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
很可笑的问题啊 请问题主历史上是关羽厉害还是秦琼厉害?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
题主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属于架空历史了啊。
不才就通过简单的对比法来做一些解释。不足之处请谅解。
朱元璋与努尔哈赤,都是带头打天下的人物,手底下肯定都有各自的文武人才,不然也称不上军事集团。所以,我们先来数数他们各自的手下都有哪些人,已经他们各自军事集团做出了哪些成就。
先说朱元璋
在父亲去世后,朱元璋去了皇觉寺,做了小行童,后来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入伍后,他身先士卒,精明能干。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纷纷投效。这年冬天,他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期间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共创大业。
朱元璋攻下滁州后,其亲侄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后来郭子兴病逝,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此时一些别处的将领都跑来归顺于他,在这些新归附的人中就有常遇春。另外投奔朱元璋的有安徽内陆水道的舟师头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们的船队让朱元璋有了自己的水师。
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此时朱元璋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军事集团。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后被杀,东吴灭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的军事集团先后剿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几大割据势力,又北上灭掉了元朝,把蒙古人赶回北方草原,整个朱元璋团队,名将辈出,徐达善统率,常遇春第一先锋,李文忠擅长奔袭,朱文正善守,邓愈善抚士卒,而朱元璋更是能力出众,他知人善用,让他们的军事才华得以显现。最后建立明朝,在杀功臣的时候,只留耿炳文和郭英这两个将领,一个善守可以应变,一个又是很低调而且不会震主的外戚,朱元璋看人的能力可见一斑。
再说说努尔哈赤
对于努尔哈赤,或者说明末清初的历史,各位看官通过各种清宫戏应该已经十分了解了。
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祖父觉昌安。他的两个弟弟,一个是舒尔哈齐,另一个是雅尔哈齐。
努尔哈赤年少时,常至抚顺关马市与汉人、蒙古人进行贸易活动。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习得蒙古语,对汉语也有了基本的认知。努尔哈赤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自谓有谋略。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收养一说,是被炮制出来的野史,原本属特殊时局背景下的产物。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队。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间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控制局势。
万历二年(1574年),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取王杲(努尔哈赤外公)之寨,杀掠人畜殆尽。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为了报仇,屡袭明军。明将李成梁兵围阿台藏身的古勒城。塔克世与觉昌安正在城中,明军攻城时。努尔哈赤的祖、父死于战火。
年方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本想起兵索报父仇,但势孤力单,归途中,遇到额亦都等人拥戴,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后胜利而归。八月,努尔哈赤攻打甲板城。努尔哈赤再度扑空,遂收尼堪外兰部众后而还。
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李岱驻守的兆佳城(今辽宁新宾下营子赵家村)发动攻击,取胜并生擒李岱。
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尔哈赤在对苏克苏浒部、董鄂部取得胜利之后,又剑指苏克苏浒部左邻之哲陈部。四月,努尔哈赤再率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征哲陈部,大获全胜。
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他处死。
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再攻哲陈部山寨,杀寨主阿尔太,又派额亦都攻打巴尔达城。至此,哲陈部完全被努尔哈赤吞并。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苏完部、董鄂部、雅尔古部三部军民归附努尔哈赤,他厚待来投之诸部首领,以索尔果之子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将长女许配给何和礼、并收扈尔汉为养子,赐姓觉罗。后来,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与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之时的麾下猛将额亦都、安费扬古并称“五大臣”,成为努尔哈赤政权中的中流砥柱。
其后,努尔哈赤再战兆佳城,斩城主宁古亲章京。同年,努尔哈赤攻克完颜(王甲)城,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经过5年的征战,努尔哈赤相继征服建州5部。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当努尔哈赤率兵东向,征讨长白山各部的时候,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布寨联合乌拉、辉发、哈达及蒙古科尔沁等九部向建州发动进攻。双方战于古勒山。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败九部联军,阵斩布寨,生擒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从而为其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由于海西势力强大,难以迅速征服,努尔哈赤遂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在与明廷深示臣服,与朝鲜、蒙古表示友善的同时,重点拉拢势力较强的叶赫、乌拉二部。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尔哈赤以背盟为由,灭掉哈达部,擒杀猛格孛罗。同年,努尔哈赤采用了蒙古文字而为满语配上了字母。海西女真的削弱,使努尔哈赤得以全力进攻东海部。
