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中了进士的贾敬,却突然选择出家,贾母反对过吗?
▍已经中了进士的贾敬,却突然选择出家,贾母反对过吗?
贾敬中进士却还出家,这在古代社会确实不符合常理,那么贾母反对过吗?应该反对吗?其实,想清楚贾母与贾敬的关系,就应该明白,这事儿根本轮不到贾母反对。
一、贾母与贾敬为小功亲,关系不算亲近
《红楼梦》虽然讲的是贾府的故事,但这个贾府其实是个统称,贾家有二府,宁国府、荣国府,小说主要发生在荣国府,讲的是荣国府的故事,虽然宁国府中人也不时出场,但总体来说,荣国府为主、宁国府为配。
男女主角贾宝玉、林黛玉分别是荣国府的嫡孙、荣国府的嫡外孙女,女二号薛宝钗则是荣国府二夫人的娘家亲戚,几人都与宁国府没有直接关系。
而宁国府与荣国府虽然都姓贾,但从曾祖父(以男主角贾宝玉为参照物计算)那辈起,就已经是分家分府了。
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是同胞兄弟,贾演之子贾代化继承了宁国府,贾源之子贾代善继承了荣国府,贾代善之妻史氏,即后来的贾母。
贾敬则是贾代化之子,贾代化与贾代善是堂兄弟,即贾母(史氏)是贾代化的堂嫂,贾敬则要称呼史氏为隔房堂婶,而并非本家堂婶。
中国古代判断亲疏关系用的是丧服制度,也叫五服制度,也就是服丧时穿的衣服材料来表示亲疏。
五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超出五服的关系,就不用穿丧服,也就是不算正经亲戚了。
贾母与贾敬之间,就处于小功亲的关系,在亲戚关系中不算很亲近,因此,宁国府的重要事项处理,荣国府并无权干涉,贾母更不可能对这个隔房的堂侄的仕途前程指手划脚。
看过小说的人,都注意到秦可卿的丧事,是宁国府的人请王熙凤前往协助,这才有了凤姐大展所长的空间,而如果没有“协理”的说法,这事儿根本与荣国府无关,他们只负责去吊唁就完了。
同样的,贾敬出家,如果宁国府的人请贾母管事,贾母或许还能说两句,但如果没人请她帮忙,则贾母是管不了贾敬的。
事实上,贾敬除了是宁国府的继承人,也是整个贾家的继承人,是族长,隔房堂婶,又怎么管得了他这个族长呢?
二、贾敬出家,未必是不求上进,有可能是为政治避祸
贾敬出家,这件事放在封建时代一个世家大族身上,并不稀奇,如果仕途不顺,未必不可以出家,但问题在于贾敬却是实打实的乙卯科进士出身,是正经的官身,甚至不必靠宁国府的袭官,而自己博出一番天地。
贾政之所以逼贾宝玉读书,就是因为荣国府已经没有爵位继承、不能再袭官,连贾政原本也只能走科举的道路做官,但他运气好,在贾代善临终之前,皇帝感念他的功劳,破例让贾代善的次子贾政也授了官。
但这样的好运可一不可二、三,贾宝玉这一代是彻底没戏,只能靠自己考试当官,这也是父子矛盾的集中点。
对比之下,贾敬不仅是宁国府的继承人袭了官,自己本身也是进士,这前途是摆在眼前,起步已经远远高出一般人。
但贾敬却不为官,也不管家,反而去玄都观跟道士胡混,这是他一心淡泊名利学陶渊明吗?恐怕并非如此,陶渊明是被迫清贫,贾敬却是身在富贵窝,躲进了清静道观。
为什么要躲?如果贾敬不是天生淡泊,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家里有更恐怖的存在,所以他宁愿放弃官位,也要避走玄门。
这样的剧情我们并不随生,历朝历代,那些达官贵族们遇上政治低谷时,往往会去道观出家,比如唐朝那些失势的公主都爱去道观,用宗教做掩护,一方面可以避免政治站队而引发的灾祸,另一方面无人监管还可以偷偷做小动作。
贾敬躲到道观里,连生日都不肯回来,说明他早清楚宁国府有一场大祸,不愿意沾身,方外之人,即使有难,多少也可以免责。
三、秦可卿身世成谜、生死成谜,可能是贾敬避开的原因
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神秘的女子之一,她出身一个小吏家庭,而且是这位营缮郎从善堂抱回来的养女。
原本秦可卿的出身是无法嫁入贾府当正妻的,从宁荣二府各位媳妇的出身来看,要么是像王夫人、史太君一样的世家大族小姐,要么也是像刑夫人、尤氏这样的普通人家出身(可能是小官员家庭),但刑、尤均是良家女子,而且是嫁进贾府做继室。
秦可卿却是做长房嫡孙贾蓉之妻,而且与公公贾珍暧昧不清,贾家有必要娶一个小吏养女做嫡孙正妻?
