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疯,笑我颠,酒肉穿肠过”。提起济公,很多人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一个衣衫褴褛、放荡不羁的“癫僧”形象。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实济公也曾经是一个衣食无忧、风流倜傥的“富二代”呢!如今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就保留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济公故居”。
说济公是一个出身豪门的“富二代”,一点儿也不夸张。济公本名李修缘,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父亲李茂春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笃信佛教,乐善好施。
或许是因为李家世代积德行善,才造就了济公这样一位学问渊博、扬名万世的得道高僧。虽然济公出身豪门,却没有沾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皈依佛门,普度众生,最终成为人们心目的“活佛”。只可惜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昔日的李府豪宅早已无迹可寻。如今我们眼前看到这一座建筑面积达到6310平方米的济公故居,也是后人根据民间传说重建而成。
据说当年被誉为“活济公”的游本昌老先生,曾经特地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探亲”。在游览完这一座“山寨”济公故居之后,老人家激动地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好!”游览济公故居最大的感触,就是体会当年李修缘是如何毅然舍弃富丽堂皇的百万家财?走上了一条云游四海、扶危济困的济世之路,从凡人李修缘变成“济公活佛”的心路历程。
平心而论,这样一座后人重建而成的“山寨版”济公豪宅,一张门票30元,你愿意来看一看嘛?
▍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相信这首歌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上世纪80年代由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大受欢迎,很多人都是通过电视剧而认识到这位疯疯癫癫又不失智慧与善良的老和尚济公身上的那种洒脱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济公,据《灵隐寺志》记载,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浙江台州人,他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山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十,仍膝下无子,虔诚拜佛终得此子,这也许是与家族好施行善有关。在济公出生的那一天,恰巧国清寺降龙罗汉神像无辜崩塌,这异象被住持慧远法师看在眼里,遂给他赐俗名字修缘,从此与佛门结缘。
李修缘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深受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18岁时来到灵隐寺,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法名道济。慧远法师此时是灵隐寺的住持,所谓名师出高徒,道济在师傅的教诲下打下了很深的佛学根底,他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还经常和那些孩童厮混在一起,他性格放荡不羁,常不遵守寺门戒规,甚至蘸大蒜吃狗肉,有人告到瞎堂慧远法师那里,禅师则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历史上的济公从不受佛法诫规约束,喝酒吃肉,形象与乞丐没什么两样,戴着一顶破帽,拿着一把破扇,还有一壶酒相伴,表面疯疯癫癫,内心充满大智慧,常常成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他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被尊为“济公”。
济公虽然行为举止似痴若狂,但他却是一个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高僧, 他学问渊博,行善积德,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组,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许多诗作。
济公一生济世救人,神通广大,才华横溢,乐善好施,他懂医术,为老百姓治愈了不少的疑难杂症,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老百姓尊他为“活佛”。
慧远禅师圆寂后,济公失去了庇护人,他于1201年来到了净慈寺,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济公于虎跑寺辞世,享年61岁。
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所到之处都留下过关于他的故事,除暴安良的形象早已在中深入人心了。
民间故事中济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其实并无证据证明道济禅师曾说过这句话,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元朝杂剧中常常出现,后来被民间艺人安到了爱吃酒肉的济公身上。
济公这个人即使是在历史上存在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必然有小说加工的成分。
▍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济公,这是民间的说法,他的法号,叫做道济,一些看不惯济公行为的人,叫他济颠。
他是南宋时期的一名得道高僧,俗名叫做李修缘,他的父亲,曾经官居节度使,退休后生活在杭州。
▲:得道高僧虚云禅师
李家中年得子,爱如珍宝,李修缘自幼聪明过人,本来家里人是想要李修缘考一个功名,当个官,好光宗耀祖,但李修缘对诸子百家,科举的那些学问书籍,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是对佛法感兴趣。
父母去世后,李修缘就开始去国清寺出家,成了一个和尚。
济公的传说,在民间太多了,光是济公传这本书,写的人就很多,说的人更多,比较著名的就是郭小亭版的济公传,这些传说或者民间小说,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刺贪讽恶,扶危济困,有的是神魔斗法。
而电影电视形象中,游本昌老师的形象,就偏重于刺贪讽恶,扶危济困,而陈浩民的济公形象,就偏重于神魔斗法。
如果从历史上的济公看,神魔斗法,济公是不会的,甚至连变魔术变戏法也是不会的。
但这个人,博学多才,诗文都很棒,的确心存正义和仁爱之心,而且敢于为民做主,敢于扶危济困,他有极高明的医术,他为老百姓看病,十分热心,并且非常用心,他通过高明的医术,救助了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很爱戴他,尊称他为活佛,于是济公的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至于说为民请命这样的事情,济公也非常注重,这和那些只顾拿着老百姓香火钱的假和尚不一样,济公的仁爱之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但济公所能做的,只是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但最终的决定权,依然是在官员手里。因为南宋期间,佛教十分盛行,各级官员,无论是清廉也好,贪婪也罢,对于佛教以及和尚都是相当客气的。
他们很愿意给一些高僧一些面子,来让自己在积累一些功德。
因此,对于官员来说,给济公一个顺水人情,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何况,济公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是能够体现民意的。
而在老百姓看来,济公是一个敢为民请命的好和尚,这样的好和尚,一定会让老百姓爱戴。 在影视以及传说中,济公是一个诙谐幽默,邋里邋遢的和尚,他喝酒吃肉,不守清规戒律,活像一个乞丐。
历史上的济公,也的确如此,虽然艺术创作中难免夸张了一些,但济公的邋遢,诙谐,以及喝酒吃肉,却是真的。
至于说,济公为什么要如此做派,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答复,只能解释为,济公的修佛理念,和人们所理解的修佛理念不同。
济公是一个得道高僧,在济公传中,有一句是,叫做唯我修心不修口。这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济公会变得这么与众不同。
如果再结合慧能的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可以理解,济公的境界,已经超出自我的范畴,他并不在意皮囊和清规戒律,只是在内心深处,守一方净土。
因此,济公喝酒吃肉,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但他普渡众生的佛心却始终没变。