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连续进兵东海,相继征服渥集部的瑚叶路、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雅兰、乌尔古宸、木伦、西林等路,攻占渥集部东额赫库伦城。东海库尔喀部亦纷纷归附。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努尔哈赤命令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三员大将率三千兵马即刻赶至蜚悠城收服部众。此役,建州军斩杀乌拉军三千余众,得马匹五千余、甲三千余,获得大胜。乌碣岩之战进一步地削弱了乌拉的实力,而且也打通了建州通往乌苏里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中下游之路,对后来招抚野人女真起到了作用。不久,褚英、代善等率五千兵再克乌拉之宜罕山城。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二月,努尔哈赤率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亲征乌拉,建州兵沿乌拉河南下,连克河西六城后,兵临乌拉城下。布占泰见势不妙,再度乞和。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率代善、侄阿敏、大将费英东、额亦都、安费扬古、何和礼、扈尔汉等三万大军再征乌拉。建州军势如破竹,乌拉灭亡。
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努尔哈赤的名号亦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至“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到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同时率步骑二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
天命四年(1619年),明神宗命杨镐分兵四路攻打后金,努尔哈赤探知明军行动后,认为明军南北二路道路险阻,路途遥远,不能即至,宜先败其中路之兵,于是决定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10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
两军交战,明西路军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在歼灭杜松军后,即将八旗主力转锋北上,去尚间崖方向迎击马林军,明北路军除主将马林率数骑逃回开原外,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击败马林军后,立即移兵南下,迎击明南路军。三月初三,为全歼南路军。
李如柏军行动迟缓,四路军中只有他这一路仓皇败逃,未被歼灭。
之后,努尔哈赤经过数次大战,使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叶赫部由此势成孤立。同年八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围困叶赫部东西二城,一举攻克,杀叶赫首领金台石、布扬古,消灭叶赫部。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市)。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守将袁崇焕以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败之,兵退盛京(沈阳)。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病势转危,遂决定乘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八月十一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68岁。努尔哈赤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综合二者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发现。
朱元璋和努尔哈赤都是起兵打天下的主,都是各自朝代的奠基者,但还是有一些区别。
朱元璋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并称帝,是实打实的开国皇帝。在他的成功道路上,他纵横捭阖,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
他手下名将如云,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朱文正等等,这些将领都是一场场硬仗,一次次拼杀中磨砺出来的。一帮文臣也都是治世好手,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等,这些人在王朝肇始,百废待兴之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让大明这个新生王朝迅速发展起来。
朱元璋还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以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大明建立之后,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多都很有出息为国守边,多次北征,把残元势力彻底赶到极北草原。重塑汉民族的民族信心,再次让汉人挺起了腰杆。
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自称天命汗。到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而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要到他的孙子,顺治皇帝了。历三代才平定华夏。终努尔哈赤的一生,都在为了平定辽东而努力,直到死亡,他都没能打进山海关。而努尔哈赤太祖皇帝的称号也是后人追封的。
努尔哈赤手下的著名臣子有费英东、何和礼、扈尔汉与额亦都、安费扬古这“五大臣”,除了五大臣,后来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大贝勒也是十分出色军事将领。再往后的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等等,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几乎个个都能征善战,大清朝也是在他的儿子皇太极,多尔衮的接力下才最终建立起来的。
所以综上所述,若单论两个军事集团的实力对比的话,朱元璋的军事集团应该更胜一筹,毕竟他带着自己的团队从南到北推翻了军事实力强大的元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而努尔哈赤一生,都还只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所以朱元璋团队更胜一筹。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
我们就假设能够时光穿越,让明初的朱元璋集团与努尔哈赤集团碰撞一下。
前奏:
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城,大明的开国大典上。刚从汴梁前线返回不久的朱元璋时年40岁,踌躇满志。在南方基本平定、明军正在席卷中原之际,宣布了大明的建立。
与此同时,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刚穿越过来的努尔哈赤和他的属下正一脸懵懂,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到了明初。然而努尔哈赤很快弄懂了眼下的情形,开始思考怎么办?