当然,实在要娶也没问题,问题就在于贾母那句意味深长的“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
贾母真的很满意秦可卿吗?未必,尤氏等人对秦可卿极度不满,下人也四处传秦的绯闻,连王熙凤、贾宝玉听见了也只能装聋作哑。
从凤姐的反应来看,她显然知道怎么回事,但装作不知道,那贾母多半也是知晓的。
贾敬离府,很可能是对儿孙辈的某些行事作派不满,所以连生日也不回家,由着这些人在寿星不在场的情况下大办寿宴,而且这在宁国府可能已是常态。
秦可卿嫁得突兀,死得突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秦可卿之死与贾元春升妃位是同时期进行的,一死一生,影射的恐怕正是宁、荣二府的一衰一荣。
秦可卿的身份显然不简单,幻境中她是警幻仙姑之妹,可能影射了现实中她也是至尊者的至亲。
这联想并非无的放矢,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时,便认为秦可卿是废太子之女,这种解读未必正确,但至少说明秦可卿的身份成谜,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秦可卿进宁国府是一场安排好的政治事件,贾敬有心反对却无力抗拒,以出家当道士的方式避祸也就顺理成章。
宁国府、荣国府有各自的政治立场,虽是亲族,一荣未必俱荣,一损未必俱损,大难临头时,不过各自散。
小结:
贾敬做道士,最大的可能性是基于对家事和政事的失望,避走道观。
当然,也有人认为《红楼梦》本身是一部讲明亡历史的奇书,贾敬影响的是嘉靖皇帝,历史上这位皇帝也是酷爱修道,埋下明亡祸乱的种子。
这也是一种解读,真正的原因到底如何,已淹没历史中不可考,读者各凭本事理解罢了。
▍已经中了进士的贾敬,却突然选择出家,贾母反对过吗?
宁国府臭名昭著,是被公认了的,除此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处处透出隐晦和神秘的气息。凡说到宁国府,曹雪芹总是语焉不详,欲言又止……
秦可卿之死怪事重重,读者都很熟悉了,暂且不表。另有在贾敬身上就有很多谜团。
贾敬作为宁国公爵位唯一继承人,又中了进士,这不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还是学霸,他有什么想不开的,非得远离红尘,一心修道呢?他到底受什么打击了?
其实在秦可卿的判词里,曹雪芹说了一句触目惊心的话: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意思是,贾府的子孙不成器、堕落就是从贾敬开始的,曹雪芹这是要让贾敬负主要责任啊。就是因为贾敬的问题,贾府败落罪首就在于宁国府,原因是因为宿孽、孽情。这个信息量可太大了。贾敬的问题竟然是因为宿孽、孽情。
我们回头看看宁府主子们的表现,贾珍贾蓉两人虽说混蛋,但凡过年过节或者贾敬的生日,父子两个都要去玄真观给贾敬请安,或者送去吃食。总归,该有的礼数和孝道两个人都是严格遵守的。尤氏也是早早的就筹划公公的生日。而惜春作为小女儿不但一次都不去,贾敬对这个女儿也从不过问,从不见面,就好像从来就没有这么个孩子似的。
还有一处怪事,古人小姐未出阁时,是从父的,按规矩介绍惜春应该这么说:世袭宁国公一等威烈将军、乙卯科进士贾敬之长女。这名头多光鲜,但小说介绍惜春时就四个字“珍爷胞妹”,别说爹还活着,就算是死了,也得按爹的名头介绍。从兄,这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而且豪门大族是格外讲究这个的,这是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问题。
