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败在傅淦手下了吗?怎么评价傅淦这个人?
▍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败在傅淦手下了吗?怎么评价傅淦这个人?
傅淦是一个精通经史,能书善画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全才,他淡泊名利,嫉恶如仇,乐善好施的人,他不爱当官,生活的平平淡淡,游乐天下以超凡的武艺,广交朋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武术大师。
▍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败在傅淦手下了吗?怎么评价傅淦这个人?
傅淦是大刀王五的师父,也是个奇人!
(影视剧里的大刀王五)
知道大刀王五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傅淦的就很少了。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位传奇武林高手的一生。
傅淦是山东聊城人,先祖傅以渐是清朝的开国状元(也是顺治、康熙的老师),所以付家绝对是大门大户。到了傅淦这时候,日子过得也是相当的潇洒。
傅淦从小就很聪明,书读的好,书画造诣也很高。而且,人家还是个医术高手,又从小练了一身好武功,典型的实力派高富帅,要是放在现在,妥妥的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可能因为从小长在富贵窝里,自己又非常有才,造就了傅淦比较任性的脾气。同治十二年的时候,30岁的傅淦考取了拔贡,拔贡的意思就是在地方参加考试,考中了就保送入京,进国子监学习。(拔贡不是每年都考,乾隆之后12年才考一次,属于特殊考试类型。)
应该说,傅淦如果这么走下去,也会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不过,人家个性啊,对当官没兴趣。豪门子弟的最重要任务是:玩。
所以,傅淦就是各种玩,四处旅游,时不时找人比比武。到了光绪年间,傅淦在北京居住的时候,听说了有一个名叫王五的人,似乎功夫很厉害。
(大刀王五)
王五是个难得的人才,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也是个苦命孩子。他从小就拜师学艺,练了一身好功夫。后来用多年积攒的钱,在北京开了一家镖局,开始全国跑镖,王五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名扬四海的。
再说傅淦,他听说王五这个人功夫好,人品也好,是很多人口中的大侠。于是,就想试试王五的本事。
某一天,傅淦装扮成普通的民间武师,专门跑到了王五的镖局里。当时王五正在练武,傅淦就在旁边假装冷嘲热讽。王五一看这人有点意思,估计是来踢馆的,于是就上前邀请傅淦,咱过两招呗,能动手就别吵吵。
于是,傅淦随意拿起了旁边的竹竿当武器,一连两次战胜了王五。两人又扔掉武器摔跤,王五依然不是傅淦的对手。两人一交流,王五才知道傅淦多么厉害。于是,热爱练武的王五立刻拜傅淦为师。
本来王五用的武器是双钩,傅淦觉得双钩不是武器的正宗,还是改练大刀比较好。于是,王五开始练大刀,也成就了后来“大刀王五”的名号。
傅淦这个人,性情豪爽,出手大方,颇有侠士风范。
(傅斯年)
也正因为这样,家业很快就挥霍的差不多了。为了生计,傅淦还专门跑去找李鸿章,希望能谋个官职。但是李鸿章公务繁忙,没有第一时间接待傅淦,这个公子哥的脾气也大,觉得李鸿章怠慢了自己,直接回家了。
于是,傅淦越来越穷。傅淦的妻子也是大门大户出来的,当初嫁过来的时候,嫁妆非常丰厚。日子过不下去了,傅淦就开始典当东西过日子。妻子的嫁妆,也被典当一空。后来穷到家徒四壁,傅淦只好靠教书和写字赚钱。
幸好,傅淦有才华,颇受欢迎,勉强也能养家糊口。不过他大方的脾气没改,看着别人困难,倾尽全力帮忙。据说有一次学生看他日子过得不好,送了些钱财,傅淦知道邻居没钱嫁女,立刻就把钱送了过去。还有一次他听到邻居半夜哭泣,原因是没有钱过年。傅淦二话不说,上房揭瓦,把自家的瓦揭下来上街卖了,钱送给了邻居。实际上,他自己也完全没能力置办年货。
总之,这个豪爽的个性,到老都没变。1922年,傅淦去世,享年78岁。
对了,大名鼎鼎、脾气火爆的傅斯年,就是傅淦的孙子。因为从小就跟着傅淦生活,言传身教,傅斯年也是非常个性,当年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叼着烟斗,指手画脚的和旁边的蒋介石说话,也是传遍大江南北了。
▍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败在傅淦手下了吗?怎么评价傅淦这个人?
