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绿帽子生前忍了,死后却不能忍。估计是怕死后拓拔家的江山改了一个奴才的姓。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弥留之际留下遗诏,内容便是处死皇后冯氏。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后冯氏在元宏出征之际,竟然在皇宫中与他人私通,再加上当时太子年仅16岁,为了防止自己死后,汉末外戚专权的故事重演,因而留下遗命要求处死冯氏。
△北魏孝文帝和孝文幽皇后
皇后冯氏乃是元宏表姑,入宫之后极受宠爱
冯氏(野史称冯润)乃是太师冯熙的庶出女儿,也是元宏嫡祖母冯太后的侄女,算起来应该是元宏的表姑。太和初年,冯太后为了保证冯家能够永享荣华富贵,于是便让自己的两个侄女入宫(野史称冯润和冯清),入宫之后,冯润很快便取得了孝文帝的宠爱,但不久之后便因生病,而被冯太后送回娘家修养。
△北魏冯太后和少年孝文帝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在三年丧期之后,元宏将冯清册立为了皇后,史称孝文废皇后。数年之后,即太和十八年(494年),元宏听闻冯润病愈,于是立即将其接入宫中,晋封为仅次于皇后的左昭仪。冯润就此再度被元宏专宠,而冯清的皇后之位便也到头了,冯清被废后前往瑶光寺出家。
△冯润专宠于后宫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冯润被册封为皇后,其就此专宠于后宫。冯润极为善妒,其专宠于后宫,其他嫔妃平日里很难被皇帝宠幸,然而即使如此,冯润却始终没能生下儿子。同年,皇次子元恪的母亲、贵人高照容突然去世(疑为冯润所杀)。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太子元恂因触怒元宏而被废杀,元恪逐成为太子,而身为皇后的冯润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嫡母。新太子元恪每三天都去中宫朝见嫡母幽皇后,而幽皇后也对他疼爱有加,视如亲生。
△北魏孝文帝元宏
如果事情就此发展下去,元宏去世之后,元恪继位成帝,冯氏将稳坐太后之位,继续荣宠下去。然而,谁知道她竟然自己作死。
冯氏趁元宏外出与人通奸,最终被元宏遗诏赐死
元宏出于政治考虑,将妹妹彭城公主嫁给了刘昶之子刘承绪,然而刘承绪婚后不久便去世了。于是冯润便趁元宏出征之际,想要迫使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同母弟冯夙,没想到却遭到了彭城公主的拒绝,且冒雨跑到元宏处哭诉,同时告发了冯润与男宠通奸之事。
△彭城公主将皇后私通之事告知皇兄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第二次率军南征的元宏驻扎在汝南,彭城公主冒雨跑到皇兄处,一面向皇兄哭诉冯润迫使自己嫁人之事,同时将冯润趁元宏外出与男宠通奸之事告诉了元宏。元宏一开始并不相信,认为这是公主与皇后结怨所诬告,没想到不久宦官刘腾也到军中密奏此事,与公主所言相印证之下,不由得元宏不信。
原来,皇后冯润趁元宏南征之际,与宫中执事高菩萨私通,秽乱宫闱。而此时,皇后也派中常侍双蒙和小黄门苏兴寿前来试探孝文帝,孝文帝佯装并不知私通之事,暗中却将苏兴寿抓起来审问,苏兴寿逐将皇后私通之事和盘托出。
△冯皇后趁元宏外出与男宠私通