再有,惜春差不多和宁府都隔绝了,可是她并没有能独善其身,抄检大观园后,惜春让尤氏将入画带出去,就说我听到你们那边有很多的风言风语,连我也编排上了,所以我也不方便去了。惜春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动则婆子丫头一大群跟着,有什么可编排的呢?无非是不可与外人道的身世问题。
所以,我们大胆打开一下脑洞,贾敬根本不是惜春的亲生父亲,她本是孽情的产物,可她是贾珍同母妹妹无疑,所以,贾珍之母、贾敬的夫人就是和族中之人生下了惜春,也就是焦大口中的养小叔子。惜春也一定是贾府爷们儿的血脉,否则,她根本不可能存活下来。如此,也就能解释了从无交集以及上述一连串的疑问。
若果真如此,贾珍惜春之母做了丑事,孽情还产下了孽种,豪门大族的太太奶奶有了这样的事,她还有脸活着吗?所以,她只有吊死一条路。
贾敬在《红楼梦》里的色调多说是只顾自己升仙,对家族是不负责任的。其实,在他的身上,更多的是悲情。过年祭宗祠,贾敬是回家的,还要主祭。证明他的书没有白读,对于祖先他还存着敬畏和责任。而他的死,让贾母异常的悲伤,老太太不顾从皇陵回来的车马劳顿,连口茶都顾不得喝,就急急忙忙的赶到贾敬灵前来送他一程了。和这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贾母把秦可卿夸成了一朵花,秦氏死了,贾母别说哭了,宝玉过去,她都拦着说刚断气的人身上不干净。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面上看,贾敬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一个人,可贾母对于贾敬态度,证明贾母理解贾敬,尊重贾敬。贾敬死了,她很悲痛,更多的,恐怕还有悲悯,这些也表明了贾敬的离家,贾母是知道内幕并且理解的。从这点上说,贾母不可能发表什么反对意见。
▍已经中了进士的贾敬,却突然选择出家,贾母反对过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贾敬出家并没有什么难理解。
第一,苦读几十年,却一败涂地。
贾敬的一败涂地,同贾赦、贾琏一伙从来不学无术不同。
贾敬可以说是用功版的贾宝玉,应该同贾宝玉的哥哥贾珠差不多。
大家注意,贾敬父亲很可怕,对于儿子严格管教,非打即骂。
赖奶奶曾说:贾代化审儿子竟是审贼。
审贼是什么概念?
古代审贼都是打着审问的,可见贾敬儿童和少年时代过得有多惨。
但贾敬却很争气,竟然考取了进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贾敬是宁国府的二儿子,本来没有资格继承家里的爵位。
没想到,贾敬的哥哥长子贾敷,很早就死了。这样贾敬应该继承父亲的爵位,似乎没有必要再去科举考试。
然而,贾敬一路顺风的考取了进士。
人家说,举人距离做官一步之遥,进士几乎等于已经做官。
进士是什么概念?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进士人数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大部分时候为200人左右
而清代全国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在16到18万左右。
等于18万人才录取200人,这是什么概念?
还不到0.12%,也就是1000个人里面才考取1个。
这个录取率,比今天考清华北大难多了。
在清代,进士最惨也是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享受国家不错的待遇。
期间,如果上面觉得你是可用之材,很容易平步青云,最终成为朝廷一二品大官。
那么,问题来了,贾府推荐帮助的贾雨村,尚且可以做到四品官,贾敬有如此深厚的背景,为什么没有做官呢?