佛,只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看似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实际上是源自于老百姓心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人们心甘情愿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才会有力量。如果空有一些威严,人们只是惧怕,信仰无从说起。
要让人们真正的认同,并且心甘情愿的信奉佛,那么,就必须把姿态放得比普通老百姓更低,只有这样,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做事,让老百姓真心体会到佛的普渡众生,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从释迦牟尼割肉喂鹰,到济公放浪形骸,这些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做信仰,怎么能让人们真心的信佛。他们只是人们身边的一员,用自己行动,让人们感受到佛性。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嘲笑这些信仰,为什么不像是以前那般的虔诚,因为,现在修口的人太多,修心的人太少,高高在上的人太多,深入民间的人太少,想要收取香火钱的人太多,割肉来普渡众生的人太少。
我明白了,为什么济公可以让所有人敬若神灵,直到今天,他的故事都在流传,因为济公明白,能让老百姓真心认可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其他的,都是浮云。
▍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唱着“哪里不平哪有我”的济公,被民间渲染成降龙罗汉下凡的法力高强、锄强扶弱的神僧。他身披一件破袈裟,手持蒲扇,穿着破鞋云游四方。这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济公形象,但他的原型并不是虚构和杜撰的出来的,历史上确有其人。
历史上的济公,本名李修缘,法名道济,于1148年生于南宋绍兴,卒于1209年,享年61岁。从历史角度来说,“法力高强”是神话,但锄强扶弱却是事实。道济法师因才华横溢,乐善好施,锄强扶弱,被百姓尊称为济公。
道济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的驸马,李遵勖家族世代信奉佛教,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虔诚拜佛,老来生得济公。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了俗名叫修缘,济公从此与佛门结缘。
济公的家世还算不错,很多亲戚在朝为官,但他并未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济公少年时深受佛道两教的熏陶。父母去世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一代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济公一生的事迹,被民间渲染加工的离奇古怪。实际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且颇有才华的有名僧人。其佛学造诣颇高,他的一生行径与普通僧人完全不同。
济公一生喜好云游四方,他的足迹遍及到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他的外在衣着形象与影视剧中的相差无异,即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治病行医,排忧解难,广济民间疾苦。因此,济公的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济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常以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不受佛教戒规约束的形象示人,使得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的四言诗: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这首诗到出了济公悟道的本质,他认为的修行并不在于外在的修口修形,而是在于你有一颗虔诚向佛的心。有些整天吃斋念佛,嘴里喊着一心向佛,但心中却无意向山、无意向佛,经常作出些不道德的事情。外在行为并不能完全判断出一个人的好坏,需要透过现象观察本质。济公用自己的行为,阐述了这一道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济公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大吃大喝的理由,成为了一些人意志不坚定的借口。这显然是误解了济公活佛的本意,大家对这两句朗朗上口,是只知前两句,不知还有后两句。济公要表达的重点是后两句,即“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的修为的高深境界,绝非是凡夫俗子所能参悟的。传说,沈员外送给济公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偷吃了一只小翅膀,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认,于是济公吐出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也是有来历的,是说明末的破山禅师,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李立阳嗜杀成性,禅师为了救一方生灵,便要他减少不必要的杀戮。李立阳故意刁难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禅师遂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破酒肉之戒,使许多人活下来,一时成为美谈。
明朝还有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难民于山贼之手,不惜破戒。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人。于是他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坦然自若。山贼为之一惊,只好放人。
为了救苦救难而吃肉喝酒,真正的历史中也是有记载的。但并不是普遍的行为。济公并不是说为喝酒吃肉而专门吃喝,而是在救苦救难与破戒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佛家的修行本就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才是修行的本质。
济公衣衫褴褛,鞋帽皆破,貌似疯颠,他先后在国清寺、灵隐寺、净慈寺均住过。济公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这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的形象。济公撰写的《净慈寺志》、《台山梵响》等诗作,就是他修为的有力支撑。
▍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济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他是浙江台州天台县永宁村人,原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生活时代为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至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是南宋时期的高僧,为当时人尊称为“活佛济公”。
我们还是以济公来称呼“他”。
济公的家世不凡,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遵勖是他的高祖,父亲李茂春虔诚拜佛,年近四旬时,才生下济公。
济公早年在村里就读,父母去世后,深受佛教影响的他,在国清寺出家,后成为住持高僧瞎堂慧远的徒弟,取为名道济,之后他又曾在灵隐寺、净慈寺居住过。
济公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常常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貌似疯癫,举止猖狂,很难让人与那些举止稳重、庄严肃穆的传统高僧联系在一起。
他学问渊博,精通医术,又喜好打抱不平,乐善好施;他喜欢游历,出行四方,又不修边幅,穿着随心,不以世俗为准;他性格率真,扶危济困,又为人治病行医,解救危难。
济公云游四方,足迹遍及各地,所作所为,为人所称颂,广为传诵下,他的故事越为神化,并演绎出了各种版本的事迹,凡间的高僧渐渐向罗汉转世的活佛靠拢,也就越来越受人们的敬仰。
相传,济公不仅医术高明,还擅诗善文,知名学者南怀瑾在读过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后评价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
我们且来看看这四首.
(其一)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其三)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其四)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
推荐阅读:
有哪位酒神说说茅台酒瓶里有一个玻璃球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放?
人生拥有的幸福和所有,都将在生命最后刹那消逝,人生只是一个体验的积累,终将完全归于无。是吗?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