熟读《三国演义》,在明朝做过官的努尔哈赤颇有韬略,又知道朱元璋的实力。他决定趁着明朝、北元争斗之际,在两者之间左右讨好,逐步发展实力。
交锋之始:
1371年明军15万人分3路北伐北元,2路都遭到了失败。朱元璋经此一败,改变进攻方向,不再大举进攻漠北的蒙古本部,分兵进攻侧翼的青海和辽东。
此时,努尔哈赤已经占据了辽东全境,有10万多军队,其中骑兵有3万人。他知道,鉴于辽东已有大量汉人,朱元璋终于向辽东下手了。
因为努尔哈赤一直隐藏实力,朱元璋认为平定辽东不需要太多兵力,只派了2万人。这2万人顺利经过渝关(山海关)进入辽东,并设置了定辽都卫。
刚设置不久的定辽都卫,遭到了努尔哈赤的突袭。2 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小部分逃出辽东并向朱元璋汇报了情况。
努尔哈赤大战明军:
南京的朱元璋闻听辽东战报,勃然大怒,先派文官出使朝鲜,要求朝鲜臣服并出兵助战。然后下了圣旨:徐达领兵15万,出北平经渝关(山海关前身)先行进入辽东;另一路由蓝玉(常遇春已经在1369年去世。)带领15万,走海路乘船进入辽东。
一直臣服于元朝的朝鲜,在是否臣服明朝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所以没有出兵辽东的打算。而大明的战车却高效率的隆隆开动,徐达、蓝玉两路兵马迅速集结起来开赴前线。
努尔哈赤也与麾下商量出了对策:在明军会师之前各个击破。
得知徐达的军队东出渝关后,努尔哈赤对麾下说:“先放明军入关,拉长他们的补给线。等他们疲劳、补给缺乏时,找个开阔的战场,用我们擅长的骑射打他们。”
徐达所部经过辽西走廊,一直行军到锦州一带的开阔地,才遇到努尔哈赤的大军。在努尔哈赤的对面,一向严谨的徐达扎下了营。
此时营口一带的港口,蓝玉已经登陆了,然后带兵迅速向沈阳一带进攻。
努尔哈赤见徐达营盘严谨,无懈可击,就列阵野战。徐达也立即下令迎战。
努尔哈赤一上来,就让2万轻骑兵轮番迫近射箭,被明军的严整的弓箭给压了下去。2万轻骑兵的背后是努尔哈赤的1万披双甲的骑兵,拔出雁翎刀迅速的冲向明军的中军。
明军的箭雨射不穿双层的棉甲,只能射杀一少部分马匹。箭雨停后,明军的前沿阵地又响起了密密麻麻的铳声,铳丸也难以穿透双层棉甲。后方的徐达埋怨道:“焦玉的火铳,被传得神乎其神,打元军的单层甲还行,打双层甲就不行了。”
徐达想了一会儿后,果断的下了决心:“开炮,集中打对面的重甲骑兵。下令7万骑兵全部出动,给我冲跨对面的骑兵。”
努尔哈赤的双层甲骑兵,很快就冲到了明军的阵地。然而遭到了大纵深布阵的明军顽强抵抗,重甲骑兵的冲击终于被停滞了下来。
轰隆轰隆,明军的在几百门火炮一齐开炮,炮弹在清军的骑兵里犁出一道道血胡同。紧接着明军的骑兵出动了,按顺序一波一波的冲了上去迎战敌人的骑兵。
努尔哈赤没有下撤退的命令,所以他的骑兵部队就坚持不撤。明军的骑兵规模太大了,渐渐淹没了努尔哈赤的骑兵,然后继续冲击努尔哈赤的步军阵地。
努尔哈赤连忙下令:“佟养性,快开炮!”佟养性的30门火炮,射出一颗颗炮弹,却根本挡不住明军的冲击。努尔哈赤见几万明军骑兵冲得太猛,只好下令撤退。
徐达下令追了一段,就收兵了。
努尔哈赤把残兵败将聚拢起来,发现只剩下5万不到的步兵,骑兵只逃出来几了千人。盔甲快丟完了,火炮则是全丢了。努尔哈赤怕被徐达赶上,连夜撤退往沈阳一带去了。
然而在通往沈阳的路上,蓝玉早已经在等了。努尔哈赤刚进入半路的一个险要地段,蓝玉就知道了。
蓝玉旁边的几个将领乐呵呵奉承道:“义父,努尔哈赤这小子碰到咱们就完了,孩儿们肯定能把他活捉了。这辽东第一功,是咱们的。”
蓝玉点点头:“努尔哈赤这小子挺厉害的,要是活捉不方便就直接弄死算了,伤了自己就不好了,为父会心痛你们的。”
…………
努尔哈赤大军的四周,明军漫山遍野而来。努尔哈赤的军队,器械损坏、体能不足,很快被淹没在蓝玉的大军之中。
努尔哈赤的身旁是最精锐的八旗子弟兵,对面的明军头子对手下吼道:“兄弟们,咱们都是大帅的义子。咱们把努尔哈赤这小子抓住,给父帅献功去,杀~~~”
努尔哈赤寡不敌众,被蓝玉的义子们杀光了所有人,自己也被击晕活捉了,不久和家人被押往南京献虏。
半月后,明军肃清了努尔哈赤的残余势力,真的是犁庭扫穴了。