贾敬死的时候,皇上对他的定为是: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
可见,贾敬没有做过官。
那么唯一的解释是,贾敬此人性格怪异,不会做人,或者离经叛道,为同僚上级不容,要么就是贾敬曾经搞出过什么重大丑闻。
所以,贾敬虽千辛万苦考上进士,最终却扯了个大淡,什么也没捞到,成为一个笑柄。
大家注意,贾家小辈尤其是王熙凤提到贾敬,毫无敬意,甚至有讥笑的含义,很可能贾敬已经出过什么大洋相。
一生事业如此失败,贾敬心灰意冷,想要逃避现实也容易理解。
第二,教子失败。
贾府众多男人中,最差的就是贾珍了。
贾赦虽不是好东西,好色贪财,但好色是对外不对内,不伤风化。他试图强娶丫鬟鸳鸯,又花钱买小妾,在当时社会来看都可以接受。
再看贾琏,他好色也是你情我愿,对方都是按照当时社会伦理可以接受的女人,比如仆人老婆。
然而,贾珍就最差了,竟然同自己儿媳妇不干不净。
这在当时是极大的丑闻,可能导致家族完蛋的。
而贾珍骄奢淫逸又非常嚣张,在外面得罪很多人,闯祸很多,是贾家被抄家的重要原因。
而以贾珍的性格,贾敬根本管不住他,只能听之任之。
贾敬年老,知道贾珍迟早继承家业,恐怕会闯大祸,自己又无力制止,干脆躲开,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爱妻去世。
冷子兴演说红楼梦时,贾珍已经生了贾蓉,当年有16岁了。
按照年龄推测,贾珍大概是应该在32到35岁。
而惜春呢?比七八岁进贾府的黛玉还要小,至多五六岁的样子。
而当时冷子兴已经说:“贾敬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那么,惜春出生之前,贾敬肯定还没离家,不然不会有女儿。
由此推断,贾敬当时离家最多三四年,也就是惜春出生以后二三年。
而惜春从小没有母亲,也就说明惜春出生后母亲就死了,也就是贾敬的妻子死了。
很可能,贾敬妻子死于难产后者产后疾病。
宁国府中并没有贾敬的妾,很有可能贾敬并没有侍妾。他不喜欢女色,只有原配一人,情深义重。
而贾敬50多岁的时候,妻子至少也40多岁,现在死了,就是中年丧妻,打击是很大的。
贾敬很可能只和原配老婆有些共同语言,现在她一死,就彻底缺少可以说话的人。
贾敬心灰意冷,可以理解。
第四,年老多病。
贾敬并没有出家,他过年的时候是回府内祭祀的,应该只是热衷修道。
为什么他热衷修道?
书中这么写:礼部代奏,贾敬系进士出身,祖职已荫其子贾珍。贾敬因年迈多疾, 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的玄真观,今因疾殁于观中。
礼部不敢随便欺君,这说的应该大体是事实。
贾敬当时50多岁,古代医疗水平低,很多慢性病无法治愈。
贾敬很可能患有什么疾病,久治不愈,一直都在静养。
年龄大且身体不好,又治不好病,贾敬开始迷恋仙术。
从他吃下金丹暴毙来看,他是真的相信仙术,不然不会冒险吃这种东西。
而修道的话,留在宁国府肯定不合适,因为整天都有很多人情世故要去做,还是去道观比较好。
其实,贾敬这个岁数隐居修道,没什么稀奇,当年多了去。
▍已经中了进士的贾敬,却突然选择出家,贾母反对过吗?
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缺什么补什么之说,比如五行缺木,名字中字要带“木”字旁。 贾家因军功封国公,在四王八公中占两个席位,可谓权势显赫。但贾家是没有文化的贵族,所以对读书人很推崇,比如贾母把最爱的女儿贾敏嫁给当朝探花林如海。
贾家崇尚读书及第,而且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
贾珠读书用功,14岁进了学,成为贾政的骄傲(但娶妻生子后,二十岁死了)。
贾政对贾宝玉读书要求严苛,因宝玉不爱读书对他多所厌恶,如果不是贾母护着,贾宝玉会经常被打屁股。
贾政对两个儿子要求这么严,也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进士及第的梦。 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这样说: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当初第一代荣国公贾源最疼贾政,原因是他爱读书,贾政“原欲以科甲出身”,但皇帝额外加恩,赏了他一个“主事之职”,入部学习,多年后升任员外郎,员外郎只是一个从五品的官职。
贾政欲走科甲之路,但并不一定走得通,因为古代开科取士,能中进士的都是凤毛麟角,远比现在的北大、清华难考。
而贾敬是所有贾家子弟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他是乙卯科进士,同时袭爵一等威烈将军,还是贾家族长。其中考中进士是贾家无上的荣光。