傅淦(gan)(1844~1922)是清代的书法家,工诗书画,精通医术。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一位像南宋诗人辛弃疾一样能文能武的人。据说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曾败在他的手下。
<傅淦剧照>
当初看到这个问题时,我觉得是有人为傅淦吹牛,要知道大刀王五是和霍元甲、黄飞鸿、溥仪的第一保镖霍殿阁等人齐名的大侠,从来没听说有傅淦这位武林高手。
傅淦是否真有功夫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的孙子,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傅斯年曾在回忆录中记述过这件事。
我的祖父淡泊名利。同治十二年(1873年),29岁的祖父考中贡生后却不求进取,喜结交江湖人物,有一身好功夫(善武),仗剑走天涯,打抱不平,乐善好施,无经济来源,以至于家贫落魄,但不忘周济他人。——傅斯年语
<傅斯年>
接下来傅斯年记述了祖父打败大刀王五这件事:祖父曾在北京结识了王五,王五是一名镖师,当时使一对双钩。
王五多次和祖父交手,均败下阵来,遂拜祖父为师。祖父劝王五改用大刀,于是王五弃双钩,打造了一把精钢大刀,这以后才有了大刀王五之名。
<大刀王五剧照>
傅斯年9岁丧父,16岁时到天津读中学。祖父就成了他的课外老师。祖父的辅导奠定了傅斯年坚实的史学知识基础。
我觉得这是爷爷在闲谈时给孙子讲的一件往事。这件事是真的吗?
傅淦和大刀王五是同龄人,如果二人在年轻时切磋武艺,王五一时失手也有可能,傅淦提出让王五用大刀这件事有可能存在。如果说王五拜其为师我就有点不信了,王五从来没提过有傅淦这个师傅。
王五在十几岁时拜本地(沧州)著名的善使双刀的武师李凤岗为师。师满后,跟随师傅押镖行走江湖。
有了一点积蓄后,33岁的王五在朋友的帮助下,到北京开了一家源顺镖局,就在这当儿,遇到了傅淦。于是有了傅斯年记述祖父和王五交手败下阵的故事。
<大刀王五剧照>
王五弃双钩用大刀的事确实有,现代武侠小说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生前撰写的《中国武术史话》第三回:关东侠大名动京师,山西董单枪伏王五。第四回:王子斌发奋拜师,谭嗣同从容就义”有详细的记述。
书中章节第三回、第四回说的是王五拜山西董为师的故事。书中描写王五开镖局时,有一天他的镖局来了一位面如病鬼的老头,说要和王五比划比划。
王五起初不屑一顾,可老头却说,“你用你的双钩,我用一根竹竿就能打败你,王五差点气乐了。”
王五漫不经心和老头交手,谁知道一交手王五可惨了,王五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老头的竹竿神出鬼没,就好比一杆长枪上下飞舞,王五眼花缭乱只好败下阵来。
<大刀王五剧照>
老头看出王五心中不服,提出和王五比试拳脚,王五想凭借身高马的优势战胜老头,结果被老头用一只手打败。王五这次彻底服了,于是俯身拜山西董为师。
然后老头说,我不白打你,我的目的是告诉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自以为是,把你招收的徒弟赶紧解散,练武之人就怕树大招风。
老头接着说:“你不要用双钩了,你看哪个英雄好汉用这小玩意?你用大刀吧,我传你大刀刀法”,王五虚心接受,马上遣散重徒弟,潜心跟随山西董学习刀法,之后大刀王五之名满誉天下。
综上所述,傅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武术爱好者,想做王五师傅有点不靠谱,各种史料都没提到傅淦打败过王五,也没提到王五有这个师傅。这事只有他的孙子傅斯年书中记述过,不足为信。你觉得呢?
文/秉烛读春秋
▍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败在傅淦手下了吗?怎么评价傅淦这个人?
王五原名王正谊,清末著名武术家,是双刀李凤岗的徒弟,在李凤岗众多徒弟中排行第五,一把大刀玩得非常好,因此被人们称为大刀王五。
傅淦是一个比较全能的人,精通医术,擅长武艺,博通经史,小时候就在当地很出名,在同治十二年得拔贡,现在知道他的人比较少,但是提到他的孙子,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孙子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斯年,在傅淦的教育下,傅斯年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讲《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读完了。
傅淦这个人成就最大的是书法,并不以武术见长,他淡泊名义,得拔贡之后便不再参加科举,到处游山玩水,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为人耿直、仗义,遇到不幸的人,他都会帮助,虽然自己也比较贫苦,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1922年,傅淦以78岁的高龄与世长辞。
傅淦并没有打败王五,王五是京师的人,傅淦虽然会武术,但他并不是武术圈的人,他在各地游玩,并不像王五等人在本地弘扬武术,在各种小人书上,打败王五的人有李书文、李景林、霍元甲等,但是真实性就不得而知了。
大刀王五是一个非常仗义的人,具有家国情怀,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支持维新变法,希望民富国强,对于那些欺负国人的洋人,王五也是非常痛恨。
王五依靠做镖师起家,然后自己开办镖局,王五镖局的生意从山海关一直做到江苏淮安,由于王五为人仗义、收费合理,很快就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
甲午战败后,国人气愤不已,泱泱华夏居然被一岛国打败,御史安维俊上疏请求改革弊端,惩治误国者,却被清廷革职戍边,王五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主动担负护送安维俊的责任。
王五与维新人士谭嗣同关系非常铁,二人以兄弟相称,谭嗣同被害之后,王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活动兴起之后,王五加入义和团,1900年10月25日,王五被八国联军枪杀,人头被挂在城门上,他的家人不敢去取人头,天津的霍元甲只身赶往京城,趁着夜色将王五的人头取下,之后将其安葬。
王五最出名的就是那把大刀,据说后来被炼钢了。
▍清末第一武林高手大刀王五败在傅淦手下了吗?怎么评价傅淦这个人?