正月,孝文帝回到洛阳之后,便将高菩萨和双蒙等人抓了起来,严刑拷问之下逐将事情坐实。然后将冯润召至含温室,命人将高菩萨所供认之事当其面陈述了一遍,不仅有与人私通之事,还有冯润和其母亲常氏以巫蛊之术诅咒孝文帝之事。冯润眼看无从抵赖,便请求回避所有人,要单独和孝文帝谈话,孝文帝逐命令所有内侍退出,只留长秋卿白整一人在侧,且以棉花塞住白整的耳朵,两人具体谈了什么,已经无人知晓。不过,元宏虽然处死了高菩萨等男宠,但却并未废掉冯润的皇后之位。
△元宏遗诏处死皇后冯氏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身在鄂北战场的孝文帝身染重病,在返程途中,弥留之际的元宏留下遗诏“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
元宏的弟弟北海王元详奉命前往冯润宫中将其赐死,冯润临死之际却不肯自尽,她哭嚎道,“官岂有此也,是诸王辈杀我耳!”与元详同去的白整将冯润抓住,强行将毒药灌入,冯润逐被毒死。
△冯润面对的已经是必死之局
咸阳王元禧得知冯润已死的消息,对他人说道,“就算没有遗诏,我兄弟等人也要使计将其杀死,岂能让德行有失的妇人宰制天下,反过来再杀我们。”由此可见,元宏死后,皇后冯氏已经是必死的局面,就算元宏不杀她,其他北魏宗室也要她死。
不过,孝文幽皇后虽然被元宏下令赐死,但还是以皇后之礼将其安葬,倒也算尽了情分。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按《魏书》记载,孝文帝留下遗诏赐死冯妙莲,是因为他被冯氏绿了,可咸阳王元禧一段诡异的话,似乎给冯妙莲的死蒙上了一层疑云。
那么,冯妙莲之死到底是桃色新闻,还是另有玄机呢?我们先按《魏书》的记载,铺陈那段历史。
冯妙莲是文明太后的侄女,按辈分她是孝文帝的表姑。不过古代皇族这种乱七八糟的婚姻多如牛毛,见怪不怪了,比“姑侄配”还要离奇的是,冯妙莲姐妹12人,全都嫁给了北魏皇族,其中4人同嫁孝文帝。
冯妙莲又名冯润,行二,与三妹冯清同日入宫。由于姿色出众且媚态怜人,所以冯妙莲一入宫就受到了孝文帝的宠爱。只可惜不久她的健康出了问题,被冯太后送出娘家。
二人这一别就是数年,期间冯清被立为皇后,可是孝文帝依然对冯妙莲恋恋不忘。后来冯妙莲经长期调养康复了,孝文帝非常高兴,立刻将她重新接入宫中,封为左昭仪。
重新回到宫中的冯妙莲虽然宠爱不减当年,遗憾的是皇位被妹妹占了,于是姐俩开始出现龃龉:
“昭仪自以年长,且前入宫掖,素见待念,轻后而不率妾礼。后虽性不妒忌,时有愧恨之色。昭仪规为内主,谮构百端。寻废后为庶人。”
在冯妙莲的构陷下,妹妹冯清被废,向姐姐交出了皇后玺绶,从此到瑶光寺吃斋念佛苦度余生。
当然打败冯清不是冯妙莲的唯一目标,毕竟她还有众多的竞争者。也不知道她用了什么手段,搞得孝文帝虽然口有怨言,却选择了“逆来顺受”。民间传言,贵人高照容就是因为有得宠的苗头,被冯妙莲害死了,这件事等会儿我们再分析。
就这样,冯妙莲靠自己的“姿媚”,和打击情敌的手段,将孝文帝的爱基本垄断。
事情高潮出现在太和二十二年,当时孝文帝正从南阳回军的途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的妹妹彭城公主狼狈不堪地出现在军营中。
按道理,此刻彭城公主应该正与冯夙洞房花烛夜,怎么会跑到军营中来?原来这里面有一段隐情。
冯夙是冯妙莲的弟弟,经冯妙莲奏请,孝文帝同意他迎娶新寡的彭城公主。没想到这段豪门姻缘,却遭到了当事人彭城公主的竭力反对,二人婚后数日她就出逃,跑到军前向哥哥告嫂子的状。
这一状威力堪比原子弹:“后与菩萨乱状!”意思是皇后与御医高菩萨勾结,给哥哥您染了绿头发!