贾母对贾敬给予很大希望 ,当然反对贾敬出家
贾敬是文字辈中的老大,又进士及第。贾代善去世时,贾赦和贾政年龄尚小,在第29回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向贾母和贾珍等说: “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 就是说贾代善去世时还没有贾珍,贾赦和贾政还比较小。
这似乎与上面引用第2回冷子兴所说关于贾赦、贾政年龄有些矛盾,但张道士是贾代善替身,贾代善去世时的情况张道士应该了解更清楚。冷子兴所说,贾源去世后,贾赦袭爵,又令贾政入部习学,折中起来,当时贾赦和贾政也就是十几岁的少年。
贾母母子要守住家业和爵位,有很多依仗贾敬之处,贾母也对贾敬给予厚望,贾敬也一定不负贾母希望,不仅聪明有学问官做得好,作为族长家也管得好。包括当时对儿子贾珍也是严格管理的,就像当初他的父亲管他似的。
对孩子严格管理那是贾家家风传承。45回,赖大母亲媽媽说,贾政、贾赦小时候经常挨父亲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
但后来,贾敬看破红尘,一心向道后,贾珍才恣意妄为,贾家儿孙才一代不如一代。
贾敬可能因情遁出红尘
贾敬看破红尘,一心向道,可能是受到了某种刺激或者突如其来的变故。有哪些变故呢?文中没有给出任何信息。但我们通过文本留下的蛛丝马迹,似乎可以寻找一些线索。
文本中说,惜春是贾珍的胞妹,那也就是贾敬的小女儿。但贾敬和贾珍却没有任何信息关心过惜春,说明惜春的出生很不受人待见。
我们开开脑洞。贾敬老来得女,贾敬夫人怀惜春时已是大龄孕妇,在生产惜春时遭遇难产,惜春的生日,也是其母难日。这个女孩一出生就被父兄认为克母。
贾敬夫妻恩爱(贾敬没有其他妾室可以说明)。妻子去世后他开始难于走出感情的漩涡,一旦想通,世事洞明,看破人世间恩爱原来都是镜花水月,遂离开红尘,专心修练。对刚出世的女儿也不管不顾。
惜春出世后就成了可怜的女孩,贾母心善,命王夫人抱过来和迎春、探春一块儿抚养。惜春和父亲几乎没有见过面,更无感情可言。
惜春对于贾敬也如空气般无存在感。所以贾敬去世,惜春并不感到悲痛,贾敬生日,惜春也看得很淡。
贾敬一心向道,家事荒芜,对子侄疏于教导,导致贾府衰败。
有关秦可卿的《红楼梦》曲中有两句重要的话: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箕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箕裘”意指祖业,通句意思为没有使儿孙继承祖业,致使祖业衰败、堕落,这是从贾敬开始的。
贾敬出离后的贾珍是这样的:
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已,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
贾敬一味好道,对家事、子侄教育诸事一概不管,贾府众子弟只知安富尊荣,斗鸡走狗,不学无术,无一人运筹帷幄思如何光大祖业。
贾敬对诸事不管不顾,放纵家人胡作非为,才是败家的根本。
曹雪芹把贾家败落的根源归到宁国府掌门人,这个本才高八斗进士及第后来却不务正业、一味与道士胡羼的贾敬头上,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已经中了进士的贾敬,却突然选择出家,贾母反对过吗?
绝对反对过,并且激烈的反对。
贾母做为史候家的小姐,荣国公的妻子,对当时的朝庭的用人趋向应该非常敏感,并且为了使贾府荣耀不被淹没,她把女儿嫁给了前朝探花林如海,把孙女元春送进宫做了女官。
贾府以武功起家,这在开国初期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当社会由动乱日渐走向平定,人民由人心慌慌逐渐走向安分守己,武将的地位便逐渐退后,而贾府第三代正外于由簪缨之族转型为诗书礼仪之家的关键时刻,贾敬的科举顺利正是贾府转型的强心剂,贾母做为两个国公府仅存的长辈怎会不欢欣鼓舞?也许在她心中已经展现了一幅家族在贾敬的领导下,学习风气已经尉然成风了吧。
正在贾母为贾家可能转型成功而倍感欣慰时,贾敬却要出家,这种打击可不是一般的大,这可不仅仅意味着贾府没有转型这么简单,还意味着贾府,特别是宁国府会陷λ一个混乱场面。没有了大家长的约束,从小锦衣玉食,不曾受过苦累的贾珍会变成什么样子不可预测,为了阻止贾敬出家,也许贾母苦口婆心的苦苦劝说,可是却无济于事。最后只好听之任之。
贾母预料不差,贾敬走后,贾珍无人管束,无法无天,一味高乐,整个宁国府乌烟瘴气,成了一个除了门口的石狮子是干净的龌龊所在。
------------------
推荐阅读:
孩子一上大学,家长都给孩子配备电脑,你赞成大一新生带电脑吗?