半年后,朱元璋设置了辽东都司,管理辽东事宜。后来,朱棣又设置了努尔干都司,管辖整个东北地区。(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
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分别是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太祖。无疑,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虽然两者生活的时代相距二百多年,经过潜心分析,如果把清太祖定位为卓越的军事家,那么明太祖就近乎天才的军事家。
下面,从六个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两人的起点有高低
明太祖出生赤贫,他的父母逝世后,连一块葬身之地都没有。好心的邻居刘继祖借给他一块坟地,他才得以把父母草草安葬。为了活命,他舍身出家皇觉寺,后又因为当地闹饥荒,不得不做了化缘僧,以行乞度日。
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没有接受一天的正规教育,并且长期衣食无着,他的体质应该也不会太强壮。
清太祖的生存状态要好些。他的祖父觉昌安曾经是建州左卫的领袖,后来随着建州右卫王杲的崛起,他的日子很不好过,就跟随王杲一起混。
从史料记载分析,觉昌安和明朝很亲,做生意很有一套,属于没什么野心、“素食”的那类人。并且,他的身份属于明朝派遣打入建州右卫的自己人。很可惜,在李成梁剿杀王杲儿子阿台的战役中,觉昌安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在城破之时被明军误杀了。
努尔哈赤的生母在他十岁时过世,他受过继母那拉氏的虐待,被逼到山上去挖人参、采松子。所以说,在他青少年时期,是喝着山泉水、啃着人参长大的,想必身体很棒。
《东夷考略》中说:“奴儿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雏视之。”
《建夷授官始末》中也说:“时努尔哈赤十五六,抱梁马足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如养子,出入京师,每挟奴儿与俱。”
从上面二则记载看,努尔哈赤在十多岁时曾有过被李成梁俘虏的经历,他很会来事,搏得了成梁的好感。李成梁让他做儿子们的侍读,还带他到京师去增长阅历。
出于对努尔哈赤父、祖之死的愧疚,李成梁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努尔哈赤后来宣称自己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其实,他那时已经是部落的首领,还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本书中涉取了丰富的军事知识。
总之,相较于明太祖,清太祖的起点更高些。
第二,时代风芒不一样
朱元璋就不多说了,在他的时代,那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百无禁忌,一马平川。
努尔哈赤虽然说也十分牛,但他至少有克星,这就是说传说中的“一座城”、“一个人”。
一座城指的宁远、一个人说的是袁崇焕。当年,爱新觉罗先生携连克辽沈七十城的余威、兵锋直指宁远城。他碰到了一个生荒子,这个生荒子的心理素质很好,可着劲地架起红夷大炮放。一个不小心,先生让炮弹咬了,八个月后,含恨而逝。
而传奇的宁远城,不仅坑了清太祖,还坑了清太宗。以至后来吴三桂孤军守宁远,皇太极楞个不敢打,发动一系列的劝降攻势。初步统计,仅劝降信就写了不下二十封,清太宗还亲自操刀写了一封,因为明朝彼时还没亡,吴三桂就没怎么理这些说客。
第三,工作效率不一样
朱元璋25岁从军,15年后,登基称帝。同年,攻破元大都。
清太祖同样是25岁起兵,经过33年的征战,建立后金。有一点缺憾就是:至努尔哈赤身死,没有搞定女真叶赫部,其铁骑也没有触摸到明长城。
第四,明太祖的军事指挥技能更全面
努尔哈赤终其一生,都是在陆地上叱咤风云,虽然女真人也有渔猎的生存技能,但他没有指挥过水战。
朱元璋军事生涯中的胜负手是鄱阳湖水战。当时,陈友谅的战舰大呀!
