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首先是内卷严重。要是放在20年前,国企央企,就没有这么多限制!还有要看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果是制造业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没有这么高的要求,难道你招一个985大学生去当操作工吗?如果是科技型企业或者研究型企业,肯定要求211,985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才能充分胜任工作!
▍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考上985大学的学生无疑都是学霸,录取分是相当高的,高出一本线70到80分都是常态,甚至个别顶级大学能高出100多分!名企招聘都侧重于985和211学校,名企不仅是看中他们的努力,更看中他们的能力。社会对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认可度很高,企业更愿意到重点大学招聘,毕业生就业机会多,就业层次也比较高。这些学生中大部分都特别有自己的优点:
一、有独立思考能力。
想学都学的很快,一般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而且都比较爱思考,不怕困难,做事有计划性。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预备军,他们都不满足课堂所学知识,课外还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二、有时间管理能力。
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会制定计划去达成这个目标,绝不会让时间白白浪费掉。 能将自己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
三、情绪自控能力 。
根本不需要别人监督,就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就按计划有步骤的一步一个脚印去做这件事情。
具备以上几点不优秀也难!!所以就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下面是2019年校园招聘会次数最多的高校排名:
从以上排名不难看出企业还是喜欢985、211高校的学生。为什么呢?看一下三点:
第一、985大学的学生素质比较高。
相对于一些省属211,985大学都是教育部直属的部属高校,这些大学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地方上的投入,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一流的。而且由于学校牌子硬,生源好,基本上都是招录来的各个省份的成绩拔尖的学生,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这样企业才会倾向于来到985、211大学来招聘人才。
第二、学校影响力大。
我们熟知的985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大等等,这些大学都是副部级的大学,校领导如果放在政府系统里也是级别非常高的官员。这些大学当然影响力比较强,号召力也很强,可以招来很多企业来到校园进行校园招聘。很多企业为了保持和这些大学有长期的人才合作关系,也会每年选择到这所大学来进行校园就业招聘。
第三,企业本身的起点高。
所以对于员工的要求也高出许多,首先就是这些单位确实有实力来制定这样的条件,其次就是在以前的面试中肯定会发现相关名校的学生在综合的素质上要更高一些,所以才会制定这样的要求。
希望对你有用!!
▍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对待这个问题,我也来客观评论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意见。很多人看到身边可能很多学历较低的人自我发展,到了经理,技术骨干,总监什么的,就会说学历有什么用。也有人看到清华北大,名校的学生流落街头,找不到工作的,也会说学历有什么用!我们是否就能否定学历的存在?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学历确实不能体现个人能力,但是学历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可以保证在人才挑选中出现大概率优秀人才的可能。
总的来说,从中学到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成绩的好坏学历的好低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努力的程度,自制力的强弱,学习能力的好坏等等,经过这样的筛选,必定大部分人在这方面都是优秀的。
那么对待对于学历低发展很好,学历高却发展极差的情况,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的。只是一个概率高低的问题。从事劳动,重复性机械性,低端工作的人群主要还是以低学历人群为主,而从事高端工作,工作选择性高,轻松多金,社会中高端人群里高学历还是占主要。
我们不能看到一个低学历的人发展优秀,走上人生巅峰就能否定学习,学历的存在。也不能看到名校学生流落街头,就否定学习,学历的存在。我们得清楚的认识到,1000个低学历的人中可能有10个发展的很好,而1000个高学历的人中可能有10个人不能发展的不好,换句话说可能有990个人可以发展的很好。
发展的好不好真的和个人的努力以及自我完善有很大的联系,我相信任何一个发展良好的人都是自己付出了很多汗水,所以说在学校的时候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得到了更高的学历,那么他确实该受到更好的对待,所谓天道酬勤(实事求是,没有感情色彩,玻璃心的人勿喷)
个人能力是个不好量化的东西,对于刚刚大学毕业或毕业没多久的人来说,自己没有过多的经历,作品和展示,学历就成了筛选条件就是公平不过的事情了。同时随着年限的增长,学历反而会弱化,因为个人可能从谈吐经历,个人作品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能力,学历的存在就弱化了。我们也会发现大部分公司校招会设立较高门槛,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没有过多的评判依据和维度,而社招一般学历会门槛低一些。