孝文帝大吃一惊,跟所有痴情男人一样,他不敢相信又忍不住总是在脑子里翻腾,急火攻心之下,他当即病危,抢救了十几天才转危为安。
略微好转的孝文帝令彭城公主,和唯一在场的彭城王元勰高度保密,同时马不停蹄往洛阳赶。
彭城公主出逃的消息被冯妙莲得知,她预感事情不妙,给皇帝头上刷绿漆,她自己一条小命恐怕不足以抵罪。于是她赶紧打补丁,第一块补丁收买宫中近侍,第二块补丁回娘家求老妈帮忙,请女巫诅咒死孝文帝。一边遮挡老公的耳目,一边搞崩老公,双管齐下!
可惜两招都不灵,孝文帝回宫了。
孝文帝以含温室为公堂,展开了审讯工作,很快太监和高菩萨都招供了。这下孝文帝最后的幻想落空了,他令人“请来”冯妙莲,同时令侍卫要对皇后搜身,如果在她身上发现哪怕一寸长的刀,就“斩立决”!
冯妙莲一见此情景,知道大势已去,她哭哭啼啼拜倒在地。孝文帝满心厌恶,让她坐在两丈开外的另一端与自己对话。孝文帝开门见山:你也别争辩了,竹筒倒豆子吧,包括你妈干的事。
冯妙莲跪求:能不能屏退所有人,咱俩说悄悄话?
孝文帝想了想还是满足了她的要求,只是令一个叫“白整”的皇后宫官员留下。为了不让白整听到谈话内容,他让白整用棉花堵住耳朵,验证再三确认白整听不到了,才开始二人的对话。
所以,冯妙莲对孝文帝说了啥,没人知道,史书也不见记载。
“会晤”过后,孝文帝召来彭城王元勰和北海王元详,交代了两件事:一,冯妙莲的母亲常氏企图谋害我,你们不要留情,要穷追猛打地审理清楚;二,早先冯清被废,我不能连续废掉冯家两位姑娘,让她空坐宫中吧,她若有良心就会自杀。
孝文帝失望了,人家冯妙莲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活得很滋润!
孝文帝气性太大,一口气没喘匀,嘎,过去了,终年32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
“后宫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为之所,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可赐自尽别宫,葬以后礼,庶掩冯门之大过。”
北海王元详和白整捧着皇帝的遗诏,请冯妙莲奉旨自尽。冯妙莲不干,又哭又闹:皇帝不可能杀我,一定是你们诸王矫诏。白整不惯她,老鹰捉小鸡般夹住她,强行将毒药灌进她的口中。
一切结束了!可得知冯妙莲的死讯后,咸阳王元禧说了一句非常吊诡的话:
“若无遗诏,我兄弟亦当作计去之,岂可令失行妇人宰制天下,杀我辈也。”
意思是即便没有遗诏,我兄弟几个也要除掉她,哪能让她一个女人掌握大权,对我们生杀予夺?
原来冯妙莲当不当“绿化工”都要被元氏兄弟们干掉!原因嘛,他们不想重演文明冯太后称制,把宗室藩王们使劲搓揉的“悲剧”。
又是老套的故事:外戚与宗室之间关于皇权的斗争!
北魏原本是游牧民族,崇尚拳头解决问题,后来逐步汉化,于是汉人政治斗争的遗风,他们一点不漏地继承了。
冯妙莲的出身吓死人,她是北燕皇族后裔。北魏皇族为了安定北燕旧地,与冯氏家族展开了大规模的联姻,这就是冯妙莲姐妹全部嫁给元氏的原因,同时冯家子弟也都以北魏公主为妻。
在稳住了政权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作为外戚冯氏家族的势力太强大了。由于文明太后称制,冯氏一族位居枢要,极大地压缩了元氏诸王的生存空间,还顺手干掉了一大批旧贵族。
假如冯妙莲当太后,毫无疑问元详、元禧等人的日子不好过。
不过,北魏有个传统——立子去母!儿子当太子,生母就必须被赐死,为什么不以这个理由杀了冯妙莲呢,绿化工多难听?
