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农村的讲究很多,有些讲究,听起来就带有唯心的迷信色彩,但是,大部分人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人们主动遵守这些习俗,不敢找不自在。比如:“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在人婚礼上,你如果给新人送把伞,无论你送的伞再好,也让人感觉丧气,因“伞”的谐音就是“散”新婚就散伙绝对不吉利。同样,“丧不后补”,农村死人办祭日,你如果错过了当日,就不要再去了,如果后补的话,感觉就不吉利了,是令人反感的事情,这种丧事,还有宁可提前,不可后补之说。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我国农村,地宽人广,各地习俗也不一而同。就婚庆而言,我们这边也有人为了请到长辈或其他特定亲友,先收了贺礼,待婚庆席过之后退回礼金。当然弄得客方不好意思而往返推让。我曾听到一退礼者这样说辞:我儿子己经完满成婚,退完礼后再收受是否会让儿子再结一次之嫌?巧妙的回话完了事。有关丧事,真是俗事繁多。打伞遮阳是为死者不能直接的见天。在死者末经法师收尸检棺前,厅堂前都须用布等遮拦着。骨灰盒送往安息堂路上也须打伞护送。丧事随礼,收礼我们这边也是抬棺送出为止。出葬后如再收礼好像有再死人之嫌。当然这些流传的封建习俗,也未经检验,有否事实?就当他是传统的文化习俗吧!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这个当然有讲究,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都是一样的。不能针对农村,因伞和散皆音,这个大家心里明白。人家办喜事你送伞这不吉利,别人也不会范这么低级的错误。
丧不后补,就是说人家办丧事随礼不能在出殡之后。只能在出殡之前随礼,出殡之后你的礼金再多别人也不会收,不仅不会收还会骂你缺德。因为丧事最忌讳别人后诉礼,你要在出殡后补礼就是祝别人家再办丧事。这可不是玩笑搞不好主人家打得你满地找牙,所以说丧不后补。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哈哈的确有讲究。前几天正月初八我们村里因病去世了一个男人,请我去帮忙料理。丧者的老伴在前年正月初一去世也是我从头料理到埋葬。这次老汉在老伴不过三年去世我非常震惊,就直接问丧者两个儿子,你们是不是在你妈棺木下葬后还收礼吗?因为是新年拜亲戚的多,回来后赶不上送礼就有多人还继续补礼。两个儿子都说补收了不少礼。我的老天爷呀,丧不后补,这么多人给你补礼你不出事都不行。
这一次我千叮咛万叮咛那两个儿子和媳妇,丧不后补,棺材出门礼房就扯,再有人补礼谢绝拒收。即然是朋友,
好友有大事定早早赶到,何必事后来补丧。补丧的肯定不是好朋友。如果这次还补丧肯定还要有丧事,咱不要看中那一百二百钱,出来事就不是千儿八百能解决,没事防有事,家里丧了老人守孝期三年不吉利,小心没大错。
喜不送伞在我们农村家家都知道,伞为散一般情况结婚的都忌讳送伞,就是下雨天送亲结婚也都不多带伞,怕引起喜事家犯忌。
现在农村有的年青人头脑简单不信这一套。依我之愚见还是信者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小心没大错,也没人敢试,毕竞是试不起的,试的代价太大了。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谢邀。
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远不止这些。
旧社会,受封建迷信糟粕的影响,加上意识形态落后,人的思维局限在一定范围里,在人情往来,红白喜事的处理上,为了图吉利,顺情说好话,在字的谐音方面格外讲究。
比如说,"喜不送伞"。家有喜事,娶亲,生子,盖房上梁,学业有成,大家欢聚一堂,喜笑颜开,你去送伞,伞与散谐音,不用别人指责你,你都无法出口,不打你满地找牙才怪呢。
"寿不送烟"。寿,代表年长的延续,大多指老人年令大,儿女们孝顺,为老人庆寿,这时候,你去送烟,烟与咽同音,会被人误理解为咽气,心理别扭。
"丧不后补"。这个在农村是很忌讳的,也很少发生。人死了,已经埋葬,这时候你来补份子钱,即使再贪婪的人,也会心生隔应,出殡后你补礼是不是诅咒人家再办一次丧事?所以明事理人是不会这么干的。
总之,中国民间有很多习俗讲究,很多事宁肯信其有,不可违心去做,否则,出力不讨好,也讨人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