总得来说就像是我前天去买苹果,有便宜的有贵的,光看外形便宜的普遍长得比较畸形不好看,但是也不乏个大红亮看起来就特别好吃的。
贵的普遍外形靓丽,但是也不乏一些长得歪瓜梨枣的,应该是分货的人不小心弄进去的漏网之鱼。
我想如果我要买到比较好的苹果,便宜的估计要翻翻检检挑选很久,不如买贵一点的,虽然也有几个不好的,那么我只要不选就好了。
▍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这很正常,不止是国企,很多公司都是这样。如同你找工作时愿意去个条件更好的公司,那些觉得自己条件还好的公司都希望找到更优秀的学生。
01.学历是个很好的筛选器
从大概率上讲,211、985的学生整体上就是强于专科生,虽然不可否定有个别专科生也很优秀,但是要把他们找出来公司的筛选成本实在太高,得不偿失。在中低端人才招聘时是买方市场,企业少、求职者多,而学历、学校、专业是很好用的筛选器,公司一般会利用这些标准先筛掉一大批不符合条件的,然后在留下的候选人里继续选。如同,求职者选公司先要看公司的规模、成立时间和发展趋势一样。根本上讲,只是一种方法,没有对错之分。02.我们自己决定未来的命运
想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它。每个人的选择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自己。坏消息是,如果你没出过国,如果你不是好学校毕业的,会比别人少一些机会,好消息是,人生不是一锤定音的买卖,如同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后面机会还很多。每个人生命中很多节点,在节点上的选择很重要。如果你不是好学校毕业的,那么进入社会之后,有机会靠自己证明实力,继而进入好的公司。举个例子,之前我一直认为第一学历不是本科的进不了500强,直到2015年,认识个朋友——专科、500强高管,他对我说:“还是看你做的怎么样!毕业十年之后谁在意你读的哪所学校?”03.认知升级
积累优势积累优势是科学领域中的一种社会选择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科学研究的各种机会、对成果的奖励和资源的分配往往为某些科学家个人或科研机构所积累,其结果是导致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和权威机构的产生。社会中也有积累优势这种现象,今天你比别人强一些,明天再比别人强一些,等别人想追赶你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欢迎关注,让我们用更全面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为什么一些国企招聘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虽然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语重心长的告诉你: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虽然很多家长和孩子义愤填膺的发泄不满: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历歧视,为什么不给非名校毕业生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虽然/主/管/部/门曾经下文,严禁用人单位将毕业生划分三六九等。可是,就业歧视依然如火如荼地存在着。
前一阵,网上曾经曝光,一企业HR在一档求职类节目中豪言无忌:我们只招收985、211毕业生,非名校毕业生的简历,直接扔进垃圾桶。此言一出,全国哗然。很多人开始对这个HR口诛笔伐。其实,仔细想想,这个HR只是在不恰当的地点说了不该说的大实话而已。你痛骂也好,批判也罢,有什么意义呢?又能改变什么呢?还不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吗!
站在普通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就业歧视不能容忍。可是换位思考一下,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想一想,又似乎很有道理。
一,供需关系决定。企业招聘一个岗位,来了三个985, 五个211,十个普通一本。作为企业的HR,八个人(3+5)里完全可以筛选出一个合格的人,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给十个普通一本机会呢!说句不恰当的比喻,招聘犹如选美,八个美人已经让自己眼花缭乱了,眼里哪还有普通脂粉的位置呢?
二,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虽然不是名校,但我的工作能力并比名校毕业生差。能力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否则也不会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句话了。但是,面对那么多优秀的名校毕业生,企业怎么可能给你一个拉出来溜溜证明自己的机会?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一个人能考上名校,说明他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这正是企业需要的。
三,企业看重名校资源。很多用人单位为什么青睐名校毕业生,还有一个很厚黑的原因,那就是看重他们背后的名校资源。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很多名校毕业生,工作几年以后,都快速走上了领导岗位。即便是进入企业的学生,提拔的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脉资源。到哪儿办事,一聊天,哟,咱俩还是校友呢,能够迅速拉进关系,可能没有希望的事就能柳暗花明!
可能又会有人说,难道普通毕业生就没有出路了吗?出路当然有,还是那句话,这就跟相亲似的,要讲究门当户对。一个穷小子,整天梦想娶一个白富美,娶不上,就抱怨美女势利眼,这就是自己的不对了。其实,不是美女势利眼,而是自己拎不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要想混得好,学习受点罪!如果学习上不受罪,那么将来生活就要受罪!这就是现实,不服不行!
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
推荐阅读:
日本人当年就没预见到《广场协议》的影响吗,为什么当时要签?如今日本人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