原来太子元恪不是冯妙莲所生,其生母正是那位传言被冯妙莲杀害的高照容,从法理上讲,冯妙莲是嫡母。这就是后人猜测冯妙莲杀害高照容的理由,跟人家抢儿子,还不担“立子去母”的风险。
不过这里面疑点重重,冯妙莲进宫时元恪至少五六岁了,不是婴儿,认得谁是自己的亲妈。况且那时候的太子是元恂,冯妙莲没那个动机。等冯妙莲二次进宫时,元恪10岁了,更不存在夺子的可能。
至于冯妙莲阻断孝文帝“恋爱自由”,那更是扯淡,孝文帝十几年间至少生了16个子女,一个都不是冯妙莲所生,其中高照容就生了三个。所以,这个故事明显存在利益倾向性。
既然这里面存在政治利益问题,所谓的遗诏会不会是假的呢?
这起事件中孝文帝的态度是关键,首先作为皇帝他不会偏袒外戚或者藩王任何一方,他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皇权的独立和安全。
明白了孝文帝的心思,大体上就可以推测冯妙莲的结局了:她必然会成为孝文帝要清除的对象!
孝文帝驾崩时元恪已经16岁,完全可以独立行使皇权了,如果这时候有冯妙莲及冯氏家族的插手,反而很可能导致元恪变成傀儡。
没有了冯妙莲,藩王会不会一家独大呢?
这个孝文帝也不担心,一则元恪已经独立,二则藩王们并不一条心,他的弟弟们大多忙于享乐,不构成对皇权的巨大威胁。
大概基于这个想法,孝文帝选择了只赐死冯妙莲,却不加害冯氏一族,让冯氏跟元氏双方的势力相对平衡。
所以我认为,赐死冯妙莲的遗诏应该是真的。
至于冯妙莲是否真的当过“绿化工”,我觉得并不重要,我们只要看透“颜色革命”是表象就足够了。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谢邀。
一、生平简介
元宏,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67~499年),471~499年在位。即位时五岁,政事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相继颁布班禄制、三长制、均田令等。太和十四年(490)亲政后,继续整饬吏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旋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又改鲜卑姓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元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等。在改革中,曾严厉镇压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并处死太子恂。经改革,加强了鲜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死后谥孝文帝。
二、元宏为什么要赐死皇后
(1)元宏本后宫李夫人所生,由冯太后扶养成人。其视祖母如生母一般。
冯太后尝欲家世贵宠,简选太师冯煕二女,充入掖廷。立次女为皇后,长女为昭仪。昭仪系是庶出,所以妹尊姊卑。只是娥眉争宠,狐媚工谗,免不得捣乱宫闱。
皇后颇有德操,昭仪独工姿媚,且玉貌花容妹不及姊。
好德不如好色,元宏亦未免脱俗,也犯此病。于是乃以宠妃之谗构,竟把皇后废去,贬入冷宫。未几,即立冯昭仪为皇后。
(2)冯昭仪阴谋得逞,正位东宫,本来是鱼水谐欢,无夕不共,偏偏元宏连岁南征,害得皇后寂寞难耐,空守孤帷,渐日红杏出墙,闹出宫闱丑闻。
(3)元宏得知宫闱失德,累得忧愤交加,竟至成疾。太和二十三年,元宏亲征班师回朝后,即刻秘察有关案犯,真相大白后,随即处死了皇后的若干男宠,并将其囚禁。此时元宏尚顾念太后旧恩及与妻之情不忍将皇后废死。
既而元宏病亟,弥留之际下诏:‘后宫久乖阴德,自寻死路,我死后可赐她自尽…’。
元宏在位二十三年,一生仁厚英敏,文武双全,称之为一时令主,惟为色所迷,宠幸淫恶之艳妻冯昭仪,以至废后易储,有乖伦纪,并为元绪公,渐酿成宫闱丑事,祸起萧墙,终至英年早逝,饮恨而终!