陈友谅战舰“高数丈”、“上下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在攻击太平时,陈友谅直接将船开到太平城靠江的城墙边,用短梯从容地爬上了城头。另外,“这种战船上下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上下面只隔一层木板,然而,下面却听不到上面的说话声”,“这种设计非常科学,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即便上面吃了败仗,下面还是照样会拼命”。
面对三倍于已的敌兵,朱元璋迎难而上,他先后运用了设伏、火攻等战术,凭借着悍不畏死的团队,大败陈友谅。
清太祖英武天纵,作为北方人,当他看到那些巨无霸的战舰,应该会不太适应吧!
第五,明太祖征伐的难度更大
朱元璋统一天下,是从南往北打,这比从北往南打更难。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北方的地势开阔、相对平坦。当具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指挥才能时,平定北方推进速度快。一旦整合了北方势力后,夺取南方就指日可待了。
历史上有众多从北往南打的成功案例,但从南往北打,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例,蒋先生勉强成功了一半。
南方势力不容易整合,因为南方多丘陵地带,并且山脉水网交织,各方势力据险固守,没有逆天的本领,成不了事。
第六,在将将的能力上,朱元璋更胜一筹
清太祖和明成祖有点像,打起仗上都喜欢亲自动手,然而战场无情,终归有闪失的时候。譬如说努尔哈赤先生,因为有长白山人参打下的底子,身体健硕,67岁高龄都带兵亲征。
明太祖40岁以后,就不再御驾亲征了,因为他培养了一大批可以独挡一面的将才。
在洪武年间,明朝有8次北伐,先后使用的统帅型人才有:徐达、李文忠、冯胜、沐英、朱棣、蓝玉、傅友德、唐胜宗、郭英等等。手下猛将如云,真是让人羡慕呀!
结语:
虽然明太祖和清太祖同归太祖的级别,但其实差距挺大的。清太祖和明太祖之间,至少隔着五个人。
其一,皇太极,补上威服朝鲜这一课;其二,多尔衮,补上宁远绝地这一课;其三,顺治,补上入主关内这一课;其四,康熙,补上大型水战这一课;其五,雍正,补上刷新吏治这一课。
以上,是我的真实想法。究我本心,很想夸夸清太祖,然而,实力它真的不允许呀,请恕我爱莫能助。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
毛主席评历史人物军事能力:“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朱元璋和努尔哈赤,大概是全国总冠军和地区冠军的区别,这是单论两人的军事水平。
(明太祖 朱元璋)
以结果做推导
如果上升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对比,明初对清初就是全面碾压。
原因很简单,努尔哈赤终其一生也没打出辽东,仅止步于宁远城下,这还是面对风雨飘摇的晚明,清朝统一中国,是在又经历了皇太极、顺治两代人以后的事。
明初的军事集团,是建立在击败不比自己弱小的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后,又组织北伐将蒙元赶进了大漠,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
一个地方割据性政权,一个是大一统政权,这就是能力上的天差地别。
人口硬伤
(清太祖 努尔哈赤)
明初全国兵力大致150万,这一百多万人马可不是后期那种堕落为农夫的卫所兵,大部分是从统一全国战场上打出来的老兵,或者收编的精壮部队,单次动员10-20万军队是常态,六次北伐把北元打的哭爹喊娘,捕鱼儿海一战,基本把北元主力部队一扫空。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发展到萨尔浒之战时,倾全国之兵不过6万,直到顺治帝入关时人马也不过20万左右。
人口是制约军事的最大问题,明军在萨尔浒实际损失了五万人马左右,虽然肉痛,但谈不上伤及根本;如果后金在萨尔浒损失了五万人马…
假设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对上的,是明初巅峰战力时期的十几万明军,那种“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在绝对的实力碾压下不会有太大发挥空间,只会让明军欣喜——终于抓到你的主力了!
总结一下,努尔哈赤的强大,是基于明军200多年不断腐化,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前提下;换句话说,不是努尔哈赤有多强,而是明军变弱了,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如同两百多年后,面对太平天国的崛起,清政府也只能依靠汉人武装去镇压,曾经“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兵已经堕落的和明末军队无异了!
------------------
推荐阅读:
每次在我好不容易将孩子哄睡后,家里人老是不注意制造出一些声音把孩子吵醒怎么办?
小朋友上学前提前学了数学,后面是按老师进度学,还是提前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