机。就是杨廷和等人想要欺自己年幼来压迫自己屈从。如果这次失败了,那么自己权位将受到极大的打击。所以嘉靖和杨廷和一直争论不休,寸步不让。杨廷和认为嘉靖一个少年皇帝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败下阵来,但嘉靖的手腕远远超出了杨廷和的预期。
为了让生父享有尊号,嘉靖特意写了《明堂或问》一书给大臣们看。其目的就是试探朝臣的心理反应,然后拉一帮斗一派。帝王的手腕就是玩人,还真有投机者嗅到政治气味。在张璁等投机者的帮助下开始逆转局势。严嵩也立刻见风使舵的转换了态度,还详细的为嘉靖规划好相关的礼仪议程。不久又称庆云显现,写《庆云赋》、《大礼告成颂》上奏嘉靖,因此而受到嘉靖的賞识和重用。位于湖北钟祥的完全以皇帝陵寝规制建造的嘉靖生父的显陵就是由严嵩监管兴建的。
有了支持自己的一批人,嘉靖心里就有底了。于是对那些在他眼里"顽固不化"的人,办法只有一个,廷杖伺候。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大礼仪之争”其实就是嘉靖和内阁争权夺利的一次最直观的体现。最终以无数的文臣遭受鞭刑,数十人致死,内阁首辅杨廷和的辞官而收场,从此嘉靖的皇权得到彻底巩固。
接下来,追封其父为皇帝,而且在皇城里建了一座祢庙,并亲自命名为世庙。虽然以后阻力没有了,但是其父明睿宗升俯太庙却遇到了问题。
按周礼,太庙应当供奉的是7个牌位。但明朝又有点不同,太庙供奉了九个牌位,所以皇位传到嘉靖这儿,太庙里座无虚席。
再加一变成十,十是双数,为封建帝王之大忌,必须是奇数,奇数为尊,所以必须出去一个,自己的生父才能进去。
太祖朱元璋注定不敢动。除他之外,血源上离嘉靖最远的只能是太宗朱棣,请出太庙,搬去后殿。这个时候很多大臣力保朱棣的位子,嘉靖也认为朱棣与他一样都是小宗入大宗,因而打消了此念,于是下诏拔高朱棣的地位,将太宗的庙号改为成祖。最后只能顺位而下,捡软柿子捏,对不住了您!没方法,明仁宗朱高炽被移出了太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