▍北魏孝文帝元宏年仅33岁便驾崩,临终前为何下令赐死心爱的皇后?
要说谁是孝文帝拓跋宏最宠爱的女人,那一定是幽皇后冯润。
拓跋宏不仅为她废了皇后,让她登上皇后之位,而且她给拓跋宏戴了绿帽子,身为皇帝的拓跋宏都不忍心责难她。
然而,拓跋宏在临终时,却下遗诏,赐死冯润。
(冯润剧照)
有人说,这是因为拓跋宏“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一片痴心,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
说起来,拓跋宏虽贵为皇帝,但他的生长经历还真是悲催。
拓跋宏是献文帝的长子,早在他3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
然而有喜就有忧。依照北魏“子贵母死”的继承制,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而他则由一向威严的冯太后抚养。
冯太后是北魏王朝著名的铁腕女汉子,她不仅巧施手段实现了临朝称制,成为北魏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还为了把持政权,“逼迫”献文帝将帝位禅让给了才5岁的拓跋宏。
做了太上皇的献文帝,由于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因此遭到冯太后的幽杀。
此时,拓跋宏才10岁,还是懵懂年纪的小孩子。
不过,皇权面前,尽管拓跋宏是长孙,但对将权力当作春药的冯太后而言,若是让她觉得不安,别说顺利继位了,能平安长大都不容易。所以年少的拓跋宏为了活命,只能一味隐忍冯太后对他的刻薄,并且对冯太后百般恭顺和崇拜。同时,他还不能太菜,否则又会因“无能”遭到废黜。所以他通过努力学习,不仅将儒学名典熟记于心,史家典故更是手到擒来。最难得的是他还出口成章,文采了得。
不过,艰难的成长经历在拓跋宏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迹,而在那样的环境里,拓跋宏也很难得到一个知心朋友。
好在当时冯太后为了巩固势力,也为了让娘家冯氏家族的荣华富贵能绵延长久,所以经常召见与拓跋宏年纪相仿的冯润入宫,陪伴拓跋宏。
冯润聪慧有绝色,很快就成了拓跋宏青梅竹马的小伙伴。
(拓跋宏剧照)
北魏有早婚的习俗,所以在拓跋宏11岁的时候,冯太后便将冯润及其妹妹冯清嫁给了拓跋宏。
此时的冯润出落得颇有“媚姿”。再加上比起沉稳的妹妹来,她个性活泼,又与拓跋宏兴趣相投,因此她很得宠爱。
不过,冯清虽然不甚得宠爱,但由于是嫡出的身份,所以在冯太后建议下,冯清还是被封为了皇后,而冯润只是得到了“贵人”的封号。
好景不长,最得宠爱的冯润竟染上了咯血症,眼看着病势加重,冯太后便将她遣回娘家养病。
公元490年,临朝称制25年的冯太后在太和殿病逝,24岁的拓跋宏终于实现了亲政的理想。
在政治上,拓跋宏是个很有远见的皇帝,他在亲政后,对吏治、政策等都做了一系列改革。除此外,他还重用汉族士人,并积极推行汉化等。
自然,改革就会受到保守派的阻挠,特别是一些王亲贵族由于利益受到损害,更是抱怨连天。
好在改革家拓跋宏深知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所以他一直非常坚持。
但是有一宗让拓跋宏不满意,那就是身为皇后的冯清非常抵制汉化。她不仅坚决不说汉话,而且还拒绝穿汉人服装。
冯清的顽固和不支持,让拓跋宏大为不悦,再加上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记挂着冯润,因此在迁都洛阳后,便将已经痊愈的冯润又接回宫,并册立她为昭仪(仅次于皇后之位)。
尽管冯润离宫多年,但拓跋宏对她依然情深意重。她回宫后,拓跋宏对她的宠爱有增无减。
冯润一心想成为皇后,所以她不仅支持拓跋宏改革,还主动学会了汉话及穿汉人服装。
显然,冯润的做法让拓跋宏高兴不已,这也让冯清更加受到冷遇。
(冯清剧照)
冯润又常在拓跋宏面前诋毁冯清,最终导致拓跋宏废黜了冯清的皇后之位,而她得偿所愿,被册立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冯润心机深重,自从管理后宫之后,她便想尽办法不让其他嫔妃得到宠幸。同时,由于没有子嗣,她又夺了高贵人所生的皇次子元恪,为了以绝后患,还毙杀了高贵人。
这种种的恶行并不使拓跋宏生气,反而他还对大臣们说:“妇人妒防,即使王者也不能免,何况士大夫和百姓?”