清末武林高手大刀王五知名度很高,甚至在九十年代还专门拍摄了同名电视剧,而与他亦师亦友的傅淦就逊色了不止一筹了。
傅淦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清代书法家,另一个是当代史学家傅斯年的爷爷。很显然,他是一个文科生,那他怎么和武术圈的王五发生了关系呢?
文科生傅淦与大刀王武切磋,谁厉害?
可谁说文科生就不能练武了呢?傅淦自小就非常的聪明,四书五经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他涉猎广泛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同时还通医术。最喜爱的健身运动就是打打拳练练武,没想到最终玩票玩成了大师。
▲:中间为傅淦
在封建时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作为状元后人的傅淦自然也免不了这个俗套得下科场博取功名。同治12年,他考取了拔贡。
拔贡是清朝选举人才进入国子监的一种手段,从乾隆时期形成了每12年开考一次的考试制度。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北大加上清华,是全国最牛的学校,没有之一。
每一届拔贡从每府学选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这个录取比例可比天下第一考司法考试可要低的多了,能够考取拔贡,傅淦可说是才华横溢。
按照一般逻辑,傅淦依靠拔贡这个出身,加上状元后人,顺治爷康熙爷两代帝师的子孙这个身份,可以在晚清官场中混的风生水起,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可是傅淦不是一般的人,人考取拔贡,只是对家族尽义务而已,他志不在官场。他像一只鸿雁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翱翔!
作为一个富二代,他开始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他增长的见闻开拓了视野,同时也对武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光绪年间,他听说四九城有一号人物叫做王五,武功挺好的,于是便动了想去会一会的念头。
义薄云天
王武是一个真正的大侠,不仅武艺出众,还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他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坚决支持好友谭嗣同的维新事业。
维新失败后,王武甚至计划去救援谭嗣同,只可惜势单力薄,没有成功。最终王五被慈禧太后出卖,脑袋被清廷挂在了城门楼子上,可悲可叹!
他的好友大名鼎鼎的霍元甲上演了一出只身闯京城,巧夺英雄人头的传奇。王五就是这么一个义薄云天的英雄。
在当时王五还只是一个镖师,傅淦假装成一个踢馆的,成功吸引了王五的注意。于是两个人就比划了起来!
双方先各执器械对练了起来,连着两场王五都败下阵来,第三场,大家索性徒手摔跤,算上前两场王五来了一个三连败!王五算是见识了傅淦的真功夫,二话不说便拜傅淦为师。
傅淦也不端架子,指点起了王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说服了王五改练了双刀!这才有大刀王五的名号。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传奇?然而个人认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考证。
如此高光的时刻,肯定会有记载,然而查了傅淦的百度百科,没有发现有这方面的记载,搜遍全网,也只看到傅淦家乡的网站有这个故事的记载,这就让我产生了疑问。
傅淦精通四书五经,又是杏林高手,又是武林高手,如此跨界的牛人真的存在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一个读书人,精通书法这在古代是很正常的,然而成为武林高手,这个跨度就有些太大了。
尤其是他到了30岁,刚刚考取拔贡,这说明在30岁之前四书五经的学习占据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在这个学习力最强的时候,武学可能只是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进行学习的,他不可能系统的深入学习。
其实,他真正接触到武学精髓的是在他的旅途之中,随着他不断的旅行,他的人生阅历的累积,他交往了许多武学大家,见识了许多武林“绝学”。
之后,凭借着他的超高的悟性,对于如何进招、如何拆招以及招法如何改进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能他的武艺并不出众,但他对武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像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一样。
然后在巧合之下,他认识了王五,与之成为了好友,并且点拨下王五,这让王五获益匪浅,才有了王五拜师的传说。
而傅淦是一个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即便他身上只有十块钱,当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可以把这十块钱毫不犹豫的全部借给朋友,正因为他如此仗义,这么豪爽,他很快就从富翁变成了负翁,只能靠教书和写字来赚一点钱养活自己全家。即便如此,他从未改变,从未后悔。
傅淦的个性对于少年傅斯年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才高八斗、混不吝、仗义疏财,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翻版的傅淦,傅淦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泰国人为何如此尊敬国王?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