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国人自称"大明国"对吗?
▍明朝时,国人自称"大明国"对吗?
当时小说话本里多称“国朝”
▍明朝时,国人自称"大明国"对吗?
很多明末小说以及现代影视剧中自称中国一律称为“大明”“我大明”,其实是是错误的,因为在那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普遍使用现在的“中国”概念了。
在明朝小说《辽海丹忠录》中就开始普遍使用“中国”,而不是“大明”,而且“大明”这个词出现的很少,而“中国”这个词每一回都要出现很多次,且和“虏”等词汇相提并论。
其中《第二十五回 天神顿息邪谋 急雨尽消贼计》中有一句话明白无误地表明当时的“中国”就已经是现代的含义了:
毛帅道:“你既是中国人,不得已陷虏,怎为奴酋思量害我!
▍明朝时,国人自称"大明国"对吗?
有没有“大明国”的这个“国”字不好说,
因为传统中国不承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家,也就是不承认现代意义上彼此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传统中国是“天下”视野观,意思是我生活的这个世界由中国-蛮夷朝贡/四方臣服这个逻辑建立,至于偏远地区没听说过的地方那通通都是蛮夷,蛮夷不知道中国不服王化那是他们没见识。
如果明朝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国家”,根本就不承认除了大明之外还有别的“国家”,那明朝人怎么可能自称为“大明国”?
但是根据利玛窦的记载,明朝人把自己的国家叫“大明”,这一点是肯定的。当他们彼此之间说自己的国家时就说“我大明xXXxxXXxX”,这一点也可以从明朝的小说里看到,西游记里面唐僧挂在嘴边的自我介绍就是“来自东土大唐”。所以在朝代之前加个大字作为口语自称应该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大隋/大唐/大宋/大明,
元和清不一样,叫 蒙元/满清
▍明朝时,国人自称"大明国"对吗?
明朝人不会自称:大明国人,而是很明确地自称“唐人”!
明朝中国人什么时候需要自称大明国?很明显,只有他们在遇到外国人时,才会这么自称,我们国内旅行时遇到旅伴,聊天时会问对方是哪里人,问对方是什么省什么市。不会有人回答说我是中国人的对吧?
但实际上明朝人不会自称:大明国“人,而是很明确地自称“唐人”,来自“大唐国”。
明朝的日本长崎是通商口岸,那里的日本人很明确称呼来到日本的明朝中国人为“唐人”,只要是当时的史料,一般都会这么称呼,只有在称呼明朝官方使者时才会强调大明。
德川幕府曾经设立专管与中国贸易的机构,设立“唐通事”一职服务于对中国的商贸。据《长崎实录大成》所述,唐通事一职最初的任命者是一位叫做冯六的人,记载有言:“庆长九年(1604),唐人中名为冯六者,因通晓日本词语,故被任命为通事。”这便是唐通事一群体的由来,唐通事基本是移民日本的华人华侨,他们的身份就是“唐人”,也自称唐人。似乎郑芝龙就做过唐通事。
朝鲜国济州岛地方官崔溥曾经因海难漂流到了中国浙江宁波,在他的《漂海录》中有这样的记录:
崔溥漂流船停靠台州外海一个岛屿,明朝渔船发现他们船上的人衣着近似明朝,但是和中国人还是不太一样,为首一人白衣白袍披发,向包围上来的中国船员们拱手作揖,态度和蔼外加欣喜。中国船员随手在衣服布匹上写汉字问话,漂流船的船员看懂了汉字,赶紧也扯布蘸水写字回答。
中国船员:看你异类,来从哪里?
漂流船员:我是朝鲜国朝臣,奉王事巡海岛。奔丧过海,被风而来。不识此海何国地界?
中国船员:此海乃牛头外洋,今隶大唐国台州府临海县界。
于是自称朝鲜国朝臣的漂流者向中国船员讨水喝,船员们立刻送了一桶水给他们,并且指点他们可以登陆上山取泉水。中国船员还问漂流者:你有胡椒可送我二、三两?
漂流船员:本国不产胡椒,初不赁来。
中国船员有点失望,怀疑这伙人来路不明,晚间虽然送来了补给物资,但六艘帆船继续包围着漂流船下锚停泊。第二天一早,一批中国船员抢上漂流船,到处搜索了一番,发现朝鲜漂流船上几乎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就要求朝鲜船员们下船跟着他们走,去距离最近的台州府衙门。
从他们的登陆经历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一般百姓,在面对异国人时常常自称是“大唐国”人,朝鲜人也默认大唐就是明朝中国。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是却可以通过东亚的通用文字—汉字来笔谈。
崔溥在中国时每天记录日常活动,回国后根据日记写作《漂海录》,所以他不会记错。
现代世界各地遍布唐人街,以煌煌大唐名义立足世界,可见大唐荣光普照中国历史。
▍明朝时,国人自称"大明国"对吗?
明朝的正式名字为“明”,在“明”字前面没有“大”字。
所谓“国人自称”,应当改为有的国人自称,并非全部国人自称。既然是国“人”自称,就不是正式名字,不算数的。这么自称的国人,是以自己的“明”国为骄傲,是爱其明国的表现。
在正式名字之中,带有“大”字的国家,虽然这个“大”字应当算数,但其国家未必真的大;反过来讲,也成立,在正式名字之中,不带“大”字的国家未必不大。例如,“大韩民国”、“大日本帝国”,真的就有那么大么?它们的旁边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隔海相望还有“美利坚合众国”,哪个不比它们大,这几个国家并没有因为正式名字之中不带一个“大”字,就比这二位小到哪里去了;这二位在正式国名中加上了一个“大”字,反倒给人一种“走夜路,吹口哨,壮胆”的感觉。
中华文化圈的语言习惯,把增加一个“大”字,作为强壮有力的宣示,视为爱称。例如,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日本的正式国名中没有忘记加上一个“大”字,中国人仍然称之为“小日本”。在其它语言中未必有这种语感,例如在斯拉夫语系中、尤其是在俄语中反倒视小称作为爱称,不仅国名如此,连称呼人名时也是如此;英国的“大不列颠”中,也有一个“大”字,那是因为在告诉你,他说的是一大片面积的群岛、而不是指的一座岛。
------------------
推荐阅读:
为什么说“重阳寒露前,必定是灾年”?今年重阳节在寒露之前吗?
上一篇:轮船上的排泄物都去哪里了?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