当时拓跋宏所立的皇太子是长子元恂。
元恂自幼骄纵,不好学习,这让拓跋宏对他很不满意。但碍于元恂为冯太后所养,因此在冯太后去世后,拓跋宏还是将他立为了皇太子。
然而,在拓跋宏的改革路上,身为太子的元恂百般抵制,特别是在迁都洛阳后,更是嚷嚷着不适应洛阳湿热的天气,要回到凉爽的北方去。
元恂的行为,得到了反对改革的贵族们的支持,最终引发了叛乱。
拓跋宏在平定叛乱后,毫不留情地赐死了元恂,改立冯润抚养的元恪为皇太子。
如此一来,冯润的地位愈发巩固。
对于冯润而言,这一切都让她很满意,唯有一桩不满意,那就是拓跋宏南征北战,很少陪伴在她身边。
于是,不甘寂寞的冯润便学冯太后与男宠们私通。比如身体强壮的宫中执事高菩萨,还有相貌俊美的常侍双蒙等,皆与她有淫乱宫闱的丑闻。
(彭城长公主剧照)
当时拓跋宏的六妹彭城长公主结婚不久,丈夫便去世了。
冯润便强迫她嫁给弟弟冯夙。
为了抗争,彭城长公主只得趁夜出逃,并冒雨找到了拓跋宏,向他揭发了冯润与高菩萨等人淫乱的事情。
这个消息对拓跋宏来说,如当头棒喝。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深情相待的冯润会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更不敢相信她会做出这等对不起他的事。
就在拓跋宏将信将疑之时,做贼心虚的冯润派了双蒙和小黄门苏兴寿也来到了帐营,试探拓跋宏。
拓跋宏于是佯装不知,私下又抓了苏兴寿审问,这才确信彭城公主所言是真。
备受打击的拓跋宏竟因此一病不起。
强撑病体回宫后,拓跋宏将高菩萨和双蒙等人全部处死,但是对于哭成泪人的冯润,他却怎么也下不了手,只是和她分宫而居。
公元499年,病情得到控制的拓跋宏再次出征。没想到在途中病情加重,只得北归。
由于病情严重,拓跋宏在途中病逝。
他在病逝前下了一道赐死冯润的遗诏。他在遗诏中说道:“皇后久乖阴德,自绝于天,若不早有所为,恐成汉末故事。吾死之后,赐皇后死,葬以后礼,以掩冯门之大过。”
可见,拓跋宏并非要和冯润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是考虑到为了北魏王朝不再出现第二个“冯太后”,同时也为了冯氏家族的荣耀,因此必须赐死冯润。
(参考史料:《魏书》《北史》等)
------------------
推荐阅读:
大姑子的儿子都二十多岁了,他对我说:我看见我姨姨家的孩子亲,看见你家的不亲。怎么看?
中国唯一具有五种地形的省是四川,那为什么有人说河北省是